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湘江之役,彭总指挥失误也是败因之一 -- 忘情
作者:忘情
长征途中的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将士们不堪回首的惨重记忆。此战结束后,中央红军主力及中革军委虽然跳出了湘军、桂军的南北夹击,但总兵力锐减至约3.5万人,而且有不少部队成建制损失。
后来红军总结湘江之战的教训,认为主要责任因归咎于李德、博古搬家式的决策,以及危急时刻的优柔寡断。这个结论没有错。不过,如果对比一下中央红军两大前锋、红1军团和红3军团分别阻击湘军、桂军时的指挥决策,彭总指挥风格粗豪有余、细致不足的弱点就显现无遗了。
多年后对比交战双方记录便不难发现。桂军初时为了“送客”,曾于1934年11月21日将部署在灌兴一线的主力南撤,直至27日才折返。李德、博古未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组织红军轻装疾进,结果让桂军以为红军欲入桂建立根据地。视广西为自家“禁脔”的桂军,便于28日集中4个团的兵力猛攻新圩,另有3个团作预备队。
面对战斗力颇强的桂军,彭总刚开始只派了红5师的红14、红15两个团在新圩迎敌,将红13团留在白塘附近作预备队。结果,红14、红15团与优势之敌血战整整3昼夜,红5师参谋长、红14团团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牺牲。红14团政委、红15团团长、政委重伤。营以下干部大部牺牲。在红14团仅剩200余人,红15团仅剩400余人的情况下,彭总这才于11月30日上午令红6师的红18团赶往新圩接替红14、红15团防务。可是,还没等红18团全部就位,桂敌就已突破红5师在新圩的防线,并径直冲向集结在石塘附近的红13团、红6师主力及红8、红9军团。
如果彭总一开始就在新圩投入红5师全部3个团,同时令红6师18团在红5师阵地后设置第二道防线,情况就会好得多,至少能制止桂军的连续突破。事实上,集结在石塘附近的中央红军部队人数虽不少,但却均未做好遭遇强敌的心理准备。结果桂军突然出现,入伍不久的新兵比例过高的红8、红9军团立即陷入了混乱,无法组织起有效抗击。红13团虽然战斗力强悍,但在阵角已被兄弟部队冲乱的情况下,同样遭到了巨大损失。仅战斗了1天,该团便仅剩300余人。红6师的红16、红17团在石塘附近与来犯之敌血拼,损失也不小。被派去增援新圩的红18团更是被隔断了与主力的联系,最终全部损失。
在界首渡口的光华铺战场上,彭总将红4师的3个团一字排开,从11月29日起与桂军4个团接战。按说双方兵力相差不大,红3军团的战线应该比较稳固才对。但也正因为如此,彭总疏忽了阵地间隙的控制。而桂军则利用夜暗,于30日凌晨派兵绕过红4师防御阵地,一度占领了界首渡口。
这里是中革军委和军委纵队的主要渡江地点,而且距红3军团指挥所不到300米远。闻讯大惊的彭总立即从阵地上抽调红10团2个营兵力掉头反击这股桂军,虽重新控制了渡口,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带队的红10团团长沈述清却不幸壮烈牺牲。而且由于红10团阵地上防御兵力骤然减少了三分之二,在正面桂军的猛攻下该团阵地很快发生动摇。彭总只得令红11、红12团退至第二道防线收缩阵地,尽量与红10团靠拢,以减轻红10团的防御压力 ,同时令从70公里外的新圩赶来的红5师、红6师从行进间投入战斗,与桂军反复拼杀。
由于是逐次投入战斗,因此红3军团始终未能将突入的桂军全部打出去,而是与敌搅在一线,始终形成不了绵亘的防线。这直接导致了12月1日中午红4师的生存危机:当时,彭总鉴于中革军委和军委纵队业已过江,就直接命令与桂军缠斗在一起的红5、红6师赶紧撤,却没考虑到如此一来,一直顶在前面的红4师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幸亏红4师政委黄克诚发现情况不妙,不待红3军团的命令,即行指挥红4师边打边撤,这才避免了又一重大损失。但当时正在渡河的红8、红9军团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遭桂军突袭后损失颇重。其中,红8军团事后能收拢到的人员仅千余人。
实际上,桂军在新圩和光华铺两个方向上总计投入的兵力仅有8个团,也就1.5万人左右。而红3军团在长征之初,有约1.7万人。即便算上突破前三道封锁线所受损耗,湘江之战时兵力也与桂军旗鼓相当,打得如此险象环生确有些不应该。长征到贵州后,由广西红7军发展而来的红5师,只能编成红13团。损失超过三分之二的红6师只能分散补入红4师的3个团。红3军团只能维持4个团较为充实的编制。而当面桂军仅付出了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
反观同样被迫兵分两地的红1军团。由于红15师配属红5军团行动,林总在北面的脚山铺方向只掌握有红1、红2师的6个团兵力,实际兵力1.3万人左右。而且11月30日中午前,实际只有4个团的兵力就位,总数约8000人。他们的对手湘军,则总计投入了29个团,近8万人的兵力。其中11月29日投入12个团兵力,30日投入20个团兵力。
需要指出的是,湘军不仅较当面的红1军团有数倍的兵力优势,而且有飞机助战,投入的炮兵也不是桂军所能比的。但就在这样的不利形势下,林总始终注意让下属各团阵地平齐,始终保持了战线的完整,并且有失必反,在短兵相接中让湘军优势空地火力暂时失去作用。虽然湘军一直在寻找红1军团各阵地之间的防御空隙,试图割裂红军阵地,但林总沉稳地组织各团逐步后撤,战斗阵型始终不乱。哪怕是12月1日一股湘军成功地接近红1军团指挥所,也很快被红军发现并击落。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林总在选择阻击阵地时尽可能向北移,因此哪怕到了12月1日中午,红1军团奉命渡江,当面湘军还需要急行军一天时间才有可能封闭界首、凤凰嘴这两个渡口。而等到湘军紧赶慢赶终于抵达渡口时,还能过江的红军各部早就过江了。
在脚山铺方向上,湘军付出了伤亡7000至8000人的代价,而红1军团的2个师虽然打得艰苦,但实际伤亡也就2000余人。到贵州后,中革军委将损失过半的红15师拆散补入红1、红2师,红1军团仍能维持6个团较为充实的编制。
公平地说,红3军团将士打得异常顽强,为中革军委和军委纵队脱险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红3军团阵地上多次出现的危局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彭总指挥欠细腻是主要原因。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
但林总沉稳地组织各团逐步后撤,战斗阵型始终不乱。
其中第119页~121页说到了毛要求趁桂军尚未准备就绪攻打全州,以赢得时间,但是朱站在了三人团一边,投票比例4:3,否决了毛的这一建议,而是“从南面绕过全州......"致使红军丧失了宝贵的两天时间,招致惨败!
要是林彪挂帅,我们的伤亡会不会小一些,抗美援朝解放军指战员伤亡太大了
控制不好进步,林彪战略不够,还不够听话,其实最主要的是周总理不希望林彪挂帅,同时,林彪自己的求战意识也不够。
他的方案太保守,如果不按照毛主席的方针,就不能快速到38线。
这里面涉及一个巨大的战功的问题,如果四次战役,都是四野,或者换上林彪,情况确实可能很好。但是很难这种安排,而且华北野和二野求战意识强烈,这个也不好办。
四野听从指挥应该问题不大,但是整体战略在林彪指挥下可不可行,不好说。
对比抗战,抗美援朝的效果已经够好了,值得满足了,而且咱们的后勤还太不完善。
最可惜的就是九兵团长津湖,如果是四野,估计一战定乾坤了,可惜由于各种原因,上的是九兵团不是李天佑军,确实可惜。
彭老总在战略上比较信服毛主席,战术上比较粗糙,已经很好了。
中朝的合作由于历史原因,还不够顺畅,也是可惜,如果斯大林协调大家,好好安排,做好地图,尤其是命令朝鲜听中国的战斗方式。
情况肯定会更好了。
打就打了,还顾忌啥,没有必要。唉。
五次战役前的王近山为什么那么狂妄自大? - 落寞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5461196/answer/3492780739
当时,彭总鉴于中革军委和军委纵队业已过江,就直接命令与桂军缠斗在一起的红5、红6师赶紧撤,却没考虑到如此一来,一直顶在前面的红4师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不止你一个人这么想,甚至我都怀疑你是看到有这种想法的存在才这么想。抗美援朝时如果不是彭而是林,会不会打得漂亮的很多?这戚八九十年代算是一个讨论较多的问题,此问题之前有没有讨论?从何而起,我就不知道了。
正方认为能找得好很多,因为林总多谋谨慎,彭总过于强硬,故林优于彭。反方认为林总过于谨慎多虑,不适于打劣势之仗,而彭总遇强越强,决心坚定,故彭胜于林。这是从个人风格去考量。
至于战略能力和指挥大规模长时间作战的水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彭总经过了考验,而林彪长时间脱离战场,抗日战争未经足够的考验验,而解放战争四平临江之战打得不好,辽沈战役决心不足,渡江后还被白崇禧咬了一口。而彭总的关家垴和百团大战都有战略意义,争议而不是一边倒的批判。故不认为林必优于彭。
作战意志和决心,林总当时身体不佳,如假则无意志和决心,如真则无足够的体力去落实意志和决心。当然,这个问题可以去掉,因为是假设林彭二人都是正常状态。
综上,认为理论上彭优于林,是基于美军多首的联合国军,从战场态势和军力装备上压倒性的优于我方,这不是林彪能应付的。实践上彭优于林,是基于上述军力对比和林彪的身体状态。全面考虑,彭优,林有打拉跨的可能。
所以当时讨论了很久,彭优战主流。这些从当时的各式军事杂志上能体现。互联网上也有讨论过这个问题。
上面是依记忆,有错漏属正常,大意就是如此。我个人也是站彭一边。
其实一二三四五军事上说都很好。志愿军四次战役有重大失利,这板子可以不打在彭总身上的,打也理所当然就是了。
英法公开说不想打了,认为要重点在欧洲防备苏联,直接停火得了。跟很多人印象中的不一样,这时的麦克阿瑟在美国民间仍是位传奇英雄而不是loser,反倒是杜鲁门的人贪污腐败当时很不得人心,而麦克阿瑟则借机把锅都扔到杜鲁门头上,被打回三八线不是我老麦不能打,而是杜鲁门给我划下一堆条条框框让我没法发挥。高潮是麦克阿瑟在四次战役进行时公开放话要大打全面打不局限于朝鲜,弄得欧洲各国纷纷抗议,这下彻底惹恼了杜鲁门很快把他撤职了。结果就是杜鲁门支持度狂降到历史最低,直到现在仍是最低,总统眼瞅着当不下去了,后来被迫主动放弃竞选。
而且这次作战志司早就有所打算,三兵团十九兵团加上九兵团也增援上来了,另外还有近十个炮兵师,并且还给老部队补了三四万老兵七八万新兵。所以别看第四次战役不太理想,但那只是老部队一直连续作战的缘故,现在生力军来了,弄不好可以打出个超出一二三次战役的大胜仗。志司担心新部队不适应朝鲜,还专门给新部队配了顾问,派去60军的顾问是42军副军长加42军和55军的三个正师长,42军副军长呆在60军军部,三位师长下到60军的三个师部。
因此看起来敌人内部乱七八糟,志愿军兵强马壮。而且五次战役打起来以后,大家发现的确如此,第一阶段打得非常顺利,60军一直打到汉城北郊,唯一的遗憾是敌人跑得太快战果不多。这时志司竟然来电把派去60军的四位顾问叫回去了。而且这时60军跟后方其实已经脱节了,这四位回去的路上啥都没有,差点没饿死,打到一只兔子才有力气走回去。然后180师就出事了,要是这四位留在60军,也许不会那么惨。
疯狂!!!是的,疯狂,非常疯狂,王近山吹牛皮的思路极为明显,以前说是毛主席的锅,后来发现不是那样,结果又说是彭老总的锅。
其实毛主席和彭老总都严重提醒了,是国内的乐观派,对军事不在行的领导又说话了,这个人就是周总理,然后国内宣传也很疯狂。
这就造成了王近山的猖狂,布置出了60军这个奇葩,居然两个师负责其他战术方向,也是奇迹,就这,他们还疯狂往前冲。
彭老总一再要求他们站住,不要向南,但是控制不住了,其实这是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
冲的太深,回来自然有了难度,好在,组织还算及时得力,殷蹙也不算大失败,之前的基础打得太好啦。
本来应该就是东野一路到底的,改成了轮战也行,但是指挥不行,王近山不听彭总的话,对四野不服。
自身内部也没有整理好,因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装备而大意了,以为四野行,他们也行。其实露出了屁股来。王近山实在是拉跨,全方位的完犊子。
整个会议中,只有时任三兵团副司令员的王近山斗志高昂,当时三兵团司令员原本是陈赓,但陈赓因为伤病原因,并没有在一线,王近山暂代兵团司令员一致,
奇怪的是,其他几位兵团司令员,诸如宋时轮、杨得志均一言不发。
王近山在会议上甚至拍着胸脯表示:
“我们一个兵团消灭美军一个师不成问题,我保证还有活捉5000个美军俘虏兵。”
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邓华只是委婉的提了一句“美军不好打”正准备就前四次战役做一次总结时,就被彭老总打断,邓华也就没有再劝。
“当时的氛围太过乐观。前四次战役总共也就抓了5300个俘虏,而且是全部联合国军,韩军占大多数,你一口气就要抓5000!怎么可能嘛。”
就是崇拜谁,都会想、梦想,谁谁谁上去,不会牺牲那么多人,等等等吧,然后达到一个什么效果。
结果呢,现在看来还真有机会!!就好比抗战后我们能够在两年内解决国内解放战争一样,哈哈哈。
抗美援朝要复杂一些,林彪不好上了,否则就得升天了,必须是综合结果。
彭老总是最合适的,因为必须顶得住还得能够指挥四野,四野必须打头阵,其他的都是柴火。这不是装备的问题,而是能力素质的问题。
似乎要能者多劳,唉,必须要考虑政治。尤其是抗美援朝我们赢了,就更不好让林总一个人独享功劳了。
洗脑是很可怕的,明明是毛主席和彭老总都要收,结果到了某些人嘴里就成了毛主席和彭老总要疯狂进攻的意思了。这也是国内今天主流很有意思的事情。
那这份”我军胜利转进,美帝狼狈追击“的报告是谁做的?彭总返回朝鲜后收到的战报到底是什么样?到底是谁在骗人?是谁在伪造”形势大好“的假象,把完全相信他的同志们统统欺骗了过去?
我们要知道,彭在2月份回国报告期间,几乎是时时刻刻都在”倒苦水“,不是倒他个人的苦水,是在倒前线十几万几十万志愿军指战员的苦水。为了给那些战死、冻死、饿死的“年轻娃娃”讨个说法,他能半夜闯进领袖的卧房,能在伍豪面前拍案而起,当着杨立三、刘亚楼的面指着鼻子骂人:“这也困难,那也困难,你们整天干的是些什么?……难道国内就不能采取紧急措施吗?”
4月10日,彭将粗略的计划发给毛,表示第五次战役将”力求在三八线北歼灭敌人几个师, 得手后再向敌纵深发展“
4月13日,毛回电彭,表示”完全同意你的预定部署,望依情况坚决执行之“,第五次战役的”浮夸计划“,就这样定了下来。
歼敌4、5个师,是杨迪自己括号里的字包括美军几个师,毛主席可没这么说。
这实际上是前线王近山和后方周总理逼迫的结果。
毛主席审批的是彭老总的收敛的计划,减低是主要歼敌南朝鲜师,不是杨迪的恶心造谣。
主要攻击目标肯定是美军,但是歼敌目标不可能是美军,同时,彭老总还要大家到位,不要突进。这些王近山都没有做到。
我们的要求是在三八线附近作战,不是深入敌后。这点电报已经说明了。
1951年1月,11军31师奉令转隶第12军建制领导,随该军出川北上参加抗美援朝。3月,进入朝鲜战场。4月,参加第五次战役。在第一阶段中,31师担任12军预备队,预歼之敌美3师在我全线进攻下迅速有序撤退,致我失去战机。(我没看懂,但是感觉过于突前了)
在第二阶段中,31师担负战役迂回任务,于5月16日突破南朝鲜军第5师防线,截断洪杨公路,直插丰岩里。师主力91团(欠3营,该营在穿插途中掉队,暂归友邻指挥)于20日晚率先抵达三巨里以南兄弟峰、射南山地区,断敌南逃,拟由南向北与27军特务团由北向南协同歼灭下珍富里之敌,该敌原先侦察为南朝鲜军第3军团指挥部及溃敌一部,建制混乱,战斗力不强。
91团经过一夜的构筑工事,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但与师指电台联系不上,尚不知穿插时敌情已发生重大变化。南朝鲜军第4、6军团余部也窜到了下珍富里,连同原有敌人约两万多人,且发现美3师来援。据此情况,31师以现有兵力难以取胜,遂决心放弃攻击,向北撤退。
21日拂晓,师作战科副科长枫亭历尽艰险找到91团,传达命令。团长李长林、政委张士诚等大吃一惊。一个团怎么可能去攻击两万多敌人,必须马上转移。但是91团的位置很不利,处在3条公路的交叉点上,敌人机械化部队扑上来极为危险。而且在距我方90余公里的敌后,也不可能得到援兵。李长林默思良久,然后语出惊人:“从哪走看来都有问题,我看只有先向东南方向走。”
东南?大家吓了一跳,东南是敌首都师防地,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李长林解释道:“这样能出其不意,然后我们再一拐弯,转移到南汉江的大山里,那里是敌人的后方,防守薄弱。然后再从东面插过去,只要过了广川,问题就不大了,即使有伪军拦路,咱们硬打也能打出一条路!”大家精神为之一振,好!以进为退,变被动为主动。这时,31师的电台也与91团叫通了,同意了该团的方案。
前四次战役打得比较好,可以说超出了出兵前不少高级干部的预期
国内宣传鼓动工作那可是成倍的放大效应,加上民众竭力捐钱捐物,加班赶工,游行示威。
整个社会支援抗美援朝运动极速蓬勃发展,造成了不少人在热浪中迷失,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想法
客观讲,当时有两个极端,起初是恐美症,后来轻视美畜。
(秦基伟将军写过:15军都快转业成公安部队了(43师在15军正式北上前被拆去剿匪),自己也要转成成西南公安军司令了,但是听到前方打胜仗,大家心里痒,听说要抽调部队,就报名去前线)
从北到南一推就完,三兵团抓五千美军俘虏从刚到战场的他嘴里冒出来也就不稀奇了。
(实际上当时脑热膨胀的可海了去了,只不过王近山因为后来180师翻车被军迷们抓典型罢了)
“从北到南一推就完”
盲目乐观。
尤其是李奇微一衬托。
居然还抱怨杜鲁门拴了他的手脚。如此巨大的兵器火力后勤优势,打成这种样子,好比德国队踢不过日韩,麦克阿瑟就是勒夫。这二位稍微要点脸的话,都应该切腹自杀以谢国人。
居然有脸活下去,还敢抱怨,真不知世上还有羞耻二字。
第一,战前彭总从四野向60军派了四位顾问,一直下到师里。第二,转入防御阶段后,又让这四位回总部向彭总当面汇报工作。第三,这四位从60军回总部的路上差点没饿死,彭总知道后让他们在总部好吃好喝好招待,一直呆了十几天,突然让他们赶紧回正在休整的四野老部队带兵南下,这才知道180师出事了。
说明60军什么样,彭总一直知情,而且是第一手情况。对他们进攻时不放心派了监军,但防御时觉得没问题,就把监军撤回来了。而且没粮吃这事彭总也知道,还有十几天时间做调整。所以说王近山进攻时太狂不听指挥,好像不是这样。而且这几位还是四野的,没必要替王近山甩锅。。。
彭总就是命令他们到汉城就妥了。这样方便撤退。
结果当然是突进去了。撤回就晚了一点。
当时这些部队还觉得突进挺厉害呢。也算是李奇微的诱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