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挑担和劳动技巧 -- 铁手

共:💬229 🌺2343 🌵5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12分钟一公里,就是一小时十里地,

没算错吧?

我每周健走四到五次,每公里十分钟以内是步频很高了,每公里十二分钟正常频率,年轻人没问题。

肩膀上压着担子走路维持这个步频应该是没问题,燕人兄你应该是没下过苦力,你应该是不知道,肩膀上挑着担子是没法儿走慢的,压的越重走的越快。

一百公斤担子十里不歇脚走山路应该是记错了,三个条件都曾经满足过,但是不是一件事上满足了三个条件。

家园 您还有这个经历?

泼场(音常),压场(亚常)我都干过,我还会扬场。让知青压场,队长有点儿不地道啊!

家园 挑重担,绝对是技术活

现在大多数人对挑重担没有感性认识。如果保守说,一个人能挑三、四百斤重的担。大家会觉得不可思议。

为什么说挑重担是个技术活?

首先要学会挑选扁担。

一根扁担,担挑越重,扁担向下弯曲越大。但扁担向下弯曲的高差一般在10厘米左右。如果扁担弯曲度小(比如5厘米),肩受力时,从扁担零弯曲到最大弯曲度,时间较短,对肩受力冲击大,人会感到压肩。一般会说扁担太硬。

相反扁担弯曲度太大,弯曲时间长,人担的时候,背会受冲击力小很多,就不那么压肩。

但扁担弯曲时间比必同人行走的步伐频率同步。

所以对经验丰富的人,挑轻担,一般选择竹质扁担,挑重物,选木质扁担。

其次是挑绳和绳的长度

挑重担,一般选麻绳。一方面是因为强度高,另一关键原因是麻绳比棕绳更有弹性。

绳的长度因人而异,同人的身高,行走步伐大小而定。

对于长时间上坡或下坡,两头绳子长度也要调整,对挑重担的人,是非常磨人。

实际上,在挑重担时。扁担、挑绳、箩筐和物体在肩膀承力时,是一个完整的弹性体或者是缓冲体。大家都玩过蹦床,这个弹性体类似蹦床,人的肩膀就类似跳蹦床的人。人在迈步这过程,肩在起伏,肩受力类似正弦曲线,人在挑担时,步子越大,肩受力时间更长更平滑。会挑重担的人,都会将迈步频率同人的起伏协同好。

农村最辛苦时候是撘谷子,一箩筐水谷子接近二百斤。都是两人从水田抬到田梗上,然后一个壮劳力挑起三、四百斤的两箩筐到晒谷场。

挑重担最辛苦和最关键是重担能不能离地并伸直身体。这是人腹肌、腰肌、腿肌的极限,是一个极限的无氧运动过程。重担只要上肩,上下抖动几下,再调整步伐后,挑重担是相对轻松过程。

对于挑重担,撂担子是不可想象,一旦撂担子,一般都不能再次使重担上肩。也再也挑不动了。所谓社会语言撂担子,一是没其它人担起来,也同时撂挑子的人废了。

在公社时期,挑担也有令人愉快的时候,就是送公粮。生产队老、弱、幼、壮齐上阵。只要出工,都有工分,壮汉挑两百斤,也只是工分系数高一点点。充分体现能者多劳。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白玉老虎,审度,迷途笨狼,盲人摸象,心远地自偏,陈王奋起,途人,醉寺,胡一刀,大神盘古,方平,铁手,
家园 确实没有任何经验

看这么多同学的回忆,受益匪浅😁。

家园 大概知道一点

我们是比较大的麦圈,也需要你说的那样扛着120斤的口袋往上走,尤其是遇到了雨天,必须短时间里把麦子圈起来,越高越好啊,叫做加XUEZI,是一种用高粱杆做MI子编成长条型宽皮带一样东西,一圈一圈地围起来。毕竟是越低,下面的面积越大,如果雨下的大,下面的麦子就湿透了。反正我小时间就见了一个,我们队有一个,十里八乡都比不了他,但是也真没有他那么厉害,扛200斤走十里山路不换肩。我说的那个壮汉,不到四十岁就死了。

家园 不接受各打50大板 -- 补充帖

本贴是因为挑担体力争论引发,让我想到家乡的力大的传奇之人,写出来无非旁证一下世界之大,确实有能力超群之人。

万某是袁“司令”代表政府放的,是功大于过的人,其恶行也是发生在匪患横行的民国时期,俺可以保证此人的真实性,此事中所抢二女据传为安徽霍邱县东部地带。或许有河友能听到呢?

此人无故辱骂俺的家乡,所以必须要骂回去,这是俺的大是大非问题,从明开国到清收尾,乃至今天背井离乡走四方,江淮大地上的人们何曾负天下?又岂容楞头青无端辱骂?!

不接受这种各打50大板的处罚,与各位就此别过!

家园 17、18岁在农村真不壮劳力!

据我所知,17、18岁在农村真不是壮劳力!身子骨架都没有长开,要力气没多大,要耐力不长久,要经验缺点,要技术少点,真当不了壮劳力!

当然兄台可能是较为突出的一个,脑瓜子好使!

家园 好帖。而且挑重担一定要快步走

一方面可能是担重越能快点到达地点越好,另外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扁担两头上下抖动的频率较快。

家园 您说的对,农村的壮劳力指的是30左右的汉子。

可能是村里的人认为我力气大吧。

家园 步频和扁担上下弹动的频率一样,

这时候最省力,不跟扁担频率一致,很容易闪着腰。压得越重,扁担频率越快,步子也必须越快。

通宝推:纳米小洞儿,
家园 没细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扁担的频率和步频协调才能省力,又避免了受伤。我一直以为肩膀上担着担子走路快是因为要尽快到了目的地卸载,我自己就是这样的,小时候给家里担水,走得格外的快。

家园 挑重担,要大步走

挑重担,扁担弯曲幅度比较大,也就是说扁担端头一个起伏周期要长一些。人迈一步的频率要同篇担起伏周期完全相同。所以担重担的人步子大,由于步子大,迈步频率又高于行人,挑重担人一般都在小跑。同时也充分利用了担子的惯性。

一般人挑担体会都是和挑水相关。由于水是流体,挑水过程,桶中水的重心不断变化。桶如果起伏大,水会浪出桶。

所以挑水用的扁担要求弹性小,扁担端头起伏小,绳子也用弹性小的棕绳,桶连接绳的提手也是刚性的。扁担瑞头起伏快,所以挑水的人都是碎步,也给人感觉在小跑。但速度绝对没有挑重的担快。

由于挑水的扁担刚性强,缺乏缓冲,所有重力都直接压在肩上,所以会感到非常重。由于肩膀和扁担是刚性接触,肩膀血液无法畅通,挑水时,都会经常换肩膀。但也免不了肩膀压死血。

现实中,几乎没见过挑二百斤重水的人。

通宝推:铁手,白玉老虎,
家园 邓,亲苏派
家园 不会吧,习仲勋不是改革派吗?
家园 我们队长还是不错的...

70年18岁下乡...除了在66年15岁收稻时全校下乡...割过几天稻子...其他什么农活都没干过...

泼完场...还要轧好...不能马上用...就去割麦...此地割麦镰刀把...短直...都是蹲着割...割一把放一把...两腿往前挪...记得割了不到一分地...就歇了...回场上干...乡下七年...每年麦季都在场上干...

秋收时也在场上干...黄豆...芝麻...绿豆等下来时...经济作物...种的少...收割时间短...

队里割麦能手...备几把磨好的镰刀...每天割一亩多地...我们市郊割刀用的是弓形(我起的)镰刀...弯腰割...回城后79年单位还组织下乡到市农科所帮助割麦...那时和单位那些干部相比...俺有点意思了...

场上干活12分...天不亮就上场...麦子入库...将场打扫干净才回...此时已晚上8,9点以后了...有时回屋时已11点以后了...去掉几顿做饭时间...睡三小时是常事...一个多月结束麦收...

要是遇到下雨...抢场...有一年下大雨...几天不停...麦子泡在地里...地泡软了...全村下地...拔麦子...地头扎捆...扛回场上...麦子垛在一起...自发热...都霉了...外面下雨...社员都在屋里去穗...

交的公粮也是霉的...公社也得收...好麦子没有...那一年市里吃的面...发粘...一股子霉味...

场上的活都干过...转圈轧场...牵马的是一老农...再后跟着的是头黑驴...再后几头牛...我试过...地上是亮晃晃轧扁的麦穰...转几圈就晕...不是一般人干的...实话说...此人是富农...从不计较...

场上的几个较重的活...一般人干不了...先是闸麦个子...从地里拉回的麦个子有粗有细...细的...一闸下去...齐刷刷...一人用叉子将麦穰抛一边...另一人将麦穗挑到场里...粗捆的...一闸下去...好的一半就下不去了...此活非队里的宗胜莫属...我很羡慕...在队里最后几年...此活...就是我的...要有一点爆发力...抬脚跟...全身力楞向上...臂下...腰身下...也是齐刷刷断...续麦个子的人要将麦个子尽靠闸刀根...抵紧...

割麦能手的麦捆都是大捆...省扎捆时间...

挑麦个子上垛...遇到大捆...一般人挑不上去...我们队是大队...场大...麦垛也高大...小队麦垛都矮小...麦垛越高...省占地...麦垛间隔留出风口...好扬场...垛子越高...我就过去挑...上面一人要搭个斜面的屋顶...遇到雨好下水...定格:一手握住叉子根...直举...上面的人...下探弯身...抓住麦个...有多高?

扬场应该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当然力气少不了...

这个高手也是一富农子弟...在此说一句...队里地富子弟干活舍力...偷懒躲滑找不到他们...

扬场他沉默寡言...上午是干其他活...下午·打出的几千斤都是他扬的...我是观察他...和他学的...有风好办...越晚至天黑...无风...也要扬出来...扬一小锨...试...稍后大锨...收身锨面角度变化...将粮草在空中分开...

沙地你独一拉耙...没问题...要是淤土地...拉不动...土太硬...要排队用抓钩子将土块砸碎...再用牲口耙地...

一般来说...经过这些...再有思考...往后的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广宽,陈王奋起,盲人摸象,铁手,脊梁硬,GWA,纳米小洞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