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河内常见的一个错误比喻“接硬寨,打呆仗” -- 夜如何其
这个比喻,是葡萄带来,或者发扬光大在河里的。
出处来自曾国藩打太平天国的军事经验。
当时历史背景是这样的。
满清人少,畏惧汉人造反,利用文字狱等综合手断,把兵法传承掐断了。
曾国藩这批人组织团练,只能通过史书和大路货,自己对照实战,研究用兵方法。
他们这批人唯一得到的实战兵法,是本水军兵法。
而水战在这次战争期间的作用很小。
历史演义有美化夸大,比如曾国藩的选兵法,其实就是相人术中的一段。战争多年,老实农民也成了兵痞子。都演化为曾国藩最初厌恶的流氓无产者,成为军队主体。
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要点,是抓住了战争主动性,充分利用太平天国的弱点。
就是攻敌必救,双壕沟围城就是发扬到极致的表现。
以少围多,死不撤退,反复消耗太平军的机动军队。
石达开出走,拒不救援被围困的要点城市,既是赌气,也是战术决定。按湘军这种打法,救完之后,过不久又恢复成原来的作战态势。
洪秀全死也要死在南京,绝不突围。
所以这种战术,不是普遍有效的。
面对捻军着这种机动集团,老战术毫无办法了。
消灭捻军,是利用捻军跑得快,不愿打硬仗的心理,让他人越跑越少。
而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起义,又是另外一种打法。
白莲教跑得也快,清军也追。
但追击他的老营(家属,辎重),逼迫他的机动部队,回来救援。
战术打法,因时而变。在于掌握战争的主动性。
结硬寨,打呆仗在战略上是主动进攻,在战术上是向一面进攻,向外一面防守,充分抓住了战争的主动。
说句实话,现在战术操作,中美对比,有点美国像曾国藩。这里是指主动性的把握。把握了主动性,不一定意味必然胜利。
河里战术想这么打,是一番情愿,刻舟求剑,非常无能的心理表现。
--------
没任何衍生的意思,一孔之见。
实在是觉得比喻不当。
它是满清主持的打法延续。
太平军夺取南京后,清廷设立江北和江南大营,围攻天京。
第一次打破江南大营后,太平天国压力一松,立刻发生了天京事变。
第二次打破,是李秀成。然后才轮到湘军。
围城的打法,也不是围得密不透风,就是阻止供应,让其自溃。
时间非常久,双方压力都很大。
这点曾国藩的挺经很管用。相信自己是对的,坚持到底。
从军事研究的角度看,这段时期除了杨秀清早期用兵如神,没有名将。
河里战术想这么打,是一番情愿,刻舟求剑,非常无能的心理表现。
宝上面这句话
无能就算了,还装的神秘兮兮的,不仅蠢而且坏。
面对装备更精良实力更强大的强敌,“结硬寨,打呆仗”是等死,最好也是慢性自杀
实力占优,指挥相对无能“结硬寨,打呆仗”比较划算,类似二战美军在欧洲,还有后来在朝鲜
镇压太平天国,水军作用极大,如果太平军水军稍好点,对手战术那么呆板,掐断湘军运输线就行了
至于——
“消灭捻军,是利用捻军跑得快,不愿打硬仗的心理,让他人越跑越少”
镇压捻军,“结硬寨,打呆仗”是重要基础,要求大的村落修建圩子墙+运河黄河与两岸夹墙限制捻军流动性,再加上精锐追击
没根据地喘息,野战不能硬碰硬战胜对手,那就只有慢慢消耗直到被迫对决
之前增格林沁追着打,跟被牵着鼻子的驴差不多
蒋介石很崇拜曾国藩,在第五次围剿时才悟到了这点,开始利用优势兵力、装备步步为营,打沟堑阵地战。
反过来,李德博古就有违孙子之道,生搬硬套,最终一败涂地。
可不得“结硬寨,打呆仗”。类似于北美独立时的民兵,保卫家乡很勇敢,一旦离家50里,战斗力就会下降到零。太平天国的军队大开大合,机动能力强,攻破满清的江南江北大营就是典型战例。蒋介石的军队也差不多,他也想做大范围的快速机动,问题是做不到。
军事上太平天国没啥毛病,问题在于政治上。通常农民起义一开始会用宗教做号召,但是大多数都很快会换实际的东西,象太平天国这样的始终把宗教放在这么重要位置的,好像也就这么一次了。宗教毕竟是落后的东西,特别又是在中国这么务实的国家。按佛祖/上帝的指引,大概率是要打败仗的。
绝对硬实力,也就是军事实力,包括先进战机、战舰、核弹的数量,我们还差美国不少。
所以还在攒这个硬家底儿。
什么时候开始出手不知道,但以TG一贯宣传的口径,那必须是首战必胜的,所以是不是打呆仗只能事后评估了。当然,中印边境那种最血腥的呆仗,该打也得打不是。
至于各种外交场合的掰手腕,已经有攻有守了。这个斗争是长期性的,肯定有胜有败,有得有失。都有被对手牵着走的时候。沉住气就好,不必一失手就呼天抢地国将不国。这边喀布尔的中国人被吓出一身冷汗,那边美国人被中国人牵到了非洲,也要出血赚吆喝。这类事情以后会天天见。
这种说法是针对改开后,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的具体情况而不得已采取的方法。今后,人心收拢凝聚、重组队伍,应该有更好的打法。
我知道这个还是一个淮军的后代喜欢说这个
曾国荃的结硬寨是堵对手大门尤其是主要进出渠道的大门。然后深沟壁垒。仅仅安庆之战 就深挖堑壕十多道。面对一度救援兵力超过结硬寨兵力十倍的援军。靠的是引进国外先进步枪,利用火力优势。打呆仗就是堵到守军弹尽粮绝。打安庆和最后攻克南京都以此战术为基础。
这个战法也有惨败的经历,李续宾冒进后迟疑不觉后被围。给抱团的 太平军硬吃掉了。安庆还是援军心不齐。太平军一度攻克九道堑壕,终究各打各的心气散了。天平天国起义各个著名战役,网络上都有兵棋推盘的。有兴趣可以看。
对手立营初期不能打破局面,就没必要等深沟壁垒完工再碰钉子
堵在家门口,不打对手运输线主意,或利用兵力优势避实击虚,吃亏是必然的
在力量对比弱于对方的时候,调动对方,争取主动,四渡赤水就是著名战例。楼主透过形式看本质,已经打开战争艺术的大门了。
后世学湘军结硬寨最彻底的就是国军,面对火力兵力远弱于自身的红军,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但抗日战争面对火力比自己强的日军,解放战争面对机动力远超自身的我军,国军这一套就是被动挨打。
我军大踏步撤退时,国军根本不敢大踏步追击,因为自身机动力不够,动起来后勤跟不上,动起来组织要散架。导致兵力优势时,也发挥不出来。
我军大踏步穿插,运动歼敌时,结硬寨,哪儿给你结硬寨的机会啊,国军新六军新一军,关内的几个快速纵队,我军会等你把工事修好了再进攻么?都是趁你立足未稳,都是趁你还在行军中,你修乌龟壳的技术再高,也得有时间来修不是,最后只有走几步,修几步,冢中枯骨而已。
菜俄恰恰是没有制信息权,制空权,所以每一步进攻,都要面临菜乌的工事,实际上乌克兰也是一个领土大国,它还真有财力在每一寸土地上修永备工事么?但你菜俄没有制信息权,那乌克兰对你来说就是黑盒子,就算防线上有无数缺口,你发现不了,找不到突破口,那就没办法,只能一发发炮弹慢慢磨。
反而菜乌在北约体系支持下,还能发现菜俄的漏洞,十月打出反击也是利用这些漏洞的。
曾国荃依托的是新式火枪,以前在其他地方讨论的时候,有人提过曾国荃那会已经装备了后膛枪。其实这个不意外,太平天国晚期已经 有洋枪队装备后膛弹开始战争了。曾国荃结硬寨打安庆那会,十多道壕沟背后是新式火枪火炮。
你说的机动能力,的确是湘军弱项。此前,先有 曾国藩在九江惨败几近全军覆没。后有李续宾冒进被围后战死。三河之战,不仅李续宾战死曾国藩弟弟曾国华战死。在此战前,湘军先有曾国藩九江兵败后有湘军前期第一悍将塔齐布久攻九江不顺忧愤而死。那时候,还有罗泽南战死武昌。掌握机动优势的太平军一直压着湘军打。一直到天京事变爆发,叠加曾国藩整军才有后来结硬寨打呆仗的机会。今年年中,因为 反复看太平天国各战役,认识了一批太平天国战史爱好者。我接受其中一位的解释是这样,他说 太平天国前期有一批百战老兵,这是太平天国前期几乎攻无不克的基础。这批人,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尸冯云山部,在冯云山战死后,太平天国攻克南京,冯云山部此时归林凤祥统领,这时候控制太平天国绝大多数精锐的东王因为排除异己需要,命林凤祥部北伐。其次天京事变之后,原来东王杨秀清部被清洗。剩下精锐 绝大多数被石达开带走,剩下的出了陈玉成和李秀成瓜分外。其他没有根基的都投降了清朝。比如淮军前期名将程学启就是 这部分降清的 原太平天国精锐。我和前面的太平天国战史爱好者,就是从程学启履历开始聊起来的。
说到这里,最后能补充的是,湘军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能成功。不仅在于先进火器的应用,以及太平天国精锐老兵在内乱中消耗殆尽。更重要在中后期,陈玉成和李秀成不合。前面帖子提及,在曾国荃结硬寨打安庆那会。十多道壕沟被一度被攻克九道。为什么十多倍湘军兵力的太平天国援军还是失败了。因为,先攻的是陈玉成部。陈玉成部精疲力尽后。此前基本做壁上观的李秀成部才开始围攻。这时候曾国荃已经抓住战机重整防线。也因此李秀成部攻击浅尝即止。
湘军的成功有自己扬长避短和敢战能战的因素,也在于太平天国内乱。
比如淮军前期名将程学启就是 这部分降清的 原太平天国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