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通鉴评说》管理系列 -- 唵啊吽
《通鉴评说》系列别开思路,恕不能一一回复,每篇送花!
《资治通鉴》卷五 评说 (19):白起死非其罪
评说21: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1】称白起被范雎“言而杀之”,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2】却只有叙事而无定论。《资治通鉴》基本是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的线索陈述范雎与白起的过节。
前260年10月,白起坑赵卒四十万后,兵分三路:王龁攻武安和皮牢;司马梗平定上党,白起围邯郸。前259年1月秦停战。这是范雎与白起产生矛盾的开始,停战使白起失去灭赵的机会。《通鉴》讲到苏代劝说范雎不要让白起立功迁升,至于范雎是否是根据苏代的游说词决定停战,《通鉴》没有说。
停战后,秦王邀请平原君到秦国,然后扣留平原君,威胁平原君将范雎的仇人魏齐交出来。魏齐因此自杀身亡,而平原君得以回赵国。这是秦王和范雎假公济私的行为。范雎帮秦王解决了被宣太后实权派架空的困境,秦王报恩为范雎除仇人,动用国家外交和军事资源。这不能不使白起对秦王和范雎产生看法。
前259年9月,秦大夫王陵再次攻赵,白起因病没有到军中。前258年1月,王陵攻邯郸,损失五营军队。白起病好了,秦王让白起去攻邯郸,白起说:邯郸不好攻,诸侯救兵就要到了,秦虽然胜了长平一战,但军队死伤过半,国内空虚,劳师远征他国国都,赵国与诸侯里应外合,秦军必败。秦王叫不动白起,让范雎去请白起,白起托病不去。秦王于是用王龁代王陵。王龁围了邯郸很久攻不下来。白起说:不听我劝说,才有今日。秦王听到后大怒,要白起赶快去攻邯郸,白起就是称病不去。
前257年十月,白起被降职为士伍,令其迁到阴密,到12月白起还没走,秦王命令白起不能留在咸阳,白起于是动身出咸阳。秦王随后与范雎和群臣说:白起口出怨言。于是赐剑给白起,使得白起自杀身亡。
白起死非其罪,似乎更多是由于与秦王过不去而不是与范雎过不去。而从事情始末来看,其中有许多前后矛盾和不解的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将相之间与君臣之间沟通发生障碍,信息交流渠道因为将相君臣隔阂而崩溃。
长平白起胜利后,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这一决策并非无理,但决策过程将白起排除在外,是秦国失白起的开端。白起是穰侯一手提拔的。秦昭王任用范雎,打击穰侯和宣太后一党而重掌实权,于是白起能否被信用就得看秦昭王和范雎的度量了。白起在长平一战有功,但坑卒一举是过错(集解何晏曰: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2】,与唵啊吽评说坑卒相吻合),但无论如何,长平一战对秦国是一大政事,而停战这一关键决策将长平主将白起排斥在决策圈之外是不正常的组织行为,白起对这一行为的唯一解读只能是“我是穰侯的人,不受秦昭王信任”。停战可能的原因有三个:苏代唆使,秦军疲劳和秦国回到远交近攻的攻韩魏路线。但对白起而言,究竟是什么原因已经不重要了,他被排斥到决策层圈外就足以使“武安君由是与应侯有隙”成立。
如果说范雎停战是防止白起立功,后来又请白起攻邯郸而白起推辞不去,这就产生前后矛盾的假设。所以说白起不满,不是停战本身,而是由于在停战决策过程中的失落。
后来白起反过来劝秦王不要攻劳师远征邯郸,实际上是符合停战本身现实,也符合范雎远交近攻战略,白起的见解是正确的。但白起的正确建议被秦昭王解读为抵触情绪,这就是君臣沟通障碍和信息渠道崩溃。白起或许是真的有抵触对抗情绪,但其传递的决策信息是正确的。秦王和范雎此时已经不在乎信息内容,而在乎信息源的态度,在乎谁的信息可以进入决策过程,在乎信息所有者是否被允许进入决策圈。范雎无视白起对其正确的远交近攻战略的支持,坚持攻邯郸的错误决策,其中的意气用事成分就是想证明秦国没有白起也能打仗,后来邯郸攻不下,还是拿白起做替罪羊。
沟通障碍和信息渠道崩溃,至今仍然是公司和政府运作决策失误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的意见由于人事斗争而被忽略甚至被有意对着干。白起被秦王和范雎视为宣太后一党而排斥,连同白起的正确意见一起被排斥,致使秦国背离既定的远交近攻战略,也使白起死于非罪。
参考链接
【1】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79.htm
【2】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73.htm
原文21:
赧王下五十六年(壬寅,公元前二五九年)十月,武安君分军为三,王龁攻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上党地。韩、魏恐,使苏代厚币说应侯曰:“武安君即围邯郸乎?”曰:“然。”苏代曰:“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无几何人矣。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由是与应侯有隙。
秦王欲为应侯必报其仇,闻魏齐在平原君所,乃为好言诱平原君至秦而执之。遣使谓赵王曰:“不得齐首,吾不出王弟于关!”魏齐穷,抵虞卿,虞卿弃相印,与魏齐偕亡。至魏,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意难见之,魏齐怒,自杀。赵王卒取其首以与秦,秦乃归平原君。九月,五大夫王陵将兵复伐赵,武安君病,不任行。
赧王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二五八年)正月,王陵攻邯郸,少利,益发卒佐陵;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王欲使代之。武安君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疾,不肯行;乃以王龁代王陵。王龁久围邯郸不拔,诸侯来救,战数不利。武安君闻之曰:“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称病笃,不肯起。
赧王下五十八年(甲辰,公元前二五七年)十月,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武安君病,未行,诸侯攻王龁,龁数却,使者日至,王乃使人遣武安君,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王与应侯群臣谋曰:“白起之迁,意尚怏怏有馀言。”王乃使使者赐之剑,武安君遂自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唵啊吽竟然还没被认证真是有些奇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时间到了,定推荐之。
另外,文章已经列入了 链接出处
呵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们没有必要褒贬理论家与实践家,每个人有自我实现的特定模式。
子顺还是孔子后裔中稍有成就的一位。见《通鉴评说》:子顺论战火如厨火
对于资源垄断国的勒索,中国制造企业的小媳妇状态确实太令人不爽了。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离不开中国制造,为何我们就不能把这些成本上的增加转移到外国消费者身上去呢。
前段时间看到奇瑞和吉利在中东打价格战,这。。。。到底是图个啥呀。
《资治通鉴》卷二 评说(16) :苏秦是没有职业道德的项目经理
评说21:
苏秦得赵国合纵项目经理一职时,而张仪还在楚国贫困潦倒。于是苏秦就叫张仪一起来做项目,张仪来后,苏秦有意摆架子激怒张仪,张仪一气之下,入秦求职。但张仪穷得连路费都没有,苏秦暗地里资助张仪到秦国,张仪顺利通过面试,得到秦国权柄。答谢资助他的人时,才知道苏秦用的激将法让他谋得一个肥缺。因此答应苏秦在时不攻赵,使得苏秦有宽裕时间实施合纵项目。
评说22:
韩国已经在秦国的势力范围之内,苏秦说服他脱离秦国,加入合纵。魏国正准备追随秦国,也被苏秦说服背秦合纵。苏秦说,你们都是势力强大的国家,何苦屈居人下而事秦呢。
评说23:
苏秦对齐国说,齐国根本不用怕秦国,齐国与秦国不接壤,秦兵到时,必然腹背受敌,因为有韩魏在后。所以齐国跟随秦国完全没有必要,而且追随秦国有损齐国大国风度。齐国听其言进入了合纵。
苏秦对楚国说秦楚是誓不两立的敌国,你是宁远诸侯跟随你呢还是你跟随秦国呢?前者你得诸侯的利益,后者是秦国得楚国的利益。楚国亦被说服进入合纵。至此合纵成功,苏秦挂六国相印,为纵约长(相当于欧盟主席)。
苏秦是做过调查研究的,他说服六国用的都是确凿的具体数字,所以非常有说服力,但数字再好,不能说明合纵的可行性。合纵项目设计有误,则再好的数据,也是垃圾进垃圾出。
对燕、赵和楚国,苏秦是说以利害,对韩、魏和齐国,苏秦则诱之以虚荣。苏秦对燕国说“则燕国必无患矣”,对赵说“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对楚说:“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说的都是利害。苏秦对韩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对魏说“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对楚国说“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宝”,说的都是虚荣。对楚国说合纵后五国会割地以跟随楚国,是明显的欺骗,因为前边说服五国的说辞中没有提到合纵的这一义务。由于苏秦撮合纵约没有给成员国一个统一的目标和组织原则,所以不可能有合纵的统一运作和行动。合纵各国对纵约理解是不同的,而且不知道自己的理解与其它五国不同,合纵的前途可想而知是不长命的。苏秦用确凿数据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赢得一时之荣耀。希望今天人们不要被一些有佷多数学数据经济报告和商业计划迷惑,要警惕苏秦信息不对称手法
评说 24: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69.htm)记载:“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於秦。秦兵不敢闚函谷关十五年。其後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欲败从约。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即说合纵后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但《资治通鉴》这里说合纵第二年就被秦击败了。这段历史记载出入太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菜九段的辨析 (http://61.135.150.152/read_elite.php?b=history&a=418633)。
前333年苏秦合纵,前332年秦国派犀首出使齐国和魏国,然后秦、齐、魏一起攻赵,赵国让纵约长苏秦去约束齐国和魏国,苏秦不敢去齐魏,而是到燕国,结果苏秦一离赵国合纵就散了。赵国独自决河水退了齐、魏之师。
按合纵原则,应该是楚、赵、韩、燕一起出兵对抗秦、齐、魏。苏秦应该先去最强的楚国联络军队,苏秦反而去了最弱的燕国,可能是原来允诺楚国的各国会割地附楚根本没落实(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所以,苏秦游说的开始,就没有为纵约的运作考虑。而且还有欺世盗权盗利盗名之嫌。
合纵抗衡确实是六国的利益,但正如《资治通鉴》卷二 评说 (13)所说的,各国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自动形成合纵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苏秦游说合纵时,自己没有一个合纵的蓝图,至少他游说各国时用的不是一个蓝图。苏秦更多地是劝以各国自身利益,而没有强调合纵的同舟共济的集体利益。苏秦合纵游说极尽促合之能事而忽略合纵后长远运作方式的讨论,是合纵崩溃重要原因之一。
合纵虽然是六国共同利益,但各国承担的成本和风险却未必一样,要维持这样一个组织,必须将风险和成本按照各国在合纵中的利益按合理制定分配,这是今天公司产权设计的原则。一个组织是一个利益结合体,利益组合必须有成员利益与成本和风险的对应,成员权力和义务的对应,否则不会有有效的组织行为。
原文21: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越,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原文22:
于是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訇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愿大王熟察之。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以大王之诏诏之。”魏王听之。
原文23:
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阘鞠。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宝,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许之。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原文24:
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三三二年)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以败从约。赵肃侯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赵人决河水以灌齐、魏之师,齐、魏之师乃去。
《资治通鉴》卷三 评说 (8): 张仪走后门
评说12:
秦想跟楚换一块地,楚王嫉恨张仪,说宁愿用地换张仪。张仪说,这交易划算,就到楚国去以身换地去了。楚王将张仪关到牢里,准备杀他。张仪与楚王的宠男靳尚要好,靳尚与楚王的爱妾郑袖好。靳尚对郑袖说:秦王重用张仪,肯定会用很多美女来赎张仪,楚王得了美女,你就要失宠了。因此郑袖跑到楚王跟前撒娇,非得让楚王把张仪放了。楚王于是赦免张仪之罪,而以礼待张仪。
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的正规信息渠道,是下行的政令和上行的报告。但左右组织行为的,还有非正式信息渠道,而且有时候这种渠道还非常可靠。张仪去楚国之前,对一个信息渠道胸有成竹,哪就是“张仪-靳尚-郑袖-楚王”这一渠道。正规渠道“秦使张仪-楚王”是畅通的,但对张仪没用,因为上次张仪用这一渠道欺骗了楚王。
非正式渠道在国外称为葡萄藤网络,国内则是关系网,或曰走后门,当非正式渠道比正式渠道更有用时,政令不行是可想而知的了。一个健康的非正式渠道对国家和组织是必需的。因为这一网络与正式渠道不同构,可以弥补危机时期正式渠道被摧毁的风险。如粉碎四人帮时,叶剑英靠的是显然非正式信息渠道,好的公司往往组织许多职工的社交活动,就是建立这种非正式渠道。
萨达姆被斩首行动断了正式信息渠道后,连放倒消息树、送封鸡毛信这样的手段都没有,致使伊拉克整个战争系统瘫痪。没有冗余信息渠道的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而一个被非正式信息渠道统治日常事务的系统是一个腐败的系统。
非正式渠道腐败政治体系,但又无法杜绝它,怎么办呢?合法化是管理非正式渠道方法之一。历史上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饮酒在历史上被很多国家禁止,现在合法化了,卖酒要酒牌。色情业也是如此,禁止不了就合法化,便于政府管理。美国游说公司游说国会,就是制度化的走后门,是美国合法的非正式政治信息渠道。而公民向选区议员反映情况为正式渠道,就这两种渠道而言,有时非正式渠道比正式渠道还要有效。
传递信息而引发的组织行为与信息本身的逻辑性和真实性基本没有关联。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对谁说,在什么场合和时间说。
逻辑理性来说,靳尚应该对郑袖说:你去帮张仪说说情吧。但他说了一个不着边际的谎言,尽管这谎言经不起推敲,但他把郑袖的妒忌心与张仪联系起来了。再有,如果楚王原来准备杀张仪,郑袖为什么不劝楚王在秦国还没来得及赎张仪前杀掉张仪,而是劝楚王放掉张仪呢?这只有靳尚知道郑袖的心理,其间逻辑不是你我所能度测的。郑袖也没要求放张仪,只要求母女回江南避战祸,这信息传递每一环节的编码和解码都没有逻辑联系,真不知道张仪怎么有信心把性命托付到这样一个信息渠道上。
美国对中国侦察很厉害,什么EP-13啦,卫星啦等等。这些信息渠道,当然是中美政府中间的非正式渠道,中国应该往这些渠道中喂一些什么信息给五角大楼呢?这大概也是信息战研究课题吧。若这一渠道比美日正式渠道更有权威,中国就可以搞离间计了。另外,中国也应该在知识产权谈判中,考虑对美国在中国上空收集的各波段的信息要求征收版权费,EP-13对中国信息不问自取是盗版行为。
原文12:
慎靓王四年(庚戌,公元前三一一年)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遂往。楚王囚,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