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陆军主力坦克发展历程(中) -- 风中的羌笛

共:💬88 🌺15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是从网上找到的文章。

1991年8月,总部机关批复并下达了59式中型坦克重大改进的方案及战技指标,并要求在改进中要贯彻“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原则。根据要求,科研单位研制了2辆59式坦克改进型正样车,产品代号为WZ120C。1993年7~8月,科研单位又试制出2辆改装样车,并完成了战术技术性能的摸底试验。试验证明,改装车辆达到了方案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同年9月,59式坦克改进型正样车(WZ120C)顺利通过了鉴定。1993年10月至1994年6月,两辆样车又进行了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设计定型试验。试验中共发射炮弹367发,并先后进行了倾斜状态下对静止目标射击等多项射击效能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试验结果。

1994年8月至1995年1月,科研人员又组织对3辆样车进行了射击试验、行驶试验、火控系统测试和灭火抑爆、烟幕实弹抛射和寒区适应性等项目的试验。试验后,有关专家对样车及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予以较高评价。1995年4月,总部机关批准该坦克设计定型,并命名为ZTZ59D1式中型坦克,简称为59D1式中型坦克。

  在ZTZ59D1式中型坦克基础上,又研制出ZTZ59D式中型坦克(WZ120D)。它与59D1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换装了威力更大的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使坦克炮的有效作战距离增加近千米。1995年11月,总部机关批准ZTZ59D坦克设计定型,命名为ZTZ59D式中型坦克,简称59D式中型坦克。1996年,59式中型坦克批量改装成59D式中型坦克,并已出口国外和装备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

59D1主战坦克,运用了大量高新技术,改进后的整体性能与国外二代主战坦克基本相当,真正实现了“宝刀不老”,成为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主战坦克”。

  与其他改进型59式中型坦克相比,59D1主战坦克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就是它的新型火控系统。它采用的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装有微型计算机、光点注入式激光测距瞄准镜、光点注入式炮长微光瞄准镜及各种传感器。这种新型的火控系统能进行精确激光测距、自动检测目标运动角速度和炮耳轴倾斜角度,并可通过火控计算机面板人工装定各种射击诸元。射击时,炮长瞄准目标,并按下激光测距按钮对目标实施测距,同时,火控计算机根据激光测距数值,以及根据所接收到的各种环境数据(如气温、药温、横风、火炮初速减退、距离、系统偏差、弹种等修正量等)和车体状态、目标状态信息,计算出高低和方向射击前置角,并在炮长瞄准镜中注入射击瞄准标记——光点和光环,同时向稳定器输出自动调炮信号,使火炮自动赋予高低和方向射击提前量。炮长只需将光点对准目标中心即可射击。与过去相比,射手只需完成测距、用光点和光环瞄准、击发几个动作即可,操作大为简化。同时,坦克的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火炮夜间射击(距离1 000米)时,静对静命中率为90%,静对动命中率为85%。另外,这种火控系统还提供了坦克环境因素的修正,尽管是人工输入,但毕竟为火炮更好地适应环境条件提供了一种手段。

  其次是59D1主战坦克的夜战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距离可达1000米。车长指挥观察镜采用了88式主战坦克的车长指挥观察镜,驾驶员安装的二代微光夜视仪,可使夜视距离达100米。

  再就是59D1主战坦克的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与其他59式坦克不同的是,59D1式坦克首上装甲板上挂装了FY-2型爆炸式反应装甲,炮塔前部挂装了FY-1型爆炸式反应装甲,炮塔后部安装了栅栏式屏蔽,车体两侧挂装了夹布橡胶裙板,车体及炮塔的防护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