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灾”是随人的主观判断而转移的么? -- 茶园农工

共:💬183 🌺2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看《中国人口科学》

要是只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认为四川没有人祸,那也一种习惯态度……

既然有争议,看看对县志的分析:

曹树基

  

    载《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人口普查资料及新修地方志所载数据,对1958-1962年

  间四川各地人口的非正常死亡,进行估计。

结果表明,五年大饥荒中,四川全

  省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940万,占灾前全省人口总数的13%.

  

    关键词:四川人口,非正常死亡,1958-1962年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in census and newly published

  chorography ,theessay makes an estimate of the unnatural death toll

  of Sichuan during the periodof 1958-1962.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unnatural death toll of Sichuan reaches9.4million ,which accounts

  for 13%of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Sichuan beforethe great famine.

  

    Key words :the population of Sichuan,unnatural death,the

  period of 1958-1962

  

    迄今为止,有关“三年自然灾害”中国人口死亡数量的研究,大多依据全

  国性的人口数据来进行,所得结果相差甚大,令人难以把握。笔者采取不同的

  分析策略,以省为单位,逐省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通过各省人口死亡数累

  加,即可得到全国非正常死亡人口。

  

    在目前各家的研究中,金辉的研究方法最值得称道。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

  布的数据,列算式如下:出生人口-正常死亡人口+总人口减少值=非正常死亡人

  口。[1]只不过,利用全国数据进行研究,可以不考虑因行政区变动而产生的人

  口迁移问题,而进行分区研究,则必须讨论因人口迁移所导致的人口变动。列

  算式如下:

  

    出生人口-正常死亡人口+总人口减少值+净迁移人口=非正常死亡人口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项全国性的研究中,笔者借用清代的“府”作为稳定

  不变的政区,本文作为这一大型项目的一部分,仍采用这一虚拟的政区。[2]

  

    四川省人口众多,灾情严重,人口死亡也多。就资料而言,四川省虽然是

  人口死亡大省,但四川省的地方志书所记载的人口资料相当可靠,隐瞒或篡改

  资料的现象并不多见。只是由于四川灾情延续时间长,1958-1962年的整整五

  年,均可视作灾年。在有些县份,1957年的人口死亡率已经上升,1963年的人

  口死亡率仍未下降,本文根据历年人口死亡率或人口增长率来确定灾年。兹分

  府分析如下。

  

    1、成都府

  

    成都府境包括成都市、双流、新都、华阳、新繁、金堂、彭县、温江、崇

  庆、新津、崇宁、郫县、灌县、简阳、什邡和广汉。合而计之,1953-1964年人

  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5.6‰,1964-1982年为21.6‰。[3]由于政区变动频繁,无

  法分县论述。从已经查阅过的新都、温江、灌县、广汉、简阳、双流、金堂、

  新津、郫县、什邡、崇庆十县县志看,每县均有规模性的人口死亡,由此推测

  成都府各县的情况大体如是。鉴于成都平原的灾情特别严重,也推测成都市不

  能幸免于难。

  

    根据新都等十县县志,1953-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7.4‰。[4]这

  一数据并不确切,是因为双流、金堂、郫县等三县1954年人口少于1953年。此

  三县邻近成都市,小块区域的划出可能是造成1954年人口减少的原因。从1954

  年至1957年,十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9.8‰,若排除双流、金堂、郫县不

  计,其他七县1953-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8.9‰。由于成都市区另计,故

  以18.9‰作为成都府属各县灾前人口增长速度。

  

    1953年,成都市人口只有85.7万,1964年多达158.3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高达57.4‰。成都市人口高增长,既有周边乡村人口的移入,也有外地人口的

  迁进,又有政区变动所导致的人口增加。由于记载的缺失,不可能将人口的来

  源及数量一一辨析。兹将1953-1964年成都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当作1953-1957

  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加权平均,1953-1957年成都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24.5‰。以此测算灾前人口。1962-1964年,新都等十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33.5‰,1964-1982年为18.7‰,数据合理可靠。以此测算成都府灾后人口。

  

    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成都府境净减少人口61万。依金堂、灌县、双

  流、简阳、新津、什邡、崇庆、广汉八县县志所载历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可知从1958年至1962年,八县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约35个千分点,推及

  全府境内,灾前人口还应增加22.2万。成都府境五年大饥荒中共减少人口83.2

  万。

  

    金堂、灌县、双流、简阳、崇庆、新津等六县县志记载有历年人口迁入数

  与迁出数。五县合计,大饥荒五年中共迁入人口46.2万,共迁出人口53.1万,

  净迁出人口6.9万。1964年,此六县人口占排除成都市后全府人口的55.7%,以

  此比例推算,全府净迁出人口约为12.4万。扣除净迁出人口,成都府境大饥荒

  中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70.8万。

  

    从历年人口数据看,似乎简阳县人口减少得最多。1958年底,简阳县人口

  为123.3万,1962年底仅存86万,净减少人口37.3万。其实,这不是人口本身变

  动所致,而是由于1959年10月将龙泉驿区全部划归成都市管辖的结果。1959年

  简阳县人口净减少约24万,根据当年人口死亡率估算,其中非正常死亡人口约

  为6万,净迁出0.7万,其余17.3万人口为龙泉驿划出人口。大饥荒五年间,简

  阳县合计死亡人口27.4万,其中正常死亡人口大约5.4万,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

  22万。根据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计算所得人口增减值与历年人口

  增减值吻合,说明《简阳县志》所载人口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关于大饥荒时期

  简阳县的灾情细节,请读亲身经历大饥荒的惠文先生在简阳的工作笔记《困难

  时期农村整社纪实》[5],兹不赘述。

  

    2、绵州

  

    绵州境包括德阳、罗江、绵竹、绵阳、安县、梓潼六县,其中罗江并入德

  阳,实为五县。在查阅的四种地方志中,各县均经历规模不等的人口死亡,推

  测全府皆陷入大饥荒。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953-1964年,绵州人口年平均增长

  率为11.4‰,1964-1982年为21.2‰。人口死亡有相当大的规模。

  

    据德阳、绵竹、绵阳、安县县志提供的历年人口数据,1953-1957年四县人

  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8.2‰。安县无1962年人口,德阳等三县1962-1964年人口年

  平均增长率为41.5‰。[6]三县灾后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实为30‰-40‰之间,

  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实为人口迁入所致。安县1961-1964年

  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6.4‰,是由于从1962年至1964年,安县接受了13807名

  来自潼川府境中江、三台、蓬溪、射洪、遂宁等县的移民。加权平均,四县灾

  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2.4‰,以此测算灾前、灾后人口。

  

    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绵州境内人口净减少11.5万。五年间德阳、绵

  竹、绵阳三县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约60个千分点[7],推及全府,灾前还

  应增加人口11万。绵州境内减少人口22.5万。德阳、绵阳两县有相当完整的人

  口迁移记载,五年间两县共迁入人口32.1万,迁出人口33.1万,净迁出人口1

  万。以此推测,绵州境内净迁出人口约为1.5万。如此,绵州境内非正常死亡人

  口约为21万。

  

    分县而论,根据历年人口死亡率记载,德阳县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4.8万,

  绵竹县为4.4万,绵阳县为4.3万,三县合计13.5万。安县1957年人口为30.4

  万,1961年为28.1万,净减少人口2.3万,非正常死亡人口达到4万。梓潼县人

  口与安县相当,死亡人口也与安县相当。五县合计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21万。

  

    3、龙安府

  

    龙安府境包括北川、平武、江油、彰明、青川五县;1958年彰明、江油两

  县合并,变成四县。1953-1964年龙安府境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5‰,1964-

  1982年为24.1‰。从1953中至1957年底,北川等四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24.4‰。[8]分县而论,平武县1953年人口多于1954年,是因为该县1956年有四

  乡划入北川。从龙安府境各县情况看,1953年除了人口普查数据外,各县并无

  其他人口统计。因此,平武县1953年以后的历年人口,是政区调整以后的数

  据。江油县的情况可能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北川县1954年人口也就大大多于

  1953年。上述各县的政区变动,皆在龙安府境内进行,计算时不用对境域进行

  调整。另外,1957年8月至1958年1月,北川县接收了来自三台、蓬溪、遂宁、

  射洪等县7655名移民。这也是导致灾前龙安府境人口增长速度偏高的原因。

  

    1961-1964年,北川等四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5.7‰,其原因在于1962

  年江油县有4.4万人口的净迁出。1958年江油县净迁入人口11.5万,1959-1962

  年持续外迁,四年中的净迁出人口累计达到10.1万。也就是说,除了死于饥荒

  者以外,1958年的迁入者,至1962年已经基本迁出。

  

    从1957年底至1961年底,龙安府境净增加人口0.9万。四年大饥荒中,五县

  人口出生率超过正常人口死亡率约27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

  2.2万,龙安府减少人口多达1.3万。四年中,北川县净迁出人口1.3万,1958年

  6月茶坪乡有5742人划归安县,扣除不论,净迁出人口实为0.7万。江油、平

  武、青川三县合计净迁入人口6.3万,四县合计净迁入人口5.6万。如此,龙安

  府境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6.9万。分县而论,根据历年人口死亡率,北川县非正

  常死亡人口约0.5万,平武县约0.9万,青川县约1万,江油县约4.5万,合计6.9

  万。两种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在龙安府境,江油县的灾情最重,死亡人口最多。《江油县志·大事记》

  称1960年,江油县委检查组报告批露东安公社九区队基层干部违法乱纪严重,

  先后以扣饭、拆家、毒打、苦役等手段迫害社员167人,直接造成7人死亡。11

  月25日,县委紧急部署在十日内,全县将1921.5万公斤粮食集运到铁路、公路

  沿线粮站,保证城乡供应和上调计划的完成。1961年7月11日,356名社员误听

  谣传,因缺粮去北川县曲山公社挖白泥二千多斤煮食充饥,引起中毒。

  

    4、潼川府

  

    潼川府境包括盐亭、中江、三台、遂宁、蓬溪、射洪、乐至、安岳、潼南

  等九县。潼川府境1953-1964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1‰,1964-1982年为

  16.3‰。在已查阅的潼南、中江、三台、安岳、遂宁五县县志中,遂宁、三台

  和中江三县灾前即属人口迁出区。五县合计,1953-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17.2‰,1961-1964年为23.3‰。[9]以此推测潼川府境灾前、灾后人口。

  

    从1957年底至1961年底,潼川府境人口净减少76.7万。四年间,潼南县出

  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约41个千分点,三台县超过26个千分点,中江县仅超

  过7个千分点。三县平均约为22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15.2

  万,合计全县减少人口91.9万。四年间潼南县净迁出人口为0.93万。中江县有

  历年人口记载,却无人口迁移记载。根据历年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与历年年末

  人口数,估计四年间净迁出人口约为2.5万。以同样方法估算,同期三台县净迁

  出人口约为1.9万,三县合计净迁出人口为5.3万。以三县占全府人口比例推

  测,全府净迁出人口约为14万。如此,潼川府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77.9万。依

  各县历年人口死亡率分析,潼南县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4万,中江县约为6万,

  三台县约为10万,三县合计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20万。其他县记载有缺,无法

  知悉详情。

  

    5、眉州

  

    眉州境辖四县:眉山、彭山、青神、丹棱。1953-1964年四县人口年平均增

  长率只有0.9‰,1964-1982年为23.6‰。人口损失的规模相当大。眉山县1957

  年人口较1956年减少0.8万人口,而是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95‰,出生人口

  多于死亡人口约1万人。如果1957年数据为真,则意味着是年有1.8万人口外

  迁。是年该县无人口外迁及区划变更的记载,姑且存疑。

  

    从1953年至1956年,丹棱、眉山、彭山三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0.1‰,

  1961-1964年为34.9‰。[10]以此计算,从1957年底至1961年底,眉州境内人口

  净减少14.2万。《眉山县志》关于1958年和1959年的人口出生率计算错误,四

  年中实际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约42个千分点,彭山县只超过8个千分点,

  合计超过32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2.7万,眉州境内共减少人

  口16.9万。三部县志均未记载人口迁移情况,根据眉山县所载历年人口数和人

  口自然增减数,可知该地未有规模性的人口外迁,只在彭山县有1.2万净迁出人

  口,设州境内的净迁出人口为2万人,眉州境内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15万。

  

    6、资州

  

    资州境包括内江市和内江、资中、资阳、井研、仁寿等五县;资州境内

  1953-1964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5.2‰,1964-1982年为21.8‰。1964年人

  口少于1953年,证明当地的人口死亡的数量是惊人的。从1953年至1964年,资

  州府辖各市县当中,只有内江市的人口呈增长状,其他各县人口均为负增长。

  据《内江市志》所载,1954-1956年,内江人口增长率分别为48.8‰、62.7‰和

  64.9‰。[11]这不是正常的人口增长,而是人口大量迁入城市或区划变动所

  致。由于未见原书,细节不详。《内江市志》揭示1954年内江市人口死亡率只

  有3.2‰-8.6‰,1958年至1962年高达16.1‰-26.2‰,人口的非正常死亡仍有

  相当大的规模。1960年内江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与其他县相比,内江市的饥荒

  程度要轻得多。

  

    从1953年至1957年,内江、资中、资阳、井研四市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19.7‰。[12]这一增长速度偏低,其原因在于1957年资中、资阳两县的人口死

  亡率上升。如在资中,1957年人口死亡率已达13.1‰,资阳则为17.9‰。灾后

  三年四市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4‰。这一增长速度较周边地区要低得多。

  仔细分析,资中县1963年人口增长率只有3.2‰,是不真实的。是年资中县人口

  自然增长2.6万,净迁出0.7万,净增长1.9万,而实际人口增长数只有0.5万,

  有1.4万人口不知所踪。资中县灾后二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约35‰,资阳县为

  32‰,井研县1964年为33.4‰,平均约为33‰。考虑到资中、资阳两县灾后人

  口迁出略多于迁入,故定为30‰。

  

    依此测算,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资州境内净减少人口68万。五年大饥

  荒中,资中、资阳两县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约34个千分点,推及全州境

  内,灾前人口还要增加12.2万,合计减少人口80.2万。资中、资阳两县五年中

  净迁出人口1.56万,推测全州境内外迁人口约3.7万。如是,非正常死亡人口约

  为76.5万。

  

    7、嘉定府

  

    嘉定府境包括自贡市部分、峨眉、乐山、五通桥区、荣县、威远、峨边、

  犍为、夹江、洪雅等县。1953-1964年嘉定府境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9‰,

  1964-1982年为24.8‰。大饥荒中的人口死亡也是大规模的。在嘉定府辖9.5个

  市县中,已经查阅其中6部县志。[13]另外,《威远县志》没有历年人口,只有

  1955年、1960年和1965年的各项人口指标记载。分县而论,只有夹边县的人口

  变动稍有些离奇,其他各县基本正常。1953-1957年,五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23.4‰,1962-1964年为39.5‰。据此测算灾前、灾后人口。

  

    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嘉定府净减少人口38.1万。大饥荒五年中,洪

  雅、夹江、峨眉、犍为四县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共37个千分点,推及全

  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10.8万,全府减少人口合计48.9万。《峨眉县志》和

  《夹江县志》记载历年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两县合计,五年中共迁入人口

  213709,共迁出人口224729,净迁出人口1.1万。推及全府,净迁出人口约为9

  万,嘉定府境非正常死亡人口约39.9万。

 

http://ido.3mt.com.cn/pc/200602/20060219368720.shtm

超长,请移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