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电子产品(一) -- 寄意寒星
哐当一声就是碰到杆子了,如果有传感器,我继续猜的话,也许地面有个电磁铁吸住?
寒星河友,我依据你前后描述的情况,认为你的问题不是竖直和复位问题,是设备安全问题,就是设备怎么样才能经撞,因为设备安全而衍生出其他问题。你捉错了抓手。
你那个问题,一个,别说十几斤的杆,千斤的杆一样有弹簧可以让它保持竖直;二个,3米高的铁管都不用一公斤甚至不到半公斤就足够强度支持设备的安装使用。
那时候全国采取这种自动考核系统的不超过5个地区,而且都是只能做到光电杆自动判断车压线扣分。
而我是在这基础上增加同步动画,实时显示车辆位置,并自动扣分。
当时还有一个可选课题,是驾驶模拟仪仿真视频动画设计。看了当年国内最好的视频仿真后,这个我放弃了,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恐怖到地狱级别的事。因为当时最好的电视游戏机的视频效果也很渣,以当年的技术跟硬件其实这种设计太难了。
那是30多年前,材料技术跟信息搜集能力跟现在差了几个数量级。更重要的是一个大四毕业生,很多信息只能靠图书馆的资料跟去调研来获取,眼界及能获得的资料支撑跟你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网上很多人评判过去的事也是这种思维,完全用现代人的认知去考虑,无视历史上的背景,结论必然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已经接近了
有个电磁铁在下面吸住,这样大风的时候也不怕这个杆子被吹动,影响考试,然后通过这个铁杆,固定时接通会有个电信号,杆子被撞,就会断开没有信号,于是就报警。
如果不用电磁铁,也许可以有某种机械结构固定,但由于撞杆可以从不同角度撞击,我不知道有哪种机械结构可以允许不同角度的撞击断开连接而不影响后续使用,这个就不是我的强项了。
我是在谈技术问题,不谈你的技术能力问题。
谈个人技术能力没法搞的,如你所言,不同专业不同情况没得比的。搞六代机那个总师我估计搬塑料肯定不如我,讲砌墙 @自由呼吸F0 河友随便拿个人出来碾压我。
如果真就是你说的立个弹簧这么简单,不可能几十年了全都是采用吊装杆的方式解决。
因为当年的设计考虑的都是大车,杆要2-3m以上高,杆上还有光电感应装置,底座用根弹簧,弹簧的刚性跟弹性根本保证不了杆一直直立的问题,更不能保证杆被撞到立刻回正。
而技术进步则是促进自动考核系统不断变革。从最初的地面立杆到吊架吊装杆,直到现在的图像识别。
根本用不到电磁铁,就是一个磁铁就解决了。跟普通家庭门上的磁铁门吸一样。
吊装的杆被碰到了之后,底部磁铁脱离,杆脱离垂直状态,杆上的传感器信号中断,电脑里的系统就判定车辆压线,直接扣分。车辆离开杆,杆底部回到原位置被磁铁吸住就固定了。
想着一根铁杆至少也要十几二十斤,磁铁怕是不够力,所以才说要电磁铁。。。
自己当年在这个杆的结构设计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反而在程序设计上没有过多去雕琢了。如果是按吊装的方案,那大量的时间就会是投入在软件设计上了。
现在回过头去想,当年的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投入要比现在的大太多了,无论是资金上还是资源上。比如我这个毕业设计的前期调研,跟指导老师一提,学校就帮你联系好了,开个介绍信就全国去了好几个地方,甚至还接触了一些保密性极高的项目。现在的本科生根本不可能得到这样的资源。
比如这位,当年是属于国内最顶级的模拟项目。也就是看了他的项目,听他介绍之后,我彻底放弃了那个驾驶模拟仪的课题。在当年的我眼里,那就是个地狱级的恐怖事。当时还想教务处这是有多恨这批毕业生,居然想出这种毕业设计来。
这事的一个后果,就是研究生毕业时我坚决不干类似的设计了,而是转而写论文,结果因为选题方向原因,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跑铁道部、交通部、海空军调研后,写出来的东西密级太高,里面的设想又暗含了后面国家数年的发展规划,结果根本无法公开发表。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比如这位,当年是属于国内最顶级的模拟项目。也就是看了他的项目,听他介绍之后,我彻底放弃了那个驾驶模拟仪的课题。在当年的我眼里,那就是个地狱级的恐怖事。当时还想教务处这是有多恨这批毕业生,居然想出这种毕业设计来。
能够涉及这种项目的毕业生,即便最终没有参与,那也不是一般的毕业生了。
想起多年前,在澳洲带我编程入门的一个老外,他90年代初,在阿德雷德参与过一个用于训练海军的模拟软件,用PASCAL开发,在DOS下跑,所有的图形动画都要做,他说是挺过瘾的,像开发游戏一样。
小学电脑课用过,我记得是有5吋驱的。
当年小学电脑课,真的就和网上说的段子一样,进电脑房要套鞋套。每两个或三个人一台电脑,就是听老师讲点小学生根本听不懂的原理,然后就按照老师写的小程序打字,程序运行了能执行点加减法运算啊,或者按照半径画个圆圈啊什么的。
当时我和另外两个男生一组,其中一个爸爸是大学老师,懂电脑,他就抄了些小游戏程序带来,我们就轮流往里敲,那些程序都有几十条上百条,小学生打字又是用食指一个键一个键一阳指的敲,特别慢,而且如果中间敲错了一个字母都得重来,所以我们就一个人打字,两个人盯着检查,而且当时根本都不知道那些命令是啥意思,完全是天书,只能硬对,经常就一节课最后几分钟才成功,玩几分钟就下课了,甚至就差几行了,一节课都白忙了。如果成功了就特别兴奋,有时引得别的同学也会过来看。
为什么我记得APPLE II是有软驱的呢,因为终于有一天那个同学神神秘秘的带来了一张还是两张五吋软盘,说有了这个不用打字就可以直接玩游戏了,他从他爸那拿的。到了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就在键盘上乱打一气,假装在打字,等老师走远了他就把软盘插进去,鼓弄了半天终于成功了,不但不用打字,而且游戏也比辛辛苦苦打字打出来的好玩,把我们高兴坏了,周围也围了一堆同学看,结果把老师招来了,老师一问,就吓唬我们说会有病毒,把我们吓坏了,那个同学就老老实实承认是他爸的,结果老师把软盘没收了,说下课才能给他,以后不许带了。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回去敲键盘了,唉,幸福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
关于游戏和狗。。。
当年年级主任有次开会教育我们不要看课外书,说他就不明白那玩意有啥好看的,有一次他没收了一本,打开一看,根本看不懂,傻子才看那玩意呢。结果下面有个同学小声说那你不是连傻子都不如么。
你给你侄子讲这个故事,就不怕你侄子反杀你不会玩游戏,连狗都不如么😏 (开个玩笑,你觉得不妥的话,我提前道个歉😜)
使用磁带存储。但进入中国的,肯定都是有软驱的。包括显示器,前面有人说apple的游戏是黑白的,显然是没见过实物了。apple的显示器都是彩显的,这也是它大获成功的关键因素。
您说到的进机房的事,确实是当时的特点。我们那时候没有用鞋套的,都是换拖鞋,所以进机房里都是一股臭脚丫子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都装空调。而当时的条件下,可能校长的办公室都不会有空调的,计算机房大概是环境最豪华的场所了。这也是我当时毕业设计选这个方向的原因,因为可以在有空调的机房里渡过最炎热的季节。设计最紧张的时候,每天都是在机房待到凌晨4点左右,然后回宿舍睡觉,6点多起床统一跑步,然后吃早饭去机房,开始新的一天。
而游戏装到5寸软盘里,也确实是当时的奢侈品了吧。我一个同学当年就有一盒Maxell五寸盘,里面都有游戏,但他的设计内容跟计算机无关,所以软盘就交由我保管。每天11点后指导老师回家,他就偷偷跑到计算机房,我们用老师的机器玩会儿游戏。而老师的机器是有秘密的,输入的时候都是背着我们,我们是通过几个人接力偷看的方式,用了大概半个月时间才把秘密看全记下来。因为毕业时比较匆忙,这盒软盘一直在我手里,后来是毕业几年之后,这位毕业分到厦门的同学特意利用回家休假的时机,找我取走了。
当时的5寸软盘还有一个使用技巧。正常的容量是360k,在一侧有一个正方形的开口,但是如果在对称的一侧自己剪一个同样的方形口子,把软盘翻过来也能用,相当于一张盘可以当两张盘用了。
当年常见的软盘品牌就是3M跟Maxell了。
另外还想起来个事,最早上网的时候都是利用电话线拨号上网,拨号上网的时候电话是不能通话的。上网费用大概是1小时15元,想想也是够昂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