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萨评版】菊与刀 1.1 -- 萨苏

共:💬173 🌺72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萨评版】菊与刀 2.1

[《菊与刀》是美国人本尼迪克特的著名作品,也被称作西方了解日本的一扇窗,影响深远。最近,萨受一家出版公司委托为该书加些注解,聊以成篇。这个工作萨已经作了一个多月,结果对自己的水平是越来越不自信。因此,把完成的章节陆续放上来,一方面是整理,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以减少错误,使其中的注解更有价值。基本的速度应该是每天放一节。

因为是与平面媒体有约,所以谢绝转载,请原谅。

-- 萨苏 ]

第一部分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二节 战争中的日本人(1)

在战争中,日本人认为救助受难者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萨评:在日本的二战史料中,我对日本老兵回忆中一个普遍现象触目惊心,那就是日军一线伤员做手术或者伤口处理,绝少使用麻药。许多日本老兵直到几十年后依然比喻那种痛苦为超过地狱(有人就那样从身上取出三十多块弹片来)。按说日本军队不应该缺少这一点药品储备,他们只是认为没必要而已。有些我国古代的名将也有类似看法,比如宋代名将狄青,曾对军医态度恶劣。不过,那是一个士兵的地位与罪犯差不多的时代,而且这些士兵缺乏职业训练,狄青或许是担心军医的行动让更多士兵注意到伤亡而影响士气。而在日本,军队一直是一个颇有地位的职业,这种观点因此实在非常独特]在撤退的时候军医甚至会先把伤病员全部枪杀,或让他们用手榴弹自杀[萨评:二战中日军在塞班和布干维尔都曾经有组织地杀掉或遗弃伤员逼其自杀]。在我们看来,日本人对同胞简直犯了虐待罪。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一套对战争的独特看法,不管这些看法间的差别有多大,其中还是有一些在西方国家看来都是相同的。例如,当吹起号角的时候就是在动员大家要全民皆兵了 [萨评: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西方的战争只是军队之间的事情,老百姓不能参与,甚至有人指责八路军军民鱼水方式的游击战违背这一准则。实际上,无论列克兴敦的美国民兵,大革命时期高唱马赛曲的法国民兵,还是拿破仑战争时代俄国的白衣民团都是一声号角就上前线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西方对于老百姓在本国国土遭到敌人入侵时奋起抵抗,持的是相当正面的看法,否则,就没有今天的美利坚合众国了];当局部战役失败后往往要鼓舞士兵的士气[萨评:这个,有人要问,难道日本人不作么?至少二战中日军战败后上司往往不是鼓舞其重新站起来,而是要他以死谢罪。];当战死和伤亡人数达到一定比率时就应该考虑投降[萨评:这倒也没有一个规定的标准,但西方对于在显然没有战胜希望的情况下投降,抱有比较宽容的态度];以及和文化同源的其他西方国家作战时,在对待战俘问题上应遵循哪些公认的行动规则[萨评:本尼迪克特说了一句实话,所谓骑士精神等等看似高贵的西方法则,很长时间只是在两个西方国家进行战争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到,从没听说美国兵对印第安人,或者英国兵对祖鲁土著遵循过同样的规则 – 至于今天这种精神适用的范围显然更为宽广了,我们得说,那是非西方民族用百年以上的抗争和发展为自己夺得了更为平等的尊严。]等。

   在对战争的看法上,日本人与西方人的真正不同在于日本人的人生观以及他们对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的看法。在系统研究日本人的文化及其行为时,我们不必过多考虑他们关于战争的观点与传统西方的战争观点之间的差别,尽管其中的某些差别可能会影射出日本人的性格特点[萨评:其实从技术角度,日本现代军事思想大多来自西方,而且学得极为认真,可惜,作为一支军队,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它的军魂何在。日本人给出的答案是“和魂洋才”,也就是说,尽管技术上日本军队是一支不折不扣抄袭西方的军队,但精神层面上,他们还是遵循日本的一切理念,这也是日军与真正的西方军队的主要差别]而或许这个特点正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同理,我们也不必特别考虑这种差别在军事层面上是否重要。[萨评:只有本老太太这样不用上战场的人可以这样想,美国大兵如果也这样想就糟了,比如看到一个重伤毫无希望的日本兵他会去叫救护人员,那迎接他们的可能是一次战果赫赫的“肉弹自杀攻击”。这样的话死不瞑目的美国兵可能半夜跑到本大姐窗户外头叫魂的。]

  日本人评判 战争正义性的标准与美国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也与美国人不同。美国把战争归因于轴心国的侵略,认为是日本、意大利、德国三国的非法入侵破坏了国际和平。美国认为:当轴心国占领了“满洲国”、埃塞俄比亚和波兰时,他们实际上是在推行压迫弱小民族的罪恶政策;他们践踏了“让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的公认的国际准则[萨评:这项国际准则如果作为国家间的关系标准,具体化来说就正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或者至少是侵犯了“门户开放”的原则[萨评:如果前一句话说的是道义,后一句话说的就是利益。“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1899年提出,针对中国的政策,意思是在中国同样的机会应当对所有国家开放而没有歧视。这个政策积极一面是反对某个国家比如日本独占中国,消极一面这是个根本没有中国人开口的“关于中国的政策”。]而日本对战争的看法却是截然不同。他们认为:只要各国都拥有绝对的主权,整个国际社会就会处 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中。因而,日本必须为建立一种等级秩序而斗争。这个历史使命只能由日本来完成,因为只有日本才是唯一的真正的自上而下等级制的国家,也只有她最了解“每人都摆正自己位置”的必要性。[萨评:这种逻辑在战前的日本无疑很容易被接受,因为自古以来日本就是一个等级极为森严,金字塔型的社会,用严格的控制和禁欲主义约束每个人,使他们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在日本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日本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司,都是被管理者,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是象一个机器零件一样地工作。所以,二战之前的日本人对于平等基本无法理解,他们无法理解各国间能够平等共存的概念,而认为总要有一个最高的管理者,世界才会安定。]日本国内已经实现了统一和和平,平定了叛乱[萨评:指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维新的偶像人物西乡隆盛不满其政府的作为,在西南鹿儿岛等地发动的叛乱 -- 也有说是被日本政府逼上梁山的,被日本政府军讨平,日本人眼里,这场“西南战争”类似美国的南北战争],建立了公路、电力、钢铁等基础产业设施[萨评:二战前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国家,也因此具有极高的自我优越感]。据日本官方数字统计, 日本百分之九十九点五的青少年都接受了义务教育。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它应该帮落后的友邻之邦中国一把了[萨评:即便是以最大的善意解释,日本人也是要“帮”中国人也成为他们所喜爱的这种等级体系中的一员,而无需问中国人是不是喜欢。]。同时,又由于“大东亚”各国同属一个人种,因而日本应该首先把美国从这一地区赶出去,然后再来收拾英国、俄国,让他们“滚回到他们该呆着的地方去”[萨评:这倒有点儿反殖民主义的倾向了,只不过反殖民主义,说的是“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日本说的是“亚洲是日本人的亚洲”,区别不大,可是很关键]。各国都是国际等级结构中的一环,环环相扣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谈谈这种等级思想在日本文化中所具备的深层次的含义,这种等级思想是符合日本人口味的。然而,那些被日本占领的国家并非也这么想,这可能是日本最大的不幸了[萨评:而不幸的是,好像没有一个国家同意日本的想法,要么,他们都是白痴,要么。。。提出这种想法的是白痴。日本人当然不是白痴,但是,作为一个长期孤立的岛国,从几乎不知国际事务为何物忽然一下闯进五彩缤纷的世界舞台,脑袋不出岔子,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即使战败后,日本仍认为从道德角度讲不应该排斥“大东亚共荣圈”的理想。另外,日本战俘,即使是最不好战的士兵,也很少指责日本政府所勾勒的对大陆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构想。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日本都将继续继承这种几乎与生俱来的“大东亚共荣圈”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等级制思想的信仰和崇拜。对崇尚平等的美国人来说,这些思想可能是陌生的、是不可思议的。但我们必须清楚了解等级制对日本意味着什么,等级制在凝聚日本民族时起了哪些积极作用。[萨评: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曾使一些中国的有志之士认真学习它的经验。然而蒋百里将军曾说,“中国从日本学了两样东西流毒不浅,其一是陆军,其二是教育。” 盖军事和教育是强盛的重要条件,所以中国当时学习日本的时候就对这两个领域特别重视。不幸的是日本的军队和大学,偏巧是它等级制度最为森严的两个地方,中国人若是把它这种充满了岛国狭隘的等级制度学了来,原来结构松散,民不举官不究因而步履逍遥的中国社会,倒霉的时候就来临了。学了这个中国不但不能强国,反而更加扼杀中国追求进步与变革的可能。]

  同理,支撑日本取得胜利的基础也与美国一直所理解的不同。日本叫嚷着日本必胜,宣扬精神必将战胜物质。他们说:美国是个大国,军事实力确实优越,但这算得了什么?!这些都是我们早就知道的,根本不应放在心上。人们可以从一份发行量很大的报纸上看出一些苗头。《每日新闻》上经常会刊登这样的句子:“我们如果害怕数字就不会开战。敌人的丰富资源并不是这次战争创造的。”[萨评:美国人还是不够了解日本人,他们还有一个特点是迷信上层,既然上面说了“这些都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便会盲目地相信一切都在轨道上,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无需思想。至于这轨道通向天堂还是地狱,日本人是不会自己去想的。所以,日本报纸才会说这些话,这的确可以非常有效地把日本国民拉在战车上]

  即使是在日本打了胜仗的情 况下,日本的政治家、高级统帅以及军人们都反复强调说:“这次战争并不是军备的较量,而是日本人崇尚精神与美国人崇尚物质两种观念的较量。”在美军打了胜仗的时候,他们还在反复地说:“在这场较量中,物质力量注定必将失败。”在塞班、硫黄岛战役溃败时,这一信条毫无疑问成了很自然的托词,但这并不是专门为失败而准备的借口。在日军炫耀胜利的几个月中,这个信条一直起着鼓舞士气的作用。早在偷袭珍珠港以前,它就已经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口号了。在三十年代,前陆 军大臣、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荒木大将[萨评:日本陆军大将荒木贞夫,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在《告日本国民书》的宣传小册子中写道:日本的“天定使命”就是要在“全世界宣扬武士道精神,力量不足不是问题,我们日本人难道还怕那些纯物质的东西吗?”[萨评:忽然想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样疯狂的口号。似乎,缺乏物质的国家,就会加倍推崇精神的作用,倒不在乎信仰的是什么主义。]

  当然,像其他许多备战的国家一样,日本人其实也很担忧。在整个三十年代中,国民总收入中相当大一部分都用于了军备[萨评:日本海军的造舰经费,一度占国民收入的35%,考虑到支出,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上升。在偷袭珍珠港的那年,国民总收入将近一半用在了陆海军的军事装备上。有关民用的财政支出只占政府总支出额的百分之十七。由此可见,日本与西方各国的区别并不在于日本对物质军备的不关心。但是,日本人认为:军舰、大炮等物质的东西只不过是永恒的“日本精神”的表面象征,这就像武士的佩刀是武士道德品质的象征一样。[萨评:说到这一点,中国人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责任。正是在甲午战争中,装备不亚于日军(部分陆军部队甚至优于日军),兵力远胜日军的清朝辫子兵大败于日本,使日本国民对“精神胜过物质”产生了极大的信任。说这是日本人对此观念的一个里程碑都不为过。]

   美国一贯注重实力,而日本则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日本也像美国一样开展增产运动,但日本增产运动的独特性在于它独特的思想基础。日本人认为,精神就是一切,是永恒的。物质当然也必不可少的,但那却是次要的,短暂易逝的。日本的广播电台经常叫嚷说:“物质资源是有限的,没有万年不变的物质,这是永恒的真理。”这种对精神的信赖赤裸裸地体现在了战争之中。在日军的战术手册中有一句格言:“以我们精锐的士兵来对付敌军武器装备的优势,以我们血肉之躯来抵挡敌人的坚枪利炮。”这就是军队传统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为这次战争而特意定做的,日军部队手册的第一页就用粗体字印着“阅读必胜”四个字。日军的飞行员可以驾着战斗机以“赶死”[萨评:是不是“敢死”?一字之差,意思可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冲向我们的军舰,这就是精神战胜物质信条的活生生的例子。[萨评:我们要说,她对日本人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不过,究竟日本人的观点是正确的,还是美国人的观点是正确的,她并没有说。美国人真是正确的么?长津湖畔美国大兵的溃败就没有了道理。还是让我们用一句中国特色的话来评价吧 – 战争是一门综合艺术,单纯强调物质与单纯强调精神,都是要吃苦头的,二者,需要一个平衡。老实说,即便二战中日军明白这个理论,他们也不会去实现,不幸得很,日本的观念中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缺少平衡的概念]日军把这支力量称为“神风特攻队”。之所以叫做“神风”是处于这样一个 典故:公元十三世纪成吉思汗东征时,他的船队在驶向日本的途中因遇飓风而全军覆没,是这次“神风”挽救了日本[萨评:典型的西方人评论东方历史,所谓“神风”发生在忽必烈的两次东征中,这两次东征都因为台风而失败。后人评价,假如蒙古人不是仓促用原金朝简陋的造船厂生产战舰,而是用征服南宋获得的泉州或广州造船厂生产坚固的大船,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我们得原谅美国人,他们可能记得唯一的蒙古人,就是成吉思汗。]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