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读书笔记:China Shakes the World -- 同人于野
我以前还以为大家把铁手老大称作铁牛了呢。。。
给咱们的内蒙,新疆留点草原吧。
发菜,羊绒,野生动物皮毛,冬虫夏草,这几样东西,价格再便宜,口袋里钱再多,我也不会买的。
去过两次内蒙,沙化非常严重,而且当地林业机关种活100棵树就敢100亩的往上报。
可能中国是有优秀的设计人才,但比例是绝对不够的,国内现在的人民平均素质和发达国家还差很多,而且这个差距不是下一下狠心一两年拼命投入就可一改变的。这个需要几代人才能追赶上人家。一个人要达到很高的素质需要良好的学校教育(国家要投钱给教育),需要一对至少受过一定教育的父母,需要两对有见识的爷爷奶奶......。后两条都决定公民素质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过让人看到希望的是至少我身边的亲戚们的水平是一代胜过一代,从解放前有见识的农民一代一代变得素质更高,而且下一辈们现在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比我们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更全面,更优化。
4. The Ties That Bind:
China Goes to Europe
这一章讲中国的制造业对欧洲的"震撼"。
Prato 是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城,十三世纪以来一直是纺织品中心,有好多服装厂。小城人口18万,其中2万是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大部分都是非法移民,因为各种原因,家庭债务等等,来到欧洲打工。他们在服装厂做"布衣工",每周工作6天,每天15小时,每月工资1000欧元。作者讲述了几个工人的偷渡故事,几乎有点惊险小说的意思。
最初这些中国工人的到来给 Prato 带来了繁荣,如此廉价,勤奋,而且高质量的工人!当地政府实际上欢迎这些移民,不管是不是偷渡的,刚来的移民还得到政府的帮助。
然而移民之中有好多温州人,温州人特别善于经商,还总能通过亲戚朋友搞到资金,这样慢慢的温州人干脆在意大利直接成立自己的服装厂。所有服装厂都可以直接从中国(主要是温州)进货(原材料),对当地经济也有好处,双赢,以至于 Prato 干脆跟温州建立"姐妹城市"友好关系。
这种友好关系没有持续多久。Prato 2000年有6000家纺织品公司,到2005只剩下不到一半了,很多百年老厂也不行了。这是因为现在不仅仅是从中国进口原材料的问题,而是所有成衣步骤都外包到中国去了,而做对中国外包当然中国人在 Prato 开的公司更有优势。中国移民再便宜也没有中国本地工人便宜,索性什么都到中国做。
不过对于时装商店来说目前还不是直接从中国服装厂采购。一方面是欧洲的传统老店还有品牌优势;另一方面服装厂不太愿意向中国转让核心技术,如果什么都外包,核心技术和 know-how 也到中国去了,整个工业不就消失了么?
Como 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镇,专门养蚕搞丝绸,比如克林顿就职总统时带的领带就是这里生产的。现在也面临中国竞争。现在唯一的优势是设计,不过中国公司也开始有设计了。
举了好多例子,还讲了好多故事之后(我很佩服作者讲故事的本事),作者开始分析面对中国欧洲何以如此不堪?
正如作者在火车上遇到的一个中国老板所说的,欧洲的问题在于人的生活太舒适了,人太懒,福利太高。靠意大利边界,瑞士一个小镇Chiasso,这里教师每周居然只工作25小时,为了让他们能工作26小时居然要全民公决。这个小镇很富裕基础设施已经很好,但政府仍然实行高税收(实际利润税超过50%),政府赤字逐年增加,原因是为了支付医疗保健费用。
另一方面则是工会,一个工厂里面居然能有十个工会。
中国对欧洲的最大威胁在于就业机会。英法德这几个"欧盟核心国家"的失业率一直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政客们无法说服选民支持欧盟扩大(因为人们认为是新加入的那些东欧国家抢走了他们的工作),保守主义思潮很严重。欧盟扩大的公投失败,是对欧洲政治的一个巨大打击。
我理解作者的意思,似乎欧盟扩大可以就把工作机会留给新加入的欧盟国家(东欧那些),这样至少工作还在欧盟内部,总比什么都搬到中国好,这就是欧盟对全球化的应对措施。Friedman说全球化是好事,把工作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就可以创造新的,高端的工作了,他那说的是美国。欧洲在这个问题上基本没希望,德国制造业工人失业之后只有很少的部分可以在服务业重新找到工作。
希拉克和江泽民私交很好,二人互相吹捧,法国跟中国关系也很好,但就是这样,希拉柯本人也对中国纺织品对欧洲出口,造成欧洲失业率增加表示这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
作者最后对欧洲的所谓社会民主主义进行了抨击。说马克思在别处失去了十几亿人的支持,现在反而在他的家乡得到了支持。作者说中国当年那么多人下岗,打破铁饭碗,企业不再"办社会",减轻了很大负担,经济才能有活力。现在轮到欧洲打破自己的铁饭碗了。
总体感觉作者对欧洲的前途看法是悲观的。中国对欧洲的真正冲击很多欧洲人还没有意识到。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中国的崛起,而是欧洲国家政府不知道怎么应对中国崛起。
那么中国崛起对美国有什么影响呢?下一章谈美国。
毛利100%以上的,收60%的税..
中国企业竞争,只能整个去中国,彻底离开欧洲。如果欧洲收进口税,则会有大量走私。
是别人要封锁中国呀。。。太祖是一向要开放的。。。
[SIZE=3] 5. America Bought and Sold:
Acquiring Technology for a Great Leap Forward[/SIZE]
美国没有欧洲那么巨大的福利负担,美国的问题是,中国制造加剧了美国社会的贫富分化,缩小了中产阶级群体。
这一次作者举的例子是 Illinois 州的 Rockford 镇,这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小镇(中西部经济主要不是服务业,更不是农业,是制造业)。这个小镇因为能生产精密机床而闻名,冷战时期甚至是苏联核武器的瞄准目标。然而事实证明苏联当年对 Rockford 的威胁只不过是精神上的,真正击垮它的是中国。来自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对该镇造成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制造业转移和外包,使得小镇大量工人失业;一方面是小镇居民都去附近另一个地方的 Wal-Mart 购物,从而使得镇中心的商店无人光顾而关门,而Wal-Mart正是靠着中国的廉价商品。
中国更感兴趣的是它的技术。小镇上好多工厂的设备和设计蓝图,技术指南都被中国收购。中国甚至差点成功收购一家给 B-2 做过隐性材料的公司,最后一刻被美国政府阻止。
全球化中美国受影响最大的是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农业只占 GDP的2%,内阁中专门有人负责农业;而制造业直接贡献 GDP 15%,间接贡献 30%到40%,中小企业解决社会就业79%,却没有人专门管制造业。在中小企业的压力之下商业部终于任命了人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然而此人讲话中却在鼓吹全球化的好处,令企业非常不满。政府是这么"安抚"中小企业的:中国只不过是成本低而以,没有自己的品牌,技术也不行。
高层之所以能这么为中国说话是因为国会议员的竞选经费主要是跨国公司支持的,而跨国公司绝对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买那么多波音飞机没白花钱,波音经常游说自由贸易。
但跨国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会把制造部分外包到比如说中国去,这样一来受害的就是本来给波音长期供货的那些中小企业。在这个意义上中小企业主认为跨国公司太贪婪,资本主义已经变成了人吃人,正如列宁说美国将会因为贪婪而从内部分裂。
中国制造的更厉害之处在于中国不仅仅是低成本,而且中国实际上有能力得到任何技术。产业升级其实不是问题。一般人觉得中国技术不行,原因有四点:
- 中国有那么多廉价劳动力,没必要提升技术,因为搞研发耗费的钱超过多雇几个工人的钱;
- 中国在科研上的投入有限,在R&D上投入美国占 GDP 2.7%,中国不到1%(这个不同统计方法可能结论不同,这几天看到的消息是中国科研投入世界第二)
- 美国在研发上投入的效率也比中国高,因为研发的价值提升是 22%,中国只有5%。
- 中国部保护知识产权,科研人员没士气。
这些理论倒不是错了,而是没有抓住重点。中国不但技术进步很快,而且还很全面,不只在某一方面进步,是全方位进步。这是因为中国搞技术基本上不是依靠本土研发。中国靠的是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凭什么那些跨国公司转让技术?就凭中国这个可能是吹出来的13亿人的大市场。
作者举了奇瑞得到发动机技术的例子。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这些国家也作自己的汽车,但是都不会生产发动机,因为人家不转让。只有奇瑞得到了自己制作发动机的技术。奇瑞老板说,如果不自己生产发动机我们无法降低成本,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去从头开始搞研发,唯一的办法就是购买技术。结果买到了 AVL的技术。这件事情的逻辑是这样的。奇瑞 得到技术靠的不是 R&D,靠的是经济规模:
奇瑞之所以能卖那么便宜的车,是因为他买了昂贵的发动机技术;他之所以买得起这个技术是因为银行愿意贷款;银行之所以愿意贷款(也有政府帮忙)是因为银行认为在2005年有6000万中国人买得起车,而在2010年有1亿6000万。而且奇瑞开始出口了,而且奇瑞想做中国丰田,想像现在中国卖纺织品和电器一样卖车。
另一个例子是芯片,台湾曾经想过搞芯片技术封锁,然而最终中国国内总能得到想得到的技术。其它方面,能源,电信等等,引进技术的方法可能略有不同,但结果是都能得到。
中国不但成本低,现在连技术都不是问题,那么西方国家就大有问题了。清朝时代乾隆之所以一开始就拒绝了自由贸易,根本原因是统治者意识到中国没办法跟西方竞争;现在西方反对自由贸易,也是意识到根本没办法跟中国竞争。2005年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一年,因为在此之前200年的时间都是西方要求中国允许自由贸易,2005年因为中国纺织品问题,中国开始要求西方自由贸易了。
现在的最大问题是世界能永远向中国开放市场么?
与中国的自由贸易问题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的重要政治问题。跨国公司掌握竞选经费,但中产阶级选民掌握选票。因为外包,美国富人和穷人都在增加,而中产阶级人数在减少。对于经理人员来说,他工作的目标就是提升公司股票价格,让股东们高兴;而对于产业工人来说,本来每小时工资20多美元的,失业以后再找工作可能连10美元的都没有了。实际工资在减少。所以很难说未来政策走向。(这一段使我想起去年中期选举之后 Friedman 在纽约时报一篇 op-ed,说这次选举主题是伊拉克,2008选举主题很可能是中国,也就是美国对自由贸易的态度。)
但也不是说欧美国家前景就一片暗淡。 David Ricardo 的自由贸易理论说不可能一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有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业地震般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中国政府之所以那么扶植制造业,鼓励出口,根本原因是为了解决就业。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因为有这些措施,西方国家有人认为这种自由贸易是不公平的:
- 人为地压低电价和水价,水价远低于实际价格,给煤价设置上限,补贴油价;
- 禁止独立工会,以维持低工资;
- 环境法律很少,降低企业支出;
- 鼓励储蓄,银行有钱投资;
- 出口退税
。。。很多人可能还认为人民币低汇率也是一个办法。
这样中国就有了一个无敌的制造业,但是代价也很大。首当其冲的是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