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唵谈】几个盲人摸出了全象 -- 唵啊吽

共:💬44 🌺13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普选就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政治形态之一

其实我们许多人至今都根本不了解普选是何物,不知道普选、民选、直选的区别,所以通常把几者混为一谈,并以大陆选举尤其是省级中央一级选举不是直选产生就鹦鹉学舌地说中国没有普选。实际上,这十分荒唐幼稚。而且至今,包括许多长期定居美国的中国人也并不知道美国的总统选举并非直选方式,也是间接选举产生。

中国的选举是间接选举可能大家都没有疑问,但是美国更是一种极其古怪的间接选举。美国选举年有心人可能经常会听到选民票和选举人(也就最终投票选举总统的代表)票,而在报道最新选举结果时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选举人的选民票而是其选举人票,A州几个,B州几个,而且不同的选举结果在不同的州会有赢者通吃和比例分肥的不同。一旦最终所获得选举人超过总票数的半数,那么就可以初步宣布胜利了。但是且住,事情并不是那样简单,这还不是最后的结果。如果两者票数相差不多,那么一方面可以要求重新计票,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华盛顿的最后举行的选举人的正式投票中翻盘,只要使得一些代表转向,那么使得形势倒转,那么选举出来的最后结果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决定美国总统产生的关键还是最后的选举人代表投票,之前的选民投票充其量不过是一次全国性民意测验,总的选民票高反而落选倒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时它也是决定党派之间派出各自选举人代表名额的一次“初选”,之所以把它打上引号就在于它并不是一般意义的间接选举中的初选,因为它并不能决定代表选举人人选,而只是为党派之间确定了各自的代表名额,真正的选举人则有各党自行纸牌。而且对代表是否按照自己的代表性投票各州也存在着不同的规定,有的是必须按初选结果进行投票,有的没有明确规定投谁不投谁完全悉听尊便,所以总统候选人在最后投票前一定要到国会山盯桩,防止有人临时变卦反水,而推翻初选的结果,因为最后法定的总统只能根据选举人的选举产生,之前的仅具有参考意义。就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选举如果放到任何一个不发达国家或者二流发达国家都会被世人笑掉大牙,可惜因为美国的强大于是乎出来一帮辨士不懂装懂地为美国的选举进行可笑的辩护。并经常以美国选举来嘲笑中国领导人选举,大有一百步笑十步的感觉,没办法对有些人而言,强者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就是同性恋吸毒卖淫不都被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作最大善意的理解乃至称颂。

普选的真正含义要从英国的大宪章运动说起,许多人总把英国的民主政治推前到所谓的光荣革命时期,但是如果那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开端,那么试问宪章运动究竟争取又是什么?在宪章运动之前并非人人自动拥有选举权,更罔论什么被选举权。出身、地位当然更主要的就是金钱是拥有这种政治权力的前提条件,因此人数众多的中低收入阶层是被排斥在这种政治生活之外的,不要说还有性别和种族的限制。英国如此,美国更是长期如此,甚至在欧洲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普选之后很长时期,美式民主还拒绝给黑人和有色人种以这种平等的权力,美国妇女也是在二十世纪初才初步获得了这种权利。

普选权不是直接选举的选举权,而是对选民资格的一个无差别认定,是彻底消除血统、出身、地位、经济、性别、种族、宗教等歧视的一种普及到全体适龄全体国民的政治选举生态,当然这里面仍然排出了未成年人、精神不清楚的人和死人,对现行罪犯也适当限制剥夺这种权利,但是这已经不是谈不上歧视和不平等了。 它强调的选举资格的平等,也即平等参与一国政治活动的权利。这可以和普及教育联系在一起。普及义务教育是不管一国的整个教学层次的具体结构,说的是适龄儿童能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认为只有直选才是普选不亚于说只有从小学到大学的直通车教育体系才是真正普及义务教育。荒唐而幼稚。

中共自建立苏区政府之始实行的就是普选制度,在中国内部真正第一做到了不分民族性别宗教同等享有政治选举权,这在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后来解放区都一直得以延续。而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后,国统区一直也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过国民党倒是对共产党的这种政治不时地讥讽为痞子政治暴民政治。其实西方社会争取这一权利的斗争的过程中也是被统治阶层视为暴民政治。共产党当年搞这种选举民主甚至扩展到了军队,士兵委员会曾经几乎成了巴黎公社模式的翻版,不过由于战争的残酷使得众人认识到军队不能靠单纯的民主来保障胜利的,必须适当的进行权力集中,而现在的民主集中制不过多年经验教训积累的产物。而我们知道西方那些民主国家军队可以说依然保持着中世纪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当年中国之所以曾一度废除军衔制也是因为军衔制滋长出军队内的等级意识。

如果把领导人的直接选举定位为民主,那么非但中国不民主,而且美国更不民主,这方面的领先的反而是台湾俄罗斯这些“民主新秀”。以此而论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简直就是一个大忽悠,相反台湾俄罗斯才能算是“货真价实,实至名归”。

家园 自由思考和表达,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状态下可能么?

中国要建立民主政治,首先要在学校中引入 liberal art 教育模式,鼓励个人表达自身观点和感受,不要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否则中国的政治改革将掉入文化缺陷的陷阱里。liberal art 教育模式可以增进人际中相互容忍和理解,这是中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面。盲人摸出全象是商家竞争的企业文化法宝,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希望。

对楼主(虽然我念你的名字不顺畅,但决不妨碍我从万千中文名字中一眼把你认出)的观点我表示同意,可是中国的政治体制允许或支持个人独立思考么?这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中国的教改改了这么多年,从来都是换汤不换药,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家园 觉得普通美国人的知识面太窄。

举个例子。数学里有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区别在於在公理设定的时候,规定过一条直线外一点有几条平行线。欧氏几何是一条,双曲几何是有无数条,球面几何是没有。如果只限於一个体系的话,会觉得其他体系下的结果匪夷所思。

很多美国人(不是精英们,而是普通人),出於对历史的无知,不理解美国制度的来龙去脉,把很多事情take for granted。一方面轻视别国的奋斗,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国家拔得过高。这也许是他们有时肤浅的缘由吧。self-insulation of ignorance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说法。

但美国的厉害在於知识也是自由竞争的。如果你一旦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想要了解更多,社会就能够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撑。

家园 别跟美国人比基础知识

不过他们的思考自由度是高的.

家园 思想强制是对人的摧残。

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人本主义思想。中国人应该有智慧克服这一关。

一个大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对社会稳定非常重要,但思想的统一一定要建立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上,死记硬背不是思想,充其量也就是知识。每个人的思想和世界观--如果是健康的话--一定是经过自身思考和体验成长出来的,而不是灌输和强制出来的。在人文道德教育中,灌输教育浪费教育资源,培养虚伪和玩世不恭。

大禹治水,用疏导而不用堵截,对人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亦然。

至于怎样才能推动中国教改和政改,我也不知道。但我的感觉是,中国今后的前途躲不开这一段路。

家园 这么好的贴今天才看到

送花,收藏

河里高人太多,我经常要反复把思路理顺了才敢说话

呵呵,看来有时也不用这么小心啊

家园 同意

目前人回到国内生活了。发现身边大部分人不具备讨论,包容的能力。稍微讨论深入下去,就会拔高到道德是非的高度。结果把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变成了互相指责,两个人互相生闷气。

我一直认为人类之所以比其他动物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是因为我们的交流能力。所谓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

家园 他们以为他们的思考自由度是高的

他们以为他们的思考自由度是高的

家园 在中国

目前可能是,允许你只有思考(控制思考自由可能比较难),不允许你自由表达--不怕憋死的你就自由思考吧!

家园 看看论坛就知道了

分明就是文革那一套的网络版。一言不合“五毛”“美分”“别有用心”“夹带私货”的大帽子就飞过来了。网络上有没有别有用心的?有没用拿美分的?我觉得有,但是到现在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这种指责,这就是另一种“反右扩大化”了。和文革时候一样,坏分子越揪越多,到最后乱成一锅粥。

家园 非也非也,这种争吵非常关键。

这是物质第一属性的争吵。

明确了第一属性------就明确的主要矛盾-------就明确了主要方向------就掌握的主动权。

中国历史上此类争吵俯拾皆是,都是定生死的争吵。

工作中见过的更是不计其数。

家园 因为权威好处太大了,所以人人都想做权威。

所以皇帝人人坐,明年到我家。

物极必反。

家园 通篇看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同意此文的观点。aokrayd:而且我觉得还会涉及到好多相关的东西

其实老外是有一些我们没有的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老外在面对利益之争的时候,不说比我们更狠吧,至少也比我们不差。

以lz举得例子来看,老外可以在这个讨论之中放下利益之争是基本前提,如果他们无法放下利益之争的话,这种讨论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其实这种讨论的关键是如何促使参加讨论的放下利益之争,而西方使用从外部攫取大量利益来作为实现内部的利益分配的基础。所以西方存在培养这种能力的环境。如果有一天中国可以同样促使大家放下利益之争,不过我们的方法肯定和西方不一样,我相信中国人做的不会差的。

家园 国内并非没有所谓liberal art的教育

上海很多高中升学压力不重,都愿意给学生开出自由讨论的空间。老师讲清什么是高考的内容,什么是自由讨论自我表达的空间。在自由讨论的时候也没有条条框框,没有标准答案,以以理服人为主。

但我认为相互容忍是一种意识形态。特别对于孩子,往往是一种前期灌输的结果。

另外,所谓liberal art实际上仅指贵族教育(liberal原指自由人,因为奴隶被认为不值得进行文科教育)。五六十年代的英美教育和今天的中国流行教育方式没有大的区别,也是不准提问和讨论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