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土伦到阿布基尔 -- 消逝的拿破仑东方远征舰队 -- 萨苏
猛帅就谈不上了,可比张三爷
布里埃斯将军建议整个舰队向西移动,在亚历山大以西八英里处的阿布基尔湾登陆 ?C 他对这个港湾情有独钟,因为那里港阔水深,而且适宜登岸,而亚历山大本港已经大部淤塞,战舰根本无法靠近海岸,在此登陆不免有些冒险。
但是已经看到海岸的拿破仑再也不愿意在船上多待一分钟,只有脚踏陆地,他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他拒绝了将军的提议,而下令立即开始上岸。
6月29日,法军在亚历山大港马拉布特村登陆,因为运输船只无法靠近海岸,士兵们被迫乘坐舢板前进三英里才能到达滩涂,所有的人都晕船了,有人被淹死,直到第二天,只有四千人登上海岸。
拿破仑对此毫不在意,他立刻下令这四千名没有重武器的部队攻击亚历山大港。
他成功了,第二天中午,亚历山大港飘起了法兰西的三色旗。
布里埃斯将军目送法军登岸而去,总算出了一口长气,这六个星期的重担,几乎压垮了这位瑾瑾业业的老将,他下令舰队转到阿布基尔港锚泊待命,亚历山大港太浅,他的舰队无法全部停留在这里,从理论上说,八百英里以外的科孚岛锚地是最好的去处,那里还有四艘战列舰可以加强他的力量,但是,八百英里不是一段短的航程,路上很可能碰到纳尔逊,另外,还有不少补给品没有来得及卸载呢,包括装载在东方号上的大批弹药和施工机械。他觉得自己选择阿布基尔作为锚地很有道理,那里隐蔽而且易于防守,最好是纳尔逊不要来,如果他来,布里埃斯觉得自己也可以把阿布基尔变成阿菲利加的土伦,让英国人在港外徒呼奈何。
耐人寻味的是,那位半仙的统帅波拿巴在登陆的时候对布里埃斯将军说了这样一段话:“上天只给了我七十二小时的时间…”
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含义,连拿破仑自己恐怕都没有明白,直到8月1日,纳尔逊在阿布基尔开始向布里埃斯的舰队射出炮火。
布里埃斯将军有理由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阿布基尔湾锚泊已经一个月,而英国人丝毫没有动静。
这一个月里,拿破仑的远征军进展顺利,特别是7月29日,他在金字塔下大败阿拉伯马穆留克骑兵军团,打得埃及统帅穆拉德巴伊和易卜拉欣巴伊闻风丧胆,望影披靡,他的大炮方阵打骑兵的战术写入了后世的军事教科书。法国海军也比较争气,布里埃斯派遣的佩里上校利用炮艇溯尼罗河而上,和优势的埃及炮艇队进行了一场战斗,正在法军炮艇有些疲于招架的时候,拿破仑派出一队大炮从河岸上向埃及人猛轰 ?C 只要双脚踏上土地,这位凯撒几乎永远充满灵感。埃及人招架不住了,它们的旗舰被佩里的炮艇击中,弹药库爆炸,其他的炮艇掉头逃跑。
金字塔战役的胜利,意味着法国军团在埃及已经不可战胜。
对一连串的捷报,布里埃斯将军和其他的法国人一样,都感到有些陶醉和轻松,他派遣了一半的人员上岸,去搜集给养和淡水。
布里埃斯不知道,他的死对头纳尔逊正在全速驶向阿布基尔,来和它决一死战。
受尽戏弄的纳尔逊中将在去君士坦丁堡的路上得知拿破仑在埃及的登陆,他深深的后悔自己犯了一个难以原谅的错误,让这个科西嘉魔王登上海岸就象放猛狮出笼一样可怕,现在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打掉拿破仑的护航舰队,让埃及的法军象砍断秧的瓜一样枯死。
他费尽心机在寻找着布里埃斯的舰队,终于,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纳尔逊勋爵的舰队于8月1日出现在阿布基尔港外。
刚好是金字塔战役的七十二小时之后。
布里埃斯选择阿布基尔港作为自己的基地颇有道理,这是一个状似虎口的深水海港,张开的虎口朝向北方,外面是喇叭口形的海湾,从老虎上唇突出的獠牙是西侧伸出海岸的阿布基尔岛,只有落潮的时候和大陆相连,岛上土耳其人当年筑有炮台。阿布基尔海港易守难攻,形势险要,直到今天也是埃及的重要军事基地,赎罪日战争中,埃及人就把雷达中心放在这里,保卫整个尼罗河口。以色列人也象纳尔逊一样虎口拔牙,派出特种部队在这里干掉了埃及人两艘雷达哨艇和一个雷达站。
8月1日下午2时,法军掺望哨发现英军的前卫舰的桅杆,立即发出英军舰队来袭的警报,布里埃斯将军微微吃了一惊,他立即下令所有舰长到旗舰东方号上开会。
如果说布里埃斯对于英国人的袭击没有准备那是不公平的,在他刚刚到达的时候,就曾经和舰长们讨论过英军来袭的问题,大家的意见几乎没有两样,那就是在锚地排成战斗阵型应战,而不是到喇叭口港湾去和英军交手。这样做的原因是法军的训练不足,有一半的人员都不满十八岁 ― 好兵都被陆军征用了,在海面上难以保持正确的战斗队形。布里埃斯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面对纳尔逊这样疯狂主动的对手,还是老成持重,以逸待劳比较好,换句话说,布里埃斯是准备给纳尔逊摆一个铁桶阵,法军在土伦就是依靠这样的战术顶住了英军的进攻。
[待续]
呵呵,搬个小板凳听讲
如果您看到布里埃斯的铁桶阵,真是不能不佩服,太严密了!什么叫铜墙铁壁啊,这就是!可惜,他碰上了纳尔逊这个狠主...
当然是坐船回的国了,只不过我记得他只是乘一条不大的船,而且没带多少人。
“专砸不锈钢“,哈哈。图呢?贴出来看看,看是怎样的一个不锈钢?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的海军作战特点。当时的海战沿袭自英荷十七世纪的一系列海上争霸战,战术颇为僵硬。当时的战舰火炮大部分部署在船舷两侧,交战双方把战舰排成一线长列,像两道活动壁垒一样用舷侧的火炮互相轰击。这样的作战对适航性和火力的要求压倒一切,只有大型的盖仑型风帆战舰可以长时间可靠的保持在队列中,因此,这种装备二到四层甲板,七十门以上火炮的战舰被称为战列舰,这也是这个舰种名称的由来。而比较小而快速,用于侦察和袭击的战舰,则被称为巡航舰。到十八世纪后期,木质风帆战列舰的建造达到了顶峰,出现了排水量四千吨,装备一百三十门火炮的巨无霸战舰,即便传说中的郑和宝船巨舰,也不过如此。当时的炮弹还是实心的球形炮弹,多少有些力不从心,这时的战斗往往长时间难分胜负,大多数情况下战斗力比较强的一方会把对方击退,从而赢得海战的胜利。因为球形炮弹形成的破口比较小,而军舰上普遍带有木匠,一旦出现漏水就会立即进行修补,除非是正中弹药库或者幸运的在迎风面的敌舰水线处凿开大窟窿,一次大海战,击沉对方的机会相当的小,这样倒霉的战舰一百艘里大概也只有一艘吧。
在法军的会议上,所有舰长都主张“按既定方针办”。从当时双方的战斗阵容来看,可谓各有千秋,英军有十四艘战列舰和两艘巡航舰,法军则拥有十三艘战列舰和四艘巡航舰,计算大炮的数量,法军一千二百门,英军一千门,但是英军装备的火炮中有很多是新式的“粉碎机”型加农炮,这种火炮对船板的破坏功能远胜其他火炮。以如此势均力敌的力量,稳守反击,布里埃斯认为自己应该是处在不败的地位。他的部署是把十三艘战列舰首尾一线排成一字长蛇阵抛锚待敌,先导舰居维叶号抵住虎口的上颌,---那里还可以得到阿布基尔堡炮台的支援;后卫舰无畏号抵住虎口的下颌,东方号占据中央,整个舰队像一根锁链封锁住虎口样的海湾。
法国舰队的队列是这样的:前队,居维叶号,征服号,斯巴达号,阿奎拉号,人权号,富兰克林号,80门炮的富兰克林号是前队指挥官布兰基特少将的旗舰。他们后面是120门炮的东方号,布里埃斯中将的旗舰,后队,土伦号,博爱号,高贵号,统帅号,无畏号,指挥官维尔纳夫少将的旗舰是80门炮的高贵号。在这条封锁线的内部还有四艘巡航舰。布里埃斯中将下令吹号召集登岸人员回舰,但是许多人离得太远,无法赶来,将军不得不下令把一部分巡航舰上的人员调集到战列舰上来,即便如此,炮手也大大不足,布里埃斯下令把靠大陆一面的炮手全部调到对大海一面,因为这一面面对海岸,没有敌人。他将为自己这个决定后悔无及。
如此部署以后,他认为如果纳尔逊从海上来和他排成战列作战,自己已经倚住了海岸,又是以逸待劳,天时地利都在自己一方。
布里埃斯的确是沙场老将,假如他的对手是一个平庸的将军,大概单是这个铁桶阵也可以把对方吓住。但是,他的对手是纳尔逊。
纳尔逊是所有对于海军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那狮子般的攻击精神,更在于一系列战术上创造,丰富的经验使他在战斗中总是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他的海战观念也与其他人不同,纳尔逊认为击退对手不能算海战的胜利,因为虽然那样可以达到战术目的,说到底是把海军当作陆军的附庸看待,如果把海军当成独立兵种,这种击退战并没有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只有歼灭敌舰,将其打沉或者俘虏,才算真正完成任务,因此,他的作战命令,是如果火炮无法解决问题,接下来就要跳帮和撞击,总之决不半途而废,这种打法令当时流行“点到为止”的传统海军将领大为头痛,这次攻击布里埃斯的舰队,他的目的也不是把法国舰队封在港内,而是要彻底消灭它们。
布里埃斯的铁桶阵虽然坚固,但是在前卫号战列舰上的纳尔逊很快就发现了他阵型的缺点,这些缺点虽然不大,但是落入了纳尔逊的独眼中,便成了致命的缺陷。
他下令开始攻击。阿布基尔海战的序幕拉开了,拿破仑的东方远征舰队,开始了它最后一幕的悲壮诗篇。
纳尔逊并没有命令舰队立即扑向布里埃斯,而是命令全队贴港湾的西海岸行驶,避开法舰的炮火,首先强攻阿布基尔堡炮台!
5时30分,英国舰队排成鱼贯阵,自西向东顺风开来,它们的顺序是:克里顿号,提丢斯号,亚历山大号,前卫号 ?C 纳尔逊的旗舰,墨斯托尔号,利安德号,信任号,俄得修斯号,防御号,热心号,猎户座号,歌利亚号,宏伟号,柏勒罗丰号。那时很多英国舰艇用古希腊或者圣经中的神邸命名。
这个时候,布里埃斯才发现自己犯了个不大不小的错误,他的队列离炮台比较远,无法提供有力的支援,因为人员不足,他也不能派兵力去增援。
炮台的守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他们没有办法抵抗一千门大炮的猛攻,在日落之前,炮台的抵抗中止了,他们的流血索取到了回报,冲在最前面的英国战舰克里顿号中弹起火,被迫搁浅在炮台前面的海滩上。
这样一来,布里埃斯舰队的前锋,也就失去了掩护,这和布里埃斯的估计不太一致,他认为英军会首先攻击他队形中没有掩护的尾部。不过他并没有太紧张,因为太阳已经落下,那个时代,海军在夜间是不进行攻击的,一切,待明天早晨重新开始,这一夜的时间,他还能够调整一些部署。他也相信自己的铁桶阵全无缝隙。
但是,经验有的时候也会带来反作用。纳尔逊的脑子里,是没有那些条条框框的,他已经发现了布里埃斯铁桶阵的漏洞,纳尔逊可不愿意给法国人一夜的时间来弥补漏洞。
夜暗,并不能阻止他,7点整,英国舰队开始乘着西风向法军发起攻击。连岸上的法军都听到了英军的炮声。
“海军在夜间是不进行攻击的”――这也想的出来,要是主席早100年出生的话,估计八国联军要等人给他们收尸了
纳尔逊敢打也在于法国人的战舰都是固定目标。不过欧洲人的这方面规则的确有趣,比如中世纪的时候,打仗不许用弩,就象比武不许用暗器一样,挺绅士的。
美国独立战争是英美双方都是面对面列成方阵,然后统一开枪的,特别是英国老,总是等美军打完第一轮后再攻击,还总能胜利。有时候真的想不通,为什么后发反而能够制人?还有,为什么站在第一排的士兵知道自己必死无疑还那么听话?实在是不够人性化。
国内某著名军事杂志增刊曾经发过这篇文章,可作者不是您!这是怎么回事?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