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关于郡县制和行省制的不同 -- 古城老农
最近有点感想。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区别。行省犹如行宫,重点是省,只不过是行省,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就像派出所是公安局的派出机构。实际上省并非地方政府,而是中央政府的派出组织。郡县制是中央、郡、县三级,行省制实际上是中央(省)、县两级,大大弱化了地方的力量。其结果,一方面是省会所在地以中央权威与县级地方博弈,聚敛地方财富,行成以省会为中心的大城市。一方面是地方一盘散沙,强者怨恚弱者躺平,以前的郡一级基本解散,无法影响相关的县。
元代行省设立之初,如你说确实是中央派出单位,但是随着历史演变,逐渐成为地方单位。
就新中国来说,各省有自己的人大,是完全的地方单位,不是派出机构。更早的民国,各省设立厘金机构,自行收税,有自己武装,更是完全的地方单位。
行省和此前的刺史、节度使等不同的是,不是中央单一功能的派出,而是整体性的输出。虽然郡的功能不断弱化,在明清还有州府,目前的演变趋势是省直管县(县级市),所谓地级市跟周边县越来越没有关系。
省直管县这件事的尝试正在退潮。。。现在很多直管县的职能正在退回市级层面管理。。。
想法很好,但是直说一点,人事调动,升迁,怎么解决? 直管县之后,人员调动更狭窄。。。
理论上省直管县,调动升迁范围更大了。但是如果省里负责同志能力、精力跟不上,省直管县成了不管县,那就难办了。
郡县制和行省制其实都是和世袭制度相对的流官制度。当地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区别只是规模不同而已。
郡县制起源于战国。当时的一国最多也就现在一两个省大,一郡的人口往往还没有现在一个县的人多。自然两级郡县就够用了。秦朝统一后沿用郡县制。汉朝早期采取封国、郡县并用。到后期,封国不过是郡县的另一名称罢了。随着汉朝疆域不断扩大,郡县二级逐渐不够用,于是在郡县之上又设立州。这就相当于后世的行省。此后各朝除了少数例外,都实行三级行政制度。只不过县还是叫做县,郡则改名为州、府,州则改名道、路、省罢了。
元朝搞的“行中书省”,其实就是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叫法不同而已。到明朝,“省”是俗称,正式的名称是“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其实还是叫做“承宣布政使司”。但在其上有不固定的“总督”辖区,范围从一省到数省都有,所以严格来说,由于清朝的疆域和人口远大于明朝,清朝搞的是五级行政区:直隶(直辖)、总督(将军)辖区、省、府(州、道)、县。
本朝则有直辖、省、计划单列市、地、县。从正式公务员角度讲,县下还有乡。这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和领土扩大,必须增加权力金字塔的层数以达到有效管理的优化。
中国制度简单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协和万邦(西周以前),分封建国(两周),郡县(秦至宋),行省布政(元以后)。整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当然过程中有反复和反弹。
行省制有很多优点,也有弊端,明显的就是省会城市做大,甚至一城独大,加剧省内的不平衡,占尽好处少担责任,膨胀后甚至想着直辖甩手不管其他地方。
一个制度延续久了积弊必多,需要进行大的变革,行省制度也不例外。
郡县制特别是郡一级搞久了,很容易搞成非名义的独立王国,从汉末直到五代十国,很多郡守都能世袭罔替,成为一方豪强,一到乱世就群雄并起,相互兼并,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对国家的统一极其不利,到五代时期竟然为了打击对手,争相贿赂外族政权割地资敌,引寇入侵,越来越荒唐。
蒙元起于蛮荒,吞并六合,在其他地区搞的制度建设后来都土崩瓦解了,在中国搞的行省制却被明、清、民国依次继承直到现在,应该是朝廷下派官员的制度与中国本土的郡县制进行了有机整合,可以相互制衡,长久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智能化之后,逐渐弱化直至消失的乡村,未来应该统一交给科学部、气象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农垦部等等来联合统筹规划。
城市则应分超大都市区、特大城市、中小城市、特色市镇等等另行规划。
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确实与农业社会有根本差异。
县一级的,除了正负县长书记,哪有那么多流动能力?你让一个正科级单位的局长去外地,这工作怎么开展?更别说级别更低的了……
我国的体制是条块结合,政府部门异地升迁还有可能,这专业局委怎么异地升迁?总不能一个科级人员的调动由省里面主导吧? 可是在县里面科级已经是相当高的级别了……
大的局数十人,很正常……开始又有几个能够去外地,愿意去外地工作的呢?
流官,不是流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