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和号驶向何方 -- 谈日本的右翼电影 上 -- 萨苏

共:💬54 🌺9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大和号驶向何方 -- 谈日本的右翼电影 上

这个标题很容易让人想到最近日本出的一部影片 -- 《男人的大和号》,为了制作这部由佐藤纯弥导演的大作,日本特意建造了一艘与二战大和号同尺寸的模型 – 不过是不能动的,和北海石舫一样。

那么,我的意思是不是这部影片是一部右翼影片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影片《男人的大和号》的海报。从广告词看,它说大和号里的不是英雄或者受难者,而是普通的“男人”,这“男人”两个字很让人琢磨,要强调的是人呢,那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人性,是反军国主义的。要强调的是“男”呢,那就有些歌颂军国主义日本兵的意思了。这部影片是右翼电影么?冰冷雨天兄说不是,萨的看法呢?我们看下去再说吧。

对日本的影片判断它属于左翼还是右翼,其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曾经颇有不少美国人有这样的看法 -- 日本的影片都是左翼的,甚至在二战中都没有生产过右翼的电影。不要笑,这个观点可以在美国著名作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找到,其原文如是:“看过这些电影的美国人常常说这是他们所见过的最好的和平宣传。。。因为这些电影涉及的尽是战争的牺牲和苦难。。。这些电影不管是取材于日俄战争,还是取材于中国事变,反复出现的是泥泞中的行军、普通战斗的痛苦、僵持不下的战役等等单调的老一套镜头。终幕镜头不是胜利,甚至也不是高呼“万岁”的冲锋,而是在某个一片泥浆的毫无特色的中国小镇上的宿夜;或者映示出三次战争的幸存者,他们是分别重残、跛足和失明的祖孙三代人;再或是叙述一个士兵战死以后,其本土的家属如何为失去丈夫、父亲和一家之主而哀悼,如何振作起来,在没有了主心骨的情况下顽强地生活下去。“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美国无论在占领日本期间还是之后,对日本电影界一向采取颇为宽宏的态度。

不幸,本尼迪克特并不是糊涂的美国大兵,她是社会学者,研究人类文化的,所以很快就发现前面所说的这些日本影片,比如《上海的陆战队》恰恰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典型作品,普通美国人作出错误的理解,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的电影都应该是好莱坞式的,最后正面人物大获全胜,风光无限。

这个理论运用到日本人身上整个满拧。

传统日本人的思维比较特别,经常带有一种疑似自残的冲动,所以他们是悲剧而不是喜剧的崇尚者,在他们的电影中,“英雄人物”越是死得惨不忍睹,越容易引发观众的激情与共鸣。所以,恰恰是银幕上那些瘸腿盲眼的日本兵,激励着日本人疯狂地去参加法西斯军队,去烧,去杀,去抢掠。

所以,看到日本的电影描述战争的苦难,千万不要就此认为它是一部反战的,反对军国主义的影片,要仔细看它的内容,说不定它的目的正是用这些苦难来衬托主人公排除万难来效忠天皇,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呢。

但是,也可能我们看完日本关于战争的电影,会感到日本电影都是右翼影片,根本没有左翼影片,也就是说,都是不知改悔美化侵略战争的。得出这种结论的可能性也很大。

这是因为日本战争电影中,尽管很多主人公表现出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期待,甚至对上层军国主义的质疑,但是,最后往往还是选择战死。也就是说,最后还是给天皇和军国主义当了炮灰。比如电视连续剧《阿信》里面,阿信温和理性的儿子最后也从军,作为日军的一员死于菲律宾。按照我们的想法,这不是说进行侵略战争的日本兵都是“温和理性”的人么?这叫哪门子反省呢?还不如说是花岗岩脑袋。

实际上,这恐怕认识也不全面。有很多日本电影,确实是抱着反战或者说否定侵略战争的目的来拍的 -- 二战日本死了那么多人,他一点儿不反思也不正常。比如《阿信》。之所以拍出这个我们不能接受的结局,原因大概有两个。第一,还是日本人的独特思维,欣赏悲剧人物,最后正面主人公大多数都要死掉的 – 那么,既然是军人自然要死在战场上,于是主角的结局往往是被反法西斯军队消灭掉,而成为天皇的炮灰也就不奇怪。也只有主角或部分主角死掉,他们对战争的反思才会更好地为观众所注意;第二,日本文化有很大局限性,比如,日本文化中缺乏“起义”这一因素,至今缺乏对错误的上位人物进行挑战的勇气。所谓“如果天皇确实昏聩,残酷暴虐,我们也只有到樱田门外去集体痛哭,希望天皇被感动改过”就是典型的日本思维方式。所以,期望日本人认识到了战争不对就造反主动成为反战同盟的成员,是不太现实的,这种时候他们比较崇尚的解决之道是留言反对战争,然后自己去死。现实中即便是日本共产党员伊藤助男,可以为抗日联军留下一车弹药,自己还是选择自杀了。其实,日本反战电影中出现这样的人物,想说的是 – 即便是战争中为天皇战死的人,也不都是积极去打仗,并且认为战争是正确的。

在日本人的看法中,支持和平,反对战争是“大义”,可是如果不去死,又是“胆小鬼”,于是导演只好安排这样的主角去死掉了。

其实,多年来看过的很多日本影片,其中都有左翼的因素,也有右翼的因素,难以单纯地认为它是左翼或者右翼,这也符合大多数日本人脑袋里有左也有右的状态。比如鼓吹日本军国主义的《啊,海军》,几乎通篇都是对于日军的赞颂,甚至东条英机都以相当正面的形象出现,显然是属于右翼的影片 – 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部影片开始就是日军军校学员唱《元寇》一歌,隐喻二战中日军的作战是保卫国家。可是日本人显然没有想过,既然日本人连几百年前蒙古人入侵日本都记得这样清楚,现在却要求中国人忘掉几十年前被侵略的历史,是否有些滑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文革中一度与《联合舰队》,《山本五十六》一同被作为内部影片观摩(林立果很喜欢)的《啊,海军》,内容典型的右,但是主角最后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战行为

然而,其主角平田一郎,经过战争的洗礼后日益成熟,最后却选择了对战争的质疑和否定,他从战场上被调到军校担任教官,却对学生们宣讲战争不是日本发展的正途。平田在影片的最后,让学生们尽量远离正在进行的战争,等待和平而在战后去搞建设,而他自己选择了遵命到冲绳去撞击美军舰艇 -- 一个典型的前面所说的矛盾形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平田的真实原型,日本著名战斗机王牌飞行员坂本明在战争最后阶段自杀撞击了美军航空母舰企业号,引发了一场大火,这是真实的战斗照片。图中可见被崩飞的前部升降机。不幸的是坂本撞击的部位虽然要害,但下方正好有两个装满卫生纸的舱室,吸收了大量的爆炸能量,结果企业号只受伤而没有沉没。

其实,无论是《啊,海军》还是今天的《男人的大和号》,他们的出品人都是雄据日本电影界排头的两大公司 – 东宝和东映。这样的电影公司其主要目的还是盈利,而不是为政治服务,所以,传统的日本电影,左翼右翼有相互交融的现象,因为它是为票房服务的,只要有钱赚,左或者右都不是既定立场,而作为大公司,他们也不愿意把事情做绝,所以“派性”也就不会十分明确。倒是可以从电影的左右程度,可以看出日本民间的态度,酷似风向标。

回到《男人的大和号》,其导演佐藤纯弥本人是一个倾向于自由和平主义的导演,他的作品包括我们熟悉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追捕》和《人证》。《男人的大和号》中,也颇反映了佐藤纯弥一贯的精神 – 从战争时期少年与今天少年生活的对比,展示了战争与和平给人类带来的完全不同的生活,而表现和平的可贵;在影片中揭露了大和号被迫出击是迫于天皇的命令(此前日本从不承认这一点)而不是为了求胜;在大和号上的日军中,很少有人是忠于天皇的狂热分子,他们的参战多是无奈 – 真实的大和号上,狂热分子要多得多,不过也确实有类似影片中的人物。曾有回忆大和舰被击沉的最后时刻,有人狂叫要杀光日军中少佐以上的军官;其影片中日本老兵对大和号的最后告别与自言解脱,也隐含着向那个时代告别的含义。

那么,说大和号是一部反战影片呢,也不十分贴切,因为它也有不少美化当时日军的内容,比如电影中的大和号舰长有贺幸作,在第一时间就下令放弃军舰以便水兵逃生,从珍视生命拒绝战争角度这么拍也未尝不可(能够更多地认识到人性是日本二战以后多少的一个进步),但真实的历史上,这位有贺大佐在这一战中当军舰向左侧严重倾斜时并没有下令放弃,而是残忍地下令向右侧主机舱注水以恢复平衡,而这时舱中的日本水兵并没有接到任何命令,结果数百水兵惨遭淹毙。

真实的“皇军”并没有那样多的博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男人的大和号》的另一张宣传广告。实际上,在日本对这部片子最狂热的并不是老日本兵或者右翼分子,而是模型爱好者。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