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淮海战役,杜聿明面对粟裕,怎么打都没用 -- 忘情
作者:忘情
说起蒋介石的干预前线指挥,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一点上,就连他的黄埔学生、嫡系将领们也没少吐槽。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就有这么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杜聿明率3个兵团仓皇撤离徐州,向徐州西南方向的永城逃命,途中却收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在信中,蒋介石不惜屈尊降贵,和自己的学生称兄道弟,但却严令杜聿明立即率部折向东南方向,前去救援被围的黄维兵团。片中,杜聿明一脸无奈地长叹:“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完了,完了,照这个手令执行,3个兵团,数十万将士眼睁睁的……”
这个情节历来被人当作“蒋介石朝令夕改”的典型案例。其出处来自杜聿明在功德林里撰写的《淮海战役始末》。前些年,类似这样的“亲历记”和“口述历史”很是火过一阵,一些人将这类东西奉若圭臬。殊不知因为主客观原因,其史料价值在所有类型的历史资料里是最低的。就拿这事来说,杜聿明在其回忆里选择性地回避了一些事情,从而成功地将失败的黑锅甩到了老蒋身上。
黄伯韬兵团行将覆没时,中央军委于11月18日指示淮海战役总前委:对由蒙城向宿县前进的黄维兵团,以一部兵力正面阻击,以一部兵力打击其后尾。华东野战军(下文简称华野)歼击黄伯韬兵团的5个纵队迅速南移至徐州、宿县之间,作为南线预备队。总前委也于19日提出,华野以7、8个纵队箝制杜聿明集团,以6、7个纵队南下先打黄维、李延年兵团为上策。21日,粟裕定下决心:以7个纵队在徐州南面阻击杜聿明集团南援,保障中原野战军(下文简称中野)及南线我军侧背安全。具体部署是:华野1纵、3纵、12纵和鲁中南纵队为第一线,4纵、8纵、9纵为第二线。
11月24日,蒋介石把刘峙、杜聿明等人召至南京开会,决定以徐州“剿总”主力沿津浦铁路两侧向南进攻,以李延年兵团和进至南平集地区的黄维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对进打通津浦铁路徐蚌段,以利今后作战。杜聿明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他于24日下午飞返徐州后,立即将12军、72军编入邱清泉兵团,令该兵团其在津浦铁路东侧向南实施主攻。同时还令孙元良兵团在津浦铁路西侧向南进攻,李弥兵团守徐州。
邱清泉兵团无论是兵力、装备还是战斗力,都是徐州尚存的3个兵团中最强的。杜聿明让该兵团打头阵,充分说明他并非敷衍老蒋,而是打心眼里认同这一决策。不过,敌军这一动向早在粟裕意料之中。在花了1天时间调整部署,邱、孙两兵团于11月26日一早开始向南攻击时,却一脚踢在了铁板上。邱清泉亲自督战,全兵团拼命攻了一天,付出极大代价后,仅仅前进了2500米。孙元良兵团下属的2个军属于川军系统,战斗力远不及邱清泉兵团,所以进展更是不值一提。
这个时候,黄维兵团已被中野合围在双堆集地区。着急上火的蒋介石于26日晚在电报里申斥徐州“剿总”,严令徐州方面迅速南援黄维兵团,“不得延误为要”。刘峙、杜聿明挨了骂后,也严厉督导邱、孙兵团加强进攻。但经过27、28日两天激战,邱清泉兵团几乎仍在原地徘徊,而孙元良兵团则在华野北线阻援兵力的强力反击下溃退了下去。与此同时,南面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也在华野南线阻援部队的狙击下寸步难行。
至此,蒋介石企图南北对进、“三军会师”,一举打通津浦线徐蚌段交通的图谋破产了。鉴于28日早上发现华野南线部队有围歼李延年兵团的企图,他一面令该兵团撤回蚌埠,一面用飞机将杜聿明接来南京,面商下一步作战计划。杜聿明在公开会上一言不发(据他说是为了提防郭汝瑰),却在会后与蒋介石密谈时提出:放弃徐州,自己率3个兵团出徐州西南,经永城到达蒙城、涡阳、阜阳间地区,以淮河作依托。若情况许可,则攻击中野侧背,以解黄维兵团之围。就算救不了黄维,也可以保全邱、李、孙这3个兵团。
杜聿明在回忆史料里称蒋介石同意了他的计划。但实际上,蒋介石只是同意了他放弃徐州,但却要求杜聿明率3个兵团走西南方向,从津浦路以西绕过山区南下,避开华野设防坚固的徐州南面,迂回到解放军侧后再直趋双堆集,救援黄维兵团。
杜聿明和老蒋的分岐在于对救援黄维兵团的态度。杜聿明的计划是能救则救,若是救援风险太大的话就拉倒,其根本出发点是保全自己的实力。而蒋介石的态度则是:你手握3个兵团重兵,救援黄维义不容辞。只不过正面进攻进展甚慢,我才允许你兜个大圈子抄中野后路。因为要求你们心无旁骛地全力救援黄维,我才同意你们放弃徐州这个包袱。也就是说,双方只是在放弃徐州这个问题上才达成了共识。
正因为如此,老蒋才在与杜聿明密谈后,下令将徐州“剿总”南迁蚌埠,令刘峙前往坐镇,督促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再次北犯,再来一次“南北对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他决定将刚由葫芦岛南撤的54军调往蚌埠,归李延年兵团建制,也是这种决心的体现。
杜聿明集团于11月30日逃离徐州。12月2日,蒋介石获悉杜已到达瓦子口附近,而淝河方面李延年兵团正面的华野部队已大举北移,于是他认为可趁华野往来调动兵力之机,再次发起解救黄维兵团的“南北对进”。蒋介石一面令李延年兵团向北推进,一面令胡琏飞赴双堆集,协助黄维固守待援。与此同时,他于2日中午给杜聿明空投了封亲笔信,要求他趁华野往来调动兵力之机,以积极的进攻姿态对华野“各个击破”。
不过,敌空军却报告,庞大的杜聿明集团仍在乱哄哄地向西南方向逃跑,看不出要折向东南方向驰援黄维兵团的迹象,蒋介石遂于2日21时许给杜聿明发电报,要求他率部由濉溪口南下,攻击中野侧背,以解黄维兵团之围。他在电报里指出:目前濉溪口、马庄一带的华野部队不足4万人,是为各个击破华野的唯一良机,应于2日内击破这部分华野,否则3天后华野各部又将围上来,全军又将陷于被动中。
到12月3日上午,空军回报,杜聿明集团仍在向永城前进,蒋介石火冒三丈,遂于上午11时给杜聿明发了封措辞异常严厉的电报,杜聿明在回忆史料里所写电报内容是“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将这封电报加工成了老蒋的亲笔信,是一种艺术化处理,但大体意思是不变的。
事情到了这一步,杜聿明再也没办法继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了,只好召集各兵团司令官开会研究。到当天17时,他复电老蒋,在声称没收到2日中午空投的委座亲笔信的同时,称“今日已正式向来敌攻击,尔后决遵钧谕行动”。
第2天,也就是12月4日,杜聿明连续给老蒋发了4封电报,除要求空投粮食接济外,还再三向老蒋解释“职决心始终未变”、“职遵照钧座决策,采取积极攻势,决无避战迂回之意”、“因山地隘路,东西南三面均有敌情,为避免被敌截击,故采现行路线”。非但如此,杜聿明还一个劲地在电报里表态“职不问情况如何严重,决采逐次跃进战法,三面掩护,一面攻击,向东南作楔形突进,以与黄维会师。请加强李延年兵团向北采积极行动,并饬黄维不断转取攻势,并饬空军积极协助作战,并空投粮弹。”
瞧瞧,事实真相已经很清楚了。蒋介石坚持要杜聿明集团向南攻击解救黄维兵团的决心从未改变。反倒是以一副“忠厚”相示人的杜长官,先是企图“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保全自己要紧。被揭穿后又不敢再继续坚持自己的主张,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反倒是一推二赖,一个劲表忠心。所以说,真正朝令夕改、五心不定的并非蒋介石,而是杜聿明。
杜聿明在回忆史料里虽未明言,但字里行间无不暗示:如果蒋介石不加干预,自己就能成功撤退保全3个兵团。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早在11月28日,即杜聿明飞赴南京,与蒋介石面商下一步行动计划之时,中央军委即提醒总前委和华野:敌徐州集团有向两淮或武汉逃跑之可能,我方应有所准备。
华野接到电报后,立即开会研究。会上,粟裕提出,蒋介石后方已无机动兵力,因此徐州之敌弃城而逃的可能性很大。至于敌人将会向哪个方向逃窜,他提出有三种可能性。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但是,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至少能载运20余万军队及其装备的船只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我军在这个方向上已集中了强大主力,徐州集团将陷入背海作战的境地,更易遭到全军覆没。二是走东南方向,经过两淮、苏中撤向南京、上海。敌人若走这条路,虽可避开我主力,还可以集中兵力守南京,但两淮地区河川纵横,除几条干线外,非舟楫不通,非常不利于大兵团行动。而且这条路线上均是我军老根据地,逃敌必将陷入我地方武装和民兵的汪洋大海中,势必难以逃脱。三是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这条路线沿途地形开阔,道路平坦,便于大兵团摩托化机动,又距离被围的黄维兵团较近,还可与李延年兵团相呼应,实行南北对进,进可解黄维兵团之围,又可集中机动兵力守淮河,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实际上,中央军委稍后转来郭汝瑰送来的情报(但未提情报来源),明确说徐州集团将走两淮。郭汝瑰是在其领导的作战厅呈报的“弃徐州,走两淮”计划已经获“国防部”批准后,方才向我方传递了这一战略情报。但粟裕经过反复思考,仍然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因此他一方面令在徐州以南负责正面阻击敌军南下的8个纵队严密监视当面之敌动向,另一方面对在蚌埠以北负责阻击李延年、刘汝明集团北犯的5个纵队重新调整了部署:将13纵调归中野指挥,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作战。6纵位于曹老集一线,监视蚌埠之敌,防其北犯。其余2纵、10纵、11纵迅速北调宿县东南,作为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总预备队。
应该说,粟裕的这一调整,是需要极大胆略的。作为下属,他没有理由质疑中央军委情报来源。作为战场指挥员,他如果按军委指示照办,出了问题责任不在他。但现在他仅仅凭借个人判断,就对军队部署作出了与军委意图有所出入的重大调整,一旦判断失误则不仅事关个人荣辱,而且将影响了解放战争进程,这个历史责任不是哪个人能负得起的。
但是,粟裕凭借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仅这么做了,而且还立即着手对部队进行政治动员。11月30日,华野前委向全军发布了《为全歼当面敌人,争取淮海战役全胜的政治动员令》,要求全体指战员从思想上作好追击逃敌的准备,树立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坚决将敌人歼灭于长江以北地区。
11月30日上午,华野9纵侦察营发现了李弥兵团先头部队的西撤行动,该纵主力立即赶往逃敌前头阻截。12月1日一早,在有确实证据证明敌徐州集团弃城而逃后,粟裕立即调集11个纵队兵力,采取多层多路尾追、平行追击和迂回拦击相结合的战法,展开猛追。
其中,渤海纵队由大许家宿羊山地区出发,立即沿陇海路向徐州疾进,除留1个师控制徐州外,纵队主力向肖县地区跟踪追击前进;位于徐州西南的3纵、8纵、鲁中南纵队及陇海路西侧的9纵,由城阳、桃山集、永固砦、杨庄、路町、夹沟地区直插瓦子口、濉溪口、祖老娄、五户张集、张寿楼等地区,截歼逃敌;位于徐州以南及东南的1纵、4纵、12纵由潘塘镇、张棋杆、双沟、褚兰、朝阳集地区,向徐州至肖县间尾敌侧击追歼;位于固镇一带的10纵沿宿县至永城公路疾进;2纵经宿县向永城前进,作为第二线截击部队;11纵由固镇西南沿固镇至涡阳公路向涡阳、亳州疾进,作为第三线迂回部队;13纵在11纵尾后跟进,冀鲁豫2个独立旅及两广纵队,暂且控制徐州西南孤山一带原阵地待命出击。
粟裕在作以上部署时,同时还电告中野及豫皖苏军区,要求他们迅速控制商丘至砀山公路、陇海铁路,以及永城、亳州、太和以及沿沙河、周家口、界首各渡口。中野接到华野来电,立即令郑州守备部队乘火车东进,控制商丘。
因为事先就有所准备,而且部队已经提前作了政治动员,所以华野各部队的追击速度极快。到12月1日晚间,华野9纵已攻入祖老娄西南地区,与逃敌战成一团,并继续向薛家湖方向截击。8纵继续向永城截击,3纵向肖县西南瓦子口以西截击,10纵已赶到永城东南的百善集地区,2纵抵达宿县南面临涣集以西地区。
华野追击部队来得如此之快,大大出乎杜聿明集团预料,本就组织得异常混乱的撤退行动由此更加混乱不堪。从徐州最后撤出的“剿总”直属汽车团100余辆汽车及所载物资,被华野徒步追上,不到20分钟即全部为我缴获。孙元良兵团41军炮兵营的12门炮,出徐州才1天就跑丢了9门。同属该兵团的41军军部直接掌握的4门野炮,也在1天之内全部丢光。李弥兵团第8军170师特务连的士兵全部跑光,只剩下1个连长和连副。有时候走着,前面1辆弹药车失火爆炸,立即引发后面队伍混乱,各种传言满天飞,如惊弓之鸟般的官兵大批逃亡。
12月2日,中央军委对前一日华野通报的追歼部署作了回复,在充分肯定华野准备充分、反应迅速外,还特别提醒应以2个纵队从敌侧兼程西进,赶至逃敌前面实施正面堵击。粟裕据此重新调整部署,令12纵沿徐州之敌向西的退路跟踪猛追,并防敌在无法西窜时,再次回窜徐州;1纵、4纵全力由敌左侧后向敌纵深猛插;3纵、8纵、9纵以强行军速度绕到逃敌前方,截住敌人后立即设法迅速分割敌人。为进一步加快追击速度,粟裕令各部队主力轻装前进,仅以一部兵力负责押运重武器和行李辎重随后跟进。
一时间,初东的淮海平原上,出现了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复杂局面。有不少敌军建制单位在野战中轻易被我击溃、打散。到12月4日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被合围时,5天时间只跑出了不足50公里。而此地离杜聿明此前设想的第一站目标阜阳,还有120公里远。他之所以写回忆文章时将战败责任都推给蒋介石,是因为在功德林里看不到淮海战役时华野的各种文电资料。否则的话,以他的军事素养,一定会感到万念俱灰:明明郭汝瑰在无心间帮他抛出了重磅“烟雾弹”,但自己的那点小伎俩却仍被粟裕算计得死死的。遇上这样神一般的对手,自己再怎么蹦跶都是徒劳的。
大家怎么不实事求是,还认为是粟裕呢。
我们这个在部队里
这是领导都很关心
爱护
我们这个部队
哎能行军
能打仗这关键是党的领导
哎我们当新兵的时候
我们练习走路
走路
每天早晨吃饭以前要走40里地
咋一开始走的慢
而后要走的快
以后锻炼自己走路
怎么办呢
背砖
那个红砖啊
背一个第二天再一个背两个
有的背3个
有的背4个
最多的背到7个砖
背起砖来行军走40里地
每天走40里地
所以打下了基础
走路脚不打泡了
也就好了
就南下
我们从山东
河南河北山西这走的
走了几万里地
但是行军一天也有七八十里路
有时候一行军
你譬如说打这个确山
情况变了
到了以后
走了一晚上了
第二天又得走
走一天一晚上
那行起军来
是恼火了
虽然锻炼了
最主要的就是没有水喝
那水渴的简直没办法
每个行军前要喝
几碗水还是不行
一行军二三十里路都出汗
衣服都塌湿了
所以大家都渴得很啊
前头部队嘛
那个小河沟还可以趴地下喝那个冷水啊
后边部队
那个小河沟水都把稻田水也喝完了
后边部队这也喝不上
最主要就是一天行军,强行军一般的是一百里地
有时候就不行
情况变化
都达二百里地
那人们走的啊
确实恼火
大家可打瞌睡啊
累的不行啊
飞机上边
飞机还要轰炸
还要扫射
还要隐蔽
啊所以啊
大家披荆斩棘
大家休息怎么样
休息15分钟
躺下起码睡13分钟
躺下都睡着
大家疲劳得很
大家说啊
最好的希望能休息一天
能吃上一顿饱饭
休息一天啊
这就是最好的事情了
为什么我们能取得胜利
因为我们共产党员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有信念
有高度的政治觉悟
共产党
是镰刀斧头的党旗
这个党旗为什么镰刀,斧头
工人阶级政党
工人阶级大公无私
全心全意的为人民
他一无所有
他的革命性最强
所以是工人农民的党
劳动人民的党
我们建设一个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这种社会
杜在南京与蒋介石、顾祝同讲明了:如放弃徐州路上就不能恋战。他针对蒋提出为何不直接解黄维之围,而要转到蚌埠与李刘二兵团回合再接应黄维的疑问,当面解释了:失去徐州的坚固工事和后勤基地,我会陷入解放军包围,没有补给攻击力很快会丧失。
杜肯定是一心一意撤退,心无旁骛。如果说他曾答应蒋撤退途中直接解救黄兵团,那肯定也是含糊地表示相机行事。因为直接走到蚌埠,不仅是保持本部实力的需要,也是符合军事原则的需要。他放弃徐州出逃,根本没有可能携带足够一场大战的补给,徐州的军需仓库按撤退计划都是要爆破掉的。
按照原先预计,杜部出其不意从徐州撤往蚌埠再转而解救黄维,时间上是够的。但一方面消息泄漏造成交通拥堵,杜集团撤退速度缓慢,另一方面黄兵团的承受能力也衰减得出乎预料地快,导致蒋转而再次要求杜直接解黄兵团之围。
杜害怕蒋干预指挥,撤退路上故意不开电台。但下属送来蒋空投的命令后,他就不能不开会了,李弥孙元良的态度倾向于走,如果邱能赞同继续走,杜就敢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但邱主张打,他就不敢坚持,因为他担心蒋以邱取代他。会议最终决定打之后,要求南京空投粮弹,但蒋认为杜是故意拖延,拒绝了。气得邱清泉也大骂:国防部混蛋、老头子糊涂!
由此看,杜说蒋“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不为过也。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同:共同,参与、干涉的意思。
完全同意忘情的观点,杜聿明肯定是跑不掉的。杜聿明撤退的时间和2年后长津湖战役时间基本重合,都是11月末到12月初。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如果换成德军的几大元帅比如隆美尔,莫德尔,曼施坦因来指挥呢,又或者是美军的几大名将李奇微,巴顿等熟悉的将领能不能突出解放军的重围呢?
先看看杜聿明手里的实力。3个兵团20万人,粮弹基本还算充足,起码够打一次战役的。
根据后来的缴获报告主要的装备有美式105榴弹炮58门,坦克107辆、装甲车26辆。
汽车有总部运输团,3个兵团各有汽车几百辆。比如孙元良回忆,他的47军125师是机动师编制,有载重四吨的卡车三百多辆。有人统计总数2000辆卡车,油料也不缺。(黄维兵团有800辆另算)
好的,几个数字清楚了。20万人作战部队,美式105榴弹炮58门,坦克107辆、装甲车26辆,卡车2000辆,完全是一个集团军的实力。让德军的一个集团军司令部来指挥会怎么样呢?
首先整编部队,每个兵团出动2个师,其中1个机动师,拆散其他部队,按照最大人数充实基层,保持120%的满员,枪支,迫击炮,火焰喷射器,巴祖卡,战防炮都配备最好的武器,带足弹药,组成一个突击军。另外一个师主要负责防守,负责接应,多配机枪迫击炮等轻武器,也组成1个第二梯队军。各个兵团的汽车统一调配,美式榴弹炮集中,装甲兵有一个团的编制,分为3个团,组成装甲突击营。
各兵团剩余部队由各个兵团负责,主要防守和防止共军追击。
熟悉步坦协同,步炮协同的部队主要在邱清泉的部队,那么就由邱清泉兵团的机动师45师打前锋。
12/1开始行动,装甲部队在前开路,1000辆卡车满载突击军的卡车和摩托化美式榴弹炮团在后面紧紧跟随。徐州到双堆集不过120公里,一夜之间就赶到了,拂晓进入阵地,发起攻击。500辆汽车满载弹药粮食在后跟随,送来大批弹药。然后返回徐州,中午时分把第二梯队军送到。
黄维也同时向包围圈外突击,根据豫东战役经验,中野大概率无法挡住5军的主力部队突击,何况是3个师三路突击。杜黄两军会合得到粮弹补充的黄维兵团又活过来了。第二梯队军负责防守,突击军继续向包围圈两侧进攻,2天就能基本击溃中野。
当然了,我这个外行只能臆想一下。那么要是真换做德军的集团军司令部来指挥,这些部队能不能突出去呢?
杜根本就没有安排这个,撤出去被围困是必然的。衡宝战役时白崇禧敌前撤退,十几万的部队,面对林彪四五十万,还有凶横的穿插部队突入,就是用四个主力师扼住要点阻击,掩护其余部队兵退广西
倘若衡宝象徐州撤退那么搞法,小诸葛就一次性全交待了
杜根本就不会打运动战。基本是个军长的材料。还不如邱清泉有胆略。
已经没有时间做周密计划按部就班地安排撤退了。原来计划中安排有部队向另一方向佯动,结果下面的部队也不听招呼提前跑了,大家都挤上了同一条道路,建制也混乱了;黄百韬五个军的覆灭给徐州国军震撼太大。
邱清泉在徐州几个兵团司令中目中无人,人缘不好,几次解救友军都不出力或出力不成功,接连被蒋申斥,名声也臭。记得国民党军将领淮海战役回忆录中有将领回忆:大战前邱清泉回兵团向下级传达命令时,兴奋地宣布:指挥上我们也有办法了,杜光庭要回来了!可见,如果说昆仑关之后杜邱二人曾长期不和,邱不服杜的指挥。到这时期,自己经历过挫折之后,邱对杜的指挥还是服气接受的。
解放军方面也认为杜是蒋军中比较有能力的将领,记不得是粟裕还是总前委谁曾评价说:他指挥上有一套,任何时候都能拿得出上中下三策。可惜蒋总不采纳他的上策。
有条不紊。对敌方实行战略欺骗,对己方部队严格保密计划,部队秩序登船,丝毫没有引起混乱,这才体现出他的真正能力。
杜聿明回忆解放战争有一段话:国军战略情报工作太差,很少能给指挥官提供正确的敌情通报,而下面的部队又总夸大自己当面的敌情,汇总到指挥部的敌情态势往往是相互矛盾混乱的。他指挥的时候往往只能根据经验和逻辑对敌情做出判断。在纷乱的信息中缕出头绪,得出相对比较合乎逻辑的结论,再对上提计划,对下级下达让他们信服的命令;这方面杜远远超出邱。
刘光头在营口撤退的时候,面对林彪追击,在营口设伏,不但全歼了先头追兵的骑兵,还反击打破了共军25师师部,击溃解放军25师,光俘虏就抓了几千人。他没有美式榴弹炮,用的是日榴105榴弹炮。
邱清泉用自己最精锐的45师殿后,让74师和70军打头阵,45师被九纵缠住,邱清泉连预备队都不准备,派前头的74军和70军掉头去救援45师,九纵惺惺撤走,这个期间榴弹炮一炮未发,因为美榴都是军属的。这个时候杜应该让13兵团李弥超越攻击,杜啥也没干,结果耽误两天时间。
杜的上中下三计就是为了掩护中计的,郭汝怀说上机根本不可能成功。华野大军虎视眈眈,你去打中野,解放军从潘塘过来怎么办?徐州如果把机场丢了都受不了。
其实杜的想法就一条保住自己的实力,就是保住邱清泉兵团这个机械化兵团。邱清泉兵团的坦克汽车和美式榴弹炮从来都舍不得拿出来用。这个时候杜的想法和廖耀湘一样的只计算自己的利益,死中求活,险中求活,杜根本就没想过。蒋介石能同意吗?
东北野没来攻击锦西,早就撤走去北京了,杜是惊弓之鸟。
三下江南,杜聿明带着71军和新一军,多么好的军队,结果还打败了。
辽沈杜聿明去和廖耀湘谈,也谈不出重点,应该提醒要廖确保大黑山新民要点,退路要保证好,然后再出彰武。
杜聿明,廖耀湘都不是一流的军事人才,就是个军师长,不如邱清泉,比起蒋介石的能力都差远了。
邱清泉打仗办法多,计谋也多。邱清泉的拖刀计,回马枪用的非常熟练,华野中野甚至不敢追5军。邱清泉当上兵团司令出彩不多
没有强调公路沿线安排部队阻击,导致敌人沿公路穿插超越我军。若不是58师师长黄朝天自作主张打了华川阻击战,九兵团就被美军彻底包围了。
据洪学智回忆,他当时正在志愿军后方司令部,突然接到彭德怀电话让立刻他赶回到志司商量处理危局,他赶到后,商量处理完180师的事情,看地图发现推进铁原的敌人正好对着空寺洞志司,也就是六七十公里的距离,而且前面也没有我们的部队,志司这个位置很危险。
可彭总直到这会儿,还跟没事儿似的。洪学智说:“不行,得赶快调部队到铁原前面来,来守住空寺洞前面这个口子。”
彭总说:“各个部队正在一边阻击敌人,一边后撤,任务都很重,伤亡都很大,调哪个部队呀?不好调呀!不好办啊!”
“那也得想办法调,赶紧想办法!’’洪一边说,一边看地图,发现空寺洞后面100多公里的阳德有42军在修整。于是提出:“不要让42军休整了,让他们来这儿吧!守住铁原通往空寺洞的这个山口,保证总部安全。”
彭总说:“算了吧,他们也是刚刚到阳德,不要让他们再上来了。”
我说:“刚到也不行,刚到也得来。这事你别管了。我通知他们,让他们全军来,连夜来。”
彭总见洪十分坚决,说:“来也可以,但不能全军来,来1个师吧!”
洪说:"1个师太少,来两个师吧,让军部带来。”
42军赶到的第二天,敌人也进到了那个山口。一看有部队守着,也就没再继续进攻。空寺洞这才算是稳住了。
撤退真是一门艰难的学问,即便是优秀的指挥员也有身心俱疲的时候。老毛奇击败法军占领巴黎后,有人称赞他是伟大无与伦比的优秀将军。他回答说:我不是,因为我还没有指挥过一次撤退。是蒙哥马利或是哪个其他外国人当面称赞毛主席指挥的三大战役,毛主席回答:那不算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最精彩的杰作。
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