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为啥没有三顾茅庐 -- 普鲁托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你所谓的先见之明也都会被人说成某种愚蠢。
任何未知、将来,吸引人的,首先是它可能带来的收益,让人止步的,是它可能带来的风险。
没有人能够预测将来一定会怎样,因为世界不是一个人的世界,其它的人未毕会照着一个剧本走,哪怕是一个人的世界,也有朝三暮四的时候。
只能是按照现有的信息,对将来的猜测,才能估算大致的收益,和大致的风险,才能去决定。至于将来是大发,还是连工资都拿不到,那就只能希望一切按照自己推算的走。
专门有一章讲人种。所有黄种人都是从西伯利亚一万两千年前开始南下的,南岛、百越、华夏,后一波不断挤压前一波。中国境内最早的玉是9000年前在黑龙江小南山。
袁世凯和袁绍走的也是同一条路子,遭到西南士族(云贵川)、华南士族(两广)的抵制,最终败亡。
华南士族被江浙士族取代,联合西南(白崇禧+蒋介石),打击农民起义军(共产党毛周朱)。最终农民起义军获得胜利。
再考下去,会发现现存的中国人并非原住民,而是北方来的侵略者,把原住民赶到了南方山沟沟里。入侵和统治过程很残暴,就是灭人国族的杀戮史殉葬史。
这种杀戮不是一茬,而是一茬又一茬,从黄帝到尧舜禹夏商周,每次王朝更替都是大规模的杀戮、强暴、殉葬、奴役,赤裸裸血淋淋。
这种历史能上史书吗?不能。所以,甲骨文不能继续钻研,夏商周断代工程也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再继续下去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如我上帖说的,是跟建国初的一段历史时期相比。因为那个历史时期提得比较猛,跟八九十年代的反差比较强烈。
之所以那个时期提得比较猛,当然跟政党的先进性有关系。不过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起主导作用,后来包产到户以后彩礼死灰复燃,妇女经济独立性下降,也是因为生产关系再次发生变化。
至于彩礼的地域性,如果存在的话,那也是经济的地域间不平衡导致的。江西的彩礼最近是火出圈了,关心不关心的,至少都听了一耳朵,知道有这么回事。但是江西彩礼火出圈让人听到,不代表没人听说的其它省份就不存在彩礼,比如甘肃。如果用这两个省的GDP、人均GDP与彩礼的金额及普遍性作关联性比较,我认为是能够发现其中的经济规律的,广东也不例外。广东沿海地区的繁华给人造成的刻板印象掩盖了广东全域发展的不平衡。
战略决定了应该怎么打。
技术决定了能够怎么打。
诸葛亮北伐目标不是一战灭魏,而是夺取陇西,获取俯瞰观众的地理优势和羌汉骑兵的强悍战力,为下一步战事奠定更好的基础。
而魏延那种打法是直接和魏军主力梭哈,有很强的赌博性质。赌赢的收益极大,但是概率很低;赌输了损失极大,概率很高——所以预期收益就是很大的负值,不被采纳是完全可以预料的。
实际上唯一一次成功打出汉中的先例,汉军还定三秦,汉军面临的是关中的三个孤立对手,而诸葛亮面对的是已经一统北方的曹魏——如果项羽的主力直接堵在关中,暗度陈仓之后估计也就是去送死了。
所以南方森林地区不能维持大片农田。
也别说树林,就是孤立的树木都只能砍掉,树桩还很难挖掉。所以才有守株待兔的故事。
因为一旦发大水就跑不了。
通常的位置,是在中小型河流周边的二级台地上,方便取水,又能避开洪水。
大河附近的沼泽湖泊太多,反而是要避开的。
好像大多数人都认为高福利的西欧国家更像社会主义,但他们现在的工业不太妙吧,中国靠集中力量做大事,但还是需要投资机会,这个问题就有点复杂了。
英特尔前总裁Andy Grove出过一本书,书名叫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大至可以翻译成“虑者不亡”,可以为楼上的评论做个注脚吧。
这位大哥跳出全球一统的执念,支持命运共同体,从另一角度回答了先打老大,还是老三的问题,很有启发意义。
但还是回避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当今大争之世,容不得你独善其身,战争迫在眼前,该如何选择战略,不是单纯的命运共同体可以解决的,必然要有军事政治的综合考虑,我觉得普鲁托提出来的先打老大还是老三是很关键的问题。
可喜的是老三事实上已经跟老大干起来了,给到老二的压力比三国的形势轻松多了,诸葛亮不用出秦川,坐拥全球过半的工业实力,高筑墙,观虎斗,不称王,让迫在眉睫的战争先发生在远离中国周边的地区,是最好的策略,“以己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最后参战,应该成为最高战略。
将来是谁那才比较重要一些。
古代民族种族融合本来就充满血腥,这谁不知道?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没必要。
五伐里只有第一、四次是兵出祁山,针对拢右的,第三次进兵建威只是为了掩护陈式取武都、阴平,第二次陈仓、第五次五丈原目标都是关中,而且就是要找曹魏主力梭哈的(第四次的卤城决战也是同样性质)。那样的话,兵力弱势的一方不搞军事投机军事冒险,反而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