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86版西游记反映的近代历史 -- 北纬42度
也就是朝里侧车把式这边拐。
仪仪仪,才是向右,也就是外侧拐吧?
远程奔袭的时候,蒙古战士有两三匹马轮换使用,吃喝均在马上,机动力超乎敌人想象。那达慕上有骑术表演,骑手能够在两匹马之间辗转腾挪,在古代是有实战价值的技术。
左右拐是拉马缰绳
口令是:“沃沃沃(二声)”,或者通过在一侧甩鞭花,迫使马走另外一方。
大轮子就是木头轮子,跑不快,得用马来拉,苏联师属火炮则采用普通汽车的橡胶轮子,机械化程度一看就高个档次。据说另一个原因是德国缺油,不想过于依赖汽车。
日本师属火炮主要靠马,本来生产出机械化牵引的90式75毫米野战炮,结果后来舍不得给师级部队配汽车,而90式野炮对于日本马来说又太重,于是五年后又新设计了更为轻巧的95式野炮,性能全面落后于90式,美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日本新型野炮反而比前代落后。。。
二战英国陆军也很寒酸,当时各国师属火炮一般是75毫米长身管野战炮加上105毫米或者122毫米的短身管榴弹炮,英国只装备一种88毫米的加榴炮。军属榴弹炮干脆把一战203毫米老炮的内衬拿出来,换上更细更长的183毫米炮管,火炮的底盘和缓冲器也沿用一战老炮的,结果新炮的威力比老炮要大,后坐力过大以至于开完炮会翻车,英国凑合的方式是放两个大楔子在轮子后面挡着,直到1944年换上美国重型火炮的底盘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在火炮牵引上英国一直坚持机械化,只不过牵引车经常不够用。
BTW,朝鲜那个170毫米谷山大炮网上都在传是180毫米老炮管直接焊上170毫米新炮管,听起来很不靠谱,膛线没法连续。大概率也是英国人这办法,180毫米老炮的内衬拿出来换个170的新内衬。
苏联二战前机械化水平非常高,生产了不少履带式火炮牵引车,但二战爆发后火炮牵引车全部停产,集中生产坦克和自行火炮,二战末期才恢复生产火炮牵引车(还是用的美国援助的发动机),二战前期火炮牵引车损失很大,因此打仗还得靠拖拉机拉大炮,拖拉机跟专用的牵引车比起来主要的问题是太慢,影响行军速度。
美国财大气粗,但关键是二战前陆军规模很小,没存量,因此二战前期也靠拖拉机拉大炮,直到1943年以后火炮牵引车和重型卡车才普及。
国府最神奇,既不能生产汽车也不产油,抗战爆发前竟然决定师属火炮采用机械化牵引,都不知道怎么想的,而进口的直属德制重型火炮都搭配专门的火炮牵引车,那是相当土豪。
二战以后各国开始逐渐采用重型卡车拖带火炮,而老解放卡车只能牵引师属火炮,因此六七十年代大力发展了一批重卡,有洛阳东方红,重庆红岩,济南黄河,邢台长征,陕汽延安,终于算是彻底解决了火炮牵引问题。
两匹驮马则很难配合,最容易的办法是用人,很多人一起抬,红二方面军缴获了一门山炮舍不得扔,硬是靠人抬爬雪山过草地带到了陕北。。。
由朱瑞布置,炮校教员郑新潮一手创建,建设初期只有郑新潮和他爱人加上几个日本俘虏,建国后郑新潮成为马政局领导,载涛是顾问,载涛也视察过牡丹江军马场,郑新潮对载涛评价极高,当时二人干劲十足,但抗美援朝后解放军开始机械化建设,55年取消了马政局,57年军委领导要求关闭全部马场,郑新潮认为不妥有必要继续养马,结果被打成右派,载涛吓得再也不敢搞马政了。。。
一般而言,平地牛车的速度能到马车的一半就不错了。山地估计只能能差。
速度慢的问题是牲口本身要消耗草料的。你还得同时运送大量的草料给牲口吃。劳动量大增。真不如直接用人,人吃的还少点。
牛一般只能家门口附近干活。农村把粮食拉到城市里来卖这么短的路都是马车。
有意思的是,等待的伏击部队也没有俄罗斯联军人多。但追兵已经拉开了队型,绵延了不知道有多少公里。结果俄罗斯追击部队象被吃面条一样吞掉了。
有马驴骡,一般不用牛。这么一说《卖炭翁》里用了牛车,估计也能突出其生活不易。
牛很有劲但也就很慢。
这个和人也类似,块头大,劲也大,但是敏捷度可能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