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哪吒之魔童闹海 -- 胡里糊涂
- 共: 💬 165 🌺 1038 🌵 39
- 新: 💬 1 🌺 1
只研究各路乌糟猫的西方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会感觉很多是彼此矛盾,前后不一,逻辑混乱的,回头一看,就是一堆垃圾。而一旦把各种西方经济现象放到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研究的政治经济学的大框架下,就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根本不是一个路子,马克思就是要消除西方经济学规律,减少环节。
这点马克思很清楚,小右不懂,总是用小脑萎缩解读马克思,十分可笑,动辄违背经济规律,也是醉了,极端愚昧。
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也是如此,中国现在面临的理论困境也是如此。
就是没有信用创造货币机制。所以古代一直处于资金不足的状态,民间借贷利率很高,从而也就抑制了生产的扩大。相比之下,现代资本主义因为有了信用创造货币机制,所以生产规模指数级的扩张,这是资本主义对世界的贡献。
地处最大的大洲,面对最大的大洋,旱涝频繁可不是随便说说,能度劫几千年,生生不息繁衍出世界第一大民族,可不是因为脚下这块地方安逸养人。
说得直白一些,幸好这两部片子,《阿凡提》和《哪吒闹海》还没有吃到改开的各项“红利”。
你大概不知道什么叫“封闭市场或者叫非竞争性市场”、“有限竞争市场”、“充分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大陆的电影市场,特别是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电影市场,是个封闭市场或者叫非竞争市场。
当时的“样板戏”为什么家喻户晓? 因为人民没得选!
样板戏时代,中国大陆就没有几部电影可以提供给广大的老百姓观看!
(当然,高级干部们可以看“内部电影”)
这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市场”!
那个时候取得的“成绩”,是在压根就没有外来市场产品竞争的状态下取得的!这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照你的观点,除了“《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阿凡提的故事》”等等“成绩”以外,了不起吗? 中国人民没有选的啊。后来不是马上就有了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和《铁臂阿童木》,以及美国的《猫和老鼠》吗? 结果呢?
类似的,新中国的汽车工业难道在前30年就没有取得成绩吗?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啊!
但是,那些个”成绩“是在中国大陆还是个封闭市场、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的状态下取得的,不是吗?
如果国外的竞争者,特别是西方的竞争者来了,你的日子马上就很难过了!不是吗?
(难道你还能长期或者永远不让外部竞争者来加入竞争? 那不就是现在的朝鲜吗? 那还叫什么改革开放?)
你去看看1980年代江泽民主席刚刚去上海担任市长时的回忆文章。他去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实现桑塔纳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
当时的桑塔纳准备在上海(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地方)组装的时候,德国大众发现国内的各零部件厂家提供的零配件,如果按照德国的标准(也是国际标准),没有一家是合格的!
说明什么?
说明,“成绩”要相对的看!
你在封闭市场生产的东西,不一定有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
什么东西都是这样的!动画片也不例外啊。
而现在的《哪吒闹海》,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基础上的成功!说明它有超强的市场竞争力!这当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胜利啊。
而动画片的市场主体,长期是日本和美国的自留地!
这才是我要赞扬它的主要意义!
(动画片因为不太涉及政治,基本上都是充分竞争的。外国和日本、美国的动画片,都可以在中国上映。我们已经看过很多了。)
附注: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大陆电影市场,是个封闭的、残缺的市场!
这是我的观点。
残缺在哪里呢?
残缺在,因为政治上的原因,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几大类的电影类型,是完全禁止的!
我大致的分为五大类:
(我称之为“电影黑五类”,大陆观众是看不到的)
一,科幻片
科幻片,在毛泽东时代是没有的。国产的没有,外国的不让看。
科幻片,我个人简单的分为三种类型:
1,怪兽片; 比如《异形》、《侏罗纪公园》等,凡是人类和地球上没有过的动物接触,都算这一类。
2, 机器人片;
3; 外星人和银河系人类片;比如《星球大战》
解放后第一部上映的外国科幻片,是1979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片《未来世界》,我当时看了,很震惊。
二,爱情片
我在这里定义一下,免得歧义和钻字眼。
爱情片是指主题以男女主人公恋爱为主线,必须有接吻镜头,没有床戏和裸露。比如美国电影《爱情的故事》等。《罗马假日》都不能算,因为没有接吻镜头,只能算“情感片”。毛泽东时代的国产电影,没有爱情片,男女拉手的镜头都几乎没有。不会让你们看的。
三,警匪片或动作片
这里的警匪片,是指警察和犯罪组织斗争的片子,而且警察不一定是胜利者的、揭露社会黑暗的片子。比如意大利电影《无声的行动》、《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等等。香港是华语电影警匪片最多的产地,这个大家都懂的。这个类型的片子,是动作片的主流,基本都是警察和罪犯搏斗的。
四,悬念片或者“谋杀片”
这个是我个人的最爱。比如希区柯克的电影,《精神病患者》、《迷魂记》、《爱德华大夫》等等。《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等“谋杀类”电影也等都归于此类。
五,武侠片
从1960年代开始,武侠片开始在世界华人世界流行开来,这是全世界华人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但中国大陆人不能看到的。
其他类型如思考社会现象如《出租车司机》、反战的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五大类型的“电影黑五类”,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很好看’的电影。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一概没有。广大中国大陆人民,只能看那些“有教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反映“阶级斗争”的电影。这只能说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就是个典型的封闭市场。这样的电影市场,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能出多少成绩,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不是吗?
结果是,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后,毛泽东时代的特别是文革时期的电影,还有几个人会去看?
人民群众早就厌烦了那种成天说教的假惺惺的电影。
1972年开始恢复生产,到1976年共拍摄动画片5部15本。
1.《放学以后》
《放学以后》编剧潘国祥、凌舒,导演严定宪,摄影唐益楚,1972年5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红小兵”李国华同教唱坏儿歌的坏人进行斗争的故事。影片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儿童放学后唱儿歌的题材提到两条路线斗争高度加以深化,把小主人公李国军的听课,去公园、桥头、新村等一言一行都放在“阶级斗争”环境里给予描绘,告诉小观众“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2.《小号手》
《小号手》编剧黎汝清,导演王树忱、严定宪,摄影唐益楚,1973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少年儿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教育下,逐步成长,勇敢杀敌的故事。该影片制作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塑造主人公小勇形象时,在艺术处理上,不免受“三突击”错误理论的一些影响。但影片内容健康,运用动画手法表现革命传统题材,塑造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形象,对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1974年该影片获南斯拉夫第二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小号手》]
3.《试航》
《试航》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编剧王金富,导演严定宪,摄影游,范慧媛,1976年4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东方”号远洋货轮的总指挥陆大海和广大造船工人,要求让全部国产零件安装的万吨远洋货轮“东方”试航,中共外运局党委委员陈宗杰认为国产主机和导航仪器质量不行,责令全部换成进口货,否则不谁试航。大海和工人进行了抵制,陈宗杰被迫同意试航。在试航过程中,大海等人与风浪斗,与陈宗杰的错误思想斗,结果,不仅创造了试航新纪录,而且还抢救了一艘遇险的台湾渔船。1975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掀起了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影片《试航》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摄制完成并上映的。
10年间仅仅创作生产5部影片。
1.《小八路》
《小八路》张松林执笔,尤磊执行导演,摄影黄佾,1973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长虎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锻炼成长的一名机智勇敢的“小八路”的故事。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拍摄的影片,虽然受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纲的影响,木偶的造型与动作,镜头处理与美术设计都是成功的,影片中虎子、扬队长等人物形象也比较生动。
[《小八路》]
2.《骏马飞腾》
《骏马飞腾》根据宫克一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执笔顾汉昌,导演靳夕、刘惠仪,摄影朱丁元、黄佾,1975年2月美影摄完成。影片描述内蒙古畜牧大队为解放军选一批军马,大队长要把任务交给暗藏历史反革命分子李满堂,下乡知识青年宇红等主动把驯马的任务承担下来。宇红在中共村党支部领导下,识破李满堂的阴谋,带领牧马班完成了驯马的任务。影片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支配下,紧紧围绕“训军马”这一典型事件,来反映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政治斗争,把木偶片的“偶味”变成了阶级斗争的“火药味”。但该片的人物造型比较生动,烈马和群马的姿态各异,特别是对草原大场景的处理,采用了真实外景与木偶定向银幕合成的拍摄方法,为突出人物起了较好辅助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美影仅生产剪纸片7部。
1.《东海小哨兵》
《东海小哨兵》剧本集体讨论,潘国祥执笔,胡雄华导演,金志成摄影,1973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浙江省温州地区同名瓯剧改编。描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海前哨等地少年儿童与国民党派遣的特务进行斗争的故事。影片通过路遇敌人,识破假面、巍然对敌、合力聚歼等几处斗争场面的描写,刻画了主人公小红的机智勇敢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形象。1974年该影片获南斯拉夫第二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荣誉奖状。
[《东海小哨兵》]
2.《金色的大雁》
《金色的大雁》编剧冉丹,导演特伟、沈祖慰,摄影唐益楚、柴莲芳,1976年4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讲述藏族少年和他的小伙伴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坏人进行斗争的故事。这部影片受“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影响,违反剪纸片的艺术规律,想用剪纸的艺术手法去追求真人表现的逼真效果。结果,没有取得成功。但在运用夸张形式塑造少年英雄形象和其他人物形态方面,主创人员作了努力,下了功夫的。
[《金色的大雁》]
3.《长在屋里竹笋》
《长在屋里的竹笋》编剧黄新心,导演胡进庆、周克勤,摄影蒋友毅,1976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剪纸片。把中国山水画运用到剪纸片的制片工艺上,创造了水墨剪纸片,丰富了美术片的样式。影片描述姐姐秀秀和弟弟葵葵为了一只长在屋里的竹笋要不要归还生产队集体而发生矛盾,在姐姐热爱集体思想的教育下,姐弟俩高高兴兴地把竹笋挖出来交给生产队。影片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风格,受到行家们的好评。
等等等,76-78的,呵呵,算新时期,哈哈。
就算你把那个时代称为封闭市场或者非竞争市场,你能否认我说的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阿凡提的故事》这些动画片放到今天也是优秀的吗?这些动画片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成就,如水墨动画、剪纸动画和木偶动画,而且在内容上蕴含深刻的主题,如团队意识、智慧、正义、母子情深等,成为一代人的美好回忆。而且很多在国际上也获得过大奖。这些你能否认吗?
《神笔》 意大利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儿童文娱片一等奖。 叙利亚第一届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银质一等奖。南斯拉夫第一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儿童影片奖。 波兰第二届华沙国际儿童电影节木偶片特别优秀奖。 加拿大第二届斯特拉特福国际电影节奖状。 1949-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意大利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状。 1949-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
《机智的山羊》罗马尼亚第一届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片电影节奖。
《中国木偶艺术》意大利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状。
《小鲤鱼跳龙门》 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 1959年国产新片评选最佳美术片。
《雕龙记》罗马尼亚第二届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电影节银质奖。
《砍柴姑娘》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一幅幢锦》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渔童》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二等奖。
《小蝌蚪找妈妈》 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奖。 法国第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儿童和青年节二等奖。 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大闹天宫》 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一等奖。 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本年度杰出电影。
《人参娃娃》 第四届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荣誉奖。 埃及第一届亚力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
《掌中戏》澳大利亚第十三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优秀奖。
《金色的海螺》第三届亚非国际电影节卢蒙巴奖。
《牧笛》丹麦第三届欧登塞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差不多》法国第十届图尔国际短片电影节青年奖。
《长在屋里的竹笋》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狐狸打猎人》南斯拉夫第四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奖。
《哪吒闹海》 菲律宾第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法国布尔波拉斯青年童话电影节宽银幕电影奖。
这些国际上获奖的动画片,你觉得不优秀吗?这跟是不是封闭市场有什么关系?
在你嘴里无视这些动画片的优秀,而只是一句“那些个”成绩“是在中国大陆还是个封闭市场、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的状态下取得的”,把事实曲解成那个时代没有什么优秀的动画片,只是因为封闭没得选才矮子里拔大个,不就是典型掩耳盗铃式的以偏概全吗?
至于你说的5大类被禁止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里描述了可以对讲的电视、有声传真书信等高科技设备,先进的技术已代替了体力劳动。《小太阳》设想制造小太阳来改变北方寒冬气候,影片中出现了空中列车、飞行汽车、智能机器人等多种未来科技。这不叫科幻片叫什么?
那个年代就没有黑社会,你硬要拍个什么警匪片出来,不觉得尴尬吗?就如中国是一党制的,你偏要说中国拍不出美国、韩国那样两党争权夺利的电影一样,都是属于硬喷。但《猎字九十九号》《羊城暗哨》《秘密图纸》这样的反特片依然是优秀的公安题材。
爱情片是指主题以男女主人公恋爱为主线,必须有接吻镜头,没有床戏和裸露。
这句话尤为可笑,中国人的感情表现本就含蓄,尤其是改开之前,用有没有接吻镜头来作为是否爱情片的标准,只能显出你的恶趣味。按你的逻辑,中东国家到现在也没拍过爱情电影了。《柳堡的故事》《五朵金花》《小二黑结婚》《刘巧儿》都是那个年代经典的爱情电影。
至于武侠片,改开前确实没有,这个不需否认。
实事求是是怎么来的。
一,《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小太阳》这叫科幻片?
这明明是科教片好不?
《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这样的,才能叫科幻片好不?你的脑回路真是与众不同。
二,
这些国际上获奖的动画片,你觉得不优秀吗?这跟是不是封闭市场有什么关系?
优秀吗? 优秀到能够在国际市场和美国、日本的同时期的动画片PK吗? 你没办法证明。
获奖能说明什么呢? 某些导演如“第五代”贾柯章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能说明什么呢? 是骡子是马,应该到市场上去检验啊,就好比中国汽车一样。
但今天《哪吒》的逆天的票房,就已经活生生的证明了,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市场洗礼的中国动画片,已经可以在各方面和美国日本的动画片强力竞争了。这就是意义!这比什么获奖意义大多了! 实际上,人民群众的欢迎,就是获奖啊。
三,
那个年代就没有黑社会,你硬要拍个什么警匪片出来,不觉得尴尬吗?
你这是故意偷换概念!
我说的是在这个大陆上映,不是说拍摄!
这,才是我最关注、最批评的事情!
那时的中国“没有黑社会”,你就没有“拍摄”黑社会电影的“经验”,这可以理解。但让人民观看有关黑社会的电影,这可以吧? 为什么不允许中国人民观看涉及“揭露资本主义黑暗”的“黑社会”电影呢?( 比如《教父》)。
我说的是,在严酷控制“思想教育宣传阵地”的毛泽东时代,中国大陆人民根本就看不到任何的约定俗成意义上的科幻片、爱情片、警匪片、悬念片和武侠片,而不是说中国大陆根本没有拍摄!
上映和拍摄,这是两个概念,你故意混淆了!
下鸡蛋,和吃鸡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你不知道吗?
我没有能力下鸡蛋,没事。但我连吃鸡蛋的能力也没有吗?
你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大陆不允许、不敢拍摄电影黑五类----科幻片、爱情片、警匪片、悬念片和武侠片,这可以理解。(你电影厂也压根就不敢拍摄这些类型的电影! 拍摄一个《武训传》都被批判得死去活来,这些“电影黑五类”根本就没有哪个电影厂敢于拍摄,拍摄的都是找死。这才是拍不了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毛泽东政权极其严厉的文化和思想管制,而不是什么“没有黑社会”。你是你在故意回避和歪曲事实。)
但你毛泽东政权根本不允许老百姓观看这五种电影,这就是剥夺了老百姓观赏它们的权力!这才是我要说明的观点!而你却故意歪曲成中国大陆没有拍摄的种种条件,这太无耻了。这和那些自己一边看着从外国进口的“内部电影”的高级干部(比如无耻的江青)、一边教育人民群众要继续革命一样的无耻。
改革开放以后,不但解放了很多十年文革期间禁止放映的“十七年文艺黑线的黑电影”,还引进了很多国外的优秀电影(如南斯拉夫电影《桥》等)以及许多西方和美国电影,让中国(大陆)人民欣赏了许多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取得了很多文化交流方面的成果,中国人民也开阔了许多眼界、增长了许多见识,不是吗?这和严厉管制的毛泽东时代,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啊。
这才离开毛泽东时代多久啊,怎么他刚刚死不久,中国人民就可以看那么多的外国电影特别是西方和美国电影了呢?难道短短几年,中国人民的“抗西方思想病毒”的能力就迅速提高了? 是这样的吗?不是的。
这一切,不过是把观赏外国电影的人权,还给了中国人民而已。
中国人民本来就应该有这个权力,不是吗?
夏商周有宫殿,就也有当时的样式雷,建宫殿要不要打地基,要不要考虑排水流向,搭横梁要不要受力分析……另外还要制造尊、鼎和兵器,杀牛都有庖丁,有工匠就有优秀工匠,他为何优秀他锻造青铜器有什么诀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拔优秀传帮带精益求精,这些叫做什么,是不是科学?
欧洲工业革命造出来一些新东西带到中国,传教士说这是science,满清朝廷不屑于是叫做奇巧淫技,欧洲进一步强大到不得不给予更多重视,魏源他们认为制造这些奇巧淫技的过程类似格物致知,于是翻译过来为格致学。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引进吸收西方文化,他们把science翻译为科学,比格致学简洁,信雅达,中国人也接受……这就是科学的来历。
问chat GPT此问题,它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cience" 翻译成 **"科学"** 还是 **"格致"**,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不同的语境和历史背景。
1. **"科学"**:这是目前最广泛接受的翻译,也是最符合现代意义的翻译。自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的科学体系被引入中国后,“科学”这个词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标准术语。它能够准确表达现代科学的内涵,强调的是系统化的知识、实验验证、逻辑推理和理论的构建等方面。因此,在今天的语境下,**“科学”** 无疑是更合适的翻译。
2. **"格致"**:这个翻译源自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出现在清朝晚期,尤其是魏源等人的翻译工作中。魏源把“science”翻译为“格致学”,试图将西方的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强调对自然事物的探索与认知。这个翻译反映了中国在当时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和接受过程,但它并没有完全传达现代科学的系统性和方法论。
“格物致知”本身是指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来获取知识,属于一种哲学性的认知方法,而不是现代科学所强调的实验验证和逻辑推理。所以,**“格致”** 作为“science”的翻译,虽然有其历史背景,但它并不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强调的是系统研究,为的是使结论可信并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不单纯是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简单积累。比较重要的系统研究方法有培根在《新工具》里提出的科学归纳法(牛顿的一句话大意是,你们虽然有梯子(指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方法,化大为小、逐个击破),但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的肩膀‘’大约指的就是培根的这种经验主义方法。),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各种技术发明和知识发现,但用的方法不是科学的方法,而更多是依据经验、直觉和哲学思考等实践得出的。当然我觉得这些知识仍然是可贵的,我们后人要做的是借助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它们的信度而已。
你应该这么问它
答复是
日本把“science”翻译成“科学”主要有以下原因:
构词契合
“科学”一词在日语中是“科學(かがく)”,“科”有分类、分科的意思,“学”表示学问、知识。这与“science”基于分类研究、系统探索获取知识的本质相契合,能很好地传达其含义,体现了对不同领域知识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研究的特点。
历史传承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和知识,当时的学者在翻译“science”时,参考了中国古代典籍中“格物致知”等概念以及传统学术中对各类学问的分类方式等,经过综合考量和创新,确定用“科学”来对应“science”,这种译法随后逐渐被广泛接受并沿用下来。
传播与影响
“科学”这一译法在日本确定后,通过学术交流、教育普及等途径广泛传播,成为日本学界和社会对“science”的标准表述。由于日本在近代亚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力,“科学”这一译法又反哺回中国等其他国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东亚文化圈中对“science”的对应地位。
一开始直译是分类研究,也是“并没有完全传达现代科学的系统性和方法论,准确表达现代科学的内涵,强调系统化”的,是后面丰富完整起来的。
这个话分成两面说。
其一,饭确实是改开的历史时间点之前做好的,但是能吃上还是要托改开的福——或者说要托改开所体现的政治转向的福。我也说得直白一点,促成前三十年动画作品的体制与政治理念在前三十年的尾声已经转向了遏制创作的方向。
【《大闹天宫》《渔童》《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阿凡提的故事》《没头脑和不高兴》《骄傲的将军》《半夜鸡叫》《草原英雄小姐妹》《哪吒闹海》】这些作品当中,不考虑阿凡提与哪吒,没有一部的创作时间晚于1965年。在1965年到1978年之间并非没有作品,甚至考虑到1966年到1972年上美彻底停产,这一时期动画片的绝对数量还不能算少。但是即便寄意寒星河友已经在这座楼里反复回帖,却始终没有想到要提一提:
1972年 万吨水压机战歌 剪纸 上海美影厂 胡进庆 邬强
1972年 放学以后 动画 上海美影厂 严定宪
1973年 东海小哨兵 剪纸 上海美影厂 胡雄华
1973年 不差半分毫 剪纸 西安电影制片厂 李安棣 燕平孝
1973年 小号手 动画 上海美影厂 王树忱 严定宪
1974年 带响的弓箭 剪纸 上海美影厂 胡进庆
1974年 小八路 木偶 上海美影厂 尤磊
1975年 渡口 动画 上海美影厂 何玉门
1975年 骏马飞腾 木偶 上海美影厂 靳夕 刘惠仪
1975年 大潮汛之夜 动画 上海美影厂 唐澄 邬强
1975年 出发之前 剪纸 上海美影厂 周克勤 钱家辛
1976年 长在屋里的竹笋 剪纸 上海美影厂 胡进庆 周克勤
1976年 金色的大雁 剪纸 上海美影厂 特伟 沈祖慰
1976年 大橹的故事 木偶 上海美影厂 尤磊
那我也只能理解为就算是他也不认为最后十年的作品足够拿得出手,足以与前二十年相提并论——至于他似乎从来没看过黑猫警长与葫芦娃这种事反而可以当成个人口味差异姑且不论。
其二,您谈到改开红利显然是在说反话,但是改开确实带来了一项惠及前三十年动画片的红利,那就是电视入户。至少我本人从来没有在电影院里看过任何一部前三十年动画——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前二十年动画——而全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讨论前三十年对于电视入户有多大贡献,不过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