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换个角度琢磨古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醉酒当歌

共:💬22 🌺1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种优雅的威慑行为,大概是古代通用的国际外交艺术,试举一例: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上说,玄奘遇到印度当时的雄主戒日王,国王见面就问大和尚:听说你们中国有秦王破阵乐......秦王是谁?有何功德得到这样的颂扬?

这个事儿很奇怪,查旧唐书,玄奘在贞观三年离开长安西行,而秦王破阵乐创制是在贞观九年,而玄奘见到戒日王约在贞观17年。三藏法师当时并没有见识过秦王破阵乐,而该书是在玄奘法师和唐高宗死后很久才成书,不会编造这个噱头去讨死了N年的唐太宗欢心,用不着。

反正,在地道的干戚之舞《秦王破阵乐》创制后不到十年,已经传到了印度国王耳朵里,而且国王也听明白了意思。据说戒日王和唐朝曾屡次遣使往返,唐朝驻印度全权特派大使就是王玄策。而这段交往的一个直接文化后果就是: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会了制造蔗糖。

可见,干戚之舞是古代的一种国际外交语言。这种舞干戚的文化艺术行为,不仅优雅地展示了威慑力,应该也表示了将按王道运用武力的意思,这种两手抓、两手都硬、两个代表的行为艺术,才能威服远人。这样的外交艺术,当然比傻乎乎的美帝国主义高明,要不英国大主教都实在看不下去了。

原文: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卷五

至夜一更许。王果来。有人报曰。河中有数千炬烛并步鼓声。王曰。此戒日王来。即敕擎烛。自与诸臣远迎。其戒日王行时。每将金鼓数百。行一步一击。号为节步鼓。独戒日王有此。余王不得同也。

既至顶礼法师足。散花瞻仰。以无量颂赞叹讫。谓法师曰。弟子先时请师何为不来。报曰。玄奘远寻佛法为闻瑜伽师地论。当奉命时听论未了。以是不遂参王。

王又问曰。师从支那来。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

法师报曰。玄奘本土见人怀圣贤之德。能为百姓除凶剪暴覆润群生者。则歌而咏之。上备宗庙之乐。下入闾里之讴。秦王者即支那国今之天子也。未登皇极之前。封为秦王。是时天地版荡苍生无主。原野积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妖星夜聚沴气朝凝。三河苦封豕之贪。四海困长蛇之毒。王以帝子之亲。应天策之命。奋戎振旅扑剪鲸鲵仗钺麾戈肃清海县。重安宇宙再耀三光。六合怀恩故有兹咏。

王曰。如此之人乃天所以遣为物主也。又问法师曰。弟子且还。明日迎师。愿不惮劳。于是辞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