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银幕内外的“独孤里桥”——从好莱坞电影中看志愿军的反绞杀战 -- 唯有天使生双翼
《独孤里桥》(The Bridges at Toko-Ri)是由美国作家詹姆斯•米契纳以朝鲜战争为背景写的一部中篇小说,情节比较简单,主要是有关海军飞行员的作战、战友友谊以及家庭与爱情的描述, 主人公作为一名服役于美国海军航空兵VF-192“金龙”舰载机中队的飞行员,参加了1951年的“绞杀战”,对三八线以北的独孤里桥进行轰炸,后来他被志愿军击落,美军出动直升机营救他,但是功亏一篑,最终他和直升机机组乘员都战死沙场的故事。
《独孤里桥》的电影海报,注意封面图中正在拉起的飞机是F2H“女妖”,但在影片里真正出场的是F9F“黑豹”
米契纳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记者来到前线采访战况。由于他曾经在二战中加入美国海军服役,所以他着重关注海军的战况。《独孤里桥》一书的写作素材和灵感即来源于他在美国海军第77特混舰队采访时收集的资料。第77特混舰队的舰载机在他采访期间刚好对朝鲜西北部的一系列重要目标发起猛烈空袭。1951年3至4月,“普林斯顿”号航母的VA-195中队对咸镜北道吉州郡一处位于峡谷内的铁路桥进行了猛烈空袭。因为此处目标是由该中队指挥官哈罗德•卡尔逊发现的,因此被称作“卡尔逊峡谷”。在前后实施了6次空袭后,加上美国空军派出B-29轰炸机在峡谷内投下大量定时炸弹来阻止我方抢修,VA-195中队终于炸毁了这座桥梁。可不久后美军就发现在被炸毁的大桥附近又多出了好几座新建的辅助桥梁,而且其位置更隐蔽,并且配备了强大的高射火力,美军最后只得放弃继续轰炸的计划。
“卡尔逊峡谷”行动是米切纳写作的灵感来源之一,而另一个主要素材是来源于“埃塞克斯”号航母上的VF-54中队,他们在1951年12月轰炸过了位于元山港以西的阳德郡三东里一处山谷内的3座铁路桥。VF-54中队冒着我军的猛烈高射火力对该处进行了轰炸,尽管任务取得了成功,但也有4架飞机不同程度受损,当时米契纳就在航母上目睹了他们返航的过程。
在三东里附近有2个村镇,分别是独孤山(Toko San)和博可里(Poko Ri),米契纳用这2个地名组合成独孤里(Toko-Ri)这个虚构的地名。由于该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塑造极为成功,对美海军飞行员的作战、救援行动的描写栩栩如生,一经出版即大获好评,成为了畅销书。好莱坞著名的派拉蒙电影公司见有利可图,立即出手将其版权买下,并改编为同名电影。该片在拍摄期间也得到了美国海军的大力协助,为此甚至不惜先后出动2艘航空母舰投入拍摄,只不过电影将原著中的F2H“女妖”式舰载战斗机换成了制片方认为更拉风,更上镜的F9F“黑豹”式战斗机。1954年12月该片正式在美国影院上线,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先后在日本、德国、丹麦,巴西、瑞典、挪威、芬兰、奥地利等国上映。《独孤里桥》还在1956年的第28届奥斯卡金像奖荣获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电影剪辑提名,算得上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影片。
那么在三东里的这场战斗的实际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这就来根据双方的资料了解一下这场战斗的情况。随着朝鲜战争进入了“边谈边打”的相持阶段。美军开始利用其压倒性的空中优势对我军后方展开了大规模的“绞杀战”,企图彻底切断“三八线”以北交通运输线,以瘫痪我军后勤补给,破坏一线防御的稳定,窒息志愿军前方作战力量,从而达到在板门店的谈判中逼迫我方就范的目的。
阳德郡位于朝鲜平安南道东南,与4个道交界,与众多郡和里相邻,同时也是沟通东西部铁道的重要铁路枢纽,是志愿军中线和东线的物资供应点,离平壤-元山公路也不远,有3座铁路桥,是美军“绞杀战”的重点攻击目标之一。1951年12月,中央军委调原驻东北志愿军高炮64师612团派3个高炮连进驻阳德加强当地的对空火力。此处虽然是美军的重点攻击地区,但我方也不是完全有利之处,由于铁路桥是建在山谷底部,而且两侧的高山海拔高度都在2000米以上,在当时缺乏精确制导炸弹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飞机必须要从高空进入狭长的山谷进行俯冲轰炸才有可能炸中桥梁,由于山谷狭窄,在投弹前美机必须采用固定航线、而且需要控制俯冲速度,在投弹完毕脱离时也很难实施高机动摆脱我军高射武器的瞄准,而这就是我军防空火力击落美机的最佳战机。
真正的“独孤里桥”-----朝鲜阳德郡三东里的铁路桥
1952年2月9日,美国海军77特混舰队“福吉谷”号航空母舰所属的第194中队的4架AD3“空中袭击者”攻击机和2架653中队的F4U“海盗”式战斗机奉命去攻击阳德郡三东里的那3座铁路桥,机群在194中队的中队长罗伯特•施雷伯中尉的带领下从“福吉谷”号上起飞前往攻击阳德郡三东里的铁路桥。之前的美军的F9F“黑豹”战斗机已经对该处进行了数次空中侦察,发现这附近的几个山头都部署有高射炮,美军对航空侦察的照片判读数出了56门高射炮,其中绝大部分是37毫米,另外还有部分是85毫米高射炮,在美军的判读报告中甚至不无夸张地说志愿军部署了5英寸(127毫米)的重型高射炮。有11部对空警戒雷达为这些高炮提供火力控制(高炮和雷达的数量数据均来源于美军记录,明显太离谱,应该是美军将我军部署的用以迷惑美机的假的高炮阵地和雷达阵位都计入了)。
美国海军“福吉谷”号航空母舰
出击的AD2攻击机机腹下都携带着2-3枚1000磅(约454公斤)的炸弹,炸弹安装了空炸引信,这种引信可在炸弹距离地面50-100英尺(约15-30米)的时候引爆炸弹,美军指望这种空爆炸弹爆炸后那漫天横飞的弹片能大量杀伤暴露在开放式阵地的我军高射炮手,并且破坏雷达和高射炮,此外AD-2攻击机的机翼下还挂载着500磅(约227公斤)的炸弹。载弹量较小的F4U“海盗”式则专门携带500磅的炸弹负责炸桥。
本文衰人之一马文•布隆赫格(Marvin Broomhead)少尉的座机,隶属于“福吉谷”号航空母舰VF194中队的122842号AD2“空中袭击者”舰载攻击机
由于美军对三东里铁路桥的轰炸是持续不断进行的,当施雷伯中尉的机群抵达三东里上空时,3座铁路桥已经遭到了至少2批美军飞行的空袭,其中有2座桥被炸断了。美机首先在空中排成了一列纵队,然后施雷伯中尉驾机带头从12000英尺(约3657米)以60度角开始俯冲,其余飞机随后按顺序每间隔15秒向着剩下的那座桥扑去,地面的高射炮开始射击了,在空中炸出了许多弹幕。在进入山谷后,美机打开了减速板,开始冒着我军的高射火力不断修正航线,但爆炸的高射炮弹幕严重地妨碍了瞄准,4架AD-2在俯冲的最后阶段速度已经增加到360节(约666公里/小时),他们在距离地面约300米的空中匆匆地投下1000磅的炸弹后就忙不迭地拉起以避开那些致命的“弹幕”。当全部6架飞机均成功地脱离山谷后,飞行员们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山谷里此时烟雾弥漫,什么都看不清,为了确认战果,6架飞机很耐心地在高射炮射程之外的2000米空中盘旋。待到硝烟逐渐散去,施雷伯中尉这才沮丧地发现那唯一的一座桥仍然是安然无恙。眼看着几架飞机还有一些500磅的炸弹,施雷伯打算再进行一次攻击,当6架美机重新俯冲进入山谷时,他们感觉到高射炮火似乎不像刚才的那么“猛烈”,瞬间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刚才的空爆炸弹肯定压制住了“共军”的高射炮,但这种兴奋的感觉也就只持续了几分钟,因为美军飞行员感到那不太密集的高射炮弹好像长了眼睛似得直对着飞机迎面扑来,美机于是用20毫米机关炮向地面猛烈扫射,企图压制地面火力,手忙脚乱地中美机接连丢下炸弹然后迅速脱离,但排在最后的布隆赫格少尉的AD-2攻击机被高射炮弹命中了,他的飞机立刻冒出了浓烟,开始向东面歪歪斜斜地偏航,布隆赫格的额头也被弹片击伤,他在无线电里喊了一句“我中弹了!我正在失去动力!”,他拼命拉动操纵杆试图拉起,逃出这地狱般的峡谷,施雷伯见情况不妙,通过无线电命令布隆赫格“跳伞吧!”,但是布隆赫格回应说“高度太低了,我得找个地方迫降。”
VF-194中队当天出击的带队长机罗伯特•施雷伯中尉坐在他的AD-2攻击机的座舱中
其余5架飞机看着布隆赫格的飞机踉踉跄跄地向着海边的方向挣扎着飞出了大约十五六公里,终于支持不住,一头栽在了一座小山的顶部, 迫降的飞机在地面滑行了大约100多米,铲起了大片地面积雪,扑灭了火焰。布隆赫格的状态很不好,他的双腿骨折,脊椎也受了伤。不过好在他还能动,他慢慢地爬出了座舱,躺在机翼上,向着空中盘旋的其他飞机挥手。
施雷伯见布隆赫格的状态还算稳定,便操纵座机爬高开始呼叫救护直升机前来营救。美国海军中尉莫尔•艾德文(Moore Edwin)和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尉亨瑞•肯尼斯(Henry Kennth)驾驶HO3S-1型直升机从美国巡洋舰“曼彻斯特”号上起飞,去营救被击落的布隆赫格。
HU-1中队的西科斯基HO3S-1型直升机
此时我志愿军27军80师师部已经得到了敌机被击落的消息。师首长当机立断,命令参谋长王挺带1个排迅速赶赴现场查明情况并捕获敌飞行员,王挺出发前还带上了翻译和摄影干事张荫曾。
由于空中尚有多架美机在盘旋掩护坠机的飞行员,我军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接近残骸。待盘旋的美机油料耗尽返航后,我军才趁机冲上去,将在机舱内的布隆赫格俘虏,见他的大腿在坠机的时候受了重伤,我军一面对其进行紧急救治,一面通过翻译逼问情况,在审讯中布隆赫格交待他已经向舰队通知了他的坠机地点,舰队也派出了救援直升机,预计在一两个小时内即可抵达。
美海军飞行员布隆赫格少尉
此时已经是下午4时许,王挺立刻命令翻译和另外一名战士隐蔽在布隆伯格身后,继续让他呼叫救援,同时指挥部队隐蔽在坠机的现场附近,考虑到美军很可能会对坠机地点四周进行轰炸扫射,为了避免伤亡,王挺命令部分战士藏在机翼下方,其余战士埋伏的地点也尽量靠近坠毁的飞机,并做好伪装工作,部署了环形高射火力,然后耐心地开始守株待兔。
2月初的朝鲜尚是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太阳在不到5点的时候就已经偏西了,暮色越来越浓,山林里的寒气也是不断地往战士们的骨头里钻。大家都担心美军的直升机可能不会来了,参谋长王挺坚信美军的直升机一定会来营救,他的态度稳定了战士的思想,就在太阳即将落山,天空还残留着亮色的时候,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引擎轰鸣声,8架舰载战斗机以环形护航队形掩护着一架西科斯基HO3S-1救援直升机从日本海的方向向着坠机地点直扑而来。
一架HO3S-1型直升机正在从“曼彻斯特”号巡洋舰尾部的飞行甲板起飞,照片摄于1953年
在抵达坠机地点后,直升机飞行员艾德文并没有急着降落营救倒霉的布隆赫格,而是在距离地面数百米的空中悬停观察情况,护航的美军战斗机则展开攻击队形,机群以坠机为中心,对半径50米外的地区进行了猛烈的扫射,为了确保绝对安全,美机又扩大了打击范围,在整整闹腾了20分钟,在确信该区域已经“安全”之后,艾德文这才开始操纵着直升机缓缓下降,其他飞机则在四周盘旋掩护营救行动。直升机下降到距离地面约10米的时候,坐在后舱的肯尼斯中尉打开了侧舱门,同时开始释放绳梯,准备沿着绳梯下到地面救人。
肯尼斯一面顺着绳梯往下爬,一面对着坐在机舱里的布隆赫格挥手,同时大声地喊着“Hello!”和他打招呼,布隆赫格背后顶着枪,满脸苦水地挥手向肯尼斯致意,但是天色晦明,肯尼斯看不清楚。这时王挺见时机成熟,立即大喊一声“开火!”,埋伏在四周的我军立即对着直升机猛烈开火,4挺轻机枪齐射,顿时就给直升机的机舱上开了无数个孔,飞行员艾德文见势不妙,马上拉动操纵杆企图急速爬升,但是忙中出错,直升机的旋翼打在了附近的山崖上,当即折断,失控的直升机向右倾斜,艾德文拼命操纵直升机试图使其保持平衡,但旋翼断了的直升机完全失控,一下子栽倒在AD-2攻击机残骸附近,机轮也陷入了雪地之中。我军战士趁势蜂拥而上,把从绳梯上摔下来,膝盖受伤的肯尼斯中尉拿下,随后围住了直升机,在翻译大声劝降后,驾驶员艾德文只得垂头丧气地爬出了机舱举手投降。
由于这一切发生的太快,而且此时天色已经越来越暗,在空中很难看清地面的详细情况,盘旋的8架美机完全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以为是直升机发生了故障而不得不迫降。这些飞机围着坠机地点一直盘旋到天黑也不见直升机起飞,眼看着燃料消耗已经接近极限,不得不匆匆地飞走了。临走前美机还投下了1支手枪和一张便笺,上面要几个飞行员坚持住,他们会继续再次展开营救。
值得玩味的是,几名美军飞行员并没有看清地面的情况,却在返航后向上级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艾德文和肯尼斯2人在直升机迫降后下机营救布隆赫格的情形,甚至还说他们见到了2名直升机飞行员一边一个扛着布隆赫格登上了小山的山顶等待营救。
美机飞走后,我军也准备撤离现场,为了避免第二天美机炸毁飞机,我军砍了些树木将2架飞机掩盖了起来,然后押解3名飞行员下山。由于布隆赫格腿断了,伤势较为严重。王挺参谋长还特地命令战士去附近借来一匹马给他骑,受到我军优待的布隆赫格的情绪开始放松,由于他之前曾经在我国的青岛驻扎过,会一些中文,途中他还向押解的战士卖弄他那半生不熟的中文,指着自己骑的马用中文对我军战士说“马”。
不甘失败的美军又紧急组织了一次营救,这次出动是陆军的直升机,但此时夜幕已经开始笼罩大地,能见度急剧下降,而且时速超过100公里的强劲北风使得直升机变得很难操纵,这些困难使得陆军直升机飞行员不太想冒险去营救海军的飞行员,尽管他们三人被俘的小山附近我军没有部署任何高射武器,而且捕俘的我军也已撤走,但是陆军飞行员仍然声称在接近坠机地点时遭到了“密集高射火力”的攻击而不得不放弃的营救行动。
米契纳在《独孤里桥》中浓墨重彩描述的失败的营救行动就是基于此次战斗写成的。当然比起书中几位阵亡的主人公,布隆赫格、艾德文和肯尼斯三人应该说他们的运还是气不错—--他们被俘后受到了我军的优待,布隆赫格还被送进了我军的野战医院,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字后,他们也在双方交换战俘的之际回到了美国。在整个朝鲜战争中,被击落后生还,并在停战协议签署后返回的美国海军飞行员和机组乘员总共就只有21人,而他们就占去了3个名额。
在米契纳小说的最后,与主角关系不错的航母舰长在得知他战死的消息后,作为一个总是不打折扣地执行上级命令的老牌职业军人,也发出了“我们究竟为何而战?”这样的呐喊。这或许也是当年美国一代人对朝鲜战争的反思吧!
这张老照片由我80师239团9连文化干事兼80师政治部摄影员张荫曾拍摄,照片反映了美军HO3S-1型直升机被我军击落后,飞行员艾德文中尉爬出机舱举手投降的情景,照片右侧的志愿军战士头顶处那个门框状的长条物是折断的直升机旋翼,左侧持冲锋枪的战士身后依稀可见坠毁的AD3攻击机,机首处的数字01清晰可见。这张名为《俘获飞贼》的照片,在1952年度志愿军全军摄影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注意机身上的弹孔
但是我们就是能尽量减少损失的情况下,坚持战斗。而且不怕牺牲。
美国毫无办法。绞杀战失败。
多少有点用牺牲换取国家的利益。对比抗战,差距太大了。美国也不好使。
背后一定也有不逊于这张照片的精彩战斗。
原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处摄影组长郝建国与张炳新合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高射炮兵与美军飞机夜间对战的现场。趁我37高炮向美机开炮的瞬间,开启快门B门,点燃镁光灯泡逆光勾勒出志愿军高射炮兵的战斗雄姿,把高炮射向飞贼美军机的曳光弹弹道拍得似利剑,像霹雳。这幅作品构图用光完美,现场感艺术性俱佳,是志愿军迎战强敌的真实写照。荣获1952年志愿军优秀摄影作品比赛一等奖,成为战地摄影经典。
夜战飞贼 1951
坑道图书馆 1951
荣归 1957
夜海出巡 1959
万马奔腾 1961
就是一群儿童拍的
当时美国已经装备了那种配有无线电引信的炸弹,在快要触地的时候爆炸,杀伤地面人员,这时候就地卧倒根本没用。
还有凝固汽油弹,一旦沾上估计很难活下来。
拍出来不比什么《金刚川》好看?可是国内电影市场都是资本运作了,成天就是商业炒作!
比较好奇美国也是资本主义,但是人家那些美式主旋律大片怎么出来的?如果政府部门参与其中的话该怎么操作?
德国二战主力是著名的88毫米高炮
当然不一定口径越大越好,但这差距还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