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希腊和罗马军队为什么不重视弓箭的几点分析 -- 南山贼
两宋的财力可不是一般的可怕。
查清楚他们有多少武器再说吧。
马又慢,盔甲又烂,追又追不上,跑又跑不掉,打又打不过,不输才怪。
记得history channel有做过试验,十字弓五十步内可以打穿全身板甲。锁子甲顶住了。
宋代冶铁业发展极其迅速,全国征课的铁的数量由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的 207万斤上升到来至道末年( 997年)的 574万余斤,到皇佑年间(1049——1054年)的达到了724万余斤得惊人数字。不仅传统的山西平阳发展迅速,广东的佛山、安徽芜湖也开始崭露头角,并迅速成为冶铁业的中心,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到清代。
马的问题就不好解决了,产马区都在敌国控制下,买也没处买。
反正有钱,可以圈出一大片地方来退耕还草养马呀,虽说敌占区大批量买马步容易,每年走私几百匹马不难吧,这样几十年不就有上万匹马了?
还有问老兄一个马的问题,俺昨天看一本讲马的书,里面把马分成温血,全血和冷血(纯德语直译),其中温血的包括障碍赛用马,全血的有阿拉伯马。请问这里的血是什么意思啊
宋代还有好多纸甲呢。
那天你和小太妹打架没赶上,真是遗憾。
快把你一肚子的马经倒出来。
人少。
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上千人就叫大战役了。斯巴达军团全盛的时候貌似也就千来人出头。想箭如雨下用数量弥补质量是不可能的,人不够。雅典才多少人啊,全城满打满算好像就万来人云云。
再加上材料不及格,当然重装步兵通杀了。
经过欧洲士兵的护身盔甲不断有所改进。但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重。他们的锁子甲衣改短了,原先拖长的下摆改成了铠甲马裤。铠袖长及手腕,头上的头盔防护帽或锁子甲兜帽取代了原先的头盔。这样一套锁子甲戎装重达30到50磅。为了增加锁子甲坚硬的表面受到打击后对人体造成伤害时的防护作用,因此在它的里面又加了一层结实的皮衣或毡衣。 头盔跟头形结合得更好了,护鼻变得更长更牢固。一些制盔匠制成了能遮住整个脸部的头盔,这种头盔顶部是平的,可以盖住整个脑袋和颈部,只在正面开有目视和呼吸用的狭缝。它戴在头上既重又闷,因此士兵常常把它放在马鞍的前桥上,等战斗快要开始时再戴上。当时最常用的锅形头盔重量为15或20磅。13世纪时,制盔匠试制了一种正面向前突出的头盔,使对方难以进行正面刺砍,减少了头盔被打烂后嵌入脸部的可能性。
由于中世纪欧洲冶金技术的不断提高,因此到了13世纪时,制盔匠便制成了金属片铠甲。最初这种金属片铠甲是穿在锁子甲里面的,用来覆盖肩和大腿这样一些重要而容易受伤害的部位。到了13世纪中叶,金属片铠甲就穿在锁子甲的外面,用来遮盖肩、肘、膝盖、小腿和大腿,有时甚至根本不穿锁子甲。13世纪末,金属片胸甲或胸铠开始取代锁子甲。
可以看出13世纪中南山老大所指的重甲:金属片铠甲已经开始武装欧洲的重骑兵啦,之前的加固的锁子甲与头盔马铠被称为重甲也没什么错吧? 而金兵的重骑兵铁浮屠所着的根本就是厚鳞甲,实际上金重骑兵的鳞甲,13世纪初欧洲的重骑兵锁子甲戎装的重量,保护性都是蒙古所谓重骑兵的铠甲不可比拟的。
另外,蒙古马作为军马无疑是很好的选择,但其的长处主要在于它的坚韧,无论寒暑都生活在野外,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长行军,但还是那句话,矮小的蒙古马并不适合作为重甲骑兵的坐骑,无论是从短途冲刺还是负重的角度来看正如灵缇是名犬,但使其出名的是追着机器兔子的赛狗,而不是和藏獒拼杀。
同意熊猫老大的观点,严重粪土活棺材欧洲重骑兵,尤其是中世纪末的重骑兵。及同期欧洲的的野战方式。
也弄一个摆在客厅里。
以前在某个mall里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