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连载) -- 沉睡的天空
至圣文王这个王就是皇帝也要执弟子礼的
三国随章侃 第二十七章 古代的缉捕
(演义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本回演义说到关羽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真是威风八面,不过呢,历史上关羽并没有这么风光,他离开曹操虽然曹操并未捉拿他,但是他的出逃想必也不安稳,当然,绝对没那个时间走那些歪路去过五关斩六将,怎么说关羽老大也是一个老流窜犯,怎么跑路这点技巧还是懂的,本章我们就说说古代是怎么缉捕如关羽这些流窜犯的。
其实从演义第一回,我们就被灌输了一点,东汉末年的治安很不好,就不说黄巾起义吧,就说关羽这个杀人犯,当然现在没有完全证据说他杀了谁或者干了什么,但是就凭他犯了事跑到刘备老家涿郡就没事了,还大摇大摆和刘备一起参军,就可见东汉末年这个追捕犯人的技巧不是那么好。
再譬如文中所提到的鞭打督邮一事,演义中虽然为了塑造人物性格,将历史中鞭打督邮的刘备改成了张飞,但是对于其他的内容,却和历史并无大的区别。想刘备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尉,居然敢公然鞭打监察官员,而且还在缉捕之下逃至代州刘恢处,而刘恢却真敢将他们窝藏起来。假如是在中央政权强有力的情况下,比如汉武帝时代,此类事件根本不可能发生。(当然,东汉末年此事也不稀奇,之前党锢事件时就有颇多人窝藏党人)
这话说回来,古代缉捕犯人的技术就那么差吗?
关于这点,我只能说,和现代比起来,肯定是有差距的,但是有一些问题,就算现代也没办法解决。
现代有科技上的进步,照片技术和通讯手段使警察能更准确的找到犯人,交通手段的进步也使得追踪方便了许多。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技的进步也使得犯人拥有了更多的藏匿手段。而且假若犯人远离人踪,找个没人的地方过着野人的生活,那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此都毫无办法。
不过毕竟愿意做孤身野人的人太少了,大多数人生存下去必须依赖社会的支持,而在人群内不管如何藏匿,终究会露出蛛丝马迹被人知晓,我们就说说古代对于这些流窜犯的处置。
任何的犯罪都首先要设法防止,在这点上,古代有其自己独特的办法,便是“连坐”,“族诛”,“保甲”。
连坐制度是中国古代很久之前便有的,以商鞅变法时的连坐最为著名,其内容便是以十家为伍,互相监督,一有问题便要告发,否则以同罪处理。之后渐渐演变为保甲制度,“保甲”之名以王安石变法时的保甲法得名,主要是以户为单位,几户一甲,设一甲长,几甲一保,设一保长。保甲内实行连坐。其实连坐保甲起源都是军事防卫制度,但是在日后的和平时期成为了一种户口管理和治安管理制度。
保甲连坐是一种包含惩罚的管理制度,而族诛则纯粹就是惩罚,我们常听到株连九族这一说法,便是指这一制度,一般是说因一人获罪而使得全家全族诛灭的惩罚,这种惩罚极其残酷,一般用在谋反等大罪上,是很严重的大罪,后期渐渐少见,但是因一人获罪,全家流放充军的例子到是屡见不鲜,这样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士人官宦这样有地位有名望的家族中。
连坐保甲家族内部的株连形成了管理网,这张管理网以刑罚的威慑力为本,构成了缉捕犯人的第一道防线。(这个制度极其残酷,在现代当然是废除的好,但是我们本章只说他对古代治安缉捕上还是很有功效的。)官宦人家获罪,我们在人质一文便说到,家人就是人质人质,你获罪若是受罚那家人可无碍,或者轻判,假如你流亡于外,则作为人质的家人便要受到牵连,所以为了家族着想,大多数的有权有地位的人大都束手就擒,你看那皇帝抓平民可能比较难,但是抓官大都是手到擒来,便是畏惧株连九族。
官宦人家如此,一般的平民也是一样,谁没有自己的社会关系,没有亲戚也有朋友邻里,若是你犯了事当街杀了人,那捕快也不用亲自来寻你,直接找族长或者保长即可,若是不把你交出,他们便要获罪,所以你要逃亡,只怕先要过你这家人邻里朋友这一关,纵使他们肯冒风险留你,可你看他们受罪自己好端端的没事吗?(当然,也有一些情况是为了保护族中一人而寻另一人抵罪的。)所以这大多数的古代流窜犯都是赤条条一个人,没有牵挂。就拿我们的关老爷来说吧,他说是在老家杀了恶霸后逃出来了,可你看他在和刘备在一起后从来就没提过自己以前的亲戚,可见八成是老家没人了,这可是流窜犯的一大条件啊,否则他在杀那恶霸时就要想想自己这以后浪迹天涯,家中老母要代自己受过,那只怕那刀就砍不下去了。
不管怎么样的制度再严格,刑罚再恨,总是有人喜欢过流亡天涯的生活,比如我们的关老爷,这时缉捕方就要行动了,既然已经逃出,那就要缉捕啊,而缉捕先要做什么呢,现代是发通缉令,这古代呢,也一样,发缉捕文书,而且往往附了犯人的头像在上头,形式和现代通缉令一模一样,但是效果上就大大不如了,一是这画像毕竟没照片逼真,假若是那些名人官宦那只怕还罢了,人见得多了,画师综合起来画出来总有几分真的,象伍子胥逃亡时就为了他的缉捕令过不了关苦恼了好一阵,要不是愁白了头外加有相象的人帮忙,那只怕是逃不掉的。但是假若那些不知名的呢,本就没几个人见过,即便见过的人胡诌一通,那画像又能当真才怪;第二便就是这通缉文书的速度,这流窜犯逃的比兔子还快,朝廷的文书有专门的驿站传送,那是挺快的,但终究比不上现在的网络速度,再加上写文书画象那点时间,只怕文书到了人也跑了。说是这般说,但是细细追寻起来,古代的缉捕却是颇有成效,毕竟画像虽不如照片但是终究有几分象的,而论交道能力,那些犯人怎么比得上能动用官方驿站的捕快们。
古代若要缉捕犯人,往往会在各个交通要道和主要人口聚集地发出告示文书,犯人若要是买食物必然要去有人处,而古代人口有限,连坐保甲制度更是使得任何一个新出现的人备加注意,藏匿起来颇为不易,不小心就会暴露行踪。
古代对于缉捕有详细的规定,捕快的一大主要责任便是将逃犯追捕归案,甚至可以长期追踪流窜犯的,假若追捕不利,还要受到一定的责罚。甚至假如在追捕过程中无法逮捕犯人而遇到有携带武器的路人,可以要求路人协同追捕犯人,假如路人有能力帮忙还没有帮忙,可以予以刑罚。此外,便是我们常在小说中见到的悬赏追捕犯人,有以追捕犯人追赃的部分作为赏金的,也有直接朝廷予以赏金的,这类悬赏花红在近现代也依然存在。
古代甚至对于捉拿犯人时还有详细的规定,如宋代规定犯人空手拒捕不得加害,但是执杖拒捕时就可以杀死,可见当时的缉捕手段和办法已经颇为老道,法例也颇为详尽。
对于缉捕最大的威胁是两种,第一种是上一章说的绿林,贼寇,他们组成集团的力量便不是捕快力所能及的了,只是对于这些也不能算是缉捕而更多要用剿这样的词了。另一种便是颇有势力的土豪士族大官僚,这些人大都拥有自己的庄园,脱离于保甲制度之外,而与朝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一般情况下不会收留那些逃犯,但是一旦真的藏匿起来,要寻找出来也是千难万难,即便在刑罚远比之后严酷的汉代,也颇有这些喜欢窝藏逃犯的人。
其实假若在古代所称的“治世”等和平时期,这些时期朝廷威信犹在,执行力量能涉及大多数地区,保甲连坐制度完善的情况下,古代缉捕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比如朝廷威信大减,部分地区失去执行力量,甚或保甲连坐制度名存实亡,缉捕能力就要大打折扣。以朝廷威信来说,东汉党锢时期,朝廷对党人的打击不得人心,就有人冒着被牵连获罪的危险收留党人。到了乱世末世,那些流窜犯就算到处跑也没人管了。
我们还是拿关老爷在东汉末年做例子(谁叫他在演义里出风头呢)他少时在老家杀人,应该是家中无牵挂,不怕株连家人,而当地保甲制度尚未瘫痪,所以干脆流窜到涿郡,跟随了刘备,史实上此时的刘备应该聚集了如张飞等人,在涿郡也是一霸了,另外东汉此时对地方的管理已经混乱,涿郡也比较远,保甲连坐制度已经失效,使得刘备即便收留关羽这个流窜犯也没人管,或者是管不了,这一次逃亡是典型的杀人潜逃,比较丢脸,所以史略不详。而之后刘备鞭打督邮,和关张一起弃官来了一个众人大逃亡,这次逃亡关羽不是主角,史实是刘备,演义是张飞,关羽只是陪逃的份,我们不多说了,唯一值得一说的那时应该是聚集了一批人跑路的,已经升级到流窜集团了。还是因为乱世,这些本在平时是被缉捕的人可以从军立功。(当然,古代军人本就是颇多因罪从军的,从军也算一种刑罚。)这是第二次了,第三次也就是本章了,关羽弃官潜逃回刘备处,虽然关羽这份忠义是令人敬佩,挂印封金等做法也颇有气节,但是在法理上他还是一个逃犯,不过这次逃亡可不同以往,是以汉寿亭侯的身份逃亡的,虽然还是逃犯,档次就不同了,经过罗贯中先生的笔,而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演义中写的很微妙,在史实中关羽逃亡后一度有人要追,但是被曹操制止。而演义中,曹操虽然送行,先没有给关羽通行公文,须知官员若不得公文擅自弃官潜逃也是重罪,各路关卡即便不缉捕关羽,但是阻拦是完全合理的,这样一来关羽就成了武装拒捕了,而之后在过了五关后曹操给关羽的通行公文到了,(只是这驿站的快马要这么久快出曹操地界才追上带着二夫人坐马车还要沿途拒捕的关羽,这效率未免也太低了些。)却为关羽的上述行为做了解释。)更是可以和伍子胥的逃亡相媲美了,可见就算要流窜,也有档次之分啊。
自然,最后郑重声明,绝非鼓励大家做有档次的流窜犯,现代社会了,家里呆烦了就去旅游啊,别以为被人在后面追来追去很刺激啊。
用现代的社会伦理\法理制度看古代的事情,是一个很好的反省认识我们自己的过程.
花之
很刺激阿~
三国随章侃 第二十八章 刘备集团中各人的地位
(演义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本章说的是古城刘关张相会,演义以开场一段张飞对关羽的误解,关羽对此的忍让,并一通鼓斩蔡阳来表现张飞的卤莽,关羽的神勇和对兄弟的爱护之情,最终为关羽这四章的重头戏划上完满的句号,中国京剧中便有古城会这一出,而且是三国戏中相当精彩的一幕。演义中的结局是刘关张三人最终古城相聚,这也是刘关张三人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各处一方,而最终相聚。可说演义将这次分离后那种患难见真情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
自然,本章说的不是刘关张的情感世界,而是说的刘备集团中各人的地位。在本章演义中有一段颇令我注意:
“自徐州失散,我兄弟二人逃难回乡。使人远近打听,知云长降了曹操,主公在于河北;又闻简雍亦投河北去了。只不知将军在此。昨于路上遇见一伙客人,说有一姓张的将军,如此模样,今据古城。我兄弟度量必是将军,故来寻访。幸得相见!”
这段是糜竺来古城时对张飞说的话,糜竺对于刘备一直是鼎立支持,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在徐州被吕布抢去后得到糜竺的资助才得以重振,刘备在徐州对抗曹操失败后,糜竺兄弟也弃官追随刘备,可说是刘备的忠实拥护者,也是刘备集团早期的重要人物。而这段话中糜竺的意思颇为有趣,他的消息很灵通,知道关羽投降了曹操,那自然是不能去关羽处了,他也刘备和简雍到了袁绍处,按理说,刘备作为集团核心去了袁绍处,简雍也跟随去了,那糜竺兄弟也应该去袁绍处才对,可是当他们得知张飞在古城便马上先来了古城。不单如此,赵云在遇到刘备时也说到:“近闻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实。” 糜竺和赵云在得知张飞在古城,不约而同起了投奔的念头,这固然是因为流落四方的他们想找一处安全的地方歇息,也是因为张飞在刘备集团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甚至独特的地位。对此演义中颇多体现,如之后孙尚香在抱阿斗离开时,赵云制止不了,而张飞却能制止。当然,这是因为演义中的艺术加工使刘关张结义成了兄弟,张飞作为三将军地位颇高的关系。
真实的历史上刘关张并没有结义,我们也很难找到古城一事,也不知张飞是否在此会合两兄弟,而关羽所斩杀的蔡阳也是刘备所杀,至于上面所说的那些投奔之事,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在刘备集团中,关张虽然并不是老大刘备的结义兄弟,但是确实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们先说说此时刘备集团的班底,本章末尾提到过此时刘备集团重新聚集的人物,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时玄德、关、张、赵云、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关平、周仓部领马步军校共四五千人。”
刘关张且先不说,赵云并非是在卧牛山与刘备相会,按《云别传》中的说法,是在袁绍处相遇,并为刘备重新募集数百人,其中应该也有不少是刘备之前流散的部属,之后刘备得到袁绍的许可带领这些人到汝南,开始能先胜曹军,斩蔡阳,便是靠这些老兵的功劳,但是赵云的地位远不如演义中崇高,演义中他是等于次于张飞的四将军了,真实历史中赵云的地位并不高,初期和演义中未出现的陈到一样,主要是作为刘备的护卫亲兵,没有多少独立带兵的机会。至于孙乾、简雍、糜竺、糜芳等人才具都有限,虽然作为元勋,日后恩宠备加,但是在刘备入荆州乃至之后成就霸业,主要重用的是后期加入的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糜竺他们地位待遇虽高,但是权力不多,其实等于是被闲置了。至于关平三国志之在他死的时候提到与关羽同死,是否真的是在此时成为关羽义子就没有根据,周仓更是虚构的人物。实际上刘备在成就帝业时班底主要是以荆州和益州人材为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刘备自从徐州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后并没有长期拥有自己固定的势力范围,在北方多年颠倒流离,没有根基的他即便有眼光,但是也无法吸引和发掘人材。
不过,在刘备此时的班底中,关张两人的地位很高,可说仅次于刘备之下,这在班底急剧加入诸葛亮法正等新人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关羽生前一直是刘备集团武将中的第一人,在刘备在蜀期间更是作为荆州地区的主要长官,拥有独断之权。张飞一直仅次于关羽而已,在刘备称帝后更是担任车骑将军司隶校尉这样的重要位置。刘备对两人的倚重并不因为诸葛亮法正的加入而减轻。这自然主要是因为关张两人卓越的才能和刘备长期结下的关系,这看关羽重新投奔回刘备处便可见刘关张三人虽然不是如演义一般结义,但是也有如家人一般的关系。
其实这里想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下面一章孙策死,儿子年幼,所以弟弟孙权继承他的位置,假如曹操在自己儿子未成年时死去,继承他的位置不外乎曹仁曹洪这几位,曹家孙家都是以家族为核心,在继承问题上不用担心,可刘备万一在此时死去呢?刘备集团是以刘备的个人能力和魅力维持,刘备死去,刘备集团很可能分崩离析,但是假如刘备死去,没有发生瓦解的情况,那谁会来继承刘备的位置呢?和曹家孙家都有一个大家族不同,刘备并没有自己的族人,而长子阿斗是在以后刘备在荆州时出生。(随便说一句,刘备家小屡次被劫,刘备早期的子嗣便未见史载,可能没有,也可能早亡)假如刘备死了,那继承刘备位置的会是谁呢?因为没有血缘,而按地位来说,不外乎关羽张飞两人,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关羽和张飞两人的地位谁高谁低?
以日后来看,自然是关羽为高,他长期占据着蜀汉武将第一的位置,后来又是留守荆州,其地位非张飞可比,他们之间的关系到是和演义中很象,结义兄弟一般,三国志张飞传中说到,“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但是,在我看来,张飞的地位并非一直在关羽之下,他成为关羽之下,是有一个转变的。这个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徐州发生的。
在徐州的那章,我们提到过,吕布偷袭徐州时,张飞镇守徐州。这就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演义中说刘备要每日与关羽商议,所以不得不带着关羽行军,被迫留下张飞。但是真实的历史里自然不会有这样的说法,那么,刘备把留守交给张飞代表着什么呢?
我们先明白一下,留守本营一职代表着什么?古代行军打仗,大本营最为重要,一旦被偷袭失去,就好象刘备被吕布偷袭一样,无家可归了。而三国时期,曹操刘备等人大都是亲自带兵。所以留守一职一定要选用自己最信得过,而且地位颇高的,甚至是直接接班人,信得过自然不用说,信不过的人放在后面自己在外也不安心,而地位高是为了统率下属方便,不然威信地位不足,下面的人不听从,自己就乱了,这两者是肯定的,而是否把接班人留守则不一定,接班人留守不外乎是为了自己万一战死有人可以统合全局,如天子御驾亲征则太子往往留在都城监国。所以留守这一位置是极其重要的,如刘邦,他与项羽对峙,其后方是萧何,日后的丞相,汉帝国的第二把手,曹操在外,留守的是大都是荀彧,曹操最重要的谋士,刘裕北伐,留守的是刘穆之。(刘穆之死后,刘裕放弃北伐之业,离开长安回到建康,刘穆之的重要可见一斑。)这些留守的人或许不是接班人,但是无一不是集团中仅次于君主的第二号人物。就以刘备自己来说,他领兵出征后几次战役,攻刘璋的时候最终留守荆州的是关羽,攻汉中留守成都的是诸葛亮,他们两人在刘备集团的地位自然不用说了。所以张飞第一次作为徐州留守时,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很可能是超过关羽的。但是张飞这次留守做的很不好,下邳被夺了,严重影响刘备的霸业,其地位便下降了,虽然不至于不重用,但是就落在关羽之后了,如刘备再次得到徐州时,与之前同样的情况,在徐州留守的就是关羽了,这也可说明此时关羽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超过张飞了。
当然,就以此点说张飞初期的地位超过关羽也未必可靠,在此只是提出这种可能性,因为我们目前看到的地位都是事情发生之后的结局,而过程我们并没有看到,起初地位高不代表日后的地位高,起初毫无名气不代表日后也会没世无闻。当事情没有结束时,任何事都会产生变化。
但对以下的句子颇有疑惑:
演义中好像赵云成功制止了呀,不是说赵子龙截江夺斗吗?
赵云把阿斗是夺下来了没错,只是自己也被留下来了,没有张飞来,赵云也送进去了。
你看赵云夺下阿斗后如何:
“抱出船头上。欲要傍岸,又无帮手;欲要行凶,又恐碍于道理:进退不得。”
为什么他会觉得没道理呢,很简单,这赵云和孙尚香地位有差距啊,你看看孙妹妹怎么说的:“量汝只是帐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
再看看张飞来了怎么做的,“周善见张飞上船,提刀来迎,被张飞手起一剑砍倒,提头掷于孙夫人前。”
一上来就动刀啊,再看看孙妹妹此时的表现:“叔叔何故无礼?”说的就好象受委屈的小媳妇,(当然,她确实是刘家媳妇)和前面对赵云真是天差地别啊,之后干脆就要以死相逼。为什么?张飞的地位和赵云不同,赵云这夺阿斗是出于对刘备的忠心,但是因为地位的关系,在孙妹妹前面矮着一头,真要论理论地位,他还真没办法,尤其在船上脱身都不得。
至于张飞在演义中是三将军,孙妹妹叫叔叔的,他就有权管事,而且他也有船,能离开。
所以我说是张飞真正制止了此事。
佩服自己一下。
这个系列实在是爱不释手,看了好多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