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即使没有文革,中国经济也不会提前进入第二世界 -- 葡萄

共:💬1730 🌺11319 🌵6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还是那句话, 比较的话要同样的东西才有可比性。

否则, 拿两个不同的东西来比较,毫无意义。

这里虽然名字都叫“城市轨道交通”,但在大陆不要说是2000年,即使是现在,除了个别城市由于经济地形等种种原因(比如大连因为地质原因修了一条“快轨”,实际是高架地铁,重庆因为地形原因也是修了一条高架线),其他都是以地铁的形式新建。而日本东京的轨道交通系统,很大部分是以铁路系统的形式演化而来,两种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这样拿来相提并论,是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打个比方,照这样计算如果把东京投射到上海的话,是否应该把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计算在内?(事实上从最近这次铁路提速开始,这两条铁路也开始了铁路公交化的转变) 如果光说地铁的话,东京也就是200多公里的数量而已。

东京地铁

我不太清楚上海的地铁规划,而对广州和深圳稍微熟悉一点。广州地铁到2010年计划建成的地铁线长度就达到255公里之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深圳的地铁建设,到2011年中(这个时间选的很有意思,主要是为了在2012年大运会开幕前建好)要建成地铁155公里。

军令状:地铁建设提速 四年要建155公里

而广州地铁从94年开工,到2010年不过是16年时间,而深圳地铁更是从01年才全面开工,到2011年不过10年时间而已。这样建下去,20-30年后,不是和东京比的问题,而是和纽约伦敦这些有400多公里地铁的城市比的问题。

其实这里我只是想说,你那这种基建的问题来说事,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或者是恰恰说反了,在这些大型的基建项目上,中国是正好能发挥所谓的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吸收建造在短时间内达到突飞猛进的进展。在这些方面的差距,恰恰是最容易弥补的。

说到轨道交通网络,我突然又想起来另一件事情,前两天我刚刚论证过能源不是一个单向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也不存在说石油就先进过煤炭这回事。现在回过头来看,运输方式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面是不是也有一个重新发现认识的过程?建立在内燃机基础上的汽车,固然是可以实现点对点的货物运输,前几十年也出现过完全以汽车为基础设计的城市(例如美国的洛杉矶)。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种完全建立在汽车基础上的交通体系是行不通的。即使不考虑到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单单一个交通拥堵的问题就难以解决。事实上,在城市中(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尤甚),应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原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土地矛盾相当尖锐的国家,就更是这样。才短短几年的工夫,大力发展汽车消费的恶果,已经在全国的各大城市显现。想当初94年去北京的时候,坐在出租车上,的士佬还自豪的指着刚修好的二环路一边飚车一边问我:“北京的路不错吧,你们哪里没有这么好的路吧。”此言犹在耳,短短9年过去,再去北京的时候已经修成高速的四环上面都跑不动了。发展到这个地步,所谓即时的“把各种物资传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这种时候,反而是轨道交通能保证你准时到达。当然,是现代城市的高密度的轨道运输系统,一般并不用来运货。但是,首先城市内的交通流量绝大部分是用来运人,而非运货,解决了人员流动问题,货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其次,这也不是绝对。近几年来香港物流业增长最快的一块就是依托香港地铁系统发展的速递业。这种方式看似简陋(也就是一个速递员拖一个小拖车跑来跑去),但是你要是要从深圳或者东莞发一批集成电路到香港,这种方式说不定最快。

所以,各种交通运输也和能源形式一样,并不存在所谓谁比谁高级,谁替代谁的问题,只不过是一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问题。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证明,建立在汽车上的消耗石油的运输体系是不可持续的,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应该是一个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关系,而不存在由谁一统天下的趋势。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能越早认识到这一点,越早破除所谓大力发展私人汽车的迷信,就越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