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管理的角度看汉武帝:来点角色扮演 -- 铁手

共:💬17 🌺4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管理的角度看汉武帝:来点角色扮演

先说明一下,这个帖不想涉及是非争论。很多时候,别人的失误和别人的成功一样,都有借鉴之处。只是一旦涉及到是非,难免会有名誉相关,以至刻意维护,不但不能有所裨益,反而因为面子问题,无法面对失误,反至无奈为失误辩护。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古人要提倡“一日三省”,因为太看重是非,旁人不能提出反馈意见,只好靠自己一日三省了。

所以写这个帖子,目的就是做个案例分析。如果碰巧对你有所启发,那实在是很好,如果对你毫无用处,也请抱歉。

大背景

落笔到汉武帝之前,不妨把眼光放开一些,交代一些大背景。这里插一句,作为后人,我们有机会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看,不象当事人那样,只能看到前面,却看不到后面,甚至很难看清楚眼前。我们不妨暂时把眼光放到汉高祖刘邦。楚汉相争,于公元前202年结束。可以想象汉高祖此时睥睨天下、踌躇满志的样子。但是公元前200年,却发生了匈奴对汉高祖的白登之围事件,让汉高祖狼狈不勘。白登之围,对这个刚刚收拾楚汉相争残局的人来说,一则是个耻辱,二则也让汉高祖对匈奴的威胁有了深刻的直接感受。我们不知道刘邦当时的心态怎样,但是从此后百年中对匈奴的和亲与征战中,可以想象在汉初的几代君王中,子承父志,忍得一时,最终实现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彻底解除了匈奴对汉帝国的威胁。

这也许是一个长久的计划。从汉高祖白登之围(公元前200年)到汉武帝马邑之战(公元前133年),汉朝以和亲、防御、忍耐为基本国策,用了近70年的时间(特别是汉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在经济、军事、人口上进行准备,到了汉武帝才开始有能力从防御转向进攻。七十年的时间看上去很长,似乎有理由认为汉武帝手中的资源充足。但是考虑从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没多少年开始楚汉相争,到楚汉相争结束,可以相信当时的汉朝资源相当有限,特别是人口资源方面。这大概也是汉高祖被白登之围,也只能低声下气。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也只能说是有了一定的资源,但是还远没有到非常充足的地步。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资源的限制,做法会完全不同。说到这里,有必要感叹一下:艰苦的处境,的确是催生领袖的催化剂。文景之治,汉武帝,不能不说是和匈奴给汉朝的的这种压迫感有关。

汉武帝

挑战:

财力、物力、人力资源毫无疑问是最大的问题。财力方面可以通过征税,通过卖爵,通过剥夺宗室封侯的待遇,等等来解决,看起来不算太难。物力方面,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兵器、马匹等等,也都有了足够的积累,只要努力,也能做得到。人力方面,一个士兵,怎么样也得十几年后才能够行军打仗,怎么也得要经过几次战役后,才能成为老兵。人丁的损失,恐怕是最严重的问题。汉初几十年下来,人力方面的资源的积累,并没有多到可以奢侈浪费的地步。作为最高统帅,作为对匈奴战役的总指挥,对这些资源的有效运用,对汉武帝来说,也是个考验。在这种处境下,不必要的兵力损失,就有可能成为大罪。

战略:

从早期的防御为主到现在的进攻为主,汉军的作战军事思想也有相应的改变。在防御阶段,少量骑兵部队以骚扰、打劫的方式,打打跑跑为上策。机动性很重要,部队的数量也就相应的不会很大规模,几十几百人即可。但是到了战略进攻的时候,战斗的方式将会以大兵团作战为主。部队间的统一协调就很重要。这个时候的将帅,必须不能再是单兵之勇,而是应该有很强的指挥和统帅能力。

用人:

在股市中有一句良言,是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这是因为,一旦这个篮子掉在地上,所有的鸡蛋都可能被打碎。但是如果某几个篮子里的鸡蛋总是很安全的情况下,不妨在那几个篮子里多放一些鸡蛋,在其他的篮子里相应少放一些。汉武帝没有炒股,所以没有机会领略这个良言,但是显然他是运用了这个原则。大军出征时,是兵分几路同时出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某一路出了差错,其他几路还有可能获得成功。因为卫青和霍去病的卓越表现,也对两人而有所侧重。即使在卫青长胜的情况下,也有霍去病分兵一路,既有竞争,也起到双保险的作用。其他的将领,不能怪卫青和霍去病太出色了。早期的机会大家都有,但是后面的侧重,也是因为汉武帝手中的资源毕竟有限,有了你的,只好少了他的,断不可能给人浪费的。他必须要找到将领能够1、打胜仗,2、少损伤。不能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伤不起啊,这要多打几仗下去,手里就没兵了。胜仗的意义还在于,这是一种信心。一个胜仗,虽然未必能够有很大的斩获,但是会对整个国家,对指挥者带来极大的信心。进一步的征战才有可能继续。很多人可能会忽略这一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汉武帝派兵远征,如果屡征屡败,那么大臣当然会反对,他自己也会没信心。作为借鉴,我想,一个人在做大事之前,不妨从小目标一步一步的成功,一步一步的不断加强自己的信心,否则雄心勃勃的情况下,几次失败,就会把一个人打的永远起不来!

识人:

汉武帝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发掘提拔人。这既是一种务实的方式,也是因为资源有限。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外戚。有批评汉武帝重用外戚,搞裙带关系。有必要换个角度看看,到底是因为是外戚才得到重用,还是因为有才被收编为外戚?毕竟,上战场的人要冒生命危险的,古代没有飞机,打仗打输了,那没有机会做飞机逃跑的。如果真要表示宠爱,完全可以随便弄个官在后方当着就好。

将帅

再有能力的领袖,也需要左臂右膀来辅助。没有优秀的将帅,也就不可能成就汉武帝的战略。

挑战:

1、有没有足够的军事协同作战能力?运动战需要的是部队之间的协同,不再是早期防御阶段时候的个人英雄,小部队快速作战能力。

2、有没有机会带兵?就算有心杀敌,未必就有机会带兵。怎么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3、有没有足够的带兵能力?打仗不是靠一个人冲锋陷阵,部队需要作为一个整体。

士兵

士兵就如棋子。在战争这个棋局中,也许是最不显眼的,以致于死伤多少人,对很多人来说,也就是个数字而已。但是对于一个普通士兵而言,一则也会对自己的生命珍惜,二则也希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虽然获得功名的路途很艰险,但至少也是一条路途。什么样的将领,对他们来说就很重要。摊上能打胜仗的将军,就意味着生存和立功机会的增加。信心足了,士气也就自然高涨。可说是良性循环。碰到打败仗或者每次都折损大量士兵的将领,还没上战场之前,恐怕人人都已悲观的预见到了自己的生死,士气自然也无。可说是恶性循环。

机会主义者:【原创】帝国双璧――卫青与霍去病 里面也提到

跟随霍去病的部将们立功的机会多,也是众多部属包括以前依附于卫青的将领转投霍去病门下的原因之一,有时候一种信仰对于军队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或许霍去病对于当时的部下来说就象神一样,不败的名将这样一个光环让众多追随者甘心为之效劳,恐怕也是霍去病能够超然于其他将领的缘故。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说,深入草原讨伐匈奴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战后论功行赏封侯挂印基本上与他们无关,他们所考虑的只是如何从严酷的战争中生存下来的问题,而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给一位不败的名将,即使条件艰苦待遇差,但是生存下来的几率恐怕也大一些,这大概是士兵们无怨无悔的原因吧。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幕北之战以后,因为资源的巨大消耗,此后十几年由于无马可用而搁置了对匈奴用兵。而这些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文治基础之上。晚年,汉武帝下罪己诏。

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畜食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诸国兵便罢,力不能复至道上食汉军。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羸者道死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其众。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军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候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

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

——《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战争毕竟是残酷的,战争毕竟是要死人的,而死人也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个数字,其后还有民心。从这个角度想,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汉武帝会推崇儒家学说。“仁义忠恕,礼义廉耻”。有可能的话,我会就汉武帝和独尊儒术的话题另外写个帖。汉武帝那个时期,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段时间。

对匈奴的作战,还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附加产品,也就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延续和繁荣。汉武帝为打击匈奴,在公元前139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诸国。前126年,张骞历经艰险后终于返回。张骞对汉武帝的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报告,也改变了汉朝对西域的政策,从早期的对付匈奴到重视基于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并为此设立西域都护府。如果回到汉朝,看看汉朝所维护的狭长丝绸之路,没有刻意经营,随时都会中断。中国的地理环境,在陆地上,唯有向西边开拓,才有更大的空间。丝绸之路的繁荣,让中国避免了闭塞,这不能不说汉武帝眼界的开阔。

回首再看,还是令人心潮澎湃。

注:最近看春秋史话里的一些相关帖的一些个人看法的总结,匆忙写就,回头再补充各帖链接。

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