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业余密码破译爱好者破译德国纳粹恩格尼玛密码(1001n兄请评点下) -- 葡萄干

共:💬22 🌺4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业余密码破译爱好者破译德国纳粹恩格尼玛密码(1001n兄请评点下)

中新网3月3日电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H型潜艇使用的“恩尼格”密码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密码,“几乎不可能被破译”。但时隔64年之后,英国的一群业余爱好者凭借先进的计算机,终于将这些沉封多年的密码全部破译了出来。

英国的这群业余密码破译爱好者为了破译德国纳粹的密码,共将2500台家用计算机全部通过网络联接起来,通过极为复杂的数学运算,最终取得了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国潜艇使用的密码被英国情报人员破译,盟军在海上作战行动中取得了极大的主动权,德国为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1942年11月,德国海军为了更安全地与H型潜艇实现通联,特别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密码,使用无序排列,德军当时宣称该密码极为安全,“几乎不可能被破译”。

1995年,英国的一期密码破译杂志将盟军二战时未能破译的三段H型潜艇密码公布了出来,并希望有人能够最终将它们成功破译。尽管现在破译这些密码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现实意义,但德国海军悬而未破的密码对许多业余破译爱好者来说却充满了诱惑力。斯蒂凡·卡拉是一名德国出生的小提琴家,他对计算机及密码破译都充满兴趣。在拿到这些密码复印件后,卡拉立即编写了一段计算机破密程序,并将它公布各大网站上。其他一些爱好者也迅速跟进,大约有2500多台电脑最后参与了这项活动,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将密码全部破译了出来。

H型潜艇是德国二战期间性能最为先进的潜艇之一,在多年的海战中曾给盟国军舰及商船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为了挑选合格的艇员,德国纳粹进行了极为严酷的筛选。只有十分之一的候选人能够获选参加潜艇训练,而参加训练的人最后能顺利通过考试的也只有很小一部分。由于先前使用的密码被盟军破译,盟国的海空军军事力量在对抗德国潜艇力量的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先后共击沉德国H潜艇41艘,击伤37艘。直到后来德国设计出了全新的“恩尼格”密码,这一状况才最终有所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仍然对德国海军使用的“恩尼格”密码严加保密,并拆毁了所有战时研制出来的密码破译机及相关图纸资料。当时参与密码破译的布莱奇利庄园工作人员也在遣散前发誓绝不透露任何消息。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发展,“恩尼格”密码已经大大落伍,英国政府才将部分密码公布了出来。(春风)

家园 这事情,有点玄。。。

承葡萄干老兄看的起,我……就冒昧说几句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也希望不吝予以指正:)

第一:关于新闻本身

1、不知道这个新闻是真是假。

这一段被假新闻弄的有点怕了,咱们这研究的轰轰烈烈,最后别又是白费了电,呵呵。

2、内容似乎有误导之嫌。

一边说“几乎不可能被破译”,一边又说“业余爱好者”破译了这些密码。果真是海军型的ENIGMA已经“塌陷”到连一般业余爱好者都能下手的地步了么?看完全文我们不难明白,是某人设计了程序在先,大家贡献了电脑进行分布式计算在后。

这么看来,与其说是这些“业余爱好者破译了密码”,我倒觉得不如说是“某人设计了破解的办法,业余爱好者们贡献出自己的电脑计算能力进行了配合”。

第二:关于H型U艇

1、有误导嫌疑的一段话。

“H型潜艇是德国二战期间性能最为先进的潜艇之一,在多年的海战中曾给盟国军舰及商船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为了挑选合格的艇员,德国纳粹进行了极为严酷的筛选。只有十分之一的候选人能够获选参加潜艇训练,而参加训练的人最后能顺利通过考试的也只有很小一部分。”

这些挺烘托气氛的介绍,跟该艇采用的密码是否严密毫无关系。

2、U艇有H型么?

在我以前的写作计划中,U艇之战是一个大头,为此专门查了一些资料;或许是孤陋寡闻,还真是头一次听说有H型的U艇。。

U艇的型级,是以罗马数字来区分的:从Ⅰ型(1型)起,一直到ⅩⅩⅢ型(23型);其中,每个型级里又有自己的分型号,以字母区分。

限于我所能查到的数据,

从编号最小的U-1(ⅡA型)开始,到最大的U-3932(ⅩⅪ型)为止;

或者从型级序列号最小的U-25(ⅠA型)开始,到最大的U-2344(ⅩⅩⅢ型)为止;

再或者从最早出厂/服役的U-15(ⅡB型,1935年3月7日)开始,到最后出厂的U-2540(ⅩⅪ型,1945年2月24日)为止……

夹在所有这些起止点中间这些U艇,它们的型级代号,始终都没有出现过字母打头的现象

即便是那些还停在图纸阶段的U艇——从1934年设计的Ⅲ型起,到最后的ⅩⅩⅩⅥ型止——它们的型级代号,依然还都是罗马数字。

即便如此,我还是没有十分把握。M4型ENIGMA的绰号叫鲨鱼,那么会不会“H”也是某型级U艇的绰号?且容我查查再说吧;如果有哪位兄弟知道,也请不吝指正:)

第三、关于密码方面

1942年11月,德国海军为了更安全地与H型潜艇实现通联,特别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密码,使用无序排列,德军当时宣称该密码极为安全,“几乎不可能被破译”。

1、什么叫“使用无序排列”?

整个ENIGMA系统中,唯一能称的上“有序”的,大概就是转轮边缘铭刻的字母/数字是按顺序排列的,此外就是输入轮和连接板字母对应关系是A-A,B-B这样“有序”的。

对于这一点,至今好像还没有发现过反常现象,即转轮边缘的字母/数字不是按顺序排列的;或者输入轮的顺序,不是按字母顺序和键盘顺序来排列的。

至于密钥,无非日密钥和临时密钥;大家之前应该看过密钥本的图片,里面的日密钥,哪里有什么规律?更不要说“有序”了。说到临时密钥,本来就无所谓什么“无序排列”;认真说起来,“有序排列”才是该死的错误。

除去这些,包括M系列在内所有型号的ENIGMA,都是所谓“无序排列”的;而这新启用的ENIGMA密码,究竟又厉害在何处?

不知道。

2、“德军当时声称”“几乎不可能被破译”又是怎么回事?

这应该是个常识问题。当时是战时,德军会告诉盟军“我们采用了新密码,几乎不可能被破译”么?不会,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德国人从来都是悄悄就换了密码。那么,也许是专家向德国密码机构宣称?没见到相关资料。

德国密码专家对ENIGMA系统极为相信,上至元首下至大部分的一般军人,都很相信他们的说法,即ENIGMA几乎是不可破译的——手中的资料也有这方面的零星报告。但是,对于这种专门用于“H型U艇”的特别ENIGMA密码,有没有特别宣称过?或者具体来说——究竟是谁,在哪里,对谁宣称?

都不知道。

感觉上,是把对ENIGMA泛泛的说法,给移植到这特定的一种机型头上了。

3、新密码到底是什么?

以现在的资料来看,1942年,德军确实启用了全新的四转轮型ENIGMA,即M4型ENIGMA;在这一年中的其它时间里,德军并未为潜艇上的ENIGMA再做什么大动作。从这个角度讲,文中宣称的新密码,极有可能就是M4型ENIGMA所产生的密码。

只不过,这个密码不是在11月才“特别设计”出来的,而是在九个月前的2月就已经正式启用了——具体情况,系列文章里已经涉及了。

第四、关于在现代条件下,对ENIGMA的破译

1、ENIGMA是否可能被现代计算机破译?

ENIGMA是“真正的谜”,前提是在“它的时代”。对于现在的计算机来讲,破ENIGMA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不过,要花多少时间搞定,大约就取决于算法和程序效率了。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经提过,如果完全穷尽ENIGMA的变化,需要多少多少计算机计算多久多久。但是那其实只是个理论结果,因为其中很多的情况,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比如,四个转轮的初始位置都是H,当日密钥是CDEF,连接板把N-U连接,等等这些情况,必须都排掉。在技术篇的最后我提到了,德国人许多死板的规定,正是可以大大化简计算量的前提;而威尔士曼,也正是根据对手愚昧的规定,才设计了简单解法,使BOMBE的破译效率有了巨大的飞跃。

2、是否有未破的潜艇ENIGMA密电?

纳粹海军密电中,潜艇密电是重中之重,对它的破译是英国人最引为自豪的胜利。转轮密码机生成的密码有个特点,就是要么不破,要么全破。因此,如果现在存在未破的潜艇ENIGMA密电,很有可能就是当天的所有潜艇密电都没被破开。

如我在前文中所说,不是所有的纳粹海军ENIGMA密电都被破译。但是那些未被破译的密电,往往是一些在盟军看来不重要或者不值得去破的密电;其余一些因报文量太小而未破的密电,似乎未见发生在潜艇密电上。

但是我没见过,不能等于肯定就没有,呵呵。

3、英国的业余爱好者们,集团作战破译ENIGMA,可有其事?

这个我就实在不知道了,无法判断。

第五、总结

总的来看,英国人集体来破译,倒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篇新闻里,其它部分实在是疑点不少;特别是关于密码方面的几句语焉不详,漏洞一个接一个,正是其中最可疑的。

不过,这个比上次那个“运了一船密码机”的天方夜谭还是要严谨那么一点点,呵呵。

说老实话,我这次真希望它是真的,而我是错的——果真是这样的话,也能让我对中文媒体多少恢复点儿信心,而不是一看到它们刊登密码故事,就产生本能反应了……

关键词(Tags): #密码#破译#ENIGMA
家园 照例花之

我就是欣赏老兄这个严谨的态度

家园 照例花
家园 第一朵花
家园 原文报道在这里

http://www.timesonline.co.uk/article/0,,13509-2066177,00.html

原文只有U艇,没有所谓的H。而且关于德军声称“绝不可破译”,原文是指德军在得知密码被破译后拒绝相信。

虽然中文翻译错误多多,译者又作了大量无谓渲染,但这件事看起来是真的不假。那篇报道里还附了另外两段仍旧未被破译的电文,1001N兄要不试着破译一下?:)

家园 谢谢你:)
家园 感谢亲王提示,借这个话题多说几句

刚研究了一下,不出所料,果然说的是M4。顺便BS一下中文消息作者,这摘编的都是哪儿跟哪儿啊……

说起来,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对当年的ENIGMA兴趣一直不小。似乎是风气使然,对这种过时的东西、过时的电报,他们总喜欢查个水落石出;这个爱好,倒是比较对我的个人胃口

所以我说,有没有“2500爱好者集体破译密电”这事,没有看过相关可信报道,我实在是不知道。不过,出现这样的事情确实不奇怪,一点都不奇怪……可以说,ENIGMA是密码学历史上的最著名的无字丰碑,有人对它感兴趣,那真是再正常不过了——要是大家都没兴趣,那才叫咄咄怪事,呵呵。

比如有人在复制ENIGMA,花样也是巨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用软件模拟的,种类太多,不一个个列举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用纸带模拟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做出来不是为了玩,是给大学生当教具的,晕

这是以前发过的那位高人Tatjana van Vark做的,怎么看怎么漂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每个转轮包括40个字符,其中有数字和标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玩真的了。这是某人精心仿制的5号转轮,每个售价1200刀

记得还见过有网站在出售原材料,从电路板、二极管到电阻,总之是你用个烙铁就能复制出一台原理上正确而且可以运行的ENIGMA……

在昔日ENIGMA电文上,也有不少人孜孜不倦地费着劲,呵呵。比如我就见过有人专门破译当年纳粹某集中营的ENIGMA电报,而且内容翔实,令人激赏不已。

老实说,在国内,这样的举动简直就是闻所未闻。密码,似乎还处处跟国家安全有关,多说多问一句好像都遭忌——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就没人对这个有兴趣?不过,既然有那么多爱好者愿意自己DIY飞机玩,难道就真没有人有这方面的兴趣么?

难道说,造飞机比研究密码还难?晕,咱们就是泛泛感一下兴趣嘛,又不是非要搞进这行去……

扯远了。回到这条新闻,我也顺着亲王的食指所向看了一眼。原来还是暴力破解,这倒真是发挥分布式计算威力的大好机会。以原文说,那两封密电,是1942年11月25日的U艇M4密电(难怪中文作者说,1942年11月德军采用了新的密码;这份望文生义的本事,实在是汗)。不过恐怕得让您失望了,没有精心设计的程序,单靠暴力破解,我是破不了它的。

对比破译集中营密电,这次的情况完全不同。集中营密电有照片,上面清楚地标出了日密钥和当前密钥,仅此一步,就已经让计算量变为以前的大约1/(26的6次方),即变为大约1/308915776。如果在此基础上破译密电需要1秒,那么在不知道这些前提条件时,破译的时间……大约是3575天,也就是119个月,或者大约10年……

而且,集中营密电使用的密钥Kr,其中包括了连接板的设置。这一步,又大大化简了工作量;基本上,只要在网上找一个特定型号的模拟器,依次输入当时的设置,运算一下就可以破解了——毕竟,只靠转轮组,变化毕竟还是太少了。也因此,才能以个人之力完成破解。

对于M4来讲,还有一个讨厌的地方,那就是它有4个转轮,比集中营使用的ENIGMA多一个。而这多出的一个,立刻就使26的六次方变成了26的八次方,也即……208827064576……还按刚才条件计算,需要的时间,大约就是6760年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人非要使用分布式计算的最重要的原因了。我也只能承认,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硬要进行暴力破解,那只能是对CPU的考验,实在说不上有多大的意思。

反过来看,Bombe的威力也就十分惊人了。第一,那是在六十多年前;第二,它只用了一两千个电子管;第三,它也不知道密电设置——而在巧妙的设计下,这个今天看来简直就是老土的玩意儿,它的效率居然能让今天的电脑望尘莫及。不能不说,这个破译的实现思路才是最最重要的;这也是我前文专门说到的,关键还是在那个编程序的人身上——只是纯粹暴力破解,而不动脑子绕过浪费时间的陷阱,比如文中所用的办法,实在很笨啊。

又想起那位翻译作者来了。不由郁闷地想:我们这些“科技新闻工作者”们,什么时候能稍微认真一点呢?以及他背后的那位编辑,over。

元宝推荐:水风,
家园 好的科技新闻工作者非常难找

而且还涉及编译的问题。这个涉及一些科技专业的英文和一般的还不一样。单单是英文专业毕业的去翻译,也可能翻的牛头不对马嘴。

所以,这做科技新闻工作者的,也得是个不大不小的通才才行。

在这一点上,国外一些做科技报道的确实显得要专业很多。不过,他们的英文都是第一语言啊,即使是非本专业的,相信在组织文字和理解力上也有些先天的优势。

家园 佩服!

花!

家园 关键还是责任心,

不明白总可以查, 总可以请教,总可以找些书学学.一开始犯些错以后也就有经验了, 问题是现在有多少记者编辑愿意这么下功夫? 只知道到处抄过来转过去, 再鄙视一下.

家园 我觉得这个责任心是最基本的素质。

如果没有责任心的话,什么工作做起来都是一样。你说的我同意。只是还有个我觉得更直接的原因是涉及到现在国内媒介出版界的现状,很多东西都与经济效益挂钩,急功近利。登载八卦新闻的报刊一定比科学杂志畅销,娱乐记者的收入大大高于科技新闻工作者的。同样是新闻工作者,分配到不同口的,所面对的群体,资源,资金,利益等等,都是非常不同的。不是我看不懂这现象,而是看懂了更让人叹气。

但是,确实是,作为一个科技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足够的责任心,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去面对自己笔下的文字的话,那又何必去做这行呢?坚持做科技新闻工作者的人固然精神可赞,但如果报道尽是错报误报的话,不仅仅是误导读者,而且,更是愧对自身“科技”两个字啊。

家园 密码这东西并不是神话

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秘.和任何事情一样,有的人天生擅长,有的人天生不懂.业余搞一搞完全可以,关键是有没有兴趣.不过好象中国人对这东西兴趣不大,似乎很难结成个兴趣团体.其实,几个人就可以弄一个兴趣小组,自娱自乐嘛.可惜我数学只有买菜水平,不然找几个同好搞一搞,一定很有意思.

中国人和欧洲人的兴趣爱好有相当大的不同,毕竟生活环境历史习惯都不一样.在中国,最受称赞的业余爱好是书画,这个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系.欧洲人推崇的航海马术什么的,在古中国都吃不开(当然,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和国际接规了).

家园 训练有素
家园 还有一点

说得不好听了就是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

只是还有个我觉得更直接的原因是涉及到现在国内媒介出版界的现状,很多东西都与经济效益挂钩,急功近利。登载八卦新闻的报刊一定比科学杂志畅销,娱乐记者的收入大大高于科技新闻工作者的。

大家都很浮躁,这是其一,所以屁股上长刺,坐不得冷板凳。而且中国人的标准,一向是大家的口舌为主,良心啊,道德阿,正义真理阿,都是其次。学校里面教的千般道理,没有流行的观点管用。敢逆潮流而动的,除了屈原,就是这位我这不合时宜的傻蛋,所以任谁也转变得很快。这是其二。第三,国内的竞争其实很激烈。为了一个岗位,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麦克阿瑟不是说了么,行业内的人分三种,骨干,亲信和群众。亲信自不待言,群众也要吃饭、挣钱,也要升官发财,做了这一行,自然要吃这碗饭。但是没有本事不是我的错吧。我抄抄写写不就是为了养家糊口,我容易么?你说愧对,那么整个行业里面80%的人都是愧对了这个称号,大家还不是一样的混日子吃饭。当错误成为了主流的时候,正确的反而成了不合时宜。真作假时假亦真阿。

所以,我对于国内的新闻报道,本着尽量不看,看也要对比着看;尽量不听,听也要对比着听的原则,少看一眼,少生一分气,也少一点不合时宜。

当然,在河里我们还是要高举不合时宜的大旗的,毕竟,这里大家还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是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