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十论一~五 -- 稍息

共:💬31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十论六~十

街亭之战亮宜自临阵----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六)

失街亭、斩马谡是一件亦悲亦壮的历史事件,评书中说,京戏中唱,都以此来颂扬诸葛亮

爱惜人才、执法严明。毛泽东则不然,他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资治通鉴》记载:“初,

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

、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合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

山,不下据城。张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

汉中。收谡下狱,杀之。”毛泽东读此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街亭之战诸葛

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初次北伐时蜀军先头部队与魏军的一次交战。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

)冬,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后挥师北上,集结汉中伺机北进。转年春,诸葛亮声言由斜

谷道(今陕西省眉县西南)进攻眉城(今陕西省眉县),命赵云、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

省褒城北)以作疑兵,自己则亲率大军直赴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在蜀军声势的

震撼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降亮,关中由此震动。魏明帝曹睿闻讯命大将曹真增援

箕谷抵御赵云,命张合西进街亭(今甘肃省庄浪县东南)抵御蜀军先锋马谡,自己则亲率

大军坐镇长安,企图一举歼灭无险可据的诸葛亮。赵云不敌曹真,战败而返。马谡与张合

交兵于街亭,马谡据城弱不敌强,上山占据险阻以待诸葛亮大军北进。张合攻山不下,绝

马谡水道,马谡断水兵败。诸葛亮大军行至祁山未与魏军正面交锋即无功而返,杀马谡以

责其街亭之败。

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于街亭之败,而在于诸葛亮用兵无法,调度失略。中国兵

法强调,战略指导者要估量敌我强弱形势的变化,选择有利的时机,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

,同敌人展开决战,战胜敌人。诸葛亮北伐之际,蜀汉的总体实力弱于曹魏。时因刘备去

世,魏边关多年无犯,关中及陇右地区兵力空虚,守备废弛。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一个天

赐良机。诸葛亮本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大军直取长安一举平定关中。但是,诸葛亮没

有采纳大将魏延集中兵力攻取关中的建议,而是以赵云、邓芝为一部攻打箕谷,以马谡、

王平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军驻足祁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攻取,把本已相对强势

的蜀汉兵力进行分散,变强势为弱势,致使马谡兵败街亭。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

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合展开决战,战胜张合。这就是毛泽东评点中所说的“亮宜自

临阵”的关键所在。

诸葛亮对于自己的失误内心里应该是清楚的。

毛泽东在读《资治通鉴》“(太和五年)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合 追之。合

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合右膝而卒。”时评点道:“自街

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说明自街亭之败,诸葛亮已经吸取了教训。据《三国志》裴

松之注记载,诸葛亮也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

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两处战败,一人之责。一人者谁?亮自身也。诸葛亮初

战失利的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过于强调战争手段,主动进

攻,穷兵黩武,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平定天下中作用的认识。这一深层的原

因不仅决定了诸葛亮初次北伐的失败,也决定了他整个北伐战争的失败。陈寿在《三国志

》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是非常中肯

的评价。诸葛无谋,马谡冤死。

马谡,刘备之谋臣,从荆州随刘备入蜀,被任为绵竹成都令、越 太守。诸葛亮南中平叛

,问计于谡,谡筹策征服南人之心。亮采纳马谡之策,纵孟获而南方平定。及马谡被斩“

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蒋琬也指责诸葛亮做了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诸葛亮以马谡为先

锋,令其孤军深入敌境,马谡上山是败,守城亦败,诸葛亮非任之也,弃之也。马谡是一

位难得的智士谋臣,诸葛亮不能量才器用,裁定失中,“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北宋时

期的兵法博士何去非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

智。”毛泽东从辞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后开始研究战争问题,以一介书生投身革命

战争,他从不讳言自己曾经打了许多败仗,不能带兵。遵义会议后他进入党的领导核心,

从此导演了一幕幕战争奇迹。

能军无出李世民----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七)

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智囊》一书汇集了历史上近2000则智谋故事,令毛泽东爱不释手,圈

点批阅。《智囊》在记述孙膑“驷马之法”处有一按语,“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

,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

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毛泽东

读此评点道:“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

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

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在毛泽东看来,在总体处于弱势情况下,关键在于掌握主动

权,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造成相对的强势,以相对的强势敌相对的弱势,各个歼灭敌人

,最终由弱变强战胜敌人。这是中国兵法的精妙之处,历史上以此战法驰骋天下的最杰出

人物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自幼聪睿过人,临机果敢,不拘小节,心智深远人莫能测度。

十七八岁时随其父李渊奉诏征战,深入敌阵,独往独来,所向披靡。时群雄并起,天下蜂

拥。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气数已尽,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逐鹿天

下。攻取长安后,李渊拥立隋炀帝孙杨有为帝,是为恭帝。恭帝封李渊为唐王,封李世民

为京兆尹。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

动玄武门之变,自称帝,是为唐太宗。李世民平生以礼下士,广纳英才,为盗为侠者皆能

为其所用,贤能之士无不委身甘效死力。在李渊谋取天下的征战中,李世民武功最巨。唐

武德元年(公元618)七月,薛举在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称帝。李世民率众讨之,无

功而返。不久薛举死,其子薛仁杲嗣位,李世民再次兴师讨伐,与薛仁杲在折庶城(今甘

肃省泾川县东北)对峙六十余日,敌众十余万人,兵锋甚锐,数来挑战,李世民按兵不动

以挫敌锐气。至敌粮尽、两将来降,李世民才说:“彼气衰矣,吾当取之。”命庞玉先在

浅水原(今陕西省长武县东北)南攻击敌人,敌将宗罗侯全军出战,庞玉先战败未溃之际

,李世民出其不意亲率大军从浅水原北奄出,大败薛军,薛仁杲降。李世民与兵法家李靖

探讨兵法思想时,曾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

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能言避实击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

致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这既是李世民对中国兵法思想的深刻理解,也是他战争实践

的高度概括。

孙膑的“驷马之法”源于《孙子兵法》的虚实思想。《孙子兵法》指出:“兵形象水,水

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

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兵之所加,如以段投卵者,虚实是也。”认为

能做到从战争实际出发,因敌情的变化而变化,避实击虚,战胜敌人,就是用兵如神。无

为虚,有为实。中国兵法上讲的虚实,一般而言弱、寡、饥、劳、怯、乱、不虞是虚,强

、众、饱、逸、勇、治、有备是实。用兵的法则是避开敌人之实攻击敌人之虚。这关键在

于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驾驭战争形势的变化,发现和制造敌人之虚,适时攻击。这是中

国兵法思想的核心,李世民正是抓住了这一核心才做到了以弱胜强,百战百胜。

李世民一生南征北战,以弱敌强,屡建奇功,千古罕有。1920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

习所时曾说,李世民是草莽英雄,“太原公子,褐裘而来”;晚年还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

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一再流露对李世民能征善战的赞赏。秋收起义失败后,在几千起义官兵中愿意再跟毛泽东

走的只有七十二人,毛泽东就是以这七十二人为班底,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在与强敌的

斗争中不断壮大,最终走向胜利,干出了一翻震撼世界的事业。李世民与毛泽东相比逊色

许多,千古中国能军能出李世民之右者,仅毛泽东耳。

攻魏救赵 千古高手----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八)

《智囊?制胜》孙膑处记述:“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以刑余

辞。乃将田忌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救赵,孙子曰:‘夫解纷者

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

尽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

之困,而收敝于魏也。’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毛泽东在此

段文字的天头画了三个圈,评点道:“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认为孙膑能够

掌握战略主动权,驾驭战争,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削弱敌人,战胜敌人,是实践中国兵法

的千古高手。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孙子兵法》的传承者。早年孙膑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投奔

魏国,任魏将军。庞涓自知能不及孙膑,荐膑于魏,庞涓又恐孙膑位过于己反而加害孙膑

,断膑两足使其终生残疾不得为将。齐国使臣惜膑之才,把孙膑带回齐国,齐将田忌善待

之,荐于齐威王,威王问兵法,拜膑为师。公元前353年,魏将庞涓率军攻打赵都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出兵救赵。田忌依照孙膑的谋划,没有直接去

邯郸救赵,而是引兵直取魏都大梁,攻敌必救,迫使庞涓弃赵回救。孙膑在桂陵设伏,战

胜庞涓。孙膑一举既解赵国之急,又败魏国之师。公元前341年,魏国以庞涓为将大举攻

韩,韩告急于齐。齐宣王问救早与晚孰利。孙膑指出,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我代韩而

受魏之兵。不如阴固韩之志,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齐王善其策,在魏

韩交兵五战五不胜之际起兵攻魏,庞涓以疲惫之师与孙膑战于马陵,兵败自刎。

孙膑“围魏救赵”是运用兵法思想的辉煌战例。《吕氏春秋》上说“孙膑贵势”,何谓“

势”?《孙子兵法》指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意思是说,所谓“势”就是要根据

战争实际创造出有利于己的作战态势。“因利而制权”思想的核心还在于“致人而不致于

人”,即掌握战略主动权,这里面应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处于主导战争全局的地位

;二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自身的行动;三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主宰敌人的行动。唐代

兵法家李靖曾指出,中国兵法千章万句,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孙膑“围魏救

赵”的关键也正在于此,驾驭战争全局,后发先至,调动敌人,变被动为主动,掌握战略

主动权。毛泽东对“围魏救赵”这一战法非常重视,对这一战法所蕴含的思想认识深刻。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其著名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论述外线作战灵活机动

打击敌人时曾指出,“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解放战争时期,他创造性地运用这

一思想,指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实现了人民军队由内线防御作战向外线进攻作战

的战略转变,牢牢掌握了解放战争的主动权。

中国兵法是在天下倾覆,生灵涂碳中概括出来的学问,掌握中国兵法思想有两个必由途径

:一是胸怀天下安危,躬身实践,在实践中舍得拿身家性命去拼赌,在腥风血雨中闯荡,

获得胜利自然成为兵法大家;一是志心兵法研究,身罹磨难,在磨难中体悟兵法思想,在

书本上钻研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皮毛,磨难才出真功夫,身罹磨难才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精

髓,在钻研过程中身受磨难、在身受磨难中反复钻研自然成为兵法通家。舍此两个途径不

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精髓,从书本到书本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言辞,夸夸其谈,无济于事。

孙膑就是在研究中国兵法的过程中遭受嫉害,身陷窘境,磨炼出真功夫,成为中国兵法的

千古人物。孙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躺在辎车上谋划战争策略的大军事家,这不能不让

曾经躺在担架上谋划中国革命战略的毛泽东感慨赞叹。

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九)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吴将陆逊受命抵御刘备,众将各自骄傲自负,不听从陆

逊的指挥调度,陆逊申明军法,以王命御众。“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

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

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

,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

,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也。’”毛泽东读此评点道:“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认为陆逊与司马懿相同,能够机智果敢,忍辱负重,假君御众,不辱使命。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西)人。少时聪颖多智,有奇节,常感慨天下

之乱,有忧天下之心。曹操闻之,纳为谋士。曹丕即帝位,委懿参与枢机政务。魏明帝时

,拜为大将军。明帝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北侵魏境,明帝对司马懿说:“西

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命懿征讨诸葛亮,亮败退。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

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

,诸将议驻守渭水北岸,以待蜀军渡河来战。司马懿指出,百姓积聚皆在渭水南岸,此兵

家必争之地。于是引军而济,背水为阵,与蜀军对峙。司马懿对诸将说:“亮若勇者,当

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认为此时诸葛亮上策是兵出武功(

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渭河北岸),沿山东进;下策是西上五丈原(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南

斜谷口西侧),北渡渭水。诸葛亮不识兵略果然西上五丈原,懿料其必败。诸葛亮大军远

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

按兵不动,静待其衰。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

。诸将皆怒,欲与亮决战。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

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询问战事,司马懿

复信道:“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

必矣。”认为诸葛亮不通兵略,必败无疑。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心力交瘁而死。

蜀将自烧营垒遁逃,司马懿观蜀军营垒,知亮已死。当初辛毗临军之时,姜维曾对诸葛亮

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

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

忍,假借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

中国兵法思想的主旨是“兵不顿而利可全”,追求以政治经济手段解决战争问题,不追求

以战争手段解决政治经济问题。因此,中国兵法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保全利益,把战争的危

害降低到最低程度,谋取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战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司马懿敌诸葛亮的主

导思想也正在这里。诸葛亮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当时

百姓所说“死诸葛走生仲达”都是司马懿释放给曹魏集团的烟幕,曹魏集团才是司马懿的

真正对手。司马懿的目的是,在与诸葛亮的战争中保全司马集团的政治军事实力,发展壮

大自己。这才是毛泽东评点中所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深层次的思想所在。

司马懿通权达变,战功卓著,对中国兵法有深刻的理解,把握中国兵法不同层面的思想,

这和他的人生磨砺不无关系。当初曹操得知司马懿通谋略便荐其为官,欲纳为己用,懿不

愿屈己附曹,称病推辞。曹操任汉相后,又派人召懿,并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

马懿惧怕曹操加害,不得不归附曹操。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才大略,又梦见“三马同食一

槽”,因而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内心里戒备司马懿。因此,司

马懿常常做一些养牛喂马的小事,兢兢业业,夜以忘寝,这样才使曹氏父子放过他。正是

这段经历才使司马懿形成韬光养晦、胆大心细的禀性,辅佐曹氏四代,为魏重臣屡建奇功

。毛泽东曾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赞赏司马懿多权谋,

善权变。

赵宋祖此弊法---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十)

《南史?宋太祖本纪》记载,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用兵不给将帅任何指挥调度权力,

对敌作战皆按圣旨行事;将帅不能临机制宜,屡战屡败。“文帝幼年特秀,自禀君德。及

正位南面,历年长久,纲维备举,条禁明密;罚有恒科,爵无滥品;故能内清外晏,四海

谧如。而授将遣师,事乖分阃,才谢光武,而遥制兵略,至于攻战日时,咸听成旨,虽覆

师丧旅,将非韩白,而廷寇蹙境,抑此之由。及至言泄衾衽,难结凶竖,虽祸生非虑,盖

亦有以而然。夫尽人命以自养,盖惟桀纣之行;观夫大明之世,其将尽人命乎?虽周公之

才之美,亦当终之以乱。由是言之,得殁亦为幸矣。”毛泽东读此评点道:“赵宋祖此弊

法。”认为刘义隆统御军政,遥制兵略,不能授权任将,是用兵弊法;赵宋王朝仿效此法

导致将不能军,士不能战,边患频仍,江河沦丧。

“赵宋”即赵匡胤建立的宋王朝。赵匡胤,五代时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生于洛阳

(今河南省洛阳市),少时善骑射,周游四方不遇器重。后至襄阳寺中,一老僧语之“北

往则有遇矣”,于是赵匡胤北上投奔了正在招贤纳士的后汉枢密使郭威。不久掌握后汉军

权的郭威谎称辽军侵汉,率军抗辽,途中属下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建立

后周。后周世宗柴荣即帝位,任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握后周兵权。后周显德六年(公

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去世,其子柴宗训继位。转年赵匡胤效法郭威发动陈桥兵变,夺取

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赵匡胤即帝位后,深感兵权对皇权的威胁,恐惧权臣兵变的闹剧

再次重演,“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重臣的兵权,建立了一套军权分立、兵将分离的军

政体制,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权力统归于皇帝本人,规定将帅只能按皇帝规划

的成旨行事,不得临机决断。这种机制在其变革过程之中,对赵匡胤强化皇权统治、进行

统一战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一旦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就显现出了它的僵化

和腐朽,致使大宋王朝国力军力衰微,自毁长城。宋太宗赵匡义继位以后,两次大举兴兵

两次惨败而归,至此大宋王朝无力再战,丧权辱国,直至灭亡。

君主制御将帅是用兵弊法,兵家大忌。将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君主必须授予将帅驾驭战

争的全权,推之以诚,待之以礼,充分发挥将帅作用,将帅拥有独断决策、临机定夺、因

敌制宜的权力;君主不能制御将帅行使职权,君主制御将帅行使职权是乱军取败之道。《

孙子兵法》指出,“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膑兵法》指出,“得主专制胜”、“御将

不胜”;《三略》也指出,“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都把君主授

予将帅指挥调度全权,不制御将帅行使职权当作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这是“万世之法戒

”。中国兵法摒弃君主制御将帅,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将帅身处战争前线,直接掌握战场

对比情况和战争发展态势,随机决策更有针对性,及时准确,利于捕捉战机,掌握战略主

动权,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树立将帅的权威,充分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作用,利于将帅协

调指挥,令出一门,三军一体,提高整体的作战能力;三是避免君主决策失误,造成全局

的被动和整体的损失。

君主放手任将,不仅要有识人之智、容人之量,更要有爱人之心、用人之略。君主不是在

将帅行使职权上羁縻制御,而是充分发挥将帅的作用,在更广阔、更深层的地方驾驭将帅

、激励将帅;让将帅成为君主座下的战马,战马驰骋天下,君主得意于天下。这是君主的

真正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君主真正应该有的本领。毛泽东在他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十分重

视对战争指挥艺术的把握,赋予前方将帅战场指挥临机决断的全权,充分发挥了前方将帅

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在整体战略高度统一的前提下,前方将领必须发挥能动作用

,自觉根据战场实际,机动灵活地组织作战,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确保实现中央的战略

意图。宋太宗赵匡义在对契丹的战争中秉承“弊法”制御将帅,被毛泽东称作“无能”、

“此人不知兵”,极力唾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