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人艰不拆讲笑话之八 2025年新楼 -- 骨头龙

  • 共: 💬 806 🌺 4932 🌵 60
  • : 💬 44 🌺 21 🌵 1
毕加索创造现代艺术表达的立体画派是公认的世界大画家,

毕加索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

画作《格尔尼卡》以纳粹轰炸小镇格尔尼卡滥杀无辜为背景,抨击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作品《和平鸽》被选为国际和平会议海报。

鲁迅曾说 在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立体派各有优劣的作品,看不懂毕加索就老老实实去学习,至少去读一下艺术史 参观一下画展。不要以无知碰瓷艺术,以粗鄙污染生活。

别用大师来替资本大鳄找替身,拜灯上菜川普收帐你怎不说明白
只有取错绰号的,没有取错名字的

李忠为人厚,却被冠以绰号“打虎将”。

没办法,后来才打虎的武松,只好被绰号“行者”了😄

不能说没有意译成分吧

词源学与宗教背景

Eva作为圣经中人类之母的名称,其词源可追溯至希伯来语"חַוָּה‎(Ḥawwāh)",意为"生命之源"或"有生命的"。这一名称通过希腊语Εὔα(Eua)、拉丁语Eva/Heva传入英语,最终形成Eve(夏娃)的变体形式。中文"夏娃"的翻译直接源自对希伯来语原词的音译与意译结合,既保留了宗教文化中"人类始祖"的核心意象,也通过"夏"字暗含华夏文明对生命起源的隐喻联想。

翻译传统与文化适应性

中文采用"夏娃"而非"伊娃"作为标准译名,体现了早期翻译实践中对宗教经典名词"本土化"处理的倾向。受俄语阴性词尾影响,"娃"字被用于女性名字的翻译,而"夏"字则可能关联中国上古"夏朝"或"女娲"神话,强化文化接受度。这种译法虽被部分学者认为不够准确(如忽略语言间的音变差异),但已通过《圣经》汉译的权威性成为固定译名。

跨语言差异与使用场景

在英语语境中,Eva常作为Eve(夏娃)的异体人名,多译为"伊娃"以避免宗教色彩的过度强化;而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中Eva直接对应"夏娃"的宗教含义。这种差异导致翻译需结合目标语言习惯:中文宗教文献沿用"夏娃",日常人名则可能采用"伊娃"。此外,日本动漫《新世纪福音战士》(EVANGELION缩写为EVA)的传播,进一步凸显了该词在不同文化中的多义性。

学术争议与译名固化

部分学者指出"夏娃"译名存在语义偏差,如希伯来语中"Ḥawwāh"更强调"生命赋予者"而非单纯人名,且中文"夏"字易引发与本土历史概念的混淆。然而,该译名已深度融入中文基督教文献及大众认知,语言约定俗成的力量使其合理性被广泛接受。当代翻译理论虽倾向于使用"伊娃"等人名化译法,但难以撼动既有宗教术语的权威地位。

符号学与文化延伸

在犹太教传说中,夏娃(Eva)与莉莉丝的叙事差异(前者为亚当肋骨所造,后者为同源配偶)被引申为性别权力的隐喻,这一文化符号通过译名"夏娃"在中文语境中得以延续。同时,"夏娃理论"(现代人类非洲起源说)等科学概念的命名,进一步巩固了该译名在跨学科领域的符号价值。

续两下

在2035年,“刘为了证明自己的动力仍然比周更强,又找了一个13年的……”

续几个

DS:

1. 《军事战略家》

海关官员没收毕加索送给斯特拉文斯基的肖像画,坚称是军事工事平面图。毕加索听闻后笑道:"原来我不仅是糟糕的肖像画家,更是天才战略家。"(改编自立体画被误认为战略图的真实事件)

2. 《自产自销的赝品》

商人拿着毕加索亲笔画的《向日葵》请他鉴定,大师扫了一眼:"假的!"商人崩溃:"可这是您上个月当着我面画的!"毕加索耸肩:"艺术家最大的特权,就是可以合法生产赝品。"(源自其亲口承认画冒牌货的轶事)

3. 《艺术家的诚信》

记者问:"您说一切艺术都是谎言,那您的作品有什么价值?"毕加索点燃雪茄:"我的伟大之处,在于把谎言卖出了钻石的价格。"(化用其"一切艺术都是谎言"的名言)

4. 《立体主义的代价》

贵妇花重金定制肖像,收到画作后尖叫:"为什么我的脸像被压路机碾过?"毕加索淡定回应:"夫人,破碎的不仅是您的脸,还有您对美的认知。"(讽刺立体派对人像的扭曲处理)

5. 《和平鸽的阴谋》

联合国请他设计和平鸽徽章,交稿时却画了只独眼秃鹫。工作人员质问,他解释:"这才是国际政治的真相,你们非要给秃鹫插上鸽子的羽毛。"(暗喻其作品《和平鸽》的政治隐喻)

6. 《艺术扶贫计划》

贫困画家哭诉:"我连颜料都买不起!"毕加索递过空白画布:"签我名字,明天它就是杰作。记住,艺术从不在画布上,而在支票本里。"(讽刺艺术市场的盲目追捧)

7. 《创意的捷径》

学生请教:"如何快速成为大师?"毕加索把颜料泼在墙上:"宣称这是你内心的宇宙,再开价百万。记住,解释权比画笔更重要。"(影射抽象表现主义的营销套路)

8. 《艺术相对论》

当蒙娜丽莎被泼硫酸,毕加索鼓掌:"现在她终于和我的画一样充满动态美感!破坏是最高级的创作,尤其当别人买单时。"(对比传统艺术与破坏式创作)

9. 《考古新发现》

拍卖行惊现"毕加索史前洞穴壁画",碳检测显示距今三万年。专家质疑真伪,策展人冷笑:"这说明大师突破了时空限制!"(讽刺艺术界为炒作编造神话)

10. 《艺术永动机》

临终前护士问:"还有什么遗憾?"毕加索颤抖着在输液管上签名:"该死,又给后人留下了升值空间..."(批判其作品沦为金融工具)

-注:部分段子经过艺术夸张,建议结合《毕加索语录》和海关事件原文食用更辛辣*

通宝推:大道至简,潜望镜,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学也是哲学的一部分。

将生活中的感悟加工提炼进行艺术夸张,来赞扬美 来歌颂美好的生活。

艺术形式不限于音乐,绘画、舞蹈、诗词,还有机械、建筑、逻辑、科幻…。

艺术的学习、感悟可以去听音乐看画展参观博物馆,也在于读历史走山川 领略大好河山体验风土人情。

还有 美食不可辜负。

《租借法案》的威力

你看啊小泽,虽然你只收到760亿;

但是美国国会可批准了1770亿啊;

所以川普说你花了美国3000亿;

最后要财政部长让你签5000亿的欠条;

这就很合理对不对?让你们看看《租借法案》的威力.jpg

立体画派是垃圾,格尔尼卡是闹剧

以毕加索的各类作品为背景,格尔尼卡就是闹剧,既看不出对战争残酷的刻画,也看不出任何反法西斯意味。要说一堆破烂,立体画派本来就是一堆破烂,反倒是给法西斯开脱了?

也许毕加索本人很想表达什么,但是表达不出就是失败,戴个艺术的帽子也没用。扯什么艺术史?说人家看不懂,你写五千字说明文才能表达清楚,那我何必看原作?看你的说明文不就好了?

这跟聪明人才看得见的皇帝新装,有何区别?

你再学习艺术史,再参观画展,立体画派就是垃圾,你哪怕举出一张不是垃圾的立体画派作品来?

老毕就是个服从性测试

跟黑血公主,指黑为白,

痴肥美人,指肥为美,

指鹿为马,

一样,

有异议的都拖下去斩了就行

哎呀(拍大腿)!我咋没想到,可以用将来时嘛

这一杠算我输😂😂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