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86版西游记反映的近代历史 -- 北纬42度

共:💬98 🌺104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溥仪人品不行

从张勋复辟到当伪满皇帝,一辈子活在自己的皇帝梦里。既没有皇帝的气量,又没有当领导的远见。

家园 古代驾驶马车确实是一门技术

所以,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有专门这一项。

御手不仅要让四匹马朝一个方向,可能还要让这四匹马都走直线,否则就会“出轨”。

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书同文”好理解,但“车同轨”其实到今天也没人说明白,或者说没定论。

”车同轨“的轨,究竟指什么?自古至今,有说指道路的宽度,有说指车轮的距离,有说指车轮的痕迹,也就是车辙,也有说类似于现代的火车铁轨,不过不是凸起来,而是镶嵌在道路的凹槽,这种说法认为,只有马车行驶在这种凹槽中,才会又快有稳。

既然是凹槽,肯定就得走直线,所以,秦始皇时代的高速路叫“直道”,也就能说通了。

家园 凹槽是车轮子压出来的

如果两车轮之间不等距,凹槽也会多而混乱,而不止两条,对车行不利。

家园 八十年代初央视有周末英语学习节目,清华外面路上就有马车经过

主持人是在英国长大的彭文兰,风度很好。她节目里常有英语好的在京大学生,记得有一次节目是在清华外面拍,后面马路上就常有马车经过。

再早几年有个当时北京题材的电影,说是郊区乡村干部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执行禁马车进城的新政策,主演好像是仲星火。

至于我的故乡东北小城,我高中骑自行车上学,下雨天车轮上总会有马粪里的草沫粘在上面,虽然没什么臭味,但看起来挺恶心。

我见到的现代马车,方向主要取决于中间的马,好像叫驾辕,两边的马是拉套,经常还不是马,是骡子。

家园 凹槽说和车辙说的区别在于

凹槽是人为的。

个人理解这个轨,是一条专用线,是针对特定马车修建的,可能用于文书的传递,也可能用于商业的特快专线,也可能战时的快速运兵等等。

出土文物显示,就是在秦国,车轮的间距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将轨理解成车辙,或者车轮的间距,那么在秦国都没做到“车同轨”,统一之后,更没必要提“车同轨”了。

这个轨作为专用线,应该只占用道路的一部分,是可以和其它马车混合行驶的,有点类似于城市的快速公交道。

秦始皇搞“车同轨”,最主要的应该是服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体系的运转,因为在古代各级行政体系的运转只能靠文书的传递。

家园 本来从标题来看猴儿的,结果后面提到了马。还是军用的。 -- 有补充

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家城里西北角的军马场。那是个占地面积不小的单位,职工区配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和高中,还有专属商店。虽然叫军马场,但我从来没有见过里面和外面的军马到底是长啥样。这地方我高中时期常蹬车去玩,因为俩同学就是这里长大的。和市区里面的朝鲜族区域一样,这种自成一体的单位也多多少少与周围有某种不可名状的隔阂和差异——无论从单位家属区和市区之间孩子圈打架的“势力范围”,到地方单位之间的管理矛盾。

虽然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军马,但小时候印象里,七十年代末的运输主力,大马车当仁不让。位于西三条路“道西”的市运输一公司,很大的场院里,都是高头大马。每辆马车好像至少都有四-六匹,有时候大马车后面还拴着一根细绳,跟着一匹不负重、纯粹走着玩的小马。钢筋水泥,化工厂的各种材料,每天都是这些马车在各大单位和铁路站场之间运来运去。我不懂马,甚至也没有专门了解过。但这时候,眼前浮现小时候看到的那些马的样子,体色棕红,个头高高,腿长臀壮,钉着马掌的脚,踏在市区的柏油路上,老远就能听到哒哒响。每匹马的屁股后面都挂着粪兜,即使这样,有些马粪还是被尾巴扫落掉在地上。过去市区的马路清扫工,笤帚杆子的另外一端就是一个三角形铁片,就是用来铲掉路上干干的马粪。不知道是不是借了这个军马场的光,感觉过去市区路上这些大马,品种应该挺带劲的。

后来这个运输公司的解放CA-10B卡车越来越多,已经不记得大马车是啥时候彻底退出运输市场的。小学同学的父亲就在这里开“大解放”,三年级学校组织野游的时候,别的班级家长找来的都是大客车,俺们班级的张同学他爹开来的大卡车,让同学们感觉都没面子。货箱里坐满了叽叽喳喳像小鸡仔儿一样的孩子,后面还挂着空空的挂车。暴土扬长的一直把俺们送到郊区,有个姓马的同学,颠得满脸的胖肉都颤颤悠悠的和我喊着抱怨这车太吵了。

九十年代初,这个马场的日子好像更加难过了。老同学各奔西东。城郊大面积的种植农场不知道现在还有无生产。家属区的地,据说也早就卖了盖楼、又停工,后来安置回迁户都成了巨大的民生舆情问题。

举手百度了一下,看到这个“牡丹江军马场”居然是早在建国前就成立了的,在共和国早期的军马养殖史上,和牡丹江海浪机场(老东北航校)一样,有着不同凡响的光荣历史。解放战争时期,应该贡献也不小。无论是后勤运输,甚至就是拉炮。张正隆的《雪白血红》里提到,解放军炮兵的创始人朱瑞,当年就在牡丹江区域大量搜集日伪时期的火炮散件。小时候听国民党炮兵出身的邻居邓爷爷说,当年朱瑞就住在后来市中心区的121军工厂(北方工具厂,现“绿洲春城”小区)大院里。

马和炮的威力组合,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年代里,基本上就是如今火箭军的力道了吧。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方恨少,桥上,onlookor,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不知不觉的就陷进年少的回忆里 -- 补充帖

不断想起那时候的马🐎。

在寒冷的东北冬天,好像马车偶尔也会上路出力。马鼻喘出的热气凝结成霜,鼻孔周围都是由浓变淡的白色渐变效果。路上,车老板(马车夫)不断吆喝,尤其是路口多车想要慢下来或者拐弯。孩子们从小就学“车老板”的口头禅,“Der(四声),驾,沃(二声),于”,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具体是啥意思,应该是走、停、左右拐吧?

车老板也经常把手里的鞭子凌空甩🉐炸响,当然也有时候直接抽在某匹不听话的身上。🐴会嘶叫,更多的时候还是闷头拉活。

通宝推:大眼,
家园 九十年代在北京大红门,还见到过马车。
家园 七十年代初我所在的农场还有马车

好像是两匹马拉的,那马很多也都是白鼻子,十几辆,在极宽的田间路上你追我赶。每辆车一个赶车的老板子,一个跟车的,收粮食的时候从地里往回拉,每车都装得高高的,装车时老板子在车上,跟车的在车下往上挑,老板子在车上随着码得越来越高,自己也站得越来越高,也算是技术吧。

家园 我也在北京见过

我95年跟着公司领导去北京工业大学,校门口还见到马车,或许也可能是骡车。

当时真的是吃了一惊,因为打小待过的三座城市(上海,武汉和深圳)都没有这种畜力的交通工具。结果第一次居然是在首都见到的。

家园 校内就有

在马路边上嗒嗒嗒嗒地走着,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可不,马路嘛,本来就是人家的路。

那时清华的课一大节分为两个小节,每小节50分钟,上完一个大节的课后就要换教室,去上下一个大节的课。清华校园大,所以学校留出20分钟,但有时距离远的话还是很紧张。每天上午10点半,学校马路上就会突然涌出大量的学生,骑车为主,也有走路的,有的从东向西,有的从南向北,挤满了马路,滚滚人流之中,就会裹着慢悠悠的马车。有走路的同学会跳上马车坐在马车沿上搭一段便路(前提是这不是装粪的马车),车把式也无所谓。不过马车终归是太慢,着急的同学又会跳下来还是自己往前奔。

通宝推:rentg,
家园 这个有记忆

报纸上也讨论了这个,话说以前的观众文化修养不低,比如有些电视剧台词把”衮衮诸公”读成"滚滚滚诸公","翁仲"读成"仲翁”等等,观众会写文章在报上纠正的。

见前补充 5020452
家园 1981年的《车水马龙》

男主演也是当年熟悉的面孔,徐忠全。

值得一提的还有女主演,赵静。在电影里英姿飒爽。片头在乡道上,骑长江750跨斗(边三轮)摩托的样子,帅极了。后来在运输公司开“大解放”,与男主角代表的马车夫这批“物流业的保守旧势力”展开一系列让人忍俊不禁的“斗争”。

这部电影里面的剧照在豆瓣网的页面可以看到,有140张左右。我当年还是在几年后的半夜12吋黑白电视里看的央视播出。

刚才在豆瓣网页看剧照,感觉那个年代虽然器材简单,但用光很讲究,比现在的浙江横店水平认真多喽。

赵静可真漂亮啊。小时候看过的《闪光的彩球》主角老师居然也是她演的。可见我当年的审美观是多么的不成熟。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rentg,
家园 顺着你的发掘接着讲那个时代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真实世界故事

两个月前我姐跟我通话时提到她的一个关系很近的同学肝癌晚期,马上就要不行了,我说这个人我一点不知道,我姐说他媳妇你很熟,初中时你们还前后桌,陈某某。我说我当然知道,高个美女,瘦瘦的,人家是好学生,上了大专的,怎么嫁到你们工人圈了。

我姐告诉我,陈美女大专毕业分回父母原单位,本职工作之外还是单位共青团书记,共青团活动中跟我姐同学的这个工人小伙子接触多,后来产生感情。男方人聪明能干,总觉得媳妇嫁给自己牺牲很大,就拼命工作赚钱来补偿,开始那些年他的工作是纯体力活,他就一个人顶几个人干,多赚计件工资,后来自己出来带队伍干基建项目,更是拼命工作,还有喝酒应酬。钱倒是攒下一些,两人也开始有了点幸福生活,没想到以前过于透支身体,终于没能避免不好的结果。

《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八十年代初很火的小说,被改成电影和电视剧,故事主线就是玩世不恭但绝顶聪明的工人男主与女干部,陈宝国就是因为这个电影而成为那个时候很多女青年的梦中情人,估计那几年出生的小孩,起名叫刘思佳李思佳赵思佳的一大堆。

有情人克服阻碍终成眷属,故事很美,可是生活的道路很长,Happy ever after只是童话里的故事。

通宝推:方恨少,rentg,大道至简,
家园 哈哈,后来街上能看到马车,估计都是格调了。

一些著名旅游景点,坐马车可能都是要高价才能坐的上了。怀旧也是情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