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试论文革初期周恩来与江青以及中央文革小组的关系 -- 【蓑笠翁】

共:💬13 🌺2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胡乔木算一个!!!

一九五六年,中共中央正式任命了毛泽东的「五大秘书」:陈伯达、胡乔木为政治秘书,田家英为日常秘书,叶子龙为机要秘书,江青为生活秘书。前三位都是中共党内著名的「笔杆子」,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都参加过《毛泽东选集》的整理和出版。叶子龙和江青,则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单从工作的角度,陈伯达、胡乔木和田家英,算是毛泽东的「三大秘书」。

能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虽然非常光荣和荣幸,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陈伯达、胡乔木和田家英,堪称是一代英才,但仍以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都离开了毛泽东。而且一个被捕,一个自杀。在他们的身后,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先说陈伯达。

陈伯达(一九○四——一九八九),福建惠安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一九三○年回国后,先后在北平中国大学、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任教,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军委、中央秘书处、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机构工作。在此期间有《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成为在中共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一九四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七届二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中共八大后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陈伯达有才,这在中共党内是公认的,也是毛泽东选他为秘书的主要原因。毛泽东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著,那会苦煞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有学问」。毛泽东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举人。陈伯达能成为毛泽东的秘书,是因为陈在延安的一次座谈会上的较为有特色的发言而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当时会上对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争论,陈的发言阐述了孙中山的思想。陈刚发言完毕,毛泽东就站了起来,很高兴说道:「刚才陈伯达同志的发言很好,很恰当地分析了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散会后,毛泽东就把陈留了下来。晚上,毛泽东请美国客人吃饭时,又邀请了陈伯达。这一天,成了陈伯达一生的转折点。陈伯达口拙而心灵,嘴上的功夫不行,而手上的功夫特行,这几乎是做政治秘书天生的材料。

可叹的是,陈伯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尤其是担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以后,积极参与林彪、江青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一九七三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开除党籍。一九七六年九月被捕。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五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一九八九年九月二十二日卒于北京。

在毛泽东的三大秘书里,只有胡乔木的结局最好。所谓最好的含义是:自然生命延续的时间较长,过八十岁才卒;在世时地位很高,曾官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政坛上总体还算顺利,在毛泽东时代得到重用,在邓小平时代同样得到重用。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毛泽东对胡乔木印象不错,说乔木跟他二十年,「总还是一介书生」。这句话颇为传神,也颇为贴切。毛泽东说胡乔木是一介书生有两点含义,一是他有灵气,二是说他还老实。毛泽东不仅喜欢有能力的人,也喜欢老实人。毛泽东的三位大秘书都因各自的文才而引起他的注意和重用,也因某些性格上的缺陷而受到他的批评。其中胡乔木是个既有灵气又老实的典型,也因此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做过秘书工作的人都知道,没有灵气不行,太有灵气也不行;太老实不行,不老实也不行。没有灵气干不出事情,太有灵气容易把事情干出格;不老实得不到首长的信任,太老实容易遭到同僚的欺负。

胡乔木(一九一二——一九九二),江苏盐城人。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在浙江大学外语系学习。在校期间,他组织秘密读书会,传播进步的社会科学和马列主义知识,是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一九三七年七月到达延安,一九四一年二月起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至一九六六年六月「文革」爆发止。胡乔木的选用,起因于毛泽东看了胡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发现「乔木是个人才」,所以后来点名要调胡乔木去当秘书。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胡乔木因工作不当受到毛泽东严厉的批评,既内疚、又委屈,加上长期超负荷工作,结果神经衰弱症越来越重,只得长期休养。毛泽东得知乔木病情相当重,给他写信,要他长期休养,为他设计休养方式:「你似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时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养打算,不要只作几个月打算。」胡乔木在休养期间,开始学写古诗词,一九六五年元旦在《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第一期上,曾同时注销胡乔木的《词十六首》。

一九七五年以后,胡乔木继续出来工作。一九七八年补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一九八○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一九八二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将骨灰撒在延安地区。

后说田家英。

田家英本名曾正昌,一九二二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药店小老板之家。三岁丧父后,家境开始衰落,他读到初中一年级时,因母亡被迫离开学堂到药铺当学徒。他十三岁便向报刊投稿并连连被采用,「田家英」成了他最常用的笔名。一九三七年,十五岁的田家英奔赴延安。他首先入陕北公学,一九三八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留校成为最年轻的近代史教员。他当时给《解放日报》写了许多杂文,其中《从侯方域说起》一文,毛泽东读后非常欣赏。一九四八年,胡乔木推荐田家英做毛泽东的秘书。此后,田家英深得毛泽东信任,除任主席秘书外,还兼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二日,田家英被通知「停职反省」,并被责令搬出中南海。他沉思了一夜,第二天便以死抗争,吊死在中南海里,年仅四十四岁。

田家英与陈伯达和胡乔木最大的不同在于,在毛泽东眼里,他不仅仅是一个工作人员,而且视为自己的孩子,在毛泽东的亲生儿子毛岸英去世后尤为如此。田家英与毛岸英年龄相当,当初,他就是为了教长期生活在苏联、中文水平欠佳的毛岸英,来到毛泽东身边的。这既是田家英的福分,也是田家英的悲哀。有人说,长江上游出鬼才,长江中游出天才,长江下游出人才。作为巴蜀鬼才的田家英和作为湘楚天才的毛泽东,有过由疏到亲和由亲到疏的交往史。

田家英与毛泽东关系从亲到疏,源于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上,这次会议的主攻目标是彭德怀,但许多人都卷了进去,田家英当时也支持彭德怀的观点。虽然都作了检讨,不过,毛泽东区别对待,对田家英还是放了一马,认为属于认识问题,对他加以保护,并说:「秀才还是我们的。」可田家英对自己言不由衷的「检讨」耿耿于怀,甚至在后面议论毛泽东的大政方针,而且越往后,政治上的分歧就越大。

田家英是毛泽东所有秘书中最有才气、最有个性、也曾一度最为喜爱和器重的人。两人的关系不是父子,胜似父子。在「文革」初期,田家英走上了一条自杀的绝路,既让自己壮志未酬,也让毛泽东为此伤心。毛泽东在去世前怀念起这位跟随了自己十八年的秘书时,曾带著沉重叹息说了一句:「田家英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

作为老毛秘书的胡乔木六十年代长期修养,75年开始出来工作,时间卡的不错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