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为什么要以人工降雨应对城市高温 -- 唵啊吽
白天最后能够保持城市上空的云层,减少太阳辐照。所以不主张中午降雨。除非云会被吹走,反正不能减少太阳辐照了,那么降雨降温也值。
罗补泊早上是否又结霜的可能?
实际上是依靠水汽输送,这个很有意思,但也必须考虑自然条件,如水汽和风向。
华北处于温带季风带,夏季以偏南风为主(东南,西南)并带来大量降水;而冬春季节以偏北风为主(特别是西北风),气流来自大陆深处,寒冷而干燥。谁都知道北京的干燥,是冬季甚于夏季的。
华北地区的降水分布由南向北递减,但更主要的差别是季节差。华北地区的降水集中分布于7、8两月(约占年总降水的80%),而冬春两季较为干旱,特别是春季缺水会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这两个季节,你搞水汽输送是没法弄的,因为气流以偏北风为主。而夏季降水是否足够要看副高移动的情况。
珠江流域属于复合型流域,其发源分为西北东三个方向(西江、北江、东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在云贵高原和江西南部山地。如你所说在分水岭实施人工降雨,那么工作的范围会相当大。
你在分水岭的长江流域一侧实施人工降雨,增加的是长江水量。这个只在在长江流域进入伏旱的时候比较有用,其他时候根本用不着,因为该地区夏季本来就是多雨的(如5-7月的梅雨)。
我觉得你的意思是说,长江流域水量越大,就会有越多的水汽输往华北地区。其实这个也不一定,也得看副高的位置,副高停留之处,因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实际上是由西向东的,即南风变成了西风。它意味着长江流域的水汽并不能顺利地送往华北。近几年的规律是:长江旱,华北降水丰富;长江涝,华北旱。
在秦岭北侧实施人工降雨理论上对华北有实际意义,它最终增加的是黄河的水量。黄河水量加大,对华北平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人工降雨能在多大程度和广度上解决问题还不得而知。别说华北,能把陕北变陕南吗?
正常情况下,
是云,无论中午或傍晚都可以降低太阳热辐射,而太阳热辐射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是雨,无论中午或傍晚都可以降低地面温度,地面温度的最高值出现在下午2时左右。
风力大到一定程度,无论中午或傍晚都不适合进行人工降雨。
当空气中含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别说结霜,罗布泊也会下雪的。
可是当空气极度干燥时,即便温度骤降,何以结霜?
喜马拉雅山北坡的冰川保持几百万年是因为不断地把南坡的水汽拉过来?
更可靠的说法恐怕还是风力对水份的推送。冰川源于积雪,北坡当然也会有降雪,甚至还会下大雪、暴雪,只不过在年降水量上大大少于南坡-你去珠峰大本营看看就知道,因为干燥,在绒布寺通往大本营的路上,山谷两边甚至有风化的迹象。
哪怕有高山间隔,湿润区与干旱区之间也并不会有一条绝对的界线,它必然是过渡性变化的。在珠峰顶上,高空风经常是西南、西北和正西变化的,其中西南风确实会带来一定的印度洋水汽,只不过这个西南风并不属于印度洋西南季风的体系,而类于山地的局部湍流。
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可以追溯到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代,当时的青藏高原并未上升到现有的高度。喜马拉雅山脉的平均海拔在当时要比现在低1500米。
没人说印度洋水气到达青藏高原、或越过青藏高原进入中国腹地的可能性为零,只是不构成有效数量级而已。仅从数量级看,200万年前到达或越过青藏高原的印度洋水汽肯定会多于现今。没有这个条件,今天喜马拉雅山北坡的冰川恐怕会小得多。
除非你在做微观研究。
就好比说大家去一个池塘里捞鱼,结果用渔网把整个池塘筛过一道也没发现有鱼,于是放弃,说:没鱼。
可是你说:“不对,有鱼!”,因为你看到了一条2CM长的小鱼苗。
你拿这个来否定其他人的话时,实际上已经离开了捞鱼的正常概念。属于为辩而辩了。
来这里看一下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按时间顺序连续翻看
http://www.nmc.gov.cn/nephogram.html
再看当前的中国中部的那条雨带.
如果形成一条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到达华北地区)的发展的雨带,说明有西南气流的推进。
但不是说中国一吹西南风,就能与印度洋暖流扯上联系。它经常也是太平洋赤道上空的气流经印尼向西,再沿中南半岛右转向东北,经云南广西进入中国大陆的。
不可从地表渗入地下最后汇成小溪小河。
1、能下雪是否因为空气中由水汽?
2、如果由水汽,那这些水汽从那里来。按照你的说法肯定不是印度洋,那么是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澄清一点,这个青藏高原的讨论和人工降雨没关系,完全是题外话。我认为是一个有可能利用的地理条件,利用的方法应该是大西线,把唐古拉山脉以南的水引到唐古拉山脉以北。唐古拉山脉以南的水基本流会印度洋,部分流到太平洋。而唐古拉山脉以北的水流到长江和黄河。
现在南水北调工程引的水都是唐古拉山脉以北的水,难以解决中国缺淡水的根本问题。
反之,每天早上应该在城市上空布云,将太阳辐射尽可能反射回太空,降低城市升温速度。http://www.ccthere.com/article/78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