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行万里路:欧洲见闻(4)--大英博物馆中回望中国(I) -- 风雨声

共:💬23 🌺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行万里路:欧洲见闻(4)--大英博物馆中回望中国(II)

大英博物馆给自己的使命是为人类保留记忆。

我穿过色彩斑斓的非洲展室,直奔亚洲展室。中国和印度及东南亚放在最里的一个大厅中,印度和东南亚在左边,中国在右边。大英博物馆的对中国的介绍第一句话我录在下面:[The Chinese have created the single most extensive and enduring civilization in the world. Their language, spoken and wirtten in the same form over nearly 4000 years, binds their vast country together and links the present with past, expressing a unified culture unmatched esle where.] “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语言在四千多年的历史中保持了一致的形式,维系了这个巨大国家的统一,连接著她的现在和过去,表达一个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同一文化。”这应当算是一个中肯的评价。

眼睛接触到的第一件展品是一个周朝的青铜酒壶,酒壶主人的宽宏的胸襟和高雅的品味耀然而出。放眼望去一排排玻璃柜中,商周时代的铜壶,铜鼎,铜杯, 还有战国时代的编钟,交相辉映,流线简洁,色调平和,气度雍容... ...那一刻我似乎看到我的祖先三四千年以前的回眸,这跨越千年的注目相视,是深情而无言的感动。我曾经有这样聪慧的祖先,在大半个世界还是蛮荒的时候,他们高贵而从容,强悍而优雅。这应该是中国人的精神。

初唐时菩萨是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在石雕,木雕,玉雕上,还有一面画着佛像的大墙也搬进了大英博物馆。因为印度的文物和中国的文物放在一个大厅,我看到佛像从印度进入中国后,脸上少了些愁煞和严厉,多了些笑容和宽厚。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是快乐高兴的一群人,他们的气质也映在了佛的仪容上。唐朝时我们的瓷器已经很精致,外观和现代的瓷器我竟然看不出区别来。中国人那时已能大规模制造瓷器,欧洲还只是少数宫廷的奢侈品。同一个时间,衰微的罗马帝国开始撤离英伦三岛,盎格鲁和萨克森人刚刚跨过海峡从丹麦和德国迁徙到这个新土地上;那时候中国的诗歌已经呤唱了千年,从“关关鸠鸠,在河之洲”唱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同一个时间, 第一部稚嫩的英语文学BEOWUF才呱呱坠地,民间开始流传亚瑟王的传说。

大英博物馆介绍唐宋文化的时候,说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培养“MAN OF CULTURE”,大概可以翻译成“有修养的人”。回想起来一个在英国语言和文化下长大的中国人,辜鸿铭先生,成年后慕然回首发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在<春秋大义>中他说最好的文明不是能制造马力大的机器,而是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温良恭谦的君子。多少年来我接触过的人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无论是贵为卿相,还是富可敌国,抑或是身居寒微,最优秀的人大多温良恭谦,从容大气。他们如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让人击节赞叹,心存敬意;又如黑夜中一盏清灯,传递着我们文化中最美的香火和温暖的希望,提醒人类告别动物的蛮荒。

... ...

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已经依稀遥远。

在中国盛唐时期,英格兰还是一个蛮荒的弹丸小岛,而此后的几百年间发展强盛,成长为显赫的海上霸权。1840年大英帝国一艘只有几千人的炮舰,打败了一个千年的文明古国,朝野上下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震惊中,目睹了不堪回首的中国近代历史的揭幕。

而后是一百多年的痛苦和挣扎, 从义和团到文化大革命,我们温良恭谦的气质和传统的人文精神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自我摧残。这段历史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回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