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24章 4月30日 -- 马前卒

共:💬7 🌺3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4-x1

第二种是布哈林的重农主张。布哈林曾任《真理报》主编,在内战初期是一个激进派,坚决反对布列斯特和约,主张与德国打到底。1925年时仍主管《真理报》,是政治局委员,后来还一度任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

布哈林认为应该继续发扬俄国的农业优势,给予农民(尤其是富农)优惠政策,鼓励他们种粮食,用剩余粮食去换取工业资源。认为苏联不应该急于成为一个工业国,更不该为此而迅速改造看起来很繁荣的农村。这一政策事实上是沙俄时期经济政策的改良,或是新经济政策的加强版。1913年以前,俄罗斯六成的出口是粮食,一成是木材,即便在国内大灾荒时期,政府依然征收大量粮食出口,从而换来了维系政权所需的工业物资。布哈林和列宁一样,认定红色官员远胜于沙俄贵族集团,因此可以减少这一贸易方式的运行成本,更好的刺激农业、矿业生产,从而以这些产品的出口来繁荣国家。

第三种就是斯大林的工业建设计划。斯大林是共产党官僚机构的主要创始人,一个著名神学院的叛逆者。内战期间在多个军政部门担任过负责职务。1922年斯大林在列宁推荐下担任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托洛茨基分掌军政。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党政机关的第一人。在20年代结束以前,斯大林将在党内的所有对手或潜在对手排挤出权力中心,并执掌苏联最高权力直到1953年去世。

斯大林认为苏联除了迅速工业化以外别无选择。因此他主张集中一切资源发展重工业,迅速提升苏联的工业水平和规模。为了这一目标,短期内一切工业物资都应用于再投资,因此没有什么工业品可卖到农村或是出口。这意味着必须以行政手段而不是贸易手段征集粮食,用征集的粮食养活工业化人口,必要时还要出口粮食换取工业物资——而不是最终工业产品。在党和政府内部,必须强化并扩大官僚机构、培养大量技术官僚以保证工业化的进行。另外,斯大林断定短期内苏联并没有将革命扩展到全世界的能力,所以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国内建设,把世界革命的理想作为一个长期目标而不是解决眼下危机的手段。至于其他问题和工业化计划本身惹出的问题,斯大林认为等到工业规模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三种意见在苏共内部引起了严重争论,同时也搀杂着列宁去世后的权力之争。我们甚至不能完全确定某种意见的支持者是真的相信自己的理论,还是为了和对手表现的不一样而刻意提出反对意见。考虑到主要当事人既是冒死革命数十年的理想主义者,又是官僚机构残酷内斗的胜利者,真实的历史应该是两者的混合。但不管怎样,主张加强官僚机构的斯大林显然更了解如何在一个官僚机构内取得权力。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输掉了争论,还输掉了政治生命,最终托洛茨基被驱逐,然后被暗杀,布哈林被逮捕、枪决。争论的失败者托洛茨基在被暗杀前创立了第四国际,一个比苏联更长久的少数派共产主义组织。本书后面的部分还将谈到他,但在20年代的苏联,斯大林和他的强制工业化观点是完全的胜利者。

1927年,即共产主义者夺取俄国政权后的10年。苏共第二代领导人斯大林基本取得了稳固的地位,可以着手实施他的建设政策,其核心就是工业五年计划。在此之前,苏联已经有一个负责经济计划的部门——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计委)。这个机构曾经对自身的任务下过间接定义:“………只有市场才能对一切行动的正确性作自动的控制,市场才能作为表示每个部门、每个生产单位、每个企业单独活动的自动计数器………”。换句话说, 1927年以前的计委不过是个经济的协调与修正部门。在斯大林手里,它变成了整个经济体系的指挥者和监督者。只要计委一声令下,整个国家的物资、人力、资金、贵金属尽归其调遣。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前,计划经济委员会尽可能的搜集了全国的统计资料,如人口、资源、技术人员、工业基础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计委为重工业、轻工业、军事工业、农业、贸易、金融、教育等所有与经济有关的部门制定了详细规划。计划的核心部分,即由计委直接给出的文件即有三卷1600页。这1600页的文件为许多重点企业和机构设定了具体任务、划拨了所需的资金、物资、人力,也规定了使用方式。另外一些篇幅则为次要经济部门(地区)制定了指导性任务,即向这些部门分配总额已被限定的一批物资、人力,然后在要求它们在本部门(地区)内部自行制定详细的分配、使用方案,以按期达到计委要求的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整个官僚机构都被改组、扩编,1924年苏联中央政府只有10个直属部,其中6个负责经济工作,到了1936年,18个直属部中有12个负责经济工作,1947年直属部多达60个,其中50个负责经济工作。这反映了计委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和权力。

物资平衡是计委的目标,但绝不是主要目标,因为物资的调拨和使用都是计委自身制订的,平衡仅仅意味着所有的物资都被分配——这绝不是什么难事。计委的真正目标在于按党的指示确定经济的目标,然后把除必要民生物资以外的所有资源都用于实现这一目标。对此,日后的苏联计划经济教科书做了总结:“计划经济的第一条原则是突出重点,第二条是物资平衡,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在20-30年代的苏联,计划经济的重点就是重工业。70%的工业产品被用于投资。自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到1927年,10年间苏联总共只进行了265亿卢布的投资;而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际约4年),苏联即进行固定资产投资645亿卢布(二五期间为1334卢布),其中86%被投入与眼下的消费品生产无关的重工业。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钢铁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得到极大扩充;机床、汽车、拖拉机、发动机、化学、飞机等工业部门从无到有的建立。1500个大型工厂在没有直接消费需求的情况下拔地而起,并出现了一批世界级工程及企业,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罗斯托夫农业机器制造厂,第聂伯河水利枢纽等。在1929年-1938年的10年间,苏联的工业产能占世界的比例从5%(英国的一半,法国的3/4) 变为17.6%(英、法、意之和),从一个残破的半工业国变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工业强国,整个世界目瞪口呆地看着苏联在半代人的时间里脱胎换骨。当然,应该考虑到同期的资本主义正处于大萧条的的动荡之中,这大大提升了苏联工业的相对地位。但即便看工业生产的绝对增长,20-30年代的苏联经济也的确在爆炸性发展。同样是在1929-1938年,苏联每年的钢产量由430万吨增加为1830万吨,煤由3550万吨增加为1.6亿吨, 石油由1170万吨增加为3100多万吨,发电量由50亿度增加为483亿度,机床、拖拉机、汽车等机械产品增产数十倍不等。在一五期间和二五期间,苏联宣称工业增长率分别为20%和17%!这是一个骇人的速度,意味着工业规模每隔四-五年就会翻一番,此前没有任何大国经历过类似的增长期。因此许多人认为苏联人在说谎,甚至一些共产主义的支持者也认为这些数字在宣传中被夸大,但随后的世界大战证明了这些增长数据绝非编造。一直到解体,苏联一直保持着它在30年代取得的世界第二大工业经济体的地位。

快速发展的工业不仅使苏联能够制造越来越多的钢铁和电力,社会也在经济发展中现代化。战前俄国的城市化比例为18%,每千人只有0.18个医生,婴儿死亡率是惊人的26%。到了1940年,虽然中间经历了内战、灾荒和大清洗,这些数据却分别变为33%、0.8、和8.1%。人均预期寿命从20世纪初的32岁增至1926年的44岁再增加到55岁。教育事业作为工业建设的前提,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工业本身。识字率在12年间从25%猛增至87%。1913年的俄国,只有6.6%的居民接受过普通教育,20%的适龄儿童能入学,中等技术学校每年只有7400名毕业生,大学在校生合计12万人。到了1938年,苏联在废除所有神学院、贵族大学的情况下,儿童入学率接近100%,每年有近30万人成为工程师或技术员,大学在校生达55万。50%的劳动力已经脱离农业生产。30年代的苏联不仅在经济结构上成为工业强国,也使自己的大部分人口进入工业化社会。

必须指出,在工业高速扩张的同时,苏联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并没有同步扩张,因为大部分工业产品被用于再投资,而不是消费或向农村换取农产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一直只把30%左右的工业产能用于消费品生产,其余70%用于投资或军备。在1934年以前,甚至军队的需求也必须为重工业投资让路。很显然,在工业产能每4-5年就翻一番的条件下,10年后的30%产能会显著高于10年前的100%,但将农业国的一半人口工业化意味着更多的人抛弃了半自然经济,有了对工业化消费品的需求,因此消费品供应一直不足。更严重的问题是原来由统治阶层掌握的粮食剩余如今在革命中和土地一起分给了自耕农。共产党在掌握城市工业的同时也必须负担城市消费,但工业剩余都被用于投资,没有什么工业品可用于向农民交换粮食。因此斯大林决定以农业现代化为名实施农业集体化。毫无疑问,从长期来看,在可开垦地广阔的苏联实施集体机械化农业可以有效的提高粮食产量、节约农业劳动力。但在工业资源均被集中用于工业体系内部投资的30年代前期,集体化本身并不带来效率。在这一阶段,农业集体化的真正作用是将农民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通过高征购、压低收购价等手段,把剩余粮食收缴到苏维埃政权手中,用来供养工业化人口,甚至出口换取工业物资。这导致了农民的强烈抵制。农民们屠杀自己的牲畜,在集体农庄里消极怠工,勾结基层干部私藏粮食,甚至直接武力对抗政府。结果在政府提供足够的农业机械以前,畜力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在三年内下降了19%。在粮食产量出乎意料地下降的情况下,苏维埃政权还是得到了足够的粮食来养活工业化人口,代价是农民恢复到了1913年以前那种缺乏余粮抗灾的状态。1931年以前连续的丰年掩盖了这个问题,当气候在1932年变得恶劣时,周期性的灾荒回来了,上百万的农民死去,城市粮食供应也变的紧张。直到1934年,苏联才停止了全面粮食配给政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