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仿张荫春麟秋史 -- 桥上
一般看到的用都是长的,这次来个够扁的
鸟篆真是弄一整只鸟来装饰
怪不得秦始皇要统一文字,是挺难认的😁
山西博物院今年有个全国巡展,叫《晋国六百年》
据说有个镇馆之宝,晋国鸟尊,不让出省,弄个复制品
当时看到这个王子于戈,金错发金光,白刃发白光,不论戈的造型弧度,还是字的造型轮廓,都是一眼千年,目瞪口呆……
手机拍的,感觉没拍出金子的光芒
原来晋国六百年是个展览活动啊
这青铜器太精美了
晋国鸟尊
在山西曲沃“晋国博物馆”里拍的,不知是不是原件(我觉得是)
由于某种原因,比较早掌握了青铜技术。
建立了对其他部落的优势,通过劫掠,掌握了更多财富,形成了循环。
他们频繁的迁移,使得判断他们的本初非常困难。
所有的可能方向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
很有可能是,他们来自西方,先去了北方,又去了东方,最后向西,到了河南。
商人劫掠,食品多,酒类应该是从储存的液体开始的,奶类可能性大于水果。
商人如果内婚的话,又这么能打。
统治阶层多半和北齐高家一样,是遗传性,残暴好杀的偏执狂。
可能是发现这个是好地方,去哪儿抢劫都方便。
鸟尊在曲沃出土,修复完就成了禁止出国的国宝,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曲沃是要不回去了
山西这么重视它,可能还有它里面刻的铭文有最早出现的“晋”字
父系单倍群主流是C,就是从草原来的。这个草原并不远,就是辽西。他们从东北进入河北,再进入中原的。那个时代,河北大片今天的平原还在海底呢,所以进入广阔的中原是很正常的。
在当时,河南比现在暖和多了,水草丰茂,是个好地方,更南的南方,大片森林还没开发呢,得等后来的楚筚路蓝缕。
商只是东夷诸多部落之一,很多东夷部落就在山东苏北皖北等地开垦种地了。
天命玄鸟这个玄鸟到底是啥,有各种说法,我个人猜测还是燕子,这样还能和刚进入河北地区的燕地的地名联系上。燕地(北京地区)应该是他们进入河北的最早居住地。他们靠商业谋生,河北有个地名叫易县,我怀疑这就是他们最早的市场所在地。
契约的契是因为商人首领契而得名吗?
这个气质不同,大概可以说,周人重田,商人重商。
所谓商人重商,从商字的本义,按许慎说文的说法,是“从外知内也”,意思是揣测、估量。做买卖,最关键的就是估价,从这个意义讲,古人造这个商字应该抓住了其本质。也有说法,说周人灭商之后,商人土地被周人所夺,转而从商,该说法也还是承认商字的本义是做买卖。近几年的殷墟考古发现,殷墟有规模庞大的作坊群,有商贸中心的特点。
而周人重田的证据就比较多,桥老师已经说了很多。其实,从周字的初期字形来看,就与田几乎一样。
此外,在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
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几。
田亩之间,有极为发达的交通和水利设施,可见,周人对土地的打理,比今天基本农田改造的标准还高。
周人重田,不是为了单纯的当农民,而是实施兵民一体。
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唯田与追胥竭作。
将土地均分给农民,打仗时每家出一个人。
而周人的社会结构是: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等这些农民到了军队,又是: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也就说,打仗时,每家出一个人,一个邻出5人,在军队里面编成一个伍,5个伍编成一个两,也就是25人为一两,而周人战车后面跟着的步兵标准配置就是25个人,今天讲的车辆的辆,也由此而来。
这种兵民一体的制度设计,后来是游牧民族的独门秘籍,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模式近似。
了解了这些,就很容易理解小邦周为什么能灭掉大邑商了。
伟人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实际上,那时的军民就是一个人,与周人一样。
虽然周人封建到了各地,但当地还存在很多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族群,他们与周人以及和周人一起主要从事农业的族群不但生业各异,风俗习惯不相同,甚至语言、血统也未必一样。
不过当时的农业族群与那些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族群,在生业上并非一成不变。
农业族群,包括周人,要是落到不适宜种庄稼的地方,也会没有障碍的从事畜牧业,所谓入于夷狄则夷狄之。
而那些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族群,应该也会粗放地种庄稼,作为畜牧业的补充,种出的粮食人可以吃,茎叶就可以喂牲口。尤其养牛,更需要人工饲料。
于是,虽然周人在西周开局成功,把先进农业文明传播到了中原及其周边,但到西周末年,由于气候变迁,气温下降,降雨减少,中原及其周边的农业文明又出现退潮,农业族群生存范围缩小,连周王室都被逼放弃今陕西老家,迁往东方。而即使在东方,那些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族群也纷纷攻打封建过去的周家诸侯,春秋初期甚至进逼到天下之中的王城周边,中国不绝若线。
另外在南方乃至东南沿海,不同于北方较干旱黄土地区以谷子为主要农作物的农业体系,还有另一种以稻子为主要农作物的农业体系,同样源远流长。因此,周人向南面的封建就不如在黄土地带那么成功。也是在西周末年,周人在那个方向的大规模征伐一败涂地,在那里能存活下来的周家诸侯后来也大都被南面的霸主楚、吴、越征服了。
所以,春秋时期以前,大规模封建行动已到达顶点,能封建的地方大都封建到了。尽管有成功有失败,但中原及其周边的政治结构,大都受到了周人封建制度的影响。
下面是中国农业考古(粟、黍、稻)遗址点分布图,出自《中国史前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新方法》——《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8年48(2):
粟、黍加起来即是谷子,上面这张图虽然不专属于春秋时期,后来气候条件也有所变化,但还是可以把图中两个分界略向南移一点来考虑春秋时谷子种植范围和稻子种植范围之状况的,而麦子则同时是二者的补充,种植范围更广泛,但主要在北方。
“酒的生产是以粮食为基础的”,叙述得不够完满。
殷商与辽西东北关系证据越来越多
我发现一个新的证据:
去年悬赏认甲骨文,复旦蒋玉斌教授领了10万元,因为确认了甲骨文屯字1是聚居地,2就是蠢动的蠢
甲骨刻:屯淮夷,翻译现代文大概是:傻x江淮人
作为东北人,我对屯字的这2个含义秒懂
1.
皇姑屯 苏家屯
2.
商人这个C,是从中亚东迁去的东北(但中间路线不清楚,走的是西伯利亚大平原还是丝绸之路都有可能,或者兼而有之),而后一路对海岸边的东夷部落(环三海的亲缘部落)抢劫南下的。
这个就是商人西来说。
相比而言,粮食储备丰富的政权才会大量酿酒。这个逻辑也说得通。
商人用来酿酒的谷物有粟,稻。也有桃李杏枣等果子。
桥上老师,我认为夏、商、周历史发展脉搏,还是要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汇合成的龙山文化寻找。
龙山文化形成过程中,伴随着中原西方和北方族群进入中原,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促进各种族的大融合。大统一后的大分封,促进了龙山文化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传播和大发展。
随着历史发展,分封塑造不同区域人群不同气质,但以龙山文化为纽带的群体,都打上了共同的铬印。
具体到夏、商、周族群起源可能是继承龙山文化的不同人种或族群在不同区域发展起来的封国。
从龙山文化时期大统一、大分封,到夏、商集权,再到西周集权分封结合,到东周、春秋大分裂,以及秦汉的大统一。都是以一种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中华文明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龙山文化时期的各族群大融合,中国历史已淡化了人种族群因素。夏、商、周应视为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