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西大西厂 -- 骨头龙

  • 共: 💬 14 🌺 119 🌵 1
【原创】西大西厂

掠夺型文明到了末期一定会出现一个问题,抢到的财富不够花了。原因一是通过生产去增长整体财富是个缓慢艰苦的线性过程,被抢的狠了甚至会出现倒退。而抢劫者的贪欲是不受控制的。二是抢来的财富不会珍惜,会被胡花乱造出去。所以这个问题是注定的会发生的。

当掠夺的财富不足以满足权贵们的贪欲之后,权贵们就会把屠刀对准任何一个可以抢劫的对象,包括本国的平民,于是近二十年来,美国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反而在下降,甚至中产阶级本身的人数也大幅度减少,现在的美国已经不是之前的橄榄型社会,而是由极少数富人,一部分中产和更多的穷人构成的金字塔社会。

这一幕很熟悉,明朝末期的时候,内外交困之下明政府入不敷出,但是官僚地主阶级利用种种特权免税,巨大的税务负担全部压在自耕农身上,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就像现在的美国,富人少交税甚至不交税,平民承担绝大部分税负。美国还更进一步,有通货膨胀这种东西,号称穷人税,可以精确地掠夺穷人的财富,加速了这一进程。

当贫富分化到达极点,整个社会就会衰退甚至崩溃。美国人见识这个,他们管这个叫大萧条。为了避免这种严重的社会危机出现,美国政府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在罗斯福新政及之后的一段期间,包括对富人课以高税,最高超过80%,提高平民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通过银行法限制金融资本的扩张等。

政府的这些措施当然让资本很不爽,资本的利润被抽税抽走了,资本通过金融掠夺财富的速度被限制了。美国资本对此的反击方法是:一、渗透并最终控制政府,议员可以被游说收买,总统可以成为资本的傀儡;二、控制舆论,比如现在美国的各大主流媒体,早就不是独立公正的信息源,而是各大资本财团的喉舌工具,通过他们日复一日的宣传诱导,让整个社会放松了对资本的警惕,反而认为应当鼓励资本的扩张。

美国资本家们的这套手段并不新鲜,明末的地主阶级也做了相同的事。通过东林党把持朝政,通过“开放言路”控制舆论。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依赖于普通的农民,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当本来应该是限制权贵们的国家机器反而被权贵们渗透和控制,变成了权贵们的帮凶,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必然的应对就是绕过现有的政府,建立直属于他自己的权力机构,以对抗权贵和被权贵控制的政府、舆论等势力。明朝的皇帝们的选择是太监。

太监们的名声很差,一部分原因是太监们本身确实行止不端,这种草草而就权力机构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衡,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另外一方面则是太监作为皇权对抗权贵的工具,自然会遭到权贵们控制的舆论的打压和污蔑。历史上凡是损伤权贵们利益的改革派全是声名狼藉,无论是试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王安石,还是搞一条鞭法税改的张居正。当然最典型的是雍正皇帝,他搞的官绅一体纳粮,客观上减轻了平民的税务负担,并且要求权贵们像平民一样缴税,所以他被骂的也是最狠的,甚至被吕四娘半夜割了脑袋这种泄愤的野史都编了出来。

权贵们的反击手段除了舆论上搞臭皇权的直属机构之外,最得力也是他们最拿手的反击,就是收买、渗透乃至控制。所以明朝的皇帝们不得不叠床架屋地在被“中和”了的直属机构之外再建立直属机构,于是锦衣卫之后有东厂,东厂之外有西厂,直到最后的内行厂。

川普第一任上就没想明白这个事情,觉得我都当皇上了,二指宽的小条儿下去,锦衣卫东厂还不麻溜儿的照办?结果这帮孙子对川皇的指示是阳奉阴违,但是背后大boss指示搞川皇的黑资料他们可是不遗余力。

川皇第二任就想明白了,直接找马督公建了西厂,先清洗朝廷内部的势力再说。

幕后大黑手手下一文一武两员大将,文的是DEI USAID什么的,管宣传洗脑的;武的就是FBI CIA干脏活儿的,要想打倒大boss,先要铲除他的羽翼。

搞文宣的DEI,USAID,教育部,树大根深,索性就整个拆掉,顶多以后又需要了用自己人重新建。

东厂锦衣卫主要还是工具的属性多,所以就以清洗为主,还是想能收服了为己用的。

通宝推:chuchong,老调重弹,红军迷,达雅,
【原创】补充下对宦官干政的看法

当一个文明衰落或者危急的时候,往往转成中央集权制,因为这样可以更高效地调动更多的资源,以应对危机。特别是这种群狼统治的国家,危机本身往往就来自于狼群自身不受限制的贪婪,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更有助于遏制,或者至少是协调狼群的贪欲。

宦官干政就是增加中央集权的一种手段,因为宦官们的生死荣辱只在君主的一念之间,所以他们会更服从于君主的命令,至少短时间内,宦官集团的执行力是远高于阳奉阴违的文官集团的,所以也难怪末世的君主爱用宦官,越用越上瘾。

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宦官干政的历史作用,而不能简单地将其污名化。打一个比方,得了肺炎的人往往要用到抗生素,因为抗生素是治疗肺炎的药物之一。但是有时候抗生素也治疗不了,病人还是死了,我们化验尸体的时候会发现此人同时有肺炎和大量的抗生素,我们不能认为是抗生素导致了肺炎,或者是抗生素杀死了病人。因为是肺炎引起了抗生素的使用,而不是相反。

当然用肺炎和抗生素来比喻王朝末期和宦官干政并不十分恰当,其实更合适的是梅毒和中世纪普遍使用的汞制剂。现代医学已明确汞制剂疗效不佳且副作用显著,甚至本身就有剧毒。但是假如只有这一种治疗手段,没办法也只好用了。

虽说汞制剂不是梅毒的病因,并且确实对梅毒有一点效果。但是无论如何,当你发现一个人开始使用汞制剂的时候,可以很确定这个人一定出了大麻烦了。

关键词(Tags): #脱离群众(自由呼吸F0)通宝推:chuchong,
没有子孙后代就没有门户私计

宦官只能活在当下,不然难道存钱给养子,富贵于他们来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要皇帝不是太差劲,CEO跟董事长还是没的斗,史上最牛太监仇士良最后也只能放手。

而东林党那帮人是这样的:

你去跟皇上死磕,如果被杖毙了我们替你照顾老小把孩子抚养成人。——古代的男人不就这点念想嘛,没了后顾之忧,还有自比魏征的名声,那就可以义无反顾大义凛然了——其实就是门户私计。

效果=意愿*能力。找不到听话又能干的,中兴无望。
宦官不仅干政,还曾干军 -- 有补充

唐的宦官有兵权,废弑天子,杀辱宰相,但这个制度能延续说明有它的合理性。兵权给了别人危害更大,安禄山反了,本已投降的史思明反了,平定他们的功臣仆固怀恩反了,李光弼拒绝入朝,只有郭子仪坚持了臣节。

中晚唐宦官干军,但军并不弱,宋人鉴唐人之失,治了藩镇宦官之害,后果是军弱,一为靖康,再为崖山。

如果以弊政为病,看病不难,治病难,治病不生后患几无可能。医生为救人,只能斟酌利害,权衡得失,只有最优解没有完美解。

通宝推:审度,潜望镜,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一个制度设计,应该考虑均衡 -- 补充帖

中晚唐,天子置身危险,但社稷延续;宦官作威作福,但身体残缺;大臣颜面扫地,但施政正常;文人们郁郁不得志,但落了一个忧国忧民针砭时弊的美名。

安史之乱后,唐衰而不弱,乱而不亡,与契丹、回鹘、吐蕃、南诏较量不落下风。

如果社会里一个群体什么好处都拿,什么坏处不沾,那必然失衡,养痈成患,观宋明之亡天下,其祸更烈。

这就是 “在齐太史简” 的真相

文天祥是中国文人中的杰出人物,但终究是文人,他的《过伶仃洋》写得正气凛然,而正气歌就各种混杂了。

在齐太史简,齐国国君与史官的争斗,争的是话语权。齐国国君能杀两个史官,为啥到第三个就杀不下手了?杀三百个也没问题嘛,在春秋这也算事?

真相是,跟他作对的是整个文人集团,国君斗不过,认栽。就好比兖州大户叛了曹操投吕布,曹操打回来却没法报复,还要笼络。江东二张有意弃孙投曹,孙权也是只能哄着他们。

在庞大的统治阶级面前,国君也不好使,枪杆子也有顾忌。人家掌握的是生产资料,要剥夺生产资料,哪怕超人也只能干瞪眼。所以毛主席三大法宝之首,不是武装斗争,不是统一战线,而是党的建设。

通宝推:审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皇上要把自己弄得孤家寡人,也只好依靠孤寡的宦官
好像不是齐国国君
多谢,我糊涂了

崔杼弑其君,多么有名的论断。

连国君都宰了,杀史官杀到第三个下不了手,这一段我怎么都没看懂。那时候大人物下葬,陪葬的人都不止这个数。

哪一朝的历史编撰

的工作中,有太监参与?

历史书中的太监总是被缺席审判。

历朝历代,皇帝到了什么时候才开始重用太监的?

崔杼不是你这样的核弹狂人

【《左传》:“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持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崔杼杀庄公,晏婴哭之。人謂崔杼:「必殺之。」崔杼曰:「民之望也,捨之得民。」

崔杼立景公。景公立,以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二相與國人盟曰:「不與崔慶者死!」晏子不肯盟。慶封欲殺晏子,崔杼曰:「忠臣也,捨之。」

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殺之。其弟復書,崔杼復殺之。少弟復書,崔杼乃捨之。

崔杼显然比你更有人心。否则已经将晏婴杀死两次了。更何况一个无权无势的读书人。他难道怕的是死人多吗?

崔杼弑其君,这么有名的论断其实我也没想起来

否则就直接引用了。下面是查来的: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襄二十五年传》(p 1099)(09250206))(105)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襄二十五年传》(p 1099)(09250207))(105)

崔氏侧庄公于北郭。丁亥,葬诸士孙之里,四翣,不跸,下车七乘(shèng),不以兵甲。(《襄二十五年传》(p 1100)(09250209))(105)

晋侯济自泮,会于夷仪,伐齐,以报朝歌之役。齐人以庄公说,使隰鉏请成。庆封如师,男女以班。赂晋侯以宗器、乐器。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晋侯许之。使叔向告于诸侯。公使子服惠伯对曰:“君舍有罪,以靖小国,君之惠也。寡君闻命矣!”(《襄二十五年传》(p 1101)(09250301))(105)

我的感觉是有杀有不杀,大体看对今后统治是否有利,那些怀简而往的也不敢说就不会死,但让崔看到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止恶名,可能就算了。

当然崔也并非算无遗策。

通宝推:潜望镜,审度,
崔杼是以维持统治为根本

他自己是国君家近支。杀与不杀,都是从维护统治角度出发。

潜望镜说文人阶层对抗统治阶级而胜之,显然是乱解历史。

见前补充 5049538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