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如果没有156项工程,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有可能比真实历史更快。 -- 乾道学派

共:💬321 🌺789 🌵2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家园 156项工程中的化学工业---吉林氮肥厂

156项工程中的化学工业

user.guancha.cn 2004年12月28

中国化学工业能够开始长期稳定发展并进行技术追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化学工业的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是苏联援建“156项工程”时期建设的7个化工项目。

在 “156项工程”时期,中国在吉林、太原和兰州建设了三个大型现代化学工业基地,其产能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超过旧中国的化学工业。

在建设这三个大型化工基地的过程中,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在苏联的帮助下逐步掌握了现代化工技术,锻炼了建设能力,逐步掌握了现代化学企业设计、建设,化工设备制造的技术,初步奠定了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

“156项工程中”的化学工业项目

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化学工业安排了7个项目,集中分布在吉林、太原和兰州三个化学工业区。

在吉林、太原和兰州三个化学工业区中,除了化工项目外,均配套建设了热电厂。

7个化学工业的项目投资规模是10.7亿元,在“156项工程”总投资中的占比为6.6%。

吉林化工基地

吉林化学工业区由吉林氮肥厂、吉林染料厂、吉林电石厂和吉林热电厂组成,是一个以煤、焦和焦化副产品为原料的化工基地。

1、吉林氮肥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万吨、稀硝酸7.7万吨、浓硝酸1.5万吨、硝酸铵9万吨和甲醇0.4万吨。

2、吉林染料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7种还原、冰染染料0.29万吨,苯酐、二茶酚等14种中间体0.8万吨,硫酸等6种无机化工产品5万吨。

3、吉林电石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电石6万吨、碳氮化钙1万吨。

吉林化学工业区的建设规模是空前的,此前国内从未进行过如此庞大的化工工程建设。

化工区的建设得到了全国的支援,国家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从各地调集了3万名职工,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

吉林化工区从1955年4月开始施工,经过两年半的时间基本建成。

兰州化工基地

兰州化工区由兰州氮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兰州热电厂组成。这是为改变我国化学工业布局在西北建设的化工基地。

1、兰州肥料厂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8.2万吨、浓硝酸1.2万吨、甲醇0.87万吨、乌洛托品0.3万吨。

2、兰州合成橡胶厂设计能力为年产丁苯橡胶1.35万吨,丁腈橡胶0.15万吨,聚苯乙烯0.1万吨。

1956年,肥料厂和合成橡胶厂同时开始建设。

1958年11月,肥料厂建成投产。

1960年5月,合成橡胶厂丁苯橡胶装置建成投产,因为原料粮食、酒精供应困难,不久就停产了。

1961年底,建成我国第一套以炼厂气为原料的乙烯装置。

太原化工基地

太原化工区由太原氮肥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制药厂、太原热电厂组成。

1、太原化工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六六六农药0.2万吨、滴滴涕农药0.15万吨、烧碱1.36万吨、液氯0.5万吨以及军工原料等。

2、太原氮肥厂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9.8万吨、浓硝酸3万吨、甲醇1.55万吨、甲醛1万吨。

4、太原制药厂原设计能力为年产磺胺噻唑750吨、磺胺胱160吨、氨苯磺胺310吨,后改变设计方案,建成磺胺、维生素、解热药等品种的综合性药厂。

太原化工厂1956年开始建设,1958年7月投产。

太原氮肥厂1957年建设,1961年投产。

太原制药厂1958年建设,1960年1月投产。

化学工业的核心是三个氮肥厂,分别是吉林氮肥厂、太原氮肥厂和兰州氮肥厂。

三个氮肥厂的计划投资是6.82亿元,占化学工业总投资的63.7%。

氮肥厂的核心是合成氨的生产。

化学工业建设的三个氮肥厂从规模上看都属于中型氮肥厂,每个厂的生产规模都是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9.8万吨。

苏联援建项目对中国化肥产能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仅有三家企业拥有合成氨的生产能力,分别是大连化工厂、永利宁厂和天利氮气公司。

大连化工厂合成氨的生产能力为5万吨,配套硫铵18万吨;永利宁厂合成氨产能为3.3万吨/年,硫酸铵5万吨/年,硝酸0.33万吨/年。

天利氮气公司的设备来自杜邦公司的一座合成氨中间试验厂,产能远不及大连化工厂和永利南京铔厂。

这三家工厂的设备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解放后的产能远远低于最初的设计产能。

1952年,化学工业的主要产品产量都已经恢复到或者超过了解放前最高的年产水平,其中合成氨3.8万吨、化肥3.9万吨、电石1.1万吨。

苏联援建三个工厂合成氨和化肥的产能达到15.6万吨和29.4万吨,是1952年中国合成氨和化肥产量的4.1倍和7.3倍。

从产能上看,苏联援建的项目显著增加了中国化工产品的产能。

但是这点产能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不能满足中国农业生产的需求!

70年代化肥仍然是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的商品,装化肥的袋子也曾经被中国农民当作布料做成衣服。

苏联援建项目对中国化学工业的最大价值是帮助中国掌握了现代化工技术!

苏联援建的三个氮肥厂在当时技术和规模都是比较先进的,为新中国化学工业培养了第一代生产、科研、设计、施工、制造技术队伍,积累了建设大型化工厂的经验,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化学工业的差距。

以吉化的建设为例,新中国的建设者总结到:(参考《中共吉化发展史》)

1、建设了一批先进产能;

2、以项目为依托,组建了化工行业的建设队伍;

3、以项目为依托,组建了化工企业的设计力量;

4、以吉化为依托,建设了化工设备的制造基地。

人才和技术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须有合适的生存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产业。

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三个氮肥厂就是蓄积人才、培育技术的产业条件,中国的建设队伍、设计人才、设备制造能力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从这三套前苏联引进装置的建设过程中,中国较为完整地学到了大型化工厂的建设经验,以及较为先进的设计、施工与生产技术。

其次,通过这些企业的生产运营我们学习到了企业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核算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这些都为今后合成氨工业及化学工业的其它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苏联技术的基础上,中国开始自力更生发展合成氨和化肥生产技术。

1956年,化工部化工设计院自行设计年产7.5万吨合成氨装置,建设四川化工厂。在设计过程中,对永利宁厂和吉林化肥厂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设计。

四川化工厂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具备自力更生建设氮肥厂的能力。

为适应各省、市发展氮肥生产的需要,1958年化工部氮肥设计院根据四川化工厂的生产建设经验,以及永利宁厂以无烟煤制取合成氨原料气的工业化数据和生产经验,编制了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定型设计。

自行设计、设备国内制造年产5万吨合成氨规模系列的氮肥厂如衢州化工厂、吴泾化工、广州氮肥厂于1963年初相继投产。到1965年,全国年产5万吨合成氨规模的氮肥厂达到15个,当年合成氨产量达到130万吨以上。

这批我国自有技术和成套国产装备的氮肥厂系列,行内称为“中型氮肥厂”或“中氮”。

合成氨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原料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合成氨的生产以煤、焦炭为原料,从50年代开始转向使用石油或天然气。采用新原料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投资规模少、生产成本低、装置便于大型化等优点,因此一些新建的合成氨厂大多数均采用石油、天然气作为原料。

合成氨工业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生产规模大型化。

20世纪50年代初合成氨单系列装置最大规模为日产200吨(年产能7万吨),60年代初为日产400吨,到60年代中期,由于离心式压缩机的采用和热能综合利用的发展,使大型生产装置具有更突出的优越性,出现了单系列日产1000吨氨的大型氨厂厂。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日产1550吨氨的单系列装置。

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掌握的中型氮肥技术落后了。

我国在60年代也开发了年产几千吨的“小化肥”技术,小化肥装置的合成氨产量一度占中国合成氨产量的一半以上。

但是小化肥技术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生产合成氨的能源消耗远高于大化肥装置,不是技术的发展方向。

自主技术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大化肥技术,在生产规模、生产能耗等技术经济指标上都要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吉林氮肥厂

吉林氮肥厂于1957年建成投产,采用煤化工生产方式生产合成氨(分子式:NH3)和硝酸铵(分子式:NH4NO3)。合成氨是化肥工业和基本有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硝酸铵在农业上用作肥料,能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对化学肥料的年需求量达到500万~600万吨,由于当时的中国没有强大的民族化学工业,因此化学肥料主要依赖进口,耗费了国家的大量外汇。[1]

“一五”期间,国家计划在苏联的援助下建设吉林氮肥厂一期工程,预计年产5万吨铵和9万吨硝酸铵。[2]计划到1958年,中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建成五个大型的化肥厂,化肥年总产量计划达到21万吨。[3]吉林氮肥厂是“一五”期间建成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化肥厂。

吉林氮肥厂建厂之初,所有勘测、设计、设备材料供应、施工、生产等项工作都是在苏联政府和苏联专家帮助下进行的。

根据1951年6月20日中苏双方签订的No-00628号合同及第1~5号补充议定书,吉林化工区建设合成氨工程的全部设计工作由苏联化工部国内氨气工业科学院负责总承包。设计总工程师为别图霍娃,设计组长为乌伯达舍夫。

共有苏联4个部下属的12个设计单位具体分工负责,其中包括:化学工业部下属的氮气工业科学研究院设计院及分院、氧气工业设计院、基础化学工业设计院;建筑工业部下属的建筑设计总局第二设计院、工业运输设计院哈尔科夫分院、上下水管道设计院、管道结构设计局;冶金化学工业建筑部下属的工业建筑设计院、热力工程局热工设计院;重型机械制造工业部下属的中央机械构造设计局。施工图纸从1954年开始交付,截至1957年陆续交付完毕。共计23375张。

家园 鱼与渔不可得兼,选鱼还是渔?

自主研发得到的是渔,引进得到的是鱼。

引进过于超前的技术装备对当下的研发助益很小。

当时的中国也不可能靠进口装置解决化肥生产问题。

家园 能不能给你老师说说,放过西西河啊。

做舆控实验,老盯着西西河一家薅羊毛。

已经是属于:挑选实验对象了。

写论文,你是通不过的。

家园 这个认识水平还不如一些炮党

国民党的资源委员会名字有点迷惑人,实际上的功能相当于解放后有“小国务院”之称的计委的一部分,它也有计划,但是没有制定执行全国的生产和配套的物资供应经济流通的能力。但是在资本和重要物资管制以供应抗战来说,是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如果不是炮党的执政能力稀烂,资委会还是可以有更好的发挥空间的。

五十年代初的156项目是全国人民尤其是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整个五十年代全世界上唯一一张农业国的工业国入场券,而且只有这条路是最快最全面也是最高效的道路。

156的核心是苏联嘴对嘴喂,手把手教,扶上马还送一程帮助中国建立了一个在当时算是世界二流的完整工业体系。这个工业体系可以让国民党时期地调所资委会这条组织路线,丁文江翁文灏等人为例,包括孙维的爷爷孙越崎,那是小字辈了,打下的地质资料基础变成全国开花的冒烟工厂。可以把深埋地下的各种矿石石油,在山间谷地流淌了几千年的大江大河变成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火箭卫星原子弹。

这些耗费巨资又不能吃不能穿的铁疙瘩保证了中国自此以后可以免于外敌赤裸裸的军事入侵。安全才是后续所有发展的最大的前提基础,然后被直接无视了,认为是理所应当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换来的。

所谓上海模式,说穿了是西方势力武力制衡下剥夺中国主权的租界经济,可以集中资本搞点来钱快的轻工业。但是什么美国海军陆战队,工部局的警察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炮面前不值一文,也是现在中国史学界为什么天天拿稻草尬吹成黄金十年站不住脚的地方。日本侵略军踹一脚繁花似锦的稻草房子就倒了,这点道理连三只小猪里的猪弟弟都明白,现在居然还有人沉湎于表面上的资产负债表数字以为能比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共和国领导人更英明。

通宝推:葡萄,
家园 不懂合成氨别硬装。是我没提供资料,还是西西河有影响力?

话说,大多数西西河的人,是不是连合成氨这项技术都不懂了?虽然现在很多网上资料都被删除了,你们能不能稍微查下百科,哪怕是百度百科?

--

【合成氨指由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合成的氨,为一种基本无机化工流程。现代化学工业中,氨是化肥工业和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原料】

【合成氨工业在20世纪初期形成,开始用氨作火炸药工业的原料,为战争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转向为农业、工业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氨的需要量日益增长。】

【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4)从1902年开始研究由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 [2]于1908年申请专利,即“循环法”,在此基础上,他继续研究,于1909年改进了合成,氨的含量达到6上。这是工业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和氮气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将氨产品从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未反应气和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合成反应。】

【合成氨的主要初始原料可分为固体原料、液体原料和气体原料。如天然气、石脑油、重质油和煤(或焦炭)等。】

--

抱歉,我说错了,技术更是早了10年,工程上才是20年代:

(1)纯技术是10年代就已经成熟了;

(2)合成氨工业是20年代就已经成熟;

(3)1949年前,全国仅在南京、大连有两家合成氨厂;

(4)在上海有一个以水电解法制氢为原料的小型合成氨车间。

原来你是真的一点技术都不懂,一点技术都不懂的话就连最基本的判断力都没有,感谢你的资料了,但我不觉得你有跟我讨论这个问题的资格。

家园 鱼和渔完全可以兼得

就象现在中国的光刻机,虽然中微能生产一点,但满足的了国内的需求吗?显然是满足不了的;有阿斯麦尔的光刻机先进晖?显然是没有。

那中国怎么办?靠中微的光刻机一点一点迭代升级?

现在的情况显然是先进口阿斯麦尔的生产起来,自己生产的光刻机也一点一点的迭代。

当然引进的光刻机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光刻机问题(就象引进30万合成氨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化肥问题),但至少能满足部分需求不是吗?总比座在那干等好啊。

显然鱼和渔是能兼得的。

家园 吉林氮肥厂一期二期、太原氮肥厂一期二期、兰州氮肥厂一期二期

吉林、太原、兰州都有可能:

【在156个援建项目中,有14个化工项目,即吉林氮肥厂(1955年后称吉林肥料厂)一期、二期工程,太原氮肥厂(后称肥料厂或化肥厂)一期、二期工程,兰州氮肥厂(后称化肥厂)一期、二期工程,吉林染料厂,吉林电石厂,太原化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华北制药厂抗生素分厂,淀粉分厂,太原制药厂,保定电影胶片厂。】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4453571

156个项目中有14个化工,14个化工中有6个氮肥相关(从现有信息看,一期、二期算两个项目)。

那个知乎答主伏地躲咪喵 的父亲所在的尿素厂,最重要的是细节:

(1)素化肥这玩意现在也没太大技术含量,主要是一个规模优势。

苏联人那设备,空气压缩机三层楼高,水塔大概8层楼还是木头的,就这也能造化肥。就这设备一直运行到差不多2000年,生产了40多年尿素,顺便还搞点炸药啥的。

(2)苏联人当初比较厚道的一点是,不光教会你造化肥,还顺便把造化肥的设备怎么生产一块教会了。

不用担心技术扩散的问题,比如说制造液氮的空气压缩机,什么反应釜,化工用的管道阀门,各种配套的设备我觉得印度应该搞不定。

(3)化工制品这玩意,玩不出规模优势,成本下不来,很容易被进口化肥弄死。

我记得当初刚加入wto,美国俄罗斯化肥进来之后,化肥厂日子就很难过了,设备太旧,产量上不去,美国那化肥含氮量还更高,结果就是共和国第一家化肥厂就这么没了。。。

加上“共和国第一家化肥厂“大概率是太原。

【太原化工厂1956年开始建设,1958年7月投产。

太原氮肥厂1957年建设,1961年投产。

太原制药厂1958年建设,1960年1月投产。

……三个氮肥厂的计划投资是6.82亿元,占化学工业总投资的63.7%。

……化学工业建设的三个氮肥厂从规模上看都属于中型氮肥厂,每个厂的生产规模都是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9.8万吨。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159134

哪家厂并不重要,重要在的是知乎答主伏地躲咪喵 所说的细节里,不说其他工业母机,苏联至少是把生产氮肥的工业母机交给了前三十年,设备怎么制造都教了,但最终的结果,就像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的化肥只能堆在广场上吃灰一样,化肥工业的母机也只能在156项目的角落里吃灰。

--

如果你以为我上一条回你的回复中对前三十年”不懂装懂“的中央摘桃派的分析只是为了把责任归因到他们头上,那么,我现在可以说一下我想了两三天的最终结论了:

第一、只有组织结构落后的时候,个人的能力和操守才特别重要,更先进的组织术,不仅能让大多数管理者发挥差不多作用,而且当管理者不合格的时候能够最快发现并且更正。

第二、从建国到现在,这种办公室化、政治口号化、文科化的现象,并不能通过拆除办公室、下基层、像陈永贵一样向上挂职,通过小手段解决。

现在的互联网企业的扁平化层级结构才是最终出路,有两点关键,层级要少,每个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人要多。

第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各种毛式工作法是学不会的,只有管理者同时管理了众多的工程项目才能在实践中学会。

一句话,每个人仍给他们很多个项目、很多个人,让他们直接管理一些项目、直接管理很多人,那些滥竽充数之辈就无所遁形了。

在土地革命期间,所有的军事主官在军事能力之外都有着特别强的管理能力,但所有的政工干部,都是托了毛在军队上建立的组织结构的福,把这帮政工干部扔到社会上,他们完全玩不转。

在中央,则是别人都讲组织纪律,包括毛也讲组织纪律,但就他们不讲组织纪律,那么他们当然可以利用这一点额外捞好处。

--

所以,“实事求是”的能力、组织程度的高低,在现代可以直接量化成“直接管理多少个人”这个指标。

举例,近的话,敢于直接管理快递员的狗东,就是比将快递包出去的淘宝、天猫组织程度更高。

远的话,“点兵多多多益善”的韩信,就是直接指挥到士兵的能力,这就是在军事上的肉眼可见的组织能力;而“不善于统兵却善于将将”的刘邦,则表现出的是对于国家级的组织能力。

一句话,有些人上纲上线能够成功,是因为别人都讲组织纪律就他不讲组织纪律。当一个人觉得他具有”实事求是“或者组织能力或者马克思主义者的话,你可以直接问他管理过多少个人。建国初中央那帮摘桃派,权力斗争能力是很强,但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很弱,跟毛比起来完全不够看的。

通宝推:拉拉的拉拉,
家园 拉倒吧。一年来一回,不是训练新学生,能是什么?
家园 我的意思是你太苛刻啦,你也知道,我是疯狂揭露解放前的人

你也是认同我的意思,就是毛主席是最棒的。

在这里,你也应该看一下建国初的一些操作,可以看见很多资料被压制了,就是在中美蜜月期,很多中苏合作被压制了。

还有高岗建设东北民主联合政府政府的功绩被压制了。

当然,也就此压制了建国前后的一些事情。

而在这段时期,刘周也是努力的,有功劳的。

你也不要对他们太过于失望、激愤。

另外,我想说的是以我看资料的理解,我觉得这个规模还是很大的,乾道河友有点半认可。

就是这个似乎和你们说的小化肥还是有区别的。当然了,今天中国厉害了,可以疯狂玩大化肥了,看不起建国初了,但是我觉得苏联的这个援助是不错的,是符合新中国需求的。

苏联专家的计划还行,比较到位。

当时的问题是工艺水平不够,但是这也符合咱们的接受能力接收能力。

乾道河友说建国初有20万工程师我不知道哪里来的资料,据我观察,上海解放走了一大批。东北日本投降更是走了一批。

建国后,追随国民党的又走了一批,那么到底还有没有20万?我是怀疑的。

所以我们的接手能力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培训,等等等。

家园 你这个说得太狠了,乾道河友还是支持自主的,只是他错误的理解了

上海殖民地工业模式。尤其是把建国后被有意调控的自主化上海和解放前混淆了。

这导致了他的失误。

苏联给咱们的大概是三流水平不算高,但是很全面,这个全面很值钱了。很完善可以说,也是极其适合中国,因为中国太大了,需要发展的地方太多了。

但是,你这个比喻形容很贴切,就是嘴对嘴,一点没错,真是这样,还收费不高。

任何觉得应该免费的都是不合适的。

所以大跃进结果还是可观的。只是可惜因为赫鲁晓夫的急躁,不理智,决裂了,非常可惜,对于两国都是遗憾。

重要的是作这些工作必然耽误一些民生消费。没办法,他们这代人的贡献需要被认可,被尊敬。

家园 那个时代中国可没有多少外汇。

30万吨合成氨(如果当时有的话)要引进也就引进一套,聊胜于无。

而且进口生产线之后配件也得长期进口。

家园 你回贴之前不看帖吗?我说的上海模式是毛泽东时代的上海模式,

不是解放前的。

上海模式是以自力更生为主,快速迭代,多快好省地建设工业体系。

家园 他的意思我能理解,当时没钱啊,但是苏联也不是要求咱们多钱

这次中微的我看是能满足国内需求的,这是根本,哪怕是有一些要求也没问题,但是肯定高精尖的是不行了。但是也不影响啥。

高精尖迭代倒是好,可是我们落后了啊,只好追赶吧。

家园 苏联大部分是贷款吧?设想一下,西方会给贷款吗?
家园 那就更不存在什么上海模式了

粮食能源材料都不能自给,只能是全国一盘棋里面的一个局部。谈何模式?

上海支援全国是外调设备技术和工程师技工,还有个全国支援上海呢。三年自然灾害为了保上海的粮食供应,四川饿死了不少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