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聊林彪(1) -- 老拙

共:💬357 🌺1998 🌵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花一下,支持讨论
家园 《血红雪白》我没看过全书

但是从部分接触中看到的多少有些情绪化的措辞,感觉就不是个客观探讨问题的态度。我也觉得毛林之间并没有什么根本分歧。毛泽东对部属的意见一向尊重,指示电措辞都是商量的口气,少有死命令,怎么可能产生多么严重的冲突。林对毛的指示其实也是很尊重的。南下锦州时途中曾经考虑过回头打长春,但是电报发出后部队一直按照南下北宁线的计划行进,没有任何变动。对比一下四平撤退时林先斩后奏的做法,恐怕也就是征求意见,远没有到立刻就要付诸实施,根本抗命的地步。几个小时后未等中央回复,林罗刘磋商后就取消了这个考虑。这种矛盾虽然说起来也是矛盾,都没有超出合理范围。

对比一下,47年毛泽东要求刘邓南下时最初的要求是5月初,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推迟到了6月30日,双方你来我往的电报也有争论,没人说毛和刘邓之间有多么严重的冲突吧。 刘邓南下后,陈粟因为实际困难未能立刻跟进,毛给陈粟的电报措辞也相当严厉,指名道姓地批评到纵队司令,也没人说毛对陈粟如何不满吧。

家园 【原创】也聊林彪(9) 毛林之争

看了几位的回复,不得要领也。

《雪白血红》出书后,被杨“主席”禁过,问题多多是可能的。

不过,这不能说明毛林之间在东北战略问题上没有严重的争论。同样,在山东战场、中原战场也有过争论,只是没有东北的争论这么大。其实,有争论是很正常的,没争论就很奇怪了。比如山东,是不是先打74师(当然这不是战略问题),毛与陈粟就有争论。文革结束后有个话剧叫《巍巍昆仑》,讲到孟良崮战役,陈毅考虑到中央可能不同意先打74师(与先打弱敌的原则相违背),于是中断与中央的电报联系。

有争论很正常,那时候的党内争论,是谈不上谁对谁不满的。

在东北问题上,毛的电报可以看出,确实是想全部占领东北的。当然,在山海关、锦州打很可能是因为蒋军只有两个军。但是,到了四平,新一军、新六军等国民党精锐主力部队都上来了,毛还是要把四平打成“马德里”,打成东北的“最后一仗”。中央、东北局的意图是明显的,战略也是明显的。

林彪跟毛顶,就是不同意以上这样的打法。(请注意,40年以后,敢于在战略区的战略大问题上与毛顶的,一个是项英,一个就是东北的林彪。)

好吧,既然有争论,而且是战略问题上的争论,是大问题的争论,怎么可以没有对错之分?

前面讲到国共争夺苏北,老蒋输在哪儿?输在用人不当。在那样重要的地方,摆下韩德勤那么一个臭子。而中共,却派去了刘少奇、陈毅、粟裕、叶飞等等。

到了东北,老蒋又长了一智。这回派出好些“一、二期”的,跟“四期”的斗。杜律明等战将、远征军的部队、美械化装备。为什么又输了呢?

如果还是不谈政治,只说军事的话,兄弟以为,就是因为共党、共军对于这些肯定会发生,也确实每天在发生的内部争论,错了的一方敢于立即承认,并且大家诚心地按被事实证明正确的一方的办法去做。至于例子,大家可以去《雪白血红》里看看,比如钟伟顶林彪,韩先楚顶他的政委等等,兄弟就不CTRL+C、CTRL+V了。

最典型的是毛泽东,5月18日林彪发电报告已下令撤出四平(事先并未请示),5月19日主席回电同意并说:究竟采取何种方针,由林根据情况决定之。

是不是等于说,前面中央说的不对,以后听你的?

怕大伙儿不明白,再加上一个6月16日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报,干脆让林彪总管一切说了算。

为什么?因为事实说明林彪是正确的。连党中央、毛主席都认帐的事儿,咱们怎么反倒不认了呢?

林彪为什么不同意拉开架势跟国民党大打争夺东北?兄弟以为是因为以下几点:

第一,进入东北的部队太杂,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统不起来。连密码都没有。缺乏重武器。而且这些部队抗战期间打游击战为主,阵地战不行,运动战也很生,谈不上战术,需要进行训练和组织。

第二,没有后方根据地,没有发动群众。所以林彪希望把大部分部队用于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在没有这两条的情况下,必然是我军越打越少、国军越打越多。

第三,要打,也是先打几个小仗,摸摸蒋军的底子。所以,东北初期,按林彪意图打的仗,都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1、2个团的仗。然后总结出经验教训和“六大战术原则”,推而广之,逐步打大,越打越大。

家园 此书名曰:雪白血红. 不是血红雪白.
家园 《雪白血红》被禁其实与林彪的关系不大

《雪白血红》里说毛主席、林彪如何如何,不管对错,其实只是观点之争(说实话又没彻底否定毛主席),后来被禁的时候拿这些说事其实是因为这些事可以摆到台面上。实际《雪白血红》被禁的根子应该是长春被围的那段内容。

在四平的时候,民主联军也不是说没有机会(甚至可以说最后曾经差一点达到当初的目标),否则也不会成功地在四平坚持了很长时间了(如果没实力,你想顶住也是顶不住的)民主联军在四平坚持是挺困难的,可国军也是很难的,双方你吃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一旦坚持到暂时停战,共产党就有了喘息机会(共产党的土改、根据地建设的威力就会显示出来)

后来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那时共产党在东北最大的劣势在于没有巩固的根据地,但也要看到历史上国民党在东北也没什么基础(东北以前是奉系军阀的地盘,后来又被日本人统治了14年,大多数老百姓对国共还没什么倾向,有点墙头草的味道),就说四平保卫战的时候,民主联军在四平一挡,后方的少数国民党特务没起多大作用(很多土匪这时候持观望态度,还没公开反共),后方人力、物力的补充源源不断,形势一度也不错的。

这时候杜聿明的解决方案只能是增兵,从关内调,老蒋也无兵可调,只能从东北自身的兵力调,而当时新六军等部队就被南满的民主联军牵制在本溪,所以杜聿明亲临本溪,占领了本溪后终于抽出了新六军这只机动力量,加上了新六军,民主联军就无法在四平继续坚持了。

南满的民主联军的数量其实也不少,装备甚至比北满的民主联军还好,为什么不能象北满部队在四平坚持那样在本溪坚持住?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所以后来才把陈云、肖劲光调到南满),二是部队素质(尤其是最早进入东北的冀热辽的人马,一度扩充了太多的部队)不行。即使如此,新六军一北调,国军在南满又空虚了,才有了后来60军184师的“起义”,国军被迫又要往南满回调部队。杜聿明后来也说过,当时东北国军再多几个军就好了(可共产党能给他机会?东北局势一紧张,其他地区的共军立即大打出手,牵制了国军,事实上支援了东北的共军)。

家园 从黄克诚说起.

在大革命前期的1925年,黄已经是共产党员了,北伐战争中,黄是唐生智军队中的团党代表。湘南起义后,是井冈山上的团党代表。到彭德怀部队后,长期担任主力师的政委,在长征时期,是先锋部队的政委,惜乎,为人耿直,一直不被中央所重用,多年在师级岗位打转转,长征后期,因为发表不同意见,差点儿被整肃。不过其为人公正,看问题比较现实,工作能力突出,尽管多次被打压,最后还是得起用他,贺昌、彭德怀、林彪、刘少奇、彭雪枫等人对其工作能力都比较认同。

从军事水平看,从红军到八路军,政治委员在战场有最终的决定权,可见黄的战术水平不低,与其搭档的多为比较优秀的大将(彭遨、张锡林、洪超、徐海东)。

红军时期,杨勇、王平在他的第四师担任团级干部。在八路军三四四旅政委期间,把红25军那帮骄兵悍将管理得很是服帖。25军部队从鄂豫皖到陕北,历经险恶,每次都是军长、政委挥着大刀冲锋在前。吴焕先战死疆场,徐海东、程子华伤痕累累,落下残疾,这样的主官带出来的部队必然是骁勇异常,譬如田守尧、韩先楚、刘震这些人都是一等一的猛将。黄克诚作为这支部队的最高领导,打仗没有点水平,哪能震得住这些桀骜不逊的战将?黄的第三师和粟裕的第一师为新四军头等主力,黄部长期据守盐阜地区,是新四军的大本营所在。其第三师属下出了张爱萍、洪学智两位十大上将。

进军东北,黄师齐装满员,所部3万5千人,占民主联军兵员的33%。初战东北,林彪手下可用之兵也只有黄部以及山东部队;先入东北的晋察冀部队作战水平低下,官长已经开始沉迷于抗战胜利的温柔乡中,部队扩充愈多,倒戈国民党的就愈盛,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黄的部队历经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演化为刘震、吴信泉的三十九军,黄在红军时期任职的老部队就是梁兴初的三十八军。

黄长期担任部队的高级主官,只要其长期任职的军队都能成长为我军的主力部队,从三四四旅、到八路军第二纵队,一直到新四军三师,黄对所部长期经营,给我军在后来的战争中带来了重大回报。在十大将中,黄排名在陈赓之前,不是没有道理的,论及对干部的培养,陈赓不及黄,陈部手下也就是个军长,在黄的手下打工,可以成长为兵团司令。谈到战略眼光,黄在抗战后发出进军东北的电文,堪称超一流,其建国后的历程,后人知之甚多,此处不谈也罢。

很多人把黄列为彭的亲信,其实不然,彭德怀其人不惯拉帮结派,很少把三军团作为其政治资本,对中央下达的人事安排绝对服从。红三军团被撤销番号并入一军团,事实上,很多三军团的老人不以为然,譬如彭雪枫与一军团的人始终合不来,抗战后,做了个有名无实的参谋处长,后来干脆带了张震和几十个干部,跑到豫皖苏拉杆子去了,2年不到,人马扩充到1万七千之众,可就是从八路军那里得不到番号,还是叶挺给了一个纵队名号,以后彭部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德怀手下的那帮团长抗战中七零八落,王平跑到阜平,建立了华北第一个党的抗日根据地,姚喆到了大青山,杨勇一直在晋察冀打转转。建国后,有些反围剿时期担任团职的三军团干部也就授个少将军衔。按照现代人的观点,老彭解散了三军团,自己上去了,团队却没了,三军团的人散落于各处,混得好的,都是靠自己打拼上去的,比一军团的待遇相差太远。彭在政治上不搞小团体,在党内,不可能有太大的野心。

黄在抗日战争中,渐渐成为三军团的代表人物,他率部路过豫皖苏,彭雪枫拉住不放,黄也心有戚戚,希望帮助彭部在津浦路西站住脚,直到刘少奇发电,令其快速进入路东,黄才把刘震部拨给彭雪枫,然后率9000人开赴苏北。李先念部的钟伟听说黄打开局面了,带着老婆、警卫员一口气从湖北跑到苏北,这家伙到了苏北就老实了,打仗工作表现很好。看来黄克诚对付刺儿头还是有些办法的。

黄的政治工作水平比较高,经营苏北多年,很少发生极左事件。山东八路军“湖西肃托”事件中死了那么多人,与罗荣桓用人不当,有直接关系,肃托事件中的核心人物曾经做过罗荣桓多年的警卫员,没人敢动他,到最后也只有罗出面,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山东,领导人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从陈光、徐向前、朱瑞、罗荣桓到地方干部黎玉、郭洪涛,矛盾重重,八路军在山东的作战能力一直不高,抗日后期,上万人都打不下沂蒙山区中日军占据的县城。

反观苏北,黄不仅内部纷争极少,与友邻部队,二师、四师关系都非常好,稳定的苏北,有力支撑了江淮地区的抗日,黄部主力从9000人扩大到50000人,而且调出不少部队援助地方。黄部一个普通连队82人和鬼子1000多人打了一天,全连阵亡,其作战意志甚为顽强。抗战结束后,黄部短短27天,将淮阴、淮安上万伪军全部消灭,而后横扫苏北各个伪顽据点,其部队不愧为精锐之师。

不过黄本人也承认在军事指挥上有不足,一旦部队伤亡过大,对战役的决心有可能动摇。所以,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黄一到东北,就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林彪,自己去西满,开辟根据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外篇:从一、三军团干部的演进看待用人问题

红一军团、红三军团是一方面军的两大主力部队,一军团是老毛的嫡系部队,林彪虽为军团长,真正的核心还是老毛。三军团则不然,是彭德怀一手带出来的,在老彭的言传身教下,三军团的官兵很能吃苦,打的多为恶仗,伤亡远远大于一军团。不过打仗嘛,总有人吃肉,有人喝汤,三军团喝汤的时候多一些。然而一军团的干部感觉良好,娇骄二气与日剧增,很多军事主官在解放战争中能力低下,不能称其为合格的军事干部,特别是华北聂荣臻部、贺龙部以及从承德、热河一带开赴东北的八路军部,大多战斗力下降,远不是开战初期国军的对手。

可是三军团、四方面军、新四军出身的旁系将领却在后来的国共战场、朝鲜战场上大显身手。

毛刘二人在解放战争初期派出的方面军大员很多,例如聂荣臻、贺龙、陈云,彭真、陈毅等人,但是这些在延安整风之后,成为党内核心领导力量的人物,却不适合军事指挥作战,到了地方后,尽管军政大权在握,但是很难打开局面。

那个时候,林彪在东北,手上无兵可调,上面还有陈云、彭真等若干政治局大员。在华东,粟裕还不过是一个师长,山东老八路与华东新四军的矛盾很大。东北、华东形势不容乐观,只有刘邓所部在中原战场屡屡得胜,成为在当时我军比较强的战略部队。然而,按照中央指令,进军大别山后,这支最强的主力部队沦为一支二流军队,2年不到,12万人大军已经不足10万人,到底实际效果如何,有待商榷。

华东、东北战场上,陈毅、黄克诚两个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两淮保卫战中,陈毅指挥失利,退往山东,但是他支持粟裕主军,整合了八路军、新四军,组编为华东野战军,粟裕才能得以充分施展。

黄克诚一到东北,立马把数万精锐部队交给林彪,而且发电给中央“林彪来了就好,有他在,东北就是我们的了”。正在此时,先入东北的华北部队正为地盘、装备闹腾得不可开交,两下鲜明的对比,由不得林彪不喜欢那些华北八路了。一旦手上有了部队,林彪一马当先,顶住了国军的进攻,让中央意识到唯有此人才能指挥东北的千军万马。

老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布局正确,用人却有问题,他信用刘少奇,刘本人并不擅长军事,尽管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但是其军事才能上的天生不足,注定内战初期,几个战略方向用人有误,导致开局不利。

当年黄克诚、何笃才红军时期曾经对老毛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有过讨论,何笃才评老毛:“本事很大,政治路线正确,党内没有人能超过他”,“但是组织路线有问题,过于信用听话的人”!这个评价一语中的。从江西开创根据地开始,但凡领导者不能容人,搞极左政策,军事、政治上总要受到大的失败,一旦用人范围缩小到自己的小团体内,也会造成不小的挫折,再往后,绝对的服从、盲目地崇拜,必然会招致严重的后果。

通宝推:煮酒正熟,
家园 梁大牙是一军团的人

梁兴初“梁大牙”应该不是三军团出身,而是一军团的老人。

中央红军长征走出草地后,党中央、毛主席也只知道向北去。但是究竟到哪儿去,在哪儿落脚,党中央、毛主席也不知道。在这一点上,当时一军团的侦察连长梁大牙可以说是立了大功。

当时,毛泽东要林彪派出侦察连,前往甘肃南部的哈达铺侦察。临出发前,毛专门交待侦察连指导员曹得连搞点国民党的报纸杂志来(这是毛的老习惯了,打到哪儿都是派他的警卫人员先去占领邮局,抢报纸)。

梁大牙和曹得连就带着侦察连,化装成国民党部队进了哈达铺。镇上的国民党官员们赶紧就把梁大牙他们给引进城,好生款待。恰在这时,国军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的少校副官从兰州路经哈达铺。晚上,梁大牙(化装成中央军中校)一行人来到鲁大昌的少校副官下榻处“拜会”,发现这位少校带着许多书籍、报纸和衣物,顿时喜出望外。于是,他们便抱怨几天来执行公务,消息很闭塞,提出看看少校副官所带的近期报纸。他们边翻边看,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梁大牙立马露出共军真相,把这副官和他的报纸杂志都给押回了军团部。政委聂荣臻看到报纸后十分重视,立即派骑兵通讯员把报纸送到了毛泽东住处。

党中央、毛主席这才决定,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

家园 有点眼熟,从温相那儿抄来的?
家园 考据不严,已经修正了。不过三十八军的底子还是平江起义部队
家园 对于黄的军事水平,温相少有评价

很多资料大都来自于黄克诚自述。

在自述中,黄写过,中央、一军团派到三军团的干部不能很快融入三军团,其作风不是很能吃苦。后查阅资料,当时李富春、刘少奇均作为中央代表在三军团短期工作过。

三军团解散后,彭雪枫与陈光在指挥作战上,在如何保存红军有生力量上,有过冲突;括林彪本人也因为过于偏袒一军团,后来受到毛的批评。

湖西肃托事件,罗荣桓亲自赶往微山湖地区,很快解决了“二王”,85年的星火燎原上,曾经登有梁兴初的回忆录。

家园 黄克诚的自述里只说中央派到三军团的干部不能吃苦

没说一军团的干部有问题,这点还是应该搞清楚的好。

家园 山东部队的战斗力只会在新四军三师之上,而不会在其下

东北野战军里面被冠以头等主力师称号的有七个,为1师、2师、5师、7师、10师、16师、17师,冠以主力师称号的有两个,为8师、19师。

其中1、2、7、8、10、17来自山东部队,而且2、7、8、10、17还都是没有什么红军基础的。

新四军三师发展来的部队,4、5、6、16、21师,两个头等主力师,全是有红军基础的(第16师是红1军团的老底子,抗战期间山东调给新四军3师的,第5师是陕北红26军的老底子),没有红军基础的,就没出主力师,有红军基础的,第4师,也没得到主力师的称号。比起山东部队可就差一截了。

家园 刘少奇究竟行不行,有电报为证

彭真同志:

1、毛主席因疲劳过度,已休息一个多月,观仍在休养中。

2、东北情况我不会比你更清楚,但我对你们的部署总有些不放心,觉得是有危险性的。你们主力是部署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周围及南满,似乎仍有夺取三大城市的态势,而在东满、北满、西满许多战略要地(如通化、延吉、密山、佳木斯、嫩江、洮南等),并无坚强部队和有工作能力的党的领导机关去建立可靠的根据地。屁股坐在大城市附近,背靠很多土匪的乡村,如果顽军一旦控制大城市,你们在城市附近不能立足时,你们主力以至全局就不得不陷于被动。你们今天必须放弃争取东北大城市的任何企图,在东北今天的情况下,没有大城市即没有优势。但你们不要在立足未稳之前,去企图建立在东北的优势。你们今天的中心任务,是建

立可靠的根据地,站稳脚跟。然后依情况的允许去逐渐争取在东北的优势,这应作为下一阶段的任务。你们只有这样做才是稳当的、没有危险的、不会陷于被动的,否则恐有一时陷入被动之危险。

3、我提议你们把屁股坐在东满、北满、西满等可靠地区去建立根据地。背靠苏联、外蒙.而把双手伸到三大城市附近去。如此,我可随时缩手,而不会使全局陷入被动。现在东北的主力和干部,必须分散部署,应以大半分到东满、北满、西满各战略要地去建立根据地,只留一小半在三大城市附近发展,并准备随时能撤走。你们应了解,主力从四周向城市集中是容易的.士气是高涨的;而土力在紧张情况下从城市撤走是困难的,必将引起混乱。你们应趁顽军尚未到达时将主力从容移至安全地带,好好在冬季进行几个月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工作,明春才有办法应付。黄克诚及梁(兴初)、罗(华生)等部,亦须迅速分散到全西满各地,才能过活。否则严冬一到,即是分散与剿匪亦难进行,冬季工作不能获得很好结果。以上意见,请你们考虑。如你同意的话,请向东北局提议迅速适当地改变若干部署。

刘少奇

1945年12月24日

家园 一军团出身的军事主官

1949年,解放军全军整编,成立16个兵团,这些兵团的司令员分别是:王震、许光达、陈锡联、陈赓、杨勇、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叶飞、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邓华、杨得志、杨成武、徐向前,其中一军团出身的5个,陈士榘、刘亚楼、邓华、杨得志、杨成武、3军团出身的1个,杨勇,四方面军出身的3个,徐向前、王建安、陈锡联。

谁比谁不如?

家园 这么重要的电报,为什么发给彭真呢?

电报日期12月底,早在11月,黄单独发过著名的“七无”电报。

少奇同志是有名的拿来主义...

何况少奇同志把电报发给彭真,这说明彭当时在东北处于领导地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