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侃侃轰炸东京中的燃烧弹 一 前言 -- 龙骑兵
一般食草动物比如兔子、鹿的耳朵都比较大,就是为了能收集到更多的声波,面积越大收集到的声波越强推动耳膜的能量就越强。现代的卫星天线“大耳朵”“小耳朵”也是相同的原理,不过一个是反射声波,一个是电波。
日本人那个工艺比较简单,估计是两个人站在那个平台上,操纵那两个高低机的圆柄来将“大耳朵”对准敌机可能来袭的方向;德国人那个工艺高多了,四个管道是回转弯曲的,最后汇集到中心。中心大概有个象听诊器一样的东西,然后沿管道传到操纵员的耳朵里
轰炸机一般都是大编队,这样必然有一个噪声源,人耳朵的灵敏度当然低了一点,不过通过仪器-方向角度可调,可以将声音信号进行降噪、放大等处理,最后的输出信号和噪声源的强度有关,而通过调整这些听音器的角度和方向,可以在某个位置获得最大的输出,这样敌机的方向就能确定。关于距离,利用多普勒效应?这个吃不太准。
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来说。实际使用时,应该是在不同位置布置几个,类似于无线电侦听锁定敌电台,各自画一根线,通过几条线的交点来判断,这样相对准确一点。这和有关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不良天气也会有影响。
这是人工处理的
当时的政府很多作法对人民来说可以说是极不负责的。
老酒说得对,日本就是在极端自大和极端自卑中震荡。
但是我不觉得他们会归罪于政府。对外的问题上两者是一个态度——不怨发动战争,就怨仗没打赢。
对待它们
不能有丝毫的幻想
国民性是几千年日积月累的结果
不是几百年的科学进步生活提高就能改变得了的
倭人是如此,中国是如此,我们的邻居也都是如此
唯一的可能是
倭国的外来人口慢慢增加
混血混文化慢慢进行
或许会有变化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这段瞎忙,没顾上填坑,鄙视自己一下,眼瞅着就要过年了。
想了想还得加上这一段, 跳过去好像一下还说不清了,李梅也不是凭空拍脑门就能下决心的,干脆多罗嗦一点。
对日战略轰炸的基本构想是在1943年8月的魁北克会议上正式提出来的,阿诺德作了名为“Air Plan for the Defeat of Japan”,明确提到了从中国基地出击进行战略轰炸的构想。不久,在43年底召开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批准了对日作战的基本计划: 大家所熟知的两个方向分别同时进攻-麦克阿瑟从西南太平洋方向以及尼米兹从中太平洋方向;而修改后的代号“Matterhorn”的对日战略轰炸计划也被批准。对阿诺德以及其他相关计划执行人来说,这个“Matterhorn”的代号实在是再名副其实不过了。Matterhorn(马塔角)是阿尔卑斯山最后一个才被人类征服的著名险峰, 而B29对日本的战略轰炸也是一路磕磕绊绊、困难重重,丝毫不比攀登这座险峰容易。
阿尔卑斯Matterhorn峰,像个金字塔,看着就倒抽一口凉气
再来一张。
在开罗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在中太平洋获得轰炸的前进基地,很快基地更明确为关岛、赛班岛和提尼安岛(Hansell的贡献)。此时的阿诺德正承受着罗斯福的巨大压力(43年2月到45年一月差不多两年里面心脏病发作了四次,最后一次最厉害,歇了几个月,重压之下,这官也不好当啊),前面提到过,罗斯福对B29项目的进展缓慢非常不满,不过阿诺德确实也没办法,这玩意实在太复杂了,生产费时费力。现在对日战略轰炸的基本框架有了,不过到43年底为止,轰炸所必需几个要素:B29、M69燃烧弹、训练有素的飞行人员再加上目标的确定等等实际上都还不具备。
从44年3月底,在阿诺德的严令催促下,首个B29部队-第58联队所属的160架B29总算分批离开了美国飞往印度,不过路上摔了7架。 44年4月4日,专职对日战略轰炸的第20航空队在华盛顿成立(差不多就是在陆航外面又挂了个牌子,人都是现成的,唯一的一个只装备一种飞机B29的航空队),而以Wolfe 准将为首的第20轰炸机司令部也搬到了印度加尔各大附近的Kharagpur。
在印度加尔各答周围建立了四个基地Chakulia,Piardoba,Dudkhundi,Kharagpur,所属的四个大队各占一个,同时在中国成都附近相应也建造了四个基地。罗斯福始终对从中国基地进行对日战略轰炸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遭到了包括不少高层人员在内的反对。 俺的感觉是可能罗斯福考虑的不仅仅是纯粹的军事帐、经济账(那样算起来从中国基地起飞肯定是效率低下,得不偿失,艰苦的驼峰运输线就是现成的例子);而作为盟军一方首脑,罗斯福的政治账考虑得比较多,大概觉得也是能鼓舞人心、士气,算是对中国抗战的一种特殊支持吧。 再说马里亚纳基地什么时候夺取、何时才能建好基地当时都是未知数,毕竟印度、中国基地是“现成的”,早点轰炸也能尽早保持对日本的压力不是?不过,由于运输机不足(伺候14航空队再加向中国的空运已经不容易了),只好将部分B29改装以运输油料,最理想条件下(天气良好、顺风什么的)也得消耗两加仑汽油才能运到一加仑,而赶上最坏的情况下(比如顶风或者恶劣天气得绕远)每运到一加仑而自身的消耗能达12加仑。这样运输速度慢、浪费大先且不说,而驼峰运输线素来以气候恶劣、飞行危险著称,再加上B29自身的机械问题,结果每个月都会摔上几架。这轰炸代价也实在大了一点。
B29机组成员和中国士兵,
危险的驼峰航线
往返一次才能画个骆驼标志,这架B29真不容易
到6月5日,Wolfe组织了B29的第一次对日轰炸,目标:曼谷。新生事物的成长一般是不会顺利的,B29注定也不例外。出动98架,1架刚起飞就坠毁;16架没能到达目标而其他的大多数也没能保持编队。由于天气恶劣再加自身训练不足使得命中率极低。虽然日军的抵抗非常微弱,没有飞机被击落,不过返航时又有四架因为机械故障而坠毁。在这次行动中一部分飞机投掷了500磅集束的M69,这也是B29第一次投掷M69燃烧弹,不过紧接着的侦察发现目标已经看不见火了。
第二次就是前面提到过的6月15日对九州八藩钢铁厂的轰炸,这也是从成都基地出发能够够得着的日本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 日本人已经预见到了这次轰炸行动:轰炸曼谷说明B29基本形成了战斗力,而费了那么大的力气经营成都基地肯定不会仅仅出于训练的目的,也开始采取措施比如加强防空什么的。华盛顿对这次行动非常重视,特地派了八名记者再加3名摄影师,不过战果颇为失望:一个令人郁闷的递减数列:
92架B29离开印度
79架B29到达中国基地
75架B29 从中国成都基地起飞
68架B29 实际离开中国(其他因故障返回)
47架B29 到达八藩目标
15架 以目视投弹,32架因恶劣天气以雷达指引投弹
一架 命中
唯一聊以自慰的是仅有一架被击落, 算是对日本防空效率低下的一种证明。当然,对公众的宣传就大不一样了,毕竟是42年Doolitle空袭以后的头一次,对鼓舞士气还是很有帮助的。而对日本人来说,心理上的打击仍然是巨大的:他们已经开始明白这个海外孤岛在B29这个钢铁巨鸟面前是何等脆弱。
紧接着,阿诺德要求Wolfe保持压力,尽快大规模轰炸(100左右B29)日本在鞍山的昭和钢铁厂(值得劳动这么多B29的大驾,这生产规模也是可以了。查了一下,42年的生产能力是360万吨铁,相比中国可怜的钢铁产量,悲哀的东三省)和位于印尼苏门答腊的Palembang(巨港)的炼油厂。这时候的Wolfe也是一肚子苦水,正被B29的各种机械故障、普遍训练不到家的机组成员、头疼的后勤供应等等一堆问题整得焦头烂额,对阿诺德的要求实在是力不从心,要求打5折 - 只能出动50架左右。阿诺德立马脑门冒火星,我这也正火烧眉毛呢你还跟我讨价还价?结果立马换人,7月4日Saunders准将走马上任。
对鞍山钢铁厂的轰炸行动
新官上任三把火,7月29日Saunders就组织了96架B29轰炸了鞍山,效果还不错,这也是在太平洋战场陆航长期以来坚持高空精确轰炸的首次成功体现。不过Saunders并没有高兴多久, 8月10日对Palembang炼油厂和长崎分别的轰炸效果几乎为零,接下来的20日对八藩钢铁厂进行的又一次轰炸甚至更遭-出动61架,击落4架再加10架坠毁 - 仅对目标造成轻微损失。空军之翼那篇文章这段说得很对
Saunders于是也干到了头,阿诺德也实在等不急了,战时条件下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赶快给能人腾地方;而时代所需要的英雄也就在这种令人沮丧的气氛下闪亮登场,要不怎么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家都知道 - 他就是李梅,与8月29日到达印度。
时年37岁的李梅是陆军航空队最年轻的少将,和那些“只知道拿着尺子量地图”的参谋出身的军官不同,出身基层的李梅算是一步一个脚印、见惯了血雨腥风,说智勇双全、敢做敢当毫不为过。29年拿到飞行徽章,干了7年战斗机飞行员转行到轰炸机,在30年代末成为当时陆军航空队最好的导航员之一。 37年陆航对太平洋上的Utah 号,特别是38年5月用3架B17在远离海岸600英里(一说800海里)以外大西洋上对意大利邮轮Rex号成功进行的模拟截击轰炸中,李梅都是首席导航员。陆航在公众面前是大出风头,也显示了B17的潜在威力。
当然,作为军人,李梅真正崭露头角还是在欧洲战场上。俺以前看外表一直以为李梅的性格类似巴顿,不过倒是正好相反,反而和斯普鲁恩斯有些类似,沉默寡言,总之是偏内向。作为最初派往欧洲的B17部队之一的305大队指挥官,李梅充分显示了其在飞行、导航、轰炸上的天赋,特别是领导才能。首先是严格训练-对手下从飞行机组到地面维护人员都分门别类开了培训班,反正从飞行、导航、编队、轰炸到炮手射击加地面维护一个都不能少。其次是在轰炸战术方面的创新(被誉为二战中最富有创新性的飞行指挥员之一),比如著名的B17 “combat box”编队,大大提高了大飞行编队的操作性和对敌机的抵抗能力;还比如自己发展了“直线飞行战术”,大大提高了导航和轰炸精度,这些都成为第八航空队的标准战术。而且更为可贵的一点是,李梅并不是只在办公室指手画脚,而亲自率领手下参加了不少战斗,包括Schweinfurt/Regensburg的穿梭轰炸,害的后来上面禁止他再亲自升空作战。43年李梅升任第三航空师的指挥官,指挥了一些列包括著名的对梅赛施密特飞机制造厂的轰炸。这些所作所为使李梅对一线飞行员有着非同一般的感召力。
下车伊始的李梅当然知道肩上的重担,立刻采取行动。注意此时李梅采用的仍然是陆航传统的白昼高空精确轰炸战术。实际上,前七次对日轰炸中,高达22%的飞机甚至没有到达目标区域;而种种原因又导致不少飞机坠毁,主要原因是引擎过热、耗光了燃料以及天气问题。天气自然是不可控制,不过其他因素总是可以克服改善的。没说的,法宝还是严格的训练。
11名机组成员,飞行工程师是头一次设置,可想而知B29的复杂性
按照不同的专业李梅对机组人员组织了严格训练,比如飞行员着重于巡航控制以增加航程减少油耗;借用欧洲战场的经验,开始采用了12架combat box编队而不是先前的四机菱形编队;在印度Dudhkundi设立了专门的“lead crews”(领队机组)的培训学校,也是借鉴欧洲的经验,挑选最好的机组专门负责在白天引领编队或在夜间设立目标区域标示,所培训出来机组的有Dudhkundi Tech之称。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争得华盛顿的批准,9月份只组织了两次轰炸行动(还是对鞍山)。
进入10月,李梅的20轰炸机司令部的行动也逐渐活跃起来。根据华盛顿的指示-优先破坏日本的航空工业,从10月到12月,李梅组织对台湾、鞍山、九州Omura的飞机制造厂进行了一系列轰炸, 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当然,这些飞机厂的制造能力相对并不高,不过李梅也只能到达这么远了。其他的行动主要还有11月对仰光、新加坡的系列轰炸等等,阿诺德对的B29轰炸的进展还是感到比较满意。值得一提的还是12月18日对汉口的轰炸,出动了94架,这是太平洋战场上第一次专门使用燃烧弹的轰炸。这个目标还是时任14航空队司令官的陈纳德选择的。某种意义上讲,从一开始的飞虎队到后来的14航空队,陈纳德参加了中国抗战的全过程。丰富的第一手实战经验也使他少受很多教条的约束。实际上,亲眼目睹日本对中国进行的包括燃烧弹在内的野蛮轰炸的陈纳德一直就是用燃烧弹报复轰炸的吹鼓手,很早就建议阿诺德发展燃烧弹,不过一直没受到重视。
实际上早在44年6月,陈纳德就要求Wolfe轰炸汉口(正是日本组织的所谓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期间),因为汉口是其重要的后勤基地,不过给拒绝了,因为Wolfe觉得这不是战略目标。直到李梅上台后12月才提上日程;而且陈纳德甚至还建议了轰炸高度-低于两万英尺,以便提高轰炸精度而且迷惑日本人。B29一直坚持高空轰炸,日本人也都习惯了,突然降低高度肯定会影响截击效率。这次对码头和仓库的轰炸效果良好,近50%的目标区域被夷为平地,充分显示了燃烧弹的破坏威力。这次成功的轰炸对后来李梅艰难的抉择应该还是起了一部分作用。
由于从中国基地的轰炸成本太高、效率低下,而且马里亚纳的基地也已投入使用,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逐步中止第20轰炸机司令部的活动,所属第58联队也与45年初逐步转场到马里亚纳。总的来说,以印度、中国为基地第20轰炸机司令部的轰炸行动代价不小而战果不大。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