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炊具和饮食 -- 钟山

共:💬450 🌺13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四、两河流域的食谱

两河流域跟尼罗河流域一样,都属于肥沃新月地带。这个地方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见下图中的红色区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肥沃新月地带

图中左边的这一端是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右边那一端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并称两河,大部分在如今的伊拉克),边上还有伊朗的一部分。两河流入波斯湾,从那儿经水路可以到达印度。从地理位置上看,两河流域的西边是古埃及文明,东边是古代伊朗高原上的文明,北边是叙利亚和塞浦路斯,南边还有古印度文明,它在中间枢纽,想不发达也难。

既然跟埃及挨着近,那么他们的饮食也挺相象的。跟埃及人一样,他们也种麦子,用大饼炉烤面饼吃。不过他们的条件没有埃及那么优越:两河虽然也发洪水,但一则没有规律,无法预测,二来洪水过后,不能留下象尼罗河那样宽至12英里的淤泥带。它那个地方气候干热,麦子的根系把水从土地深处带上来以后,水分蒸发,留下盐分在地表,所以土地非常容易盐碱化,得用水把盐碱地洗出来才能继续种植。这种地方不太适合种小麦,大麦倒是长得挺好,所以他们吃的以大麦为多。但这东西虽然是健康食品,口感却不怎么样,我们现在主要拿它喂牲口的。而他们把它粗粗地磨一下,也就将就着做饼吃了。

那儿的苏美尔人和以后的闪米特人也喝麦酒,用麦管插在公用的酒坛里让大家吸。各种配方的麦酒口感差别很大,而且因为原先他们没有啤酒花做稳定剂,所以麦酒的保质期很短,质量很不稳定;到公元前7世纪以后,他们才在酒里添加一种类似啤酒花功能的植物。两河流域的气候不太适合葡萄生长,所以除了南边有少量葡萄园以外,两河流域的葡萄酒可能要从叙利亚进口,比较稀有。大家基本上都喝麦酒。另外,他们也会喝一种与海枣有关的发酵饮料。

海枣,顾名思义,却不是海里长的枣子。我国对外来物品的命名规律,按传入时间先后,分别冠以“胡”、“海”、“番”、“洋”。比如说胡椒、海棠、番茄、洋葱。以“海”冠名的时段,基本上是南北朝以后,可能是从海路进来的。海枣也叫椰枣,是枣椰树的果实,属于棕榈科。这个东西是中东人的重要食物来源,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当高。因为它属于棕榈科,而且英语里经常省略前面枣子这个定语,所以中国人常常把它误译作我国南方常见的棕榈。比如旧版圣经里摩西看到的枣椰树,就被翻译成棕榈树。我怀疑这次亚运会开幕式表演上的所谓金棕榈,也是翻错了,人家可能是在讲金枣椰树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枣椰树

枣椰树是中东以及北非的传统农作物。椰枣和牛奶(或酸奶)是穆斯林斋月的传统早餐。椰枣以及它制成糖浆,是两河流域主要的甜食来源。而它的种子可以磨碎了喂牲口,当炭烤,或者也可以烤了象咖啡豆一样做饮料。叶子可以拿来搭窝棚,做手杖,编篱笆,当扇子。树的纤维还可以拿来搓绳子,织衣服。树干不太结实,不过还是可以作为木材来用。这种树对他们很有用啊。

回头再讲饮食。对两河流域人们的生活,我们知道得比较多。因为他们早就发明了文字,并且喜欢写在黏土版上。契约、帐单、故事、笑话,他们什么都喜欢往上写。当然,也包括了菜谱。让专家头痛的不是找不到资料,而是好不容易翻译过来的文字,名称和出土的器物遗迹却不知如何对应联系。黏土版太小,古人也没空画插图说明一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公元前2270年的黏土板,这个上面的不是菜谱

苏美尔人吃牛羊肉。因为南边盛产禽类和鱼,这些东西他们吃的也很多。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的闪米特人就不太爱吃鱼了。原先他们还吃猪肉的,但是后来猪肉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那时候伊斯兰教还没有出现,并没有教规禁止吃猪肉,也不知道为什么。关于蔬菜,他们吃洋葱、韭葱、大蒜。其它的绿叶菜可能因为容易烂,所以官方没有记录产量。从黏土版上也可以看出,生菜是很受欢迎的。另外还有一些蔬菜的记载,不过现在学者们还猜不出它们是什么。至于水果,椰枣无疑是重要来源。但是黏土版上提到最多的却是苹果、无花果和石榴。可能是那些东西比较贵吧。

现藏于耶鲁大学的一块公元前1700年的黏土版上提到了21种肉汤和4种蔬菜汤。不过真正有详细说明的菜谱并不多。可能其它版子没有幸存,或者还没有被辨认出来。有一个菜谱里详细描述了怎么烧野鸽子汤的。他们用了醋、韭葱、大蒜、洋葱来调味,鸽胗也没扔掉,放进去一起烧。好象也很讲究火候。看上去非常像中国式的汤,味道应该不错的。不过上菜的时候就不太中国式了。他们是把肉捞出来,跟汤分开来上。以前看过一个人回忆他的中东生活。说他们的当地厨子炖完了鸡,就把鸡肉捞起盛盘,鸡汤倒掉,弄得我也很心痛那鸡汤。看来这在当地是有传统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