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人物志之八 尹老师 -- 端娘

共:💬8 🌺2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人物志之八 尹老师

尹老师是我小学时候的语文老师。据我妈的可靠消息,其实是小学四年级以后尹老师才接手我这个班的,可是在我记忆里,语文老师一直就是他。

小孩子是越夸长得越好,这句话不但适用于父母对孩子,也适用于老师对孩子。我对语文的喜欢,以及后来上中文系,尹老师的鼓励应该是最早最大的动力。甚至读师范,心里也是有他这个榜样在的。

我教学实习的时候,最后的公开课是一堂作文课。选的范文里面有一篇,是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写的。我一个实习老师,并不太在意哪个学生成绩更好。也许是因为没有这层成见,选范文的时候就比较自由。而且对于传统高中作文的八股作法,年轻轻的也有诸多不满。这篇范文,我和我的指导老师意见不同,她认为结构松散,不算好;我却说语言鲜活、思路新颖,值得鼓励。最后公开课的时候,我把这一篇作为开场。虽然我也说了他文章本身的一些不足,那学生红着脸,眼睛闪亮的表情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相信从那以后他不会太反感语文课了。

我对尹老师的家庭情况一概不知,只仿佛记得他家里有人在北京,至于他是不是下乡青年,我就不清楚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和左邻右舍一些有城市背景的人家比较走的近。后来滕家的扬扬来插班,他也很是照顾。

尹老师长得很帅。高个子,白皮肤,长方脸,戴一副浅边眼镜。穿衣服总是一丝不苟的,别说赤膊,夏天再热都没见过他穿背心出来。衬衣这东西是他常穿的,虽然也听说穿毛衣和棉衣时他用假领子,但是不管怎么样,跟光脖子或者套头衫比起来,齐整的衬衣领子还是显得更精神,更“有派”。上课时候他说普通话,声音比收音机里的更好听。他曾经说:语文学了以后是要写东西的,写了是要念出来的,是要让大家懂的,学好普通话,写出来的东西才对味儿。许是这个原因,我对于方言色彩过浓的文字常常抱有一点偏见。比如虽然念中文系,却没看过《孽海花》。另外,对于在文字上玩花活儿,弄得晦涩难懂以示高明,也不怎么感冒。可见小时候受的教育影响有多大。

前两年,我妈翻出我小时候的作文,有尹老师的批语,有的地方还有波浪线画出来表示这是个好句子。恍然记起小学时候尹老师推荐我参加作文比赛的事情,其中一次是一篇描写元宵节的作文。写了改改了写,反复好几次,终于定稿。最后问我:起个什么题目?我哪有什么主意?!乱七八糟的说了几个,都不外乎“快乐的元宵节”之类。最后尹老师定下来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用他的蓝色钢笔写在我的方格作文纸上。我盯着那几个字打量了很久,心里的震惊无可言喻。为什么?因为我的古典文学童子功等同于零,对于汉语的感受在那之前还是停留在小学语文课本和生活语言层面,这七个字掀开了汉语文学的一角面纱,让我窥见那里面浩渺灿烂的世界。这七个字我每个字都认识,却从来不知道它们组合在一起能够产生如此的效果。再扯远一句,写东西好不好,不在于用了多稀奇的字多生僻的词,或者多么与众不同的语法,在于什么呢,那是一个高难的文学理论问题了,嗬嗬!

如果说此前尹老师是一个对我很好的老师,我喜欢他上的课,从这一刻起,尹老师在我心里升格为超越具体时空的文学引路人。

尹老师的课经常作为公开课,外校、外乡的老师来参观学习。他那时候就懂得设计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来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教一个词,“环视”。谁知道什么意思?有几个举手的同学轮流站起来表演,让大家来评哪一个对。然后再讨论什么时候用这个词。七嘴八舌的一说,他最后总结这个词的特点:看,向周围,自己的周围,周围有值得注意的人或事,有点居高临下的意思……等等。比起当时普遍的满堂灌,他的课确实好听。

还有一次,组织写作文,他把全班拉出教室,围着院子里的花圃站一圈,告诉大家,观察这片地方,十五分钟后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写出来。有的同学茫然地盯着花圃里的鸡冠花、凤仙草、夜来香……完全不得要领。尹老师站在大家后面,并不说话,隔几分钟,提醒大家一句:来来,转一下,换个角度。我们就逆时针转五度,继续看。看着看着,本来闹嚷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到现在我都记得,我看到了一只伏在花叶背后的蝈蝈!

那堂作文课我不记得自己写了什么,倒是对这种静心观察的方式印象深刻。

虽然住在同一条胡同里,因为尹老师不怎么热心搞家访,也就不怎么上门。只有那次参赛的征文获奖了,他特地走到我家来告诉我。我妈后来为这事说了我好几遍太没有礼貌了。因为尹老师站在门口扬声问我在不在家的时候,我跑到门口去,说完了话就回来了,没有请老师进来坐。我应该请老师进来,坐下,倒水,然后才说话。

这些年来我一直记得我妈的批评,心底隐约的遗憾是,尹老师没有到我家喝过水,我始终不能对他有更亲近的记忆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