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八卦:道佛辩论与全真教 -- 暴笑痴

共:💬27 🌺8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Part 2

要把这个东西真说清楚了,怕是俺得跑去堆叠一摞参考文献上来才行。简单起见,俺这里只说一个要点。那就是这个“无死地”的解读。修炼者的解读是硬拗说,这个“无死地”等于说,这人的肉身杀不掉了,或者说没致命点了。实际上,个人认为这个“无死地”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死地就是孙子兵法里面那个死地:有道的人不会把自己置于这种必死的境地。退一步说,真是“无所(杀)死”的意思,这里也只是指精神而不是指肉体,所谓“以其顺化无私,不以死为死,则物不得害其生也”。帛书老子这段前面是一句“以生生也”,跟后面这个意思也正好对上。历代注释老子的,也多持此解。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总之,道德经和庄子,跟后来的道书、道藏里面讲的东西,相去甚远。这点在后来,成为了佛道之争当中全真教的死穴。

那么道教为啥一定要拉它们过去做自己的经典呢?

那就牵涉到了道教的创建了。

跟一般的印象不同,根据现有记录,道教作为本土“宗教”的创立,时间大概是晚于——至多是不早于——佛教的传入。有记载的对“黄老”的崇拜和对佛陀的崇拜出现在同一条记载当中:“(楚王英)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事实上我对此还颇有疑问,因为这里并没有提到进行祭祀黄老的仪式,而汉明帝下诏中也是说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很可能他仍然仅仅是信奉黄老学说。不过,当时的佛教教义似乎尚未传入,也可能他是把佛像当作神仙像在拜祭?

无论如何,之后大约半个世纪内,佛经陆陆续续传入中国。佛教以一个相对完整严密的体系(理论、仪轨等)提供了一个超验的心理寄托,而这是无神论的中国传统中严重欠缺的一部分。道教前身的巫术、方术、术数这些都足以跟佛教争夺这个信仰阵地。而佛教本身提供了它们能提供的社会服务,又借助汉语的旧概念来近似传达本身的理念,于是对于它们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在这样的刺激下,一部分原始道教的有识之士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和经验寻求系统化、哲学化,于是道教应运而生。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本身哲学能力远远不足以创作出足够的经典,他们甚至不得不采取伪作、抄袭的做法,而道家这种表面上跟他们的思想接近的典籍,也被生吞活剥下来。

最早完成这一工作的,是天师道和太平道。这道教的两大先驱,和后来的道教相比,声势更加浩大,能量也大得多,它们更具备后来所有著名的道派所不具备的特点:要求政教合一。历史上所有要求政教合一的宗教,无不在所在国度掀起了反乱,道教自然也不能免俗。太平道的起义以黄巾起义广为人知,而天师道则先以割据,后以严重打击了江南门阀的孙卢起义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尽管后来的天师道放弃了这一主张,但是,一个拥有权势、财富,又同时在民间有着巨大影响的道派可能会做出什么?恐怕已经在天下的读书人和当权者心目中投下了一道阴影。我们后面会看到,这对于全真教的命运,是一个重要因素。

说完了这些开场白,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转回本文的主角,全真教身上吧。

全真道的创立者原名王中孚,入道后改名王喆(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大魏村人。这位金庸笔下的天下第一高手,出身的确如周伯通所说,是个出身当地富家的读书士子。他从公元1113年开始的童年,大约是生活在家里和周围人的期许当中,努力研习儒家典籍,希望将来能够考取大宋功名,光宗耀祖。然而他还没有成年,金兵的铁骑,就打破了他这个梦想。我们不知道对于沦落敌手这个少年有着怎样的感慨,可以知道的是,他在17~24岁之间的某一年曾经参加过伪齐的科举考试,从这点看来,他似乎并无太多的忠义之心。不过考试的结果,他并没有被录取。和很多落第举子不同,他不是回去继续磨练文才,广博见识,而是从此改修武艺。俗语有云,穷文富武,从这里看来,金兵在北方的劫掠并未严重损害他的家族,否则他家里也不会有能力继续负担练武的花销。我个人认为,大概他从小就有练武,因为金人的记载说他少年时候“形质魁伟,任气好侠”——也许就是因为不专心习文,他才没有能够考取?不久之后,公元1137年,岳武穆计废刘豫,金直接对北方进行统治。次年,金国开科举,改名德威,改字世雄的25岁青年参加了武举考试,并成功地被录取,从此成为了异族统治者的部下。我认为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次改名的选择——从文质彬彬之名改成了赳赳武夫的名字。可见王祖师为了自己的仕途或者是武道考虑,是下了一番思量的——这反映出,他无疑是个心思细密之人。

中举之后不久,一件意外发生了。据说,他家里忽然被盗,财物几乎被劫掠一空。这令他意气消沉,从此染上了酗酒的恶习。也许是因为没有了钱财,也就无法逢迎上司,没了迅速升官的可能。结果,之后的二十来年,关于他的生平活动,历史上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只知道,他到47岁,仍然是个下级官吏。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意外,是否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是否如元人诗“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暗示的,他曾经暗中从事反金活动?而这次所谓的失窃,是否其实是一次将资金转移到地下抗金武装的行动?酗酒是否其实是一层伪装?是否当初的他是迫于某种压力而去应伪政权的科举,故意不及格?他是否真的曾经跟某些南宋抗金将领发生过联系——比如,岳飞?历史的真相在此已经无可追寻,我们只能猜想。

无论如何,时间的轮盘转动到了1159年,和议的达成和岳飞的被杀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南北维持在一种令人有些尴尬的和平之中。以古代人而言,一个四十七岁的小吏,大约已经开始望见了生命的尽头。是否这一生,就要在沉沦中度过?在痛饮浊酒的时候,在批阅公文的时候,这个疑问是不是会在他心头盘桓不去?与之相对的,是否有一个“我不甘心”的呼声,也越来越壮大?我们无法知道。但是我们知道,这个疑问很快就要消失了,在又一次饮酒之后。(图壁抗体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