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人想中国 -- 人想中国
中国人来到海外,无论是移民还是留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和本土割离后那种痛苦。叫文化差异,或日文化震荡,实际说来说去就是乡愁。乡愁既在,什么是乡愁?有没有解决之道?
乡愁不是缺乏沟通与交流。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已经全球式共享了。今天中国人走出国门,条件比过去的同胞好上许多。较之只能盼着落叶归根的老华侨,今天飞回国一趟代价有限。较之1980年代、1990年代靠自办大量刊物来慰藉情怀的留学生,互联网提供了几乎是不受限的交流和信息平台。
乡愁不是物质缺憾。文化震荡不是条件好就能解决的,买了豪宅开了名车,乡愁依旧。甚至条件越好,饱暖越足,文化震荡越是无可解脱,乡愁越浓。
乡愁不是所谓进入主流社会。漂洋过海的,当然个个是精英之辈,可就算在中国,又何曾参政议政。当个白领,做个政府官员,一样是生活在一个很具体的空间里。有没有乡愁,和社会地位无关。主流社会,是个很抽像的词汇,在中国做个成功人士,所要面对的心理压力比一个加拿大LABOR要多得多,物质生活质量不见得高出多少,也并不能掌控自己命运,怎么没有回归故乡型的乡愁?
乡愁说来说去就是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笔者和国内一个朝夕相处的同事说来加后孤独,对方一语道破:“你性格再独立也没用。因为没有了我们这闹哄哄的一帮!”有了中国那些同醉同歌的旧朋新友,就算工作再难找,语言再障碍,心中可以痛苦,但不是这种乡愁。反过来,有再多的PARTY,拿再高的年薪,乡愁犹在。中国的咖啡再时兴再跟随世界潮流,也不是加拿大那种片刻不可分离的咖啡消费。
既然来了加拿大,乡愁是不可解脱的,只能想办法尽量缓解。融入加国社会是必需的,但取代不了乡愁,开始新的人生之路是令人鼓舞的也是移民的目标,这和解决乡愁无关。网络上有一本颇有影响的小说,叫《北京战争》,根据作者自述,就是一位在加东地区University Waterloo学习的留学生,为了排遣寂寞而创作的。结果他因为这一业余举动,建立了新的网络社交圈子,在中国出版了小说的纸印本,目前正在创作续书。这个自我解决之道不太具备普适性,但乡愁也只能围绕旧有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排遣,重建移民背景下的业余生活。
笔者同意侨居的文化痛苦是无可解脱的这一观点。无数异乡人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文化痛苦只会随着一代代后裔融入所在社会而消失,文化差异是消失了而不是解决了。最典型的是犹太后裔在中国的情况,需知犹太文化的强势程度不下于中国文化。中国式的多元文化曾给犹太民族以极大保容,宋代在中国开封形成了犹太社区,一直持续到明末还很强大,犹太会堂、犹太教经典的存在证明了这些犹太人的乡愁及抚慰。可到了1900年代,当上海的来华犹太人主动和他们联络时,他们已经不会讲希伯来语,不再有犹太教经典传承。外界犹太人主动引导开封犹太人后裔复归传统的巨大努力也失败了,同乡愁消失的是原有的记忆。中国东北的朝鲜族,清末才来到中国,今天离开朝鲜屯的鲜族后裔,也没有乡愁,无论是鲜语还是韩语,他们都不会讲了,彻底汉化了,留下的只有户籍上的民族。
第一代移民的乡愁无解,某种程度上乡愁也是份珍贵的精神寄托。希望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后裔,日后不会以遗忘的方式解决乡愁,他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可以保留自己的语言文化又快乐地生活在加国。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家呀,就是舒服。 王忆 字0 2007-03-31 23:38:47
🙂哪里舒服哪里呆着,不要害怕 1 易水 字52 2007-03-31 19:37:35
🙂事儿事儿的 孙小虎 字58 2007-03-30 08:11:05
🙂回你篇两年前的旧文:海外同胞绵绵乡愁
🙂忽发奇想:乡愁和爱情是不是有一点相像? 晨枫 字62 2007-03-31 21:07:25
🙂这个绝对像,都是双向的。 浮云 字170 2007-03-31 21:18:20
🙂关于杨叛的说法不太正确 天王子 字185 2007-03-31 07:33:59
🙂惭愧。言多必失又一例。 浮云 字364 2007-03-31 09: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