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读书笔记:China Shakes the World -- 同人于野
刚看标题,还以为你评述的是同一本书,进来了才发现,原来上一拨shake已经过去了,这回是新shake。看来咱中国shake世界还是很有传统的。
献花一朵,敬候下文。
2. The Future Is the Past
(Except When It Isn't)
可能很多人认为既然中国历史上一直经济都很发达,现在的中国崛起只不过是回到历史上的本来定位,然而事实绝非如此。
现在的重庆非常象19世纪的芝加哥。二者都是通往内陆大片为开发地区的门户,都面临污染问题,都是交通枢纽,都发展极其迅速。芝加哥是把美国从海岸国家变成大陆国家的关键。
然而重庆的发展之尺度是芝加哥所绝对无法比拟的。中国虽然表面看来正在经历美国日本所经历过的同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尺度太大,使得中国的情况特别独特,不能跟其他国家混为一谈。
芝加哥用了50年时间才使人口增加180万,而重庆的人口增长速度是它的8倍,每年增加人口30万,绝大多数是进城农民。城市面积也在不断增大。而中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已经达到了40个(2000年数字)。
目前中国有4亿城镇人口,到2050年预计达到10到11亿,占人口总数70%。城市人口比例,英美90%,法德80%,日本77%。这么多人进城需要多少资源!
作者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是人们追求发展。中国农民的生活数百年没什么变化,现在终于有机会去城市过现代化生活了。人多地少导致中国农民生活水平一直很差,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移民工人愿意为了很低的工资也去城市工作。作者比较了当年民工工资标准和当年的芝加哥,二者都是低工资。
廉价劳动力与现代化工厂的结合只是中国竞争力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中国的基础设施。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完全学美国,并且即将超过美国。三峡大坝则是基础设施的另一个例子。
总结一下,就是现在的中国经济优势在于:廉价劳动力,现代化技术,城镇化进程,基础设施。
按现在发展速度和汇率计算中国经济将在2040年超过美国。但这并不是"回到"以前的经济超级大国位置,实际上过去数百年间中国不能算经济超级大国。
技术方面,中国早在4000年以前就发明了丝绸,并且独步天下。但中国的技术进步是有起伏的。十到十三世纪中国涌现了大量一直领先的发明,比如造船特别是瓷器。但此后就没什么进展了。到18,19世纪,中国失去了技术领先的地位。原因可能包括科举制度,人口数量太多,木材不够,战乱,西方入侵等等。但经济学家 Angus Maddison 有不同看法。
Maddison 认为中国的真正衰落不是起源于18世纪,而是早得多。中国最辉煌的是唐朝,那时候中国相当国际化。然而此后中国相当封闭,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口越来越多需要养活,而不是对外。这是 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缺乏对外交流,人口增加只能是更多的人争夺有限资源,生活水准没有提高。(我看一句话,中国错就错在没有侵略外国啊!)
从这个角度看近古中国不算超级大国。超级大国应该对外有影响力,而19世纪中国外贸只占GDP 1%。亚当斯米早在1776年写富国论的就指出,中国闭关自守的做法使他不能提供如果跟不同国家不同法律做生意的话所能提供的那种质量的商业。
这就是邓小平开放政策的高明所在。
与农民进城改善生活相媲美的另一个动力是农村妇女急于改善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中国农村妇女的自杀率是世界最高的。她们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而进城打工赚钱,为的是带钱回家能为家庭作出更大贡献。
农民进城是中国经济发展优势的一个最重要原因。这种动力不仅仅是目前的城乡差距,更是为了释放近千年历史对农民的压抑。
严重同意,在每个行当做好都要有一定的素质,教育和自我锻炼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达到这种素质,也都是可以达到这种素质的,所以,并不是教育万能也不是读书无用,我们更应该平和地看待个人的奋斗。
3. The Population Paradox:
Innovation, Piracy, and the Grail of Market Share
人口问题在中国其实是个悖论。中国人特别喜欢数字,中国政府官员的一个特点是经常能随口给出大串精确的统计数字,而官员们对外最喜欢谈论的数字就是中国这个大市场。跟十亿中国人做生意!然而外国商人来了之后很多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有购买力的中国人并不多,再加上保护主义,最后一旦真有一个市场,往往首先被本土企业占领。
中国历史上把人口问题看作乘法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除法,把有限资源分配到大量人口中去。在中国人是论"口"计算的,可见食物供给之难。历史上饥荒往往伴随造反。起义军得到天下以后最重要的决定就是怎么分配土地。分给农民的太多,就会失去精英的支持,分给农民的太少,农民可能再次起义。税收问题也是类似的矛盾。
只有毛泽东的做法完全不同。他不怕得罪任何人,把地主土地全部没收分给农民。他甚至不在乎土地有限不怕人多了不够分,认为人不仅仅能吃饭,还能创造,认为一个人所能创造的一定超过他所能消费的,他鼓励多生。
不堪重负情况下中国19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人口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悖论,既是中国的最大力量,也是中国的最可怕弱点。
人多的好处:
- 大量的,勤奋的,廉价的,工人;
- 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美国;
- 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尽管中产阶级人数有限。近代历史证明,吸引外资的是大市场的"前景",而不是大市场的"存在"。
人多的坏处:
- 经济总量再大,一算人均就很小了;
- 过去是食物分配困难,现在是人需要有工作。中国每年需要至少创造24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即使是在经济增长9到10%的情况下仍然差几百万个。创造就业机会是中国政府最头疼的事情,为了这一点不知道要做多少牺牲。如果经济增长减缓,新的就业机会就会更少,很容易出现"群体性事件"。
人口压力和其他原因,导致中国企业的最显著特征是即使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也要坚持生产,甚至还要扩大生产,最终目的就是占领这个"十亿消费者"的市场份额。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制造那么便宜。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是重庆力帆公司的摩托车业务。我觉得可以把本土企业成长中跟外企竞争的经验总结如下:
- 要模仿外国大公司,坚决模仿。比如说力帆摩托以前叫"Hongda",故意学本田。直接复制外国公司的设计,直接偷技术,比如力帆最初产品完全学雅马哈。
- 模仿要大胆,因为中国政府一般不太管,而且政府对外资企业有三条限制:必须跟本土企业合资,必须转让技术,对其零部件供应商只能由松散控制。这么不友好的条件下为什么那些外国公司还要来呢?因为大市场啊!
- 直接利用外企在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厂商,买了部件自己组装,还能跟他们学点技术。根据上一条,外企对这些供应厂商没什么控制。
- 这样一来你初期不用搞研发什么的,一定可以用低得多的价格来卖几乎类似的产品。
这种"造假"之风是如此严重,以至于哈里波特第六集作者还没动手写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人帮她出版了一本;等真的英文版刚刚出版,中国马上有好几个翻译本,有的译者觉得原著结尾不太好,干脆自己给写了一个。奇瑞汽车的早期经历非常类似,比如QQ抄通用什么的。中国一旦开始抄什么东西,这个东西的价格就会直线下降,因为门槛低了什么人都能做了。等到什么人都能作了,本土的竞争就更加激烈。这时候企业怎么办呢?
- 继续压低价格,赔本也干,目的就是要留在市场;
- 持续赔本干能支持么?能。因为不用担心银行催债,其实中国的银行因为储蓄率高(40%),一般都愿意借钱,不愿意逼债,毕竟企业真破产了导致当地经济萧条银行就更没指望了。中国企业因为银行债务破产的很少。
- 与此同时要积极寻找新的项目,要多元化。作者采访两家紧挨着的公司,格兰仕微波炉和美的空调,当市场上的微波炉和空调都不好卖都赔本,两家公司同时决定多元化生产:于是格兰仕开始同时生产空调,美的开始同时生产微波炉!银行能支持这种多元化么?支持。银行关心的不是你的短期利润,而是你是否正在变大变强。生产规模扩大,产品价格下降,就是变大变强。你这么大银行别无选择有钱只能贷给你。
- 但是你总得赚点钱啊,怎么赚呢?出口。日本企业是出口外国的产品比在本国卖的便宜,为了鼓励出口;而中国企业正好相反,力帆摩托在国内不赚钱,但是在越南,在非洲,都赚钱,卖得比国内贵。很多中国公司出口是为了能在国内市场生存下去。
- 这时候要注意外国公司要开始学习中国公司控制成本的做法了。
义乌小商品市场则是另一个例子。很多商品都是仿造外国名牌,比如当地旅馆叫"Hiyat",政府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可怕的是产品质量很不错。商品价格低得惊人,如果是中国人帮忙讲价的话更低。这里边,
- 中国制造商所追求的利润率只有2%到3%;
- 出口代理商不追求从顾客身上赚钱,他们追求的是17%的增值税退税;
- 真正从中赚钱的是把货物运到外边之后有销售渠道的人,30%到40%算少的,但是这个利润率在不断下降。
(看来小商品的出口赚钱模式跟摩托车不太一样。)
中国现在很象19世纪后期的美国。两个国家崛起的时候都赶上了一次技术跃进:美国当年是铁路,中国现在是互联网。美国当年也是把最便宜的商品销售到全世界,卡耐基也是从英国拿技术买钢铁厂回美国干,当年的美国总统自豪地评论道英国人用的都是美国货。现在轮到中国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不说市场里大部分都是中国货,就连我们给美国、中国的同事寄实验室设备,如果产地不清,直接就给填上China。
目前这一拨shake靠的是“拿来”技术。美国的工业产品贵是贵,但要是研发一个什么高精尖的东西,研发成本还是比中国低不少。在自己的研发成本比人家高的情况下,继续“拿”,那几乎是一定的。
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两个条件,中国具备了和美国一样的基础工业能力,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懈的努力;二,中国的博士们继续维持白菜价格。
所以,我的估计,这种“市场换技术”的情况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企业出击亚非拉其实是在帮助发达国家扩大市场,中国只是个中间商。不过这也保证了中国目前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因为对各方都有利。等到中国一统第三世界,并且自身内力也炉火纯青了,第一世界就该沦为给中国打工的了。
价格会有浮动,但不会有什么决定性影响。
农民工荒, 人工成本的确是上升了.
'坏'处: 一些竞争力不强, 光靠低成本的制造业会外移到越南等地;
好处:
1.拉动内需
2.制造业从沿海往内地辐射
3. 农村免税,做农民也能过得挺好.
保住了土地和资源,环境不再低价输出给世界市场.
4. 就象日本,南韩走过的路子,中国的产品不光是低价,竞争压力会让业者走向技术创新和外形设计;自己做不出来没经验不要紧,可以买那些懂做但成本高的, 联想就开了个好头.区区希望有一天中美汽车业者能联手, 以低价环保汽车进入国际市场.
要想中国更好地迈入设计/创新阶段,观念上区区不赞成价廉为王,大家讨论一下.
优秀的设计人才中国早有了,但设计出来做不出来——关键还是基础工业能力,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