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小姑娘的爷爷 -- 宝特勤
和海外印度人也不太一样
是很有趣。
比如小姑娘的爷爷。他儿子给他考了证,他就“打电话给大通银行、花旗银行(还有几个)。他们都同意给我启动资金。”
另一个我认识的印度人,他爷爷以前是个厂主。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什么时候大气候变化,办不下去了,他就在印度社区里问,人家告诉他珠宝赚钱,并且把他介绍给印度珠宝社区。然后现在那是一个可以的珠宝家族了。
另外教育是不一样。印度人是很讲究学习,但我孩子在华裔和华裔混血社区里无可争议大哥哥形象,到印裔社区就需要费劲对付别人。我们可以说印度人油头滑脑喜欢吹牛但这就是人家为什么当CEO. 如果(不一定)我们想批量生产CEO, 或者当首相总统,师印之长以制印,扬长避短或许是条路。
非常赞同这句话。
我们想批量生产CEO, 或者当首相总统,师印之长以制印,扬长避短或许是条路。
不才苦思后,又凑了几句:
师众之长不分谁谁,才可以补缺、谋生、处世和求上;弃己之短不管它它,才能够防跌、纠错、避邪和免祸;凡持公正之心以待人接物;以平和之心坦然面对成败;不屈不挠,不止不息者,方为良才,亦成大业。
同勉共戒
前辈万万不可自称“不才”。
这种历史积淀是绝对会产生很多能人异士的
除了政府组织的活动,个人组织社团、聚会都是非常敏感的,不留神可能被请去喝茶。故而出国以后也延续了独来独往的习惯。
伊斯兰、印度人、天主教,从小就有参加各种宗教活动的习惯,故而无论到哪里都很容易结成社团。
另外我的黑婆罗门兄弟,和小姑娘的婆罗门爸爸,是彻底的现实主义和强烈的理想主义的奇怪混合(我知道我这句话逻辑不通但的确是事实)。不知这和他们的成功有没有关系。
思想上极度现实是因为家庭出身,现实从没给过我做梦的机会。
行为上有点理性主义色彩,是因为我觉得如果做事太现实的话,就没法带队伍,也不会有朋友。
反过来就是考虑问题的时候极度理想(包括对自己行为的预期,也进行理想化处理),做事情的时候极度现实(甚至市侩)。
聊聊自己的看法:
印度人里确实有不少人是非常优秀的,CEO目前好像很多。但是因为历史和本人的原因,他们的那些不是“仰视”就是”俯视”的习惯,(说白了,还是殖民地心理和习惯在作祟),自然会让其他民族的人感到不舒服(许多的老年白人也讲究平等待人,并不喜欢这样的做派)。这不仅仅是阻碍了印裔自己与不同国家和不同阶层的群体的交流,影响到自己的视野和事业,也妨碍了作为民族整体的发展。
如果客观地看,华裔移民在西方的整体素质、教育程度、职业建树、经济地位等,都还是比其它种族的移民要高不少的。而印度移民作为一个整体,实际上却是低于平均水平的(可以说大多数印裔移民的情况并不太好)。这从媒体的报道,普通人的感受和评价,甚至是异族通婚等方面看,都是很明显的。
作为华裔移民,随着祖国的日益强盛,在西方的前景是应该会越来越好的。只要我们自己坚持自尊、自强、自律和团结合作(不仅仅是在华裔内部,也包括与其他种族),也不要自私自卑和自贱,就会不断上进,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我初下河时,就写过类似的话:“希望我们的后代,将不会再仰视或者俯视其它的种族,因为我们从自己的历史和体验中,知道这样做既无益于他人,也无益于自己。我们追求平等,是因为人人本应该平等,也会从平等中获福免祸。”
一家之言。
我公司正在招人。我和澳大利亚女孩在复盘我们在上一个公司组建运行团队的得失。其中一条就是印度团队超乎寻常,甚至无原则的服从。就是前辈说的仰视。
我隐约还觉得他们的仰视很细微地区分为对权力的仰视和对智慧的仰视(或者说得那个点对刹帝利的仰视和对婆罗门的仰视)。说来话长按下不表。
同时,印度小姑娘的父母给她雇了一个华人保姆。那位保姆祖先是在建国前离开大陆,所以保姆非常传统。把雇主家当自己家。但是印度小姑娘父母似乎不能真正理解这种情怀,有一种我给你钱你给我干活的态度。大概这是俯视。
没有经过文革洗礼的华人,骨子里还是封建社会的那套秩序,这从香港的媒体就能看出来,什么正宫、太子爷、恩宠、宫斗之类的词屡屡见诸报端。
你说的这种“把雇主家当自己家”,我脚的还是封建社会追求“忠仆义主”的路子。印度人把他当雇员,在我看来更有平视的意味。
打个比方,如果我主动要求帮工作中的老板下班接孩子,他肯定也不能理解。
我以前公司的一个中国姑娘(派对女王那个)是澳大利亚女孩招的和培训的。到今天不时给澳大利亚女孩请安。澳大利亚女孩应该说不是太明白。
就是对省级以下的干部腐化问题的曝光。
这两年的Yuwei,江西周公子,还有最近的内蒙古副局长的耳环,散布这些言论,没有人会去喝茶,而且官方多少还要给个说法。
拿台湾当镜像----上世纪五十年代言论控制最严,到了六十年代,对民营报纸也放宽了。蒋氏父子或者反共复国当然不能批评,但要是抓住了县长局长的尾巴,可以随便骂。
其实大官是希望老百姓监督小官的----杀通共的人,可以说是蒋校长的意思。一个连长喝兵血,抢老百姓的鸡,又何尝是蒋校长的意思?
前几天和一个中国人这瞎聊,他认为中国人在国内
除了政府组织的活动,个人组织社团、聚会都是非常敏感的,不留神可能被请去喝茶。故而出国以后也延续了独来独往的习惯。
周末特别忙,不是去教堂(天主教徒),就是一些传统印度人的活动,还有孩子受洗等等。再加上孩子的一些活动,基本每个周末都安排的满满的。
然后他说,中国人在国内的时候不允许个人牵头组社团,也不允许个人牵头搞定期聚会、游行。出国以后呢,继续延续独来独往的习惯。
而阿拉伯人、印度人从小就习惯于参加各种社团宗教、定期聚会,故而无论走到哪里都容易结成社团。故而能显示出力量。
谢谢。其实,我们在讨论的,就是如何建立这样的“共识”和坚持进步。
无原则地服从,并不是最佳“战斗力”的表现,因为职场毕竟不是军队,而是个“团队”,既需要令行禁止,也需要“平等”,更需要发扬每一个成员的“主人公”精神。这样的队伍,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立足和发展。
在任何一个“班子”和部门里,都不应该是“清一色”和“同口味”。因为“水清则无鱼”;也因为既使原来都是“香饽饽”,慢慢地就会变成“臭气相投”。这就是为什么要“流水不腐”,“红花绿叶”,“强弱相辅”,“老少搭配”……。
如果细读“矛盾论”和“实践论”,就可以发现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共识”和力行。
人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差别”的,自然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层次”的存在。但是,人人生来平等(光着身子来),离去也平等(什么也带不走),也是客观的存在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完全地不相信“平等”,而且在自己内心中也完全地抛弃了对“平等”的追求,那么“人类”世界的结局会是什么呢?
怕又啰嗦了,就此打住。
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