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夜深回望《与妻书》 -- 1001n

共:💬85 🌺519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泪水之余,不敢置喙,烈士光辉,只能仰望
家园 可惜!这些优秀的中国人

可惜!这些优秀的中国人

家园 年初回国,

带着儿子又去了一次林觉民(冰心)故居,“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极小的一个所在,仅容一床一桌。

看着墙上的《与妻书》,不禁唏嘘。

林觉民(冰心)故居正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与妻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座宅院,两位名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福建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舍生取义的人总是让人感动

1. 舍生取义的人很多,但是林觉民的《与妻书》让这么多人落泪,一是生离死别时情意的细密,一是文字的优美,极富冲击力。我们有时会说某某行为的震撼力让任何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但如果有文字能将其表达出来,其影响力会更加强大与深远的多。个人感觉:与比通过逻辑分析对人晓之以理相比,真切有力的文字对人动之以情所产生的力量更为强大。后者给人的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直接的灵魂沟通,是非理性的。而非理性的力量总是更有爆发力。

所以文字的力量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

即使是牺牲个人生命这样震撼到极点的行为,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撇开道德的判断),已经无法比较那个更崇高,但牺牲者的才情仍然会极大的决定其影响力的大小。再叹一下人与人之间实力的差别之大…

2. 人的生存需要自利,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需要利他的牺牲精神,这就是道德,是义。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更强大的往往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但在正统文化中是很难承认这一点的。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教育基本只有道德教化,而非道德的自利总在被鄙视。这不仅体现了我们文化中对义的推崇,更暗含了这样的信息:自利应该是天生的,不需要教的,在成长中自然就会领会到的。而道德的养成就更难。

虽经教化但自利有余而缺德的还是大有人在。但也有很多很多的“傻子”真就把学到的道德当真了,他们前仆后继的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造就了更多的道德范例去教育下一代的“傻子”。按照丛林法则,他们是被淘汰者。但他们的个体、甚至生物基因虽然被在淘汰,这种道德精神却在文化中不断的积淀与强大。这与容格说的集体无意识好象不是一回事,但我很喜欢用这个词还表示这个概念。

3. 又想到,其实也可以指责林觉民写下这封离别书实在不明智,对妻子的打击太大。还不如什么都不说或者只留下生硬的寥寥几字。但这就纯属见仁见智的事情了,他就是这样的性情中人,我倒是相信陈意映在弥留之际心里感觉到的是即将跟丈夫重聚的甜蜜和幸福的。。。理性主义者经常会批判感性主义者,但他们往往没意识到:其实跟理性一样,感性也是一种能力,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家园 当年我是语文科代表....

其实《与妻书》不是必读课文,这些文章老师大概都是匆匆带过。但我每每利用职权,让全班在早读时读了一遍又一遍。大概是我感情比较脆弱吧,每次看到《与妻书》都心中一阵绞痛,以致连河友们贴出的原文,也不忍再看了。

家园 。但我每每利用职权,让全班在早读时读了一遍又一遍。

要让你心仪的男孩子,对着你读一遍又一遍,然后你目不转静地地看着他.心里默念,你给我带来生离死别的感受,但是有不会离我而去。新社会多好呀!

家园 没印象啊,

我语文学得不错的应该

家园 感动。

童安格的这首歌听过,但不知道有这样的源由。

宝岛的国文传承比大陆更纯粹,音乐的内涵也厚实。

家园 焚琴煮鹤
家园 湖北省博有藏《与妻书》,应该是原件,我当时流连了好久。
家园 据我所知,

《与妻书》原件,如今收藏在福建省博物馆里。

家园 林觉民与妻书真迹

林觉民的与妻书。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写在一方白手帕上,年深日久,已经微微发黄。

意映卿卿如唔......

前面字体刚阳雄健,一气呵成,后面却字迹凌乱,断断续续,而且多有涂改,纸面上隐隐约约有些黄渍,隐隐的好似泪痕,相比林觉民写这封信的时候一定心乱如麻,百感交集,既是决绝,更有不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些事情向来如此,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人犹如此,情更何堪。

打这行字的时候,我的手指在颤抖

家园 哈哈
家园 前几天专门去福建博物院看了一下,没找到

查了一下,有说在福建博物院的,也有说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该馆现被并入国家博物馆了,照此说是该在国博了)。

话说,福建博物院真不咋地,陈列少,有分量东西的也少,参观的人更少。真是枉称博物院了。

可能是因为60大庆,陈列突出的都是福建这60年在文物方面的一些成果,怎么都找不到建国以前的东西(除了戏曲馆的那些民国演出海报)。

还去了一下林觉民故居,里面倒是有一件《与妻书》,不过显然是复制品(相当的新,很干净);墙上挂有一件福建省政府在50年代发的捐献证书(证书倒是很旧了),证明林家后人把《与妻书》捐献出去了,至于捐献到哪里去了,上面没写。

我还是认为在湖北省博见到的那件《与妻书》应该是原件,那件比较古旧,还有一些污渍,看样子不是复制品。至于为什么在那里,我猜也许是借过去的,当时那里举办近代史展览,辛亥革命这一段自然是重点。

家园 让你这一说,我还真不知道在哪儿了。

林觉民故居的那张一定是复制品,原件不应该有那么大。

福建博物院一说我是听故居的工作人员说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