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俄乌战争的一点思考 -- 哎冷

共:💬429 🌺2628 🌵5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家园 陈明仁只是四平的具体守将,当时指挥东北国民党军的是白崇禧

后来林彪连长春接着也丢了。

这时马歇尔调停,老蒋也怕白崇禧坐大,让国民党军停止进攻,给了林彪喘息的机会

还记得林彪输得踢李作鹏的酒桌吗,就那个时候,林彪最难。

家园 整个寡头资本主义势头都不妙,麻烦的是寡头们会裹挟人民做炮灰,

而且手上还握有核武。当然,垄断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也一样,这是资本主义不可根除的经济危机造成的,历史正不可避免走向一战格局。主席认为三战会催生共产主义新世界,就看各国人民能不能吸取一战教训,总结先烈成功的经验。

通宝推:真离,
家园 开始是陈诚后来是杜聿明,和白崇禧没关系,也不合逻辑
家园 很猛吗?没有啊

只是不客气而已。一团和气就是一潭死水,没意思

家园 这个你可以再查一查那几个月的军史,特别是国民党军史

在东北早期,46年西方调停协议前,国民党军是白崇禧杜聿明组合,一个负责战略层面,一个负责战役层面

国民党军能打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央军嫡系打头阵,那个时候中央军有多猛?廖耀湘的一个主力团带附属队能扛住解放军一个纵队。

但老蒋不允许这么打。

这段历史很短,解放军军史提及得少,国民党军的面世的少。

家园 这个真没听过,白崇禧一直在南方整理,所谓战略指导陈诚,我估计

不行,陈诚不好服气白崇禧,同时多说一句,对于白崇禧也就是李宗仁和蒋介石的矛盾,毛主席了解非常清晰,也有把握。

通过的是韩练成和刘斐将军的内线,或者说毛主席对几十年来蒋桂矛盾了解的是比较清楚的。对淮海虽然无法掌控黄维,但是黄维的动作,毛主席一直是知道很清楚的并且考虑在内的了。

这确实是极其高超的预估。

而东北前期的失利就在于错误的占领东北城市的战略混乱导致的,守住城市守不住,战争初期,抗战结束后又不及时把侧重点,放在农村注重根据地发展。导致了盲目收的军队的溃散,非常可惜。

这种错误的战略导致的军队混乱严重影响了战斗力,太可惜了,初期那些军事装备失去的太可惜了,十不存一,所以,虽然有这些错误,但是及时调整了战略,到了松花江,国军已经没啥动力了。

谁来都不行了。几个月也没啥机会改变历史啊。大别山多困难也出来可战了,毛主席的判断是对的,只要有勇气,战术稍微对头,国军就不行了。

那段时间,共军装备不太行,光靠捡漏,挖军火库,不成系统。参加的部队溃散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惑。很可惜。

如果可能我们肯定会干的更好!!

杜聿明负责北方,傅作义支援,白崇禧负责南方,何应钦分出去一块。所以东北应该和白崇禧关系不大,他也改变不了啥。

我记得一开始是熊式辉,很快换了陈诚,然后就是卫立煌了吧?

陈诚陈诚真能干,火车北站到南站。

家园 国民党在东北是,白崇禧开好了局,陈诚摘桃子,卫立煌摆烂

熊式辉那个叫东北行辕,他是第一任主任,就是日本投降后搞接收的。所谓接收,真实情况就是靠军队抢,靠白崇禧、杜聿明他们在前面打。

四平之战决战前,白崇禧就赶到东北督战。5月18号林彪撤出,一直撤。白崇禧杜聿明一直追到松花江。蒋介石不能得罪马歇尔的调停努力,也有点怕苏联(以为哈尔滨驻有苏军),更不喜欢由白崇禧独得胜果,于是喊停。

杜聿明有老蒋撑腰,抗拒白崇禧继续追击的命令。白崇禧无可奈何,后来回到南京当国防部长去了。

然后东北停战到十月中旬,接着又开打。

到了47年1月,陈诚以为东北好打,跑来任第二任东北行辕主任,这个时候解放军已经找到自己的打法,再轮到卫立煌来时就只能摆烂了。

总的来说,白崇禧在东北指挥的时间很短,却给林彪印象深刻,直到衡宝战役,林彪才找回场子。

6月1日,林彪致电中共中央:“目前无法集中兵力作战,现在的任务是收缩部队,求得休整之”“准备游击放弃哈尔滨”

家园 山海关之战和四平之战,中央指手画脚不当

山海关之战和四平之战,中央指手画脚不当

东北不像山东有打神仙仗的条件

粟裕打神仙仗都打不好,星粟派还肉麻的扭曲成险仗恶仗

家园 中央是全国一盘棋,地方只有地方利益

四平之战就是典型

按局部来说,四平之战就不该打,但中央要考虑到当时即将签署的停战协定,四平之战值得冒险。

作为局部领导,林彪确实打得痛苦。

家园 一言道破

但知易行难。

家园 退守的态势已经形成了,四平就是延缓时间,能拖则拖

控制一定的空间。

虽然没有达成战术目的,战略达成了一部分,也算可以了。

锻炼了队伍。

家园 这个是苏美调停的结果,国军已经无法独得东北了,四平之战涉及全

国共方控制区划定。

然后东北我方是放开大路占据两厢,重点快速下农村了。

我记得一直是杜聿明在打。白崇禧东北督战在哪天到哪天?

家园 国民党全面进攻四平是在5月15,白崇禧在这之前赶到

国共双方高层都知道四平的战略意义,到6月份停战,白崇禧大失所望。老蒋给他安排了国防部长的高位,他就顺驴下坡了。

四平的战略意义不是一般军事上的。当时调停的时候有一条就是,停战后要派小组到各方监督,小组所到之处谁占着就是谁的地盘。

毛蒋的想法就是,停战之前要多占。如果四平一丢,Tg就会丢的更多,包括后面的长春。国民党也会得到更多。

所以停战前双方高层决意在四平死磕。这些有关谈判的内容,前方将领是不能完全体会的。于是毛电报督战林彪,白崇禧则是亲自赶往四平。

而且,白崇禧的计划是不管停战协定,继续追击,拿下哈尔滨,这就老厉害了。可是老蒋不许。此点上,白崇禧比老蒋狠毒。

家园 不是东北的丢失,是用四平之战制约全国停战时间,他们想的

确实多,确实远。

因为没打下来,国军不想停战,国军不停,其他地方可以多捞点,东北也就那样了,也没办法。

因为一开始的错误收编,领导能力问题,曾克林和冀东的谁来着李运昌,整编不力,整个来说,刘少奇和周总的集体配合一塌糊涂,还以为能得到整个东北呢,国军白送,就没重视农村。

结果军政不力,唉。

白崇禧,在东北,我确实不太了解,不过看了一下资料,他确实待过,但是部队也不是他的啊?他想留下也没意义,同时,也没待多久,主要还是陈诚他们。

你说的白崇禧指挥这段,其实也只是一个梦想,一旦我军和苏联协调好了,定下来了调,基本上国民党就没戏了。

进军东北的基干都是百战老兵,根本不怕国军的。怕国军的是那些招收的投机兵。战术混乱对军事斗争影响比较大。

林彪本就计划放弃哈尔滨。他给中央发报时说,打算让国民党军进入哈尔滨、扶余、洮南之线,以少数部队诱敌,主力进行修整。

就算国民党军跨过松花江,占领哈尔滨。往东北到佳木斯,西北到齐齐哈尔,还有500多公里的纵深,我们依然可以深入农村建立根据地。而国民党军,占领越多,兵力就越分散,补给线拉的就越长,就越容易被我军逐个击破。

事实也正是如此。历史上,杜聿明没有打过松花江,但让廖耀湘派一个加强团,渡过松花江占领拉法和新站。这种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杜聿明当时就是觉得林彪被打得溃不成军,一点还手之力也没有了。结果,我们就给他上了一课,围歼该团1800多人,还把团长的尸体给杜聿明送回去。

在南满,我们的部队对鞍山、海城的国民党184师发起了进攻。开始的时候,184师师长潘朔端还想固守待援,后来眼看救援部队不来,再加之我军的宣传教育,潘师长率师部和1个团,一共2700人宣布起义,投靠了我军。

山东野战军主力向国民党军队发起大规模进攻,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 3 万多人。蒋介石慌了手脚,把原准备调往东北的两个军抽回来,应付山东的战事。

所以,国民党当时的情况,根本没有力量把我军彻底赶出东北。

白崇禧声称他部署了一下,3天就打下了四平,纯属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四平战役的前线指挥官是郑洞国,已经打1个月,我军要不是为了谈判时候有个好筹码,早就想放弃四平。白崇禧5月17日到东北督战,18日晚林彪下令撤出了四平。

我们的部队撤出四平,放弃长春,林彪是做了一定准备的,对各部队的真实情况进行了隐藏,而且,部分人员伪装成苏联的便衣队,这让杜聿明有很大的顾虑。开始各部队撤退还是比较从容的,杜聿明、白崇禧并没有敢大肆追击。

结果在采访白崇禧时候,他的说法却是:我看林彪部在四平街打败,在白天撤退的,临退把16个列车炸毁了,如此狼狈,喊杜聿明追击。杜说:“中央有命令不能过辽河。”我说:“什么原因?”他说:“长春有6000红军便衣,红军在哈尔滨朝发夕至。”我说:“我有计划,我负责任。”我连夜赶回向蒋主席报告:“继续追击,要取长春。”他很沉重的样子,明显不想得罪苏联人。我说:“打了,既然是便衣,咱们装不知道,消灭掉就少6000敌人。苏联人再进兵来是联合国的事。”蒋主席“唔!唔!”连声。第二天蒋主席要跟我一起走,我们到沈阳吃午饭(此日为5月23 日),飞机一下来,知道我们战车已到长春,蒋主席高兴极了,说:“吃了饭,我们到长春。”

实际上,白崇禧的追击决定,没有他所描述的那么果决。而是因为我军当时出了一个叛徒,就是林彪总部的作战科长,叫王继芳。从他口中得知,队伍中根本没有苏联人,而且林彪的主力遭受了重大损失,许多(应该是一些)部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家园 你说对了,白崇禧在东北没有自己的部队

打赢了是他的功劳,打输了是老蒋损兵折将

国民党各派的小算盘高于整党的利益,这是国共的区别。像邓说的中野那怕拼光了解放军照样过长江,这种气势,国民党将领难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