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话商君】说姓氏(上) -- 履虎尾

共:💬166 🌺37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话商君】说姓氏(中)

氏与姓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所区别。如果说,姓是一个氏族的族号的话,那么,氏则是氏族分支标志。

《白虎通义》中说:“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所以勉人为善也。”呵呵,班固对氏的解释虽然正确,但多少带点儿老学究的腐儒气。

在上古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所谓“妇人称姓”,前一帖说过了,就是上古时期,在女子的正式名字中,必须明确清晰地显示出她的“姓”来,以便于明确该女的血缘、氏族;以便于明确该女所能够进行的婚姻。从而避免同姓通婚,近亲婚配。一般情况,她的姓放在名字之后。

所谓“男子称氏”,是说在男子的名字构成中,一般都有他的“氏”出现,“氏”在名字的前面;而他的姓,则不在名字中出现。名字中不包括“姓”,是不是说男人的姓不重要呢?不是的,男子的姓同样重要,而且,男子的姓还是众所周知的。对于男子来说,由于“氏所以别贵贱”,“氏”更能体现男子的身份地位,所以,“男子称氏”。我们读《春秋三传》,读“先秦诸子”,在这些典籍中出现的男子,没有一例在名字中包括他的姓。正如明末大儒顾炎武在《日知录·原姓》中得出的结论那样:“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姓”的情况在前帖说过了,本帖主要来阐述“氏”的情况。

氏是从姓中分化衍生出来的。我们知道,姓是一个氏族的族号。有姓之初,同姓的一个氏族,其人口数量不会太多。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各氏族(即姓)之间出现了差异。一些氏族得到迅速的扩张,人口出现爆炸式的膨胀,同姓之人于是越来越多。为了本姓的发展,这就需要大批的同姓离开原居住地,分散到别处去居住,这就是三代时期的原始部落殖民——“封邦建卫”。这些殖民到别处的人,除了拥有原来的姓之外,还要有特殊的称号作为自己分支的标志,这个称号标志,就是氏,这也是最初的氏。以后,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一个“氏”中难以容纳众多人口,在“氏”中就又有“氏”分离出来。于是,氏中生氏,氏外有氏,氏的数量越来越多,氏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了。

众多的氏,各有各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方式。如果对众多的氏的来历进行归纳分析的话,我们说,氏产生的最基本的途径有如下四种:

第一种是以国号和封地为氏。

郑樵《氏族略》说:“天子、诸侯建国,故以国为氏,夏、商、周、鲁、卫、齐、宋之类是也。”

三代时期,普遍实行宗法制度基础上的“封建”制度:

天子为天下大宗,天子世世代代由嫡长子继承,其余的庶子被封建为各国诸侯,这些诸侯,是天子的小宗,以国为氏;

诸侯对于天子是小宗,然而,在本国之内却是大宗,诸侯亦世世代代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则受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以“家”为氏;

卿大夫对于诸侯是小宗,在本家之内,却是大宗,亦世世代代由嫡长子继承,其余庶子,则受封为士,士以所封为氏;

士对于卿大夫为小宗,但在本支之内,亦为大宗,士亦世代由嫡长子继承,士的庶子,是为庶人,庶人无宗,庶人无氏。

以上所说的“封邦建卫”,虽然号称包括“三代”时期,其实仅仅是西周初年大封建的情况而已。夏商时期的情况,已经难以考究了。氏的产生,同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封建制度,都是密切相关的。各级受封者,除了保有共同的“姓”之外,还把自己所受封的地名拿来做为自己的氏。这样,所有的诸侯国的国号,所有的卿大夫的家号,所有的士的所受封地采邑的名号,于是便都转化为氏。

以国号、封地为氏的例子很多,在《左传·定公四年》中,有一段内容是对一百多年前的“践土之盟”的追述,里面出现了几国诸侯的正式的名字:

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其载书云:“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 藏在周府,可覆视也。

这里的“晋重”,就是晋文公重耳;“鲁申”,即鲁僖公申;“卫武”,即卫成公武;“蔡甲午”,即蔡庄公甲午;“郑捷”,即郑文公捷;“齐潘”,即齐昭公潘;“宋王臣”,即宋成公王臣;“莒期”,即莒兹平公期。这些被“载书”正式记载下来,并保存在周天子处的名字,可以肯定是正式的名字。

齐国的始祖太公,名字为尚,太公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太公的祖先“伯夷”在帝舜时候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以后被封在了“吕”地,于是太公这一支姜姓因此就以吕为氏。吕尚因功被封为齐侯,因此,吕尚的后代又以齐为氏,例如齐桓公齐小白。

还有,郑国姬姓,郑伯以国号为氏,郑庄公的弟弟名段,封于共地,以“共”为氏,称“共叔段”。后来,由于母亲郑武姜的要求,庄公又把“京”邑加封给段,人称“京城大叔”,共叔段的后代,则又可以“以京为氏”。

再比如,楚国芈姓熊氏,著名的大诗人屈原是楚国宗室,自然也是芈姓。屈原的祖先被楚王封在屈地,于是以屈为氏。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屈原又曾做过三闾大夫。所谓“三闾”,就是“昭、屈、景”三氏。“昭、屈、景”三氏,都是楚国的王族,芈姓。

至于商君,其祖先是周的同族,姬姓,因为康叔被封于卫,于是这一支姬姓便以国为氏——卫氏。

第二种是以所居住地为氏。

没有资格被分封土地的,多以所居之地为氏,这种氏也很多。

商朝有一位贤相,名字叫做傅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据《殷本纪》记载:“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於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於傅险。举以为相,殷国大治。”因为是傅说在“傅险(岩)”被发现的,所以,以“傅”为氏。

再譬如,柳下惠,原为鲁国贵族。柳下惠原名展获,因为居住在“柳下”,于是以“柳下”为氏。柳下惠的谥号为“惠”,因此人称其为“柳下惠”。

以居住地为氏的,双字复氏比较多,一般都带有“门”、 “郭”、“宫”、“里”等字样。例如:“东门,西门”;“东郭,西郭,南郭,北郭”;“南宫,北宫”;“东里”,“西里”等等。

此外,像“闾”、“阎”、“关”、“津”等氏,也都表示他们不同的居住地点。

第三种情况是以官职为氏。

《礼记·曲礼》云:“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这五官,后来都被居此官位者的后代拿来做氏。

在这周官五氏之中,最有名的要数司马氏了。孔子的一个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就是以司马为氏。《史记索引》注:“牛是桓魋之弟,以魋为宋司马,故牛遂以司马为氏也。”

另一个著名的司马氏就是太史公了。据《太史公自序》所载,太史公的先祖“原来也曾经阔过”,“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担任周朝的太史。大约在惠王、襄王之时,司马氏“去周適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此外,卜、巫、史等,都是官号,做这些官的,他们的后代就用这些官号为氏。

例如,“卜氏”就是以官为氏。著名的有晋国的卜偃,他是晋文公的掌管卜筮的大夫。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周襄王遭遇王子带之乱,逃至河阳。晋文公命令卜偃进行一次卜筮:

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公曰:“吾不堪也。”对曰:“周礼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也。战克而王飨,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为泽以当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复,亦其所也。”

孔子得意弟子七十二贤人中的子夏,名商,卜氏。卜商比孔子年轻四十四岁,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人。据《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卜商曾经向孔子请教学诗的方法: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後素。”曰:“礼後乎?”孔子曰:“商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死后,子夏给老师守孝三年。子夏后来去三晋一带讲学,培养出一批人才。著名的有吴起、李悝、段干木、田子方、禽滑厘等等。魏国贤君魏文侯也尊子夏为师。

第四种是以职业技艺为氏。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较大的进步,从农业中分离出大批的个体手工业者,他们中的一些人,便以职业为氏。

做泥瓦匠的,以“甄”为氏;其他匠人,以“匠”为氏;做乐师的,以“师”为氏;屠宰牲畜的,以“屠”为氏;登台表演的优人(演员),以“优”为氏,等等,例子不举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