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即使没有文革,中国经济也不会提前进入第二世界 -- 葡萄

共:💬1730 🌺11319 🌵6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市场

注意, 斯大林提的概念就是“两个平行市场”,就是当时已经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两个平行的同时也是相对立的市场。苏联在欧洲也搞过一个经互会组织来协调(当然也是用计划经济的办法)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中国虽然没有参加这个组织。但是对经互会组织国家的贸易却一直没有停止。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一大批项目(这里面也有苏联出面让东欧国家援建的)就不是通过贷款,而是对苏贸易的形式偿付的。一五计划的建设规模,放到现在可以说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仍然是十分庞大的数目。一五计划完成后的中国在主要工业品的产量上都达到或超过了日本1937年时的水平,也就是说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走完了日本几十年走的路。而一五计划中国是超额提前完成,并且期间对苏的还债也一直在进行(主要是抗美援朝期间的战债),可见用贸易手段偿付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到尽头。所以你所谓的没有足够的外汇来购买新技术和新装备,是没有依据的。

而所谓的战争威胁的存在, 这里先不提是否这种战争威胁真实存在(中苏论战中一个主要的论战题目), 就算是真实存在,那么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必要只能更大,而不是更小。前面举的苏联在二战前的基建投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事实上中国在那段时期搞的三线建设的投入规模也相当巨大, 包括你所说的修路铺桥。 只不过不按起码的经济规律办的事情太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举个例子成飞的厂房修建的时候认为沈飞那个苏联人修的厂房花钱太多,要大胆打破条条框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结果没过几年就不得不重新投资维修,算起来反而浪费。这实际上还算是好的。很多厂子实际上还没有开工就报废了, 投资全部打了水漂。所以所谓“欠账”,不是没有花钱,是花钱没花对地方,钱打了水漂而已。

事实上我以前也说了, 苏式的计划经济好不好,这是很难说的一件事情,如果光从形式效率上而言,就是物质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甚至可以说是最有效率的。 因为它可以做到每一个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即不过剩,也无不足,处处都可以是平衡状态,绝没有浪费,达到所谓的最优状态,这个是一般的市场所做不到的。 这也是以前论证所谓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据。

这种计划经济,如果是有缺陷的话,那主要的缺陷还不在于没有效率。而在于其极为不人道,因为这种经济归根结底是把人当作机器一样来看待的。 举一个例子,如果得到一个指令说两千个人需要两千双鞋子,那么这种经济可以做到给两千个人生产出两千双鞋子,既不多出一双,也不少一双,既没有过剩,也没有不足,甚至可以把这两千双鞋子怎样最省材料,怎样最节能环保考虑进去,绝对不会浪费,而且还可以据此对上游和下游产业进行设计,例如原料配送等,所有的一切也可以做到环环相扣。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效率可以说是最高。 这一点在战争中可以说最充分的表现出来,二战中苏联正是运用了这种计划经济的威力,任你德国军队再英勇善战,我就算是付出几倍的高昂代价,德国在源源不觉涌过来的战争机器面前,最后还是会被压倒。但是这种经济的唯独不能考虑的就是个人的喜好或者需要,也就是说不能考虑到这两千个人是不是真的需要或者喜欢这两千双鞋子。(当然,在战争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计划经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呢?这里面就有很大问题了。而事实上你也很难完全的剥夺消费者的选择能力,除非你一人发一双,否则的话你只要引入一点点消费者选择的余地(不一定是市场的手段),消费者不选择这些鞋子就会出很大的问题。以前论及改革总有一句话反复被提及,就是“一收就死,一放就乱”本质上说的就是这个现象。苏联解体前还出现过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积压商品的价格和居民存款的余额同步增长,并且两者增加的数额大体相等。

说了那么多, 其实我觉得归根结底就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不是一个好坏的问题,而是一个适用的问题,包括在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不同阶段的适用问题。在一个生产水平比较低,比较落后的国家(也就是有双鞋穿就不错了的阶段),在增加积累,进行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可以起到重大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负面作用也就慢慢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次优的经济,它运作起来不如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但是它恐怕优于人类遇到过的其他类型的经济体系(其中包括文革代表的命令经济)。而它所有的缺陷, 从根本上来说还不是一个物质资料消耗的效率问题,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是强项。 所以拿资源,能源,市场等来解释中国当时为什么不能搞苏式计划经济的,我还是觉得没有点到正题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