西西河

主题:【原创】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经济战 -- 电子赵括

共:💬19 🌺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经济战

1929年开始,国民政府开始自主设立关税.1933年,作为对民族经济的大力扶植之标志,同时有对抗日本的用意在内,国民政府大幅度增加了进口关税,其中砂糖纺织品等的关税一下子升高了两倍.同年10月,作为对伪满州国的不承认,再次增加对日满的惩罚性关税.

华北的自然资源,如煤,铁,盐,棉花等对日本有极大的吸引力.为此,日本在1935年由满铁出资组建了"兴中公司",试图从经济上进行争夺.但由于中国的抗日情绪以及公司本身资金不算雄厚,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同时自从1933年开始实行的排日关税对日本打击巨大,日本对华出口剧减.和前年度相比,1933年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棉布类纺织品出口下降60%,1934年在1933年的基础上再次下跌一半.毛纺砂糖等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为此,日本作出了对抗措施:走私.

中国有五千公里的海岸线,当时各地军阀林立,政治上的分崩离析也给走私带来了巨大的方便.1933年一年的走私额,根据大连(当时为日本占领)方面的统计,纺织品550万日元,砂糖300万日元,高峰时每月大约200万日元,全年总额超过1000万日元(日俄战争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日元相当于0.5美元,这里沿用这个汇率.事实上日元的暴落是二战战败的结果).走私最简单的途径,就是从大连等地的海岸线驾船,一个晚上就可以在山东河北等地登陆.海上走私的货物60%以上在山东半岛卸货,其余的则在河北,有的则远到江浙一带.作为有组织大规模的走私,只要对当地的军阀行贿就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默许甚至庇护.1934年下半年开始走私活动扩大,除了海路,延北宁线走山海关的陆路走私也开始了.陆地走私货物大多数先运到天津日租界,然后销赃.根据日方在天津的统计,走私高峰为1935年6月.1936年初,陆地走私公然成了武力走私,大约200人(日,中,朝鲜以及俄罗斯人)一队,前后有20名"骑兵"护航.小的关卡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人大摇大摆地越过长城.走私品的猖獗对中国当时脆弱的民族工业是釜底抽薪般的打击,经营陷入困境,日本趁机出手收购.同时,进出口关税是当时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头,正常的税收都成了问题.根据日本战后出版物估计,仅1935年8月到1936年4月期间由于走私给中国税收带来的损失共达2550万元,而作为伪政权的"冀东自治政府"却发了大财.这当然引起了中国方面的不满.1935年5月,中国向日本方面正式发出抗议.在日本战后的公开出版物中也承认这样的走私活动为经济侵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日情绪渐渐高涨.走私活动虽然在1936年中后期渐渐衰退,中日在华北的争夺已经白热化.

日本对中国经济客观上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了列强在华利益.中国税收的减少(英国方面声称,一个月减少了12万英镑),危及到了对华贷款的偿还能力.自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于1854年开设的海关一直由外国人管理,首脑为英国人,重要岗位均为外国人把持.关税的大部分直接存入英国资本的香港上海银行,作为偿还各种不平等条约赔款以及贷款的抵押,其余的部分才能到达国民政府的手上.为此,中国的税收减少严重触及各国利益,其中影响最大的英国对此无法坐视.雪上加霜的是,1934年6月美国政府宣布将以1盎司0.5美元的价格收购11.5亿盎司白银,白银立刻成了走私抢手货.国民政府虽然竭尽全力阻止作为硬通货的白银外流,但其脆弱的控制力使得这项努力注定泡汤.仅1934年一年,中国市场上流通的银元(估算为16亿)六分之一外流,仅上海一地的银行就减少了3.5亿元,占上海流通银元(6.4亿)的一半以上(其中一部分是流向了中国其他地方,并非全部流失国外).其结果就是金融业纷纷破产.1934年上海倒闭的工商企业为510家,1935年增加到1065家.同时1934年和1935年的进出口贸易下降到了1920年以来的最低点.1936年底,欧美各国在华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了18亿美元.其中英国一家就有10.8亿,其次为美国2.2亿,法国1.8亿和德国1.4亿.由于牵扯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英国作出了最为积极的反应.在英国的帮助下,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决定,自从11月4日起进行币制改革.原来分散在各处的货币发行权统一集中到中央,中国和交通三大银行,并以1元相当于1先令2.5便士的币值(从这个汇率就可以看出,英国是有所担保的)发行法币.各地分散在民间的银元以政府规定的汇率强制回收,此后税收信贷一律以法币进行结算.这个政策标志着国民政府统一经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货币的统一不但对各地的军阀是重大的打击,同时为中国后来以一个整体抗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对日本的分离华北阴谋是釜底抽薪般的打击.在国民政府的一系列经济外交政策中,这是为数不多的在当时的新闻舆论中好评如潮的政策之一.

法币的发行对后来的抗日有巨大的影响.芦沟桥事变后日本虽然在军事上顺利占领华北,但至少到1939年对华北经济上的控制软弱无力.农村有游击队的抗争,为大家所熟知,日本自己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战斗力也有相当高的评价,反过来就是对自己控制失败的默认.城市里的情况也不令人满意.由于法币的信誉以及民众的爱国情绪,实际上法币比日本人发行的货币(收银券)通行得多.法币通行的意义就是国民政府仍然能够运用经济手段占有沦陷区的资源并施加自己的政治影响,当然遭到了日方的大力取缔.日本发行了连银券作为自己的货币并大力回收法币.但因为当时沦陷区的工商界要人大多居住于各个城市中的外国租界,没有各国的支持取缔法币实际上根本做不到.估计当时在华北流通的法币有三到四亿,而回收上来的仅仅有两千万,日本人自己估计不到6%.回收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在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性的经济政策使得连银券没有任何用处,另一方面在于关于取缔法币的要求遭到了欧美各国的阻挠.英国不但反对,认为对收银券的认可就是对伪政权的认可,还在伦敦和中国驻英大使商讨稳定法币信誉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连日本在欧洲的盟国德国都和英国立场相同.英国外相为此还找了一位德国专家来研究这个问题.1939年3月,中英双方合作设立了总额为500万英镑的法币安定基金.这笔钱虽然6月就用尽,法币的币值也在1939年跌落到当初的三分之一,但法币作为可兑换货币始终在流通.当时的经济界对法币的币值有如下的看法,

"战争的胜负大概要决定于货币战.法币如果能够保持稳定,即使日本加强军事压力,也很难逃脱失败的命运;相反法币如果崩溃,不但对人心的稳定是重大的打击,日本将能够自由支配占领区的资源."

为此,无法忍受的日本人终于于1939年6月封锁了天津英租界,借口虽然是英租界窝藏抗日人士,要求却是勒令英方交出现银并禁止法币流通,引发日英对抗,进一步恶化了原本就已经矛盾重重的日英(欧美)关系.双方的谈判最终破裂,只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个问题才在华北地区基本上以武力压了下去.而在华中华南,一直到战败日本人对法币的流通都只能睁一眼闭一只眼,实际上默认了国民政府对占领区的经济政治影响.同时,在封锁租界事件中日本的无礼被大肆宣扬,原本就倾向于英国的美国于当年7月26日在没有通知任何一方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废除于1911年2月签订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6个月后正式废除,不久后取消日本贸易最惠国待遇.当时日本的军用物资一半以上通过美国进口,美国的突然"反目"令日本措手不及.中国方面反应强烈,7月30日蒋介石即在重庆发表谈话表示赞赏.实际上,作为欧美各国中对中国的第二大投资国,对上海一地的进出口额美国占有三分之一左右,甚至超过了英国的10%.由于战争爆发,1937年6月总额为3100万美元的上海贸易,到了10月只有670万,1938年上半年为平均每月830万美元.涉及到自身的利益,美国对日本侵华早有不满(即使德国在这个问题上和日本都有矛盾),并在此后的日美谈判中态度强硬.1939年秋德国入侵波兰引发欧洲战火,11月在经济方面英国虽然作出了一些妥协,但日本已经无心纠缠了,因为他们有了更头疼的美国问题.

现在回头看看,日本在侵华战争中虽然在1939年取得了军事上的顶点,但不但强弩之末无法达到让中国屈服的战略目的,而且已经众叛亲离,在国际上成了"人民公敌".日英对抗,日美反目,另外一个远东大国苏联的态度也相当不友好.自从19世纪末的日俄战争以来,日本和苏俄在远东就成了死敌.918事变后苏蒙和日满军队多次交手,因此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关东军一直是日本最为精锐的部队,远东苏军也从1934年的23万人激增到1937年底的37万,飞机坦克数量增加将近2倍.芦沟桥事变后中苏两国关系迅速改善,1937年8月21日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还得到了1亿美元军事贷款的口头担保,用以装备24个师.实际上苏联的军事援助远远超过这个口头保证.根据何应钦的回忆,抗战前期的军事援助主要为苏援.整个抗战期间以苏联贷款购买/获得了战斗机563架,轰炸机322架,总计885架(后来从美国获得/购入1394架,英国36架).1939年初仅仅2个月就有3万吨来自苏联的军用物资在成都卸货.1938年1月26日,苏联志愿飞行员第一次在空战中被日本击落和俘虏;根据4月初顾维钧(当时为中国驻法大使)对美国外交官的说明,3月24日以后在中国新出现的坦克火炮等均为苏联援助物资;1938年4月29日的武汉空战中,苏联志愿人员击落日机21架.这样,中国虽然看起来虚弱,但在农村有游击队,在城市有法币,在国际上有外援,自从1939年起日本的高层人士就已经明白,自己陷入的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


本帖一共被 1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