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看到河里待回复,又想起一个堪称史上嘴最损的诗人 -- 寄意寒星
现代网络上,对嘴损有很多网络热词去定义,比如愤青,指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言论和行动的青年;比如喷子,指言语恶毒、言辞极端、思维偏激;比如毒舌,指语言尖酸刻薄。而在诗文盛行的大唐,这样的损嘴、毒舌,自然要体现在诗文中。其中最著名的,非罗隐莫属。
罗隐,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833年出生于杭州城的一个寒儒之家,少时聪慧能文,被称为天才少年,但因为长相丑陋,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这使罗隐逐渐养成了孤僻偏激的性格。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导致了罗隐沧桑一生的重要因素。
罗隐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参加大唐公务员考试十次未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换了旁人科举三五次不中也就作罢了,可罗隐就是不信邪,考了10次,最后心灰意冷,改名隐,回家隐居去了。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史称“十上不第”。而罗隐之所以十几次不中,当然并非是因其才学不足,更多的其实是因为其愤青心态。
比如一次科举,正赶上长安下大雪,别人都在写诗庆祝瑞雪兆丰年,他却大笔一挥,写了一首诗
《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样借题发挥唱反调的诗风,显然不会被录取。
年轻的罗隐还是有强大的心脏的,屡次失利并未击败他进入体制的信心,于是他年年落榜年年考。而且越考对自己的才学越有信心,每次考前都去长安城游个遍,顺便出出风头,顺便把长安城纨绔子弟们骂个遍。就这样他的才情遍天下,但也得罪了满朝权贵,连着数次落榜。
第五次落榜后,他写下了
《送顾云下第》。
行行杯酒莫辞频,怨叹劳歌两未伸。
汉帝后宫犹识字,楚王前殿更无人。
年深旅舍衣裳敝,潮打村田活计贫。
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
这首送别同期落第朋友的诗里,嘲讽度直接拉满:汉帝后宫里的嫔妃宫女都认识字,而楚王(大唐)朝廷上居然连识字的人都没有。
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的名声也传到了皇帝耳朵里,准备破格录用他的时候,结果政审不过关,又被拿下了。
据《唐诗纪事》记载,“昭宗欲以甲科处之”,刚说了这个打算,下面有大臣就说了,这个罗隐诗写的是好,但是嘴太欠了,他连皇上您他都敢讽刺:“隐有《华清宫》诗曰:‘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昭宗心想我们老李家也没有得罪你呀,怎么还写诗骂我家祖宗了?行了,你还是别来当官了。
但罗隐却跟大唐杠上了,既然你今年不录取我,我就明年继续考。他一边在诗文里讽刺当权者,一边又对科考有着一种执拗的信念。咸通八年,罗隐第六次落第。于是又写了一首诗讽刺:
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仅成灰。
早知世事长如此,自是孤寒不合来。
谷畔气浓高蔽日,蛰边声暖乍闻雷。
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
满城的桃李(学子)君随便看着录取,结果还是录取的官宦子弟。
与此同时,罗隐进一步加大嘲讽力度泄愤,把自己多年来的文稿编辑成册,“好言人之恶,谓之谗”,取名为《谗书》。在自序中写道:
生少时,自道有言语,及来京师七年,寒饿相接,殆不似寻常人。
方回在《谗书》跋中写: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一本《谗书》,收文58篇, “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比如在《代韦征君逊官疏》一文中,罗隐假借受诏第二天便死去的韦征君给皇帝写“辞职书”,借韦征君之口,抒讥讽之词一一“辞职书”中的韦征君,不停地谢主隆恩,一再表示自己无才无德,“于国家则未有丝发用处”。申明提拔自己这样的庸官,岂不“徒令四夷八蛮,疑陛下有玩人之事。”
不仅讥讽当朝的用人制度,一个“玩”字,直接拿皇帝开涮。
当然,罗隐的写作风格后来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称“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俩人可谓是惺惺相惜。
罗隐第八次落榜后,为了生计投奔了湖南团练观察使于環,于環曾任吏部员外郎,对罗隐很是赏识,多方推荐罗隐,眼看着就能谋个一官半职了,结果又被另一个落第考生给坑了。
875年,山东考生黄巢落榜后,同样写了一首诗。(为啥落第考生都喜欢写诗呢?)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跟罗隐不同,罗隐是写诗嘲讽,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人怂话不怂;而黄巢是诗狠人更狠,直接揭竿而起。
为避黄巢之乱,唐皇出宫逃难,随驾之人有个耍猴的,训的猴子像大臣一样随朝站班。皇帝佬一高兴,便赏了耍猴的五品官叫“孙(狲)供奉”。罗隐听说之后,掩不住满腔愤懑,又写诗一首:
十二三年就试期,
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
一笑君王便著绯。
辛辛苦苦考试的不如街边耍猴的,这心是哇凉哇凉的。
同样因黄巢之乱,罗隐失去了即将到手的功名跟安稳的生活,隐居九华山避乱。当然,以罗隐的性格,对黄巢也不会有什么好话。黄巢起义平息后,他离开池州,又写了《别池阳所居》一诗:
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
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已悲世乱身须去,肯愧途危迹屡迁。
却是九华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边。
字里行间,满是心酸。
之后,罗隐的科举雄心彻底丧失。当年的愤青喷子也有变老时,剩下更多的则是认命了的宿命感。
这时候他写了“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来感慨人生,直接躺平。
据记载,此时罗隐受到了一个开小吃铺的老太太的指点,所以才放弃科举直接另辟蹊径去当官的。老太太告诉他,罗才子,你真是傻啊,考科举不就是为了有博取富贵本钱吗?你早已名满天下,本钱有了,何不直接博取富贵呢?
茅塞顿开的罗隐,投奔了吴越王钱镠,任过钱塘令、掌书记、迁节度判官、司勋郎中、给事中,当了22年官,也算实现了少年的梦想。此时的他心态已经相对平和,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认命诗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当然,惯性使然,躺平了的罗隐偶尔还会抬抬杠,跟别人唱唱反调的
《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冤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回看罗隐的一生,考公屡试不中还是有原因的,
其一就是相貌问题,用网络说法就是长相很提神。
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择人之法有四: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用现在的话说,录取公务员就是第一看是否相貌端正,第二看言谈客观,第三看字迹工整美观,最后才是看文章写的如何,有才华但长得比较尴尬且言辞偏激的罗隐自然很难被政府录用。这个客观原因其实古今中外皆然,公务员要求相貌端正也是一个基本条件,倒也无可厚非。
关于罗隐的相貌,还有个故事:
宰相郑畋之女读了罗隐的诗句后,就成了“隐迷”,患了相思病且病入膏肓,不见罗隐、不嫁罗隐就活不了了,爱女心切的郑畋就安排罗隐上门相亲。结果郑女隔帘见到罗隐后,直接见光死。撂下一句“怎么长得跟二维码似的,不扫一下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不但断了嫁罗隐的心思,后来连罗隐的诗也再不看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罗隐的性格问题。自恃才高,个性直率,毒舌加喷子,嘴又欠,甚至以反体制为荣,显然不适合当公务员。哪个录取他的主考官不怕他吃饭砸锅受牵连?
《唐才子传》评价他“恃才忽睨”、“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实在是一语中的。
关于罗隐的嘴欠,流传下来一个成语:云英未嫁。
罗秀才隐,傲睨于人,体物讽刺。初赴举之日,于钟陵筵上与娼妓云英同席。一纪后,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矣。”隐虽内耻,寻亦嘲之:“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鉴诫录》)
说罗隐第一次赴京赶考时路过钟陵,认识了一位名叫云英的妓女,相谈甚欢。十几年后罗隐落第返回路过钟陵,再次见到了云英。这个云英调笑道:罗秀才还没有考公上岸呀!罗隐觉得很羞耻,但嘴上却不饶人,顺口就作出了一首诗嘲讽。咱俩一别十年,我没有取得功名,你也还是个剩女,我不如其他秀才,你连其他女人都比不上,咱俩彼此彼此,都是人菜瘾大。
这俩人的嘴都欠。
还有一个嘴欠的故事:
黄巢之乱后,朝廷又想招罗隐为官,结果又有人说了他的毒舌事迹:“某曾与之同舟而载,虽未相识,舟人告云:‘此有朝官。’罗曰:‘是何朝官!我脚夹笔,亦可敌得数辈。’必若登科通籍,吾徒为粃糠也。”这罗隐还没当官,说他用脚夹个笔写诗文,都比我们写得好,要是他当了官,我们这些人还不被他贬成狗屎?
当然,罗隐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嘴欠,所以写了《曲江春感》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行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圣明的时代知道人才的可贵,不抛弃有才之士,侯门也是非才不用,我这种无才之人还是散舟五湖吧。
《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
损别人,连自己都一起损。
没想到,河里居然也有跟我一样,是罗隐的粉丝;更没有想到,还是我的老对手。
你能做到损别人,连自己都一起损。我真做不到,顶多就是感慨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另外解释下,我可从未将你当对手,都是对事不对人的,你说的对的我一样献花赞同,最近反驳的多点,还是你的最近的观点让人不赞同的地方多了,尤其是给人卿本佳人奈何从贼的感觉。
邦无道,对于出身中下层人才,桀骜和狂狷就像豪猪的倒刺,防止被轻易吞噬的必须品
罗隐出身所谓寒儒,那个年代能进京赶考十次,滞留京师,途中与名妓唱和,经济条件不会差,搁后世估计像是90年代初的小爆发户,缺少政治地位但生活不会太差,再说那时教育成本……也就过得不错,否则难免投黄巢
“贫而无怨难”,满腹才华无处施展,草包关系户霸占好位置,任谁也不会满意,那些中下层人才屈从就有好果子了?不可能的。不残酷清洗上中层,拼命压制的就是出身中下层的真正人才
除非既得利益集团遇到难以克服的危机才有出身中下层人才上位机会
罗隐早早名达天听,不能如意是刻意压制的结果,不是大嘴招灾。诺大一个唐王朝,等到风雨飘摇的时候,才有一个野心有限的军阀给他施展的机会。一个有才华有班底的盐枭主动靠拢统治集团都被拒之门外,别说没有组织力量的秀才了。正因为此,黄巢才义无反顾的举起反叛大旗,唐王朝才一蹶不振,延续近千年的万恶的门阀政治终于被摧毁
诗言志,言为心声,假如罗隐有起码的上升通道,也不可能有那么重的怨气,矫揉造作没什么用
“乱世用才,盛世惟忠”,不管党国阶级固化多么严重,等到台海两岸和平统一或中美大战时(也就接下来几年),不想惨败,一定有出身中下层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那些房奴替补大可不必屈膝投降
“据记载,此时罗隐受到了一个开小吃铺的老太太的指点,所以才放弃科举直接另辟蹊径去当官的。老太太告诉他,罗才子,你真是傻啊,考科举不就是为了有博取富贵本钱吗?你早已名满天下,本钱有了,何不直接博取富贵呢?
茅塞顿开的罗隐,投奔了吴越王钱镠”
之前不是早被唐朝皇帝关注过吗
另外以罗隐才华他不知道自己出名、不会用名气换饭?
“据《唐诗纪事》记载,“昭宗欲以甲科处之”,刚说了这个打算,下面有大臣就说了,这个罗隐诗写的是好,但是嘴太欠了,他连皇上您他都敢讽刺:“隐有《华清宫》诗曰:‘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昭宗心想我们老李家也没有得罪你呀,怎么还写诗骂我家祖宗了?行了,你还是别来当官了。”
其实呢统治者对感情不深的祖宗没多少好感,有的近乎明白的暗示尽管骂,像明代明仁宗不知道方孝孺等人是老爹的死对头吗?另外海瑞上书后被嘉靖后人重用
近现代最高统治者没有血缘关系更不用在乎,尤其那些几代元首明显不对付的
邦无道,对于出身中下层人才,桀骜和狂狷就像豪猪的倒刺,防止被轻易吞噬的必须品
真要是为了防止被吞噬,要么随波逐流歌功颂德,要么归隐田园自得其乐,根本不存在不停追逐功名,却又不停嘲讽是为了自保的逻辑。虽然唐朝不似清朝文字狱盛行,但因言获罪因诗被杀者也不罕见。
德宗时因关中大旱之年,百姓无法交纳赋税,宫中的伶人成辅端作诗
秦地山河二百年,何期如此贱田园。
一顷麦苗五石米,三间堂屋两千钱。
被京兆尹李实以“诽谤国政”之罪名收押并上奏杖杀。
宰相裴炎因写下“青鹅”被处死,众人不解,武则天对众人说:你们把两个字拆开念,众人这才明白宰相被处死的真实原因。
王勃写《檄英王鸡》,唐高宗得知大怒,痛斥王勃,并下诏将他逐出王府。孟浩然在王维府中做客,恰好遇到唐玄宗李隆基来到王府,孟浩然将自己的新作《岁暮归南山》献给唐玄宗,诗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被唐玄宗认为是讽刺他,因此大怒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遂将其驱逐,孟浩然从此终生未能入仕。
包括前面写过的刘禹锡,因写首玄都观桃花就被贬官14年。可见即使在诗文盛行的唐朝,讽刺朝廷也是个有风险的活,罗隐根本不可能是你所谓靠着装豪猪来防止被吞噬。真要是防止被吞噬,他就像改名隐一样真隐居了。
其实罗隐不过就是上课时不停抓前座女生头发捉弄女生的顽劣男孩,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吸引女生注意,但又不会表达,所以只能靠恶作剧的方式来吸引女生。罗隐也是如此,所以一边不停写诗嘲讽时政嘲讽权贵朝廷,一方面十几年坚持不懈科举。最后投奔钱王,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后的因爱生怨,连恨都谈不上。
罗隐早早名达天听,不能如意是刻意压制的结果,不是大嘴招灾。
罗隐考到55岁就心灰意冷了,但唐代比他岁数大的考生很多。
公元901年,辛酉科进士科考试,一共录取进士共26人。当中大多都是出身贫寒,屡试不第,年龄偏大的考生,其中就有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与郑希颜五人。五人中有两位已经年过70,三位过了60岁,当时的人把这次放榜叫作“五老榜”。中进士那一年曹松已经73岁,只做了两年的官便在公元903年驾鹤西去了。曹松早年便生活在社会底层,他的诗作中也充满了对时代的忧患与沧桑,而其中最为人所知也是他最经典的诗当数《己亥岁》。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别每天提封侯拜将的话啦,自古站在高处封侯拜相、风光无限的那些人,有哪一个脚下不是垫着的百万黎民的枯骨?
诗言志,言为心声,假如罗隐有起码的上升通道,也不可能有那么重的怨气,矫揉造作没什么用
这话乍看没问题。
唐朝考进士,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孟郊54岁才得中,激动的大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
但唐朝科举,也有感觉很容易的人。王勃,17岁幽素科及第;陈子昂考了两三次23岁就中了进士。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如果不是罗隐嘴太损说话没把门的,只是关注民生抨击权贵,其实早就可以入仕了,说到底脚底的泡是自己走出来的,真没谁刻意打压他。归罪于没有上升通道上,属于硬碰瓷了。
何况罗隐所谓的才不过是吟诗作对,而朝廷需要的是治国理政之才,两者显然是有区别的。如果真有诸葛亮的本事,三顾的主人公就是罗隐了。而不会十几年科举不中。
罗隐的政治思维,在其写的抒发政治理想的《两同书》可见一斑。所谓“两同”,就是儒道思想矛盾的对立统一。主张老子修身之说为内,孔子治世之道为外,统一儒道思想,显然是个乌托邦理论,对朝廷来讲显然是没啥用的。
其实呢统治者对感情不深的祖宗没多少好感,有的近乎明白的暗示尽管骂,像明代明仁宗不知道方孝孺等人是老爹的死对头吗?另外海瑞上书后被嘉靖后人重用
近现代最高统治者没有血缘关系更不用在乎,尤其那些几代元首明显不对付的
封建法律中,历来有“触讳”的规定。皇帝的名字、宗庙名、父、祖名都要避讳,否则就是犯罪了。唐律中明文规定,上书、奏事犯了宗庙的讳,要杖八十;一般口误或文书误犯者,杖五十;其名字犯讳者,徒三年。唐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把中央机构“民部”改名为“户部”,观世音改名观音,何况是写诗嘲讽,真要想治罪,罪名都是现成的。拿后世明朝皇帝对祖宗没好感去否认唐朝皇帝对祖宗的感情,是说不通的。
罗隐十几次科举不中的最大原因,还是前文讲的,嘴欠人丑。罗隐自己就总结过
罗隐常献诗于相国郑畋,郑家有女初长成,貌美如花,妙于吟诗作对,每读罗隐诗,至“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未尝不于父前三复,似慕其才。相国或一日因隐到宅,遂留从容,命女下帘窥之。女见隐为人丑陋,大失所望,永不复吟罗隐诗矣。举子或以此谑罗隐,罗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无独有偶,与罗隐同时代的诗人温庭筠恃才放旷,文多讥讽,屡试不第,也很貌丑,人称“温八叉”、“温钟馗”。
以貌取人,本就是世人常态,甚至有人因为长得丑差点被唾沫淹死,长得好看被看累死的。
《世说新语》中写到左太冲,就是十年而作《三都赋》、令洛阳纸贵的才子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美男子潘安,“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此即掷果盈车的典故。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仕女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为“看杀卫玠”。
这里划重点了,这里无论丑男人、美男子,最后都是被女人所关注,世界上真正好色的其实女人远甚于男人。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很多注解都把此诗当做比喻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剥削者夺取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其实了解了罗隐的一生,当知他绝对不会有此觉悟,这不过是现代人用阶级观点去解读罢了。他的诗更多的是写个人的怨恨愤懑,很少如杜甫诗里多见的忧国忧民之情,更缺乏宏观叙事,他不过是借题发挥感叹多年科举不中,前途被权贵占据罢了。犹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的明确。
类似的意思,在他科举失利后写的《西京崇德里居》也有表达
进乏梯媒退又难,强随豪贵殢长安。
风从昨夜吹银汉,泪拟何门落玉盘。
抛掷红尘应有恨,思量仙桂也无端。
锦鳞赪尾平生事,却被闲人把钓竿。
鱼跃龙门、金榜题名是我此生最大的愿望,本来应该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大小,如今科举却被当朝权贵把持。
在他的其他作品里,这种情绪无处不在。
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罗隐的诗流传下来500余首,毛主席对罗隐的诗作圈注达91首,其中《焚书坑》这首诗被毛泽东大加赞赏。专门书写并赠送给了傅斯年。起因就是两人在延安彻夜长谈,谈到傅斯年等五四运动风云人物,傅谦逊地说:“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毛给傅写了封信,上写道:“遵嘱写了数字,不像样子,聊作纪念。今日闻陈胜、吴广之说,未免过谦,故述唐人诗以广之。”如今,毛泽东的信和赠诗陈列在台湾大学傳园内的纪念室中,诗云: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其实这首诗是罗隐的好友章碣写的,再对比罗隐的同题诗,相比章诗,显然罗逊一筹了。显然前者更得老人家欣赏。
《焚书坑》
罗隐
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
心胸狭隘的罗隐要是知道此事,估计又要写诗泄愤了。
其实,罗隐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在南方数省的民间传说中,罗隐被传为“貌丑,数奇,乞丐身,皇帝嘴。”江西《兴国县志》上,有唐朝“太上隐者”唱山歌的记载。民间也有兴国山歌乃罗隐所创一说。兴国乃至赣南地区关于罗隐的山歌很多。有一首山歌唱道:
“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
“会唱山歌歌驳歌,呒怕朝廷礼节多;罗隐秀才抄歌本,风流才子早登科。”
客家人把罗隐当作客家山歌的创始人,编入歌曲传唱。
《闽书》记载:唐末罗隐乞食山(指晋江罗裳山)下,人侮之,隐乃画马于石,每夜出食人禾,追之则复入石。山下人乃改礼焉,隐为画椿系马,马不复出。还有记载:石壁山在深沪村,石刻“深沪”两字为罗隐书。宝泉庵,庵无蚊,亦为罗隐谶云。
而罗隐心胸狭小的传说也有很多,包括他诅咒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话说罗隐游经安庆太湖时,耳闻此地人聪颖,欲试之,遂约一耕夫见面,考曰:
“衣著而似裸,送礼有也无,大道小路都不走,欲来也不来!”
耕夫犯难,一时语塞,回家具告其妻。
妻略思一笑,替夫赴约。
妻赤身披一鱼网,从羊肠小道款步而来,手里捉了只麻雀,立于门外喊道:
“罗先生,送你礼物,请笑纳!”
说完将手伸开,麻雀飞溜;斯时,她前脚跨进了门,后脚尚在门外,复喊:
“罗先生,你知我来也不来?”
罗隐惊讶不已,心生妒忌,笑言改日定会上堂拜访,嘱做红心萝卜九样菜,千眼盘装,围着搬不动的桌椅,屋有千柱,黄金万两。
翌日,罗隐寻访而来,到了屋里,但见屋瓦击落,阳光如柱,一地金光闪闪,石磨之上,摆着篾筛,上托一碗韭菜鸡蛋汤。
向来恃才傲物的罗隐,妒火中烧,趁与女人靠近时,在其腰上系一短围裙,并口念咒语:“头发长,见识短!”从此,女人的智慧比男人矮了一大截。
当然,作为时代丑男,罗隐还是更喜欢替美女出声的。所以除了那首替西施打抱不平的诗,一方面写诗嘲笑唐皇宠幸杨贵妃,另一方面又替杨贵妃打抱不平。
《帝幸蜀》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就这嘴也确实够欠的了。
当然,晚年做了22年官的罗隐也学会了拍马屁,在《虚白堂前牡丹相传白太傅手植在钱塘》中写道
欲询往事奈无言,六十年来此托根。
香援几飘袁虎扇,格高长对孔融樽。
曾忧世乱阴难舍,且喜春残色尚存。
莫背栏杆便相笑,与君惧受主人恩。
在他病重期间,钱鏐亲临罗府探视,并在罗家墙上题诗:
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
罗隐拖着病体起来,在钱诗后面续写两句
门外旌斤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
罗隐写完之后,让人找来红绸子把墙上四句诗盖上了,以表达知遇之恩。显然已经深得拍马屁的精髓了。
这俩人互相吹捧,一个夸臣下有才,我相信就是黄河都能有澄清的时候,可像你这样的才子后世再也不会出现了;另一个夸君王有气势,墙上写个字都风雷激荡,也是当时一件趣事了。
只是病床上即将走向人生终点的的罗隐,回想自己的一生,是否会后悔55岁之前的嘴太欠,后悔没有早点学会拍马屁呢?如果嘴不这样欠,自己的一生是否会有所不同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这样的名诗名句也会更多。
当刺头就像安全飙车是个技术活,不是胆子大不顾死活这么简单,第一必须搞清楚自己所处位置,第二必须清楚安全扎刺的分寸,再进阶就得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精准出击或蛰伏
海瑞上疏杀伤力那么大,嘉靖居然忍了,之前的所谓越中四奇,戊午三子呢,名字叫什么?不查后世几个人知道?
鲁迅尖酸刻薄,一边骂民国一边享受高额稿酬,史量才杨杏佛就被干掉了,不知名的冤死鬼更多
宋美女拉灯的笑话估计传播5000万次不止,少说是500次的十万倍,原创者是谁技术人员真查不出来?不过笨狼觉得这位作者才是绝顶高手:水工宰相赴美主动申请把笑脸打成血脸,水工老婆被小布什非礼,后者真缺美女吗?就是侮辱中国……哪怕一则造谣段子能拔高其地位也是好的,美人有这样的绯闻只会更红,广大群众也喜闻乐见……
“德宗时因关中大旱之年,百姓无法交纳赋税,宫中的伶人成辅端作诗
秦地山河二百年,何期如此贱田园。
一顷麦苗五石米,三间堂屋两千钱。
被京兆尹李实以“诽谤国政”之罪名收押并上奏杖杀。”
宫中伶人,搁现在是养尊处优的文工团演员,不歌功颂德公开唱反调,不削他削谁?
“宰相裴炎因写下“青鹅”被处死,众人不解,武则天对众人说:你们把两个字拆开念,众人这才明白宰相被处死的真实原因。”
“十二月,我自与”是要配合徐敬业造反,连文字狱都不算
“王勃写《檄英王鸡》,唐高宗得知大怒,痛斥王勃,并下诏将他逐出王府。”
20不到的小年轻因为一篇文章被元首点名,也没怎么地,你说到底是奖励还是惩罚?
“孟浩然在王维府中做客,恰好遇到唐玄宗李隆基来到王府,孟浩然将自己的新作《岁暮归南山》献给唐玄宗,诗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被唐玄宗认为是讽刺他,因此大怒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遂将其驱逐,孟浩然从此终生未能入仕。
包括前面写过的刘禹锡,因写首玄都观桃花就被贬官14年。”
孟浩然自己胆小如鼠,钻床下处心积虑还拍到马蹄子,哪怕高颂“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也不止于此。“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是新作吗?
“包括前面写过的刘禹锡,因写首玄都观桃花就被贬官14年。”
历史上刘禹锡被贬官仅仅是一位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吗?顶多是由头罢了。表态也好战队也罢就要有失败被处分的觉悟,再说刘禹锡处分也不算重
“封建法律中,历来有“触讳”的规定。皇帝的名字、宗庙名、父、祖名都要避讳,否则就是犯罪了。唐律中明文规定,上书、奏事犯了宗庙的讳,要杖八十;一般口误或文书误犯者,杖五十;其名字犯讳者,徒三年。唐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把中央机构“民部”改名为“户部”,观世音改名观音,何况是写诗嘲讽,真要想治罪,罪名都是现成的。拿后世明朝皇帝对祖宗没好感去否认唐朝皇帝对祖宗的感情,是说不通的。”
李世民杀害兄弟,霸占兄弟媳妇;李治收纳小妈;李隆基怎么当皇帝以及后来跟儿媳妇更不必多说,描绘对唐王朝不好张扬往事的可不仅仅是杜甫和白居易。其实唐朝由盛转衰,跟严重阶级固化下安史之乱息息相关,把罪魁祸首批臭有利于后来李家子弟统治。虚报收入抢提留、好好企业蓄意搞垮大下岗、三大产业化的锅亦是如此……这个应该是从政者的下意识反应,有没有胆子干的问题,当然纳过严重腐败投名状的及其豢养的吹鼓手等另论。
忙总说过最高层派人搜集言之有物(有破有立或有建设性)的骂文而且不删节,没说搜集阿谀,他们也不缺这个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各类招聘“萝卜岗”新闻层出不穷,那些高分被刷下的该不该感谢党感谢政府?进入统治阶层不一定考公或考进士,有才华考不上或招考录取极度不公,又没有其它通道实现自我价值,不满才是正常的,不满上升到造反的地步是另一回事。不满出口气对伪共好事,憋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那才是伪共的末日
“何况罗隐所谓的才不过是吟诗作对,而朝廷需要的是治国理政之才,两者显然是有区别的。如果真有诸葛亮的本事,三顾的主人公就是罗隐了。而不会十几年科举不中。”
李隆基执政时真的野无遗贤吗?安史之乱的骨干人家为什么非得卷入?黄巢有没有治国理政之才?有实力有才干有胆量,居然被统治集团绝之门外,造反把所谓世家大族收拾的屁滚尿流,“天街踏尽公卿骨”终于扭转了近千年的万恶的门阀政治!张元有没有治国理政之才?怎么落第了?怎么搞得绝对优势实力宋军豕突狼奔,“满川龙虎撵”耍威风的是“犹自说兵机”的韩琦指挥的宋军么?
“罗隐的政治思维,在其写的抒发政治理想的《两同书》可见一斑。所谓“两同”,就是儒道思想矛盾的对立统一。主张老子修身之说为内,孔子治世之道为外,统一儒道思想,显然是个乌托邦理论,对朝廷来讲显然是没啥用的。”
照你逻辑,王沪宁被拔高算不算伪共昏招?任何时候意识形态都很重要,“高层选人看路线”,无非阶级固化还是选贤任能区别而已,出身中下层的真正人才,不能跨越阶级谁真正支持前者谁是突然弱智的SB!
罗隐是老毛看重的人物,钱镠看重的人物,再差劲也比唐朝世家的酒囊饭袋强十倍不止吧,阶级固化路线压制的就是这类人!
不妨说说唐代真正寒门子弟谁真正靠阿谀奉承上位且有所作为了?提拔个仅仅提供情绪价值的幸运儿对强国中兴有什么用?
温庭筠当枪手替考多少回而且一个顶几个,他自己中不了,这说明唐代科举极度败坏!哪怕按照你的反驳,结合后来经历说明罗隐碰瓷其实挺有水平的。另外也就是罗隐家庭经济条件好,稍差点早投黄巢献身推翻门阀政治的不朽伟业了!
为几句好诗冠名权宋之问杀没杀害外甥刘希夷有争议可能是故事,但这样的故事流传甚广说明既得利益者欺世盗名不择手段是现实源泉!
社会黑暗或严重的阶级固化,真正人才没有豪猪的倒刺,早被干掉了,最起码是压榨干净出牛马力吃猪狗食还默默无闻!
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动嘴挑毛病容易,还是动手干容易,这个是个人都能区分吧?
远的不用说,就是河里那些指手画脚挑毛病的就是最好的例子,不用说干的真有问题,就是没问题,他们拿着放大镜也能挑出点毛病来;甚至不需要放大镜,以偏概全、颠倒黑白都行,而他们剩下的就是大加嘲讽了。
所以从古至今,这样的人都不受待见,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你的回复中,其实是把指责、挑毛病等同于提反对意见了,其实这是两码事。提反对意见更多的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历代的党争、政见之争,其实都是在提出自己见解、建议、解决办法基础上的对立,而不是单纯地挑毛病。所以到了现在,大家欢迎的是多提建议少发牢骚,这不等同于不能容纳不同意见。就如你举忙总说的事一样。
很多人其实是故意混淆提不同意见的概念,把嘲讽、谩骂甚至用放大镜挑毛病当成主题,纯属混淆是非了。谁还不会鸡蛋里挑骨头啊,那算什么本事。有本事的是找出真正的问题,提出好的建议。
就如西西河这个坛子一样,挑铁手的毛病很容易,论坛的任何方面都可以找出一堆合理或者不合理的毛病来,这种人其实是很招人嫌的,有本事就提出合理建议跟改进措施来。
作为主席圈阅最多的诗人,罗诗通过表面不羁与反讽,实则从容的道尽了“男儿未必尽英雄”的真谛。
罗为什么屡举不第,尤为公卿所恶?根本的原因是他“恃才傲物”。
罗隐有没有值得“傲”的才呢?当然有。实际上,他不仅有傲才,更有傲骨。
有人根据毕桂发先生主编的《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做过统计:
李白诗共54题72首
李贺诗共47题82首
李商隐诗共21题27首
杜甫诗共60题75首
罗隐诗88题90首
(源于【当代诗词散论】)
除了大家熟知的主席读《梁高祖本纪》感概于梁武帝由得国到失国,曾手书的两句罗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之外,主席还曾密圈过《王濬墓》
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即命通
若使吴都犹王气,将军何处立殊功
主席身为天纵英才的大英雄,但从来都是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从来都是热切期盼“六亿神州尽舜尧”。而此首诗前两句与上述主席手书的两句,互为镜像,但尽显自信与从容 ---- 明确表达了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适当的时刻,成为推动历史的英雄,只待天时而已。若每个普通人都能有这份自信、从容、乐观,那么从过去的“吴都”到当今的中国,还会出现缺乏”王气“,甚至外敌将军”立殊功“的问题嘛。
胸怀大志,腹有良谋,从容自信,无惧坎坷,笑骂由我,剑屦俱奋,择机待时 ---- 这是主席欣赏罗诗的精神气。
兄台列举过的《雪》,主席从中读出的,并不止是罗隐讽刺阿谀权贵者故献“祥瑞”的丑态,主席更是读出了罗诗流露的对处在饥寒交迫中的广大贫苦人民的真切同情。由此想起小时候父亲曾在雪天里给我讲过的一首打油诗:
某日大雪,县令、地主、秀才围炉喝酒赏雪,每人吟一句诗“应景”:
秀才:大雪纷纷落地
县令:都是皇家瑞气
地主:再下三年又何妨
门外冻得瑟瑟发抖的乞丐,怒怼一句,画龙点睛:
放你娘的狗屁!
那时候尚小,还不知罗诗。日后读到《雪》后两句,愈发明白了当年父亲为什么要给我讲这首诗:因为父亲他们那一代经历过:他上小学每天单程步行八里山路去上学,冬天雪地里经常打赤脚。
我相信主席读到《雪》时,同样会感同此心。所以:“曾以每行五字、四行书写的形式手书过这首诗” ---- 这是主席欣赏罗诗的人民性。
另一首主席密圈的罗诗:《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这首诗,一语道破了封建王朝之所以周期性改朝换代,哪里是出于什么“红颜祸水”之类的偶然原因,分明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封建王朝无可避免的周期律 ---- 这是主席欣赏罗诗的历史观。
还有一首主席欣赏的罗诗:《浮云》
溶溶曳曳自舒张,
不向苍梧即帝乡。
莫道无心便无事,
也曾愁杀楚襄王。
好一个“莫道无心便无事”,一语戳颇了所谓“岁月静好”的欺骗性。其诗名曰《浮云》,诗中却由舜帝而楚襄王,何尝不是暗指表面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之下,而背后波谲云诡充满杀机的残酷政治现实?---- 这是主席欣赏罗诗的清醒度。
当然了,主席最爱的罗诗,自然还是这首《筹笔驿》:
抛掷南阳为主忧,
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
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馀岩下多情水,
犹解年年傍驿流。
1967年,主席在文革中先后遭遇波谲云诡的武汉七·二〇事件,以及随即发生的王力外交部“八七讲话“。当别人请示如何处置文革初期由主席一手扶上来、并寄予厚望的“中央文革的王关戚“这几个身边多年的秀才时,主席只说了两句话: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你回去吧,我要休息了”
无论多么经天纬地的英雄,终有曲终人散谢幕之时,主席对此非常清醒、坦然接受 ---- 这是主席欣赏罗诗的释然心。
从精神气到人民性,从清醒度到释然心,罗诗不仅道尽了怀才不遇一生的自身坎坷,也诠释了波澜壮阔一世的主席内心。
对这样的罗诗,主席焉能不解?焉能不爱?安能不惜?安能不叹?
诗、人,俱往矣。
我读古诗,大致两个印象。一种是很容易看懂,可能朴实也可能繁华,感觉上是自然的迸发出来。一种很难看懂,多半是字词复杂,很多时候感觉是硬挤出来。
罗隐的诗,表达的意思很清楚,表达的方式很简洁易懂。这点确实让人佩服。
毛本人的作品,多半也是这种类型,能够让绝大多数的人都能看懂的方式,把一些相当复杂的见识表达出来。
也不知当时毛点评罗隐的作品时,有多少是学习,有多少是惺惺相惜。
是说他才思敏捷,袖内叉手八次而成文。“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 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
仙,显然高出其他封号一筹。
想起中学时候一个趣事,语文课学辛弃疾的词的时候,我同桌突然大叫一声:
X,吃什么鬼八百里!
全班哗然。。。。
主席的诗,我不敢网易,我的朴素的认识有两种:
一种是,类似小时候我奶奶教我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种直抒胸臆的,热情奔放的,不论在哪个时间点和阶段,都有,只是感觉功力有所不同。
另一种,以我认为最佳的为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种就把自己的感悟形象化了,加上他的视觉独一无二,独具一格,那种奔腾,驰骋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小而言之,在某个领域,某个层级做到最佳的时候就会有所共鸣。个中艰辛,然后得到后的喜悦,再想想代价: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更多是情感共鸣的感同身受。比如多次引用“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来评价人物。
罗隐几十年一直受排挤,所以诗里多愤懑不平之情,尤其喜欢跟世人通常观点唱反调,无论是对人生的感悟还是对历史的评判,都与众不同。感觉这才是主席欣赏罗隐的原因。特别是对罗隐那些咏史诗、咏物诗以及剖白心迹的诗歌,如《王濬墓》、《西施》、《秦纪》等,尤为欣赏。
而主席真正喜欢到极致的诗人,应该还是李贺。在主席的诗词中多次借用和化用李贺的诗句。比如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直接借用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又引用了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并将其化用为“一唱雄鸡天下白”。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他将李贺的“秋坟鬼唱鲍家诗”化用为“万户萧疏鬼唱歌”。
主席诗词中借用或化用古人诗句有多次,除上述外,还有引用范成大的“剪尽牡丹梅子绽,何须风雨送春归”,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引临川山人的“天生一个神仙洞,无限风光在玉峰”,作“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在《贺新郎·别友》中引用李白的“挥手自兹去”等等。但唯有李贺诗借用了两次,且几乎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