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聊聊新冠,乱七八糟的瞎扯 -- 普鲁托
上海一护士突发哮喘,被医院拒诊后离世,朋友:她在这里工作 30 年
而在哮喘急性发作的情况下,她在持续的濒死感中,等待了 4 个小时。
FDA本来也还没批准用于18岁以下人群。
这个修改是很正常的。
这是扛着红旗反红旗吧
如果没有FDA背书,中国卫药啥都不知道就使用并用于青少年,那不更吓人!
我帮他们说句好话吧,总不能把人给吓死了:我看到的报导,FDA是批准了的。
2021年11月,该产品获美国FDA紧急授权批准,用于高危成人和12岁及以上体重至少40公斤的高危儿科患者。
搞错了,看漏了一行。你是对的。
Toda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issued an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 for Pfizer’s Paxlovid (nirmatrelvir tablets and ritonavir tablets, co-packaged for oral use) for the treatment of mild-to-moderat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in adults and pediatric patients (12 years of age and older weighing at least 40 kilograms or about 88 pounds) with positive results of direct SARS-CoV-2 testing, and who are at high risk for progression to severe COVID-19, including hospitalization or death.
今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对辉瑞公司的 Paxlovid(尼玛瑞韦片剂和利托那韦片剂,共同包装用于口服)颁发了紧急使用授权(EUA),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成人和儿童(12 岁及以上,体重至少 40 公斤(88磅))COVID-19患者(经由直接 SARS-CoV-2 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并且有高风险发展为严重 COVID-19(包括住院或死亡)的患者。
观网上有个“普鲁士骨科”发了个贴。
现在的争论都是新冠死亡率高不高,但是新冠死亡率压根不是重点。
新冠真正的杀伤力,是对工业生产力的全面破坏。
最典型的就是昔日德国造、日本造统统换成浙江造。国外的原料交接期都是三个月以上,产能跌为零头,实在是没法用了。对浙江产品的宽容度达到了极点,产品稳定性不好都可以不管,只要能交货。质量不好还可以给你好几次机会。有些浙江产品以前没有出头机会,现在发现居然比德国货还好用,不用说,德国的去工业化更进一步。
但是金融业希望大放水带来新的泡沫,进口贸易从业者希望国内生产力下降给进口业提供机会。共存是他们的主流。在这些行业必须日常为开放发声,任何表达出对防疫的支持,都会被这个体系边缘化,失去成为教主的可能。
我昨天看一个上海感染年龄分布图,很支持这个说法。
可惜这个是普鲁士😥
=====
这次上海的数据很关键,值得好好分析。
上海敞开以后,感染率是多少?无症状感染、轻症、普通型、重症、死亡占比等等,都是中央以后决策的关键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可惜我不说相声了。
只能感慨一下了。
--------------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现在生产力过剩,过剩到,学习自律努力都不重要,发财全靠赌运气。
海华教授的子女,大部分一不学工程,二不搞科研,冲着财富利润分配中心靠拢。
肉食者谋之。别操那闲心了。
《左传》: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
---------
敏锐至此。
然后,就是不分给你吃!
-------
然后-------
再然后------
一路悲剧。
同事去徐州出差,随后去郑州看亲戚,到郑州后发现行程码被打了✨号,哪儿都不能去了,只好在亲戚家呆着。
这就是利用大数据对疫情的防控。
当然,这个比较粗——从大地方徐州到另一个大地方郑州,同事有多次行程记录,大数据就发挥了作用。
现在,一个人去过一个咖啡店这种小地方,如果不留下记录,后面咖啡店即使成为风险区,这个人的行程码也不会被标记✨。于是发生疫情漏控,精准防控就此破防。
现在的问题就是,你进出一个咖啡店、杂货店、电影院……是否会扫码呢?
我记得去年我在西安进商场的时候,有人监督大家扫码。现在似乎松懈了。
凡是进店就扫码,这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都觉得没以前方便。但在疫情下,这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抗疫理念。
昨天新闻,曾经“一个人掀翻扬州”的南京毛老太被批捕。拒绝登记/扫码、撒谎……这就是破坏精准防控的极端例子。
再说说“精准防控”的上海,实际上精准防控做不到,只能做到大致精准。
但奥密克戎病毒传染性太强,不认“大致精准”。只要一处破防,就处处破防。
今天看新闻说,上海至今没有一例重症,更没有一例新冠死亡病例,这也是神奇。
吉林呢,这是吉大一院的最新数据:
吉大一院援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抗疫救治医疗队医疗组长曹杰在《新闻1+1》栏目中表示,在吉大一院负责的长春市传染病医院院区内,普通型新冠患者的占比大约2%,重型患者占比3%,这些患者大部分都是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
聪明的病毒嘛,一进上海知道怕,立马乖乖的。
所以位置不可能很准,但更全。
所以曾有仅开车经过附近的被要求居家。
我曾听到一个说法,R0大于9的时候,一开始没控制住的话,封城的成本会急剧上升,毕竟封城也需要人来满足最基础的吃喝,管控等问题,换言之,封城也不一定能控制住了。。。。。
奥密克戎恰恰就是R0大于9的,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这次上海可能有大麻烦了。。。。
西西河以太祖为真善美的标准,应该去复习一下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的论述。
像<<大刀进行曲>>唱的那样:前面是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是全国的老百姓---这仗才能打。
上海是魔都,各个阶层有。
我认识几个不同阶层的人,都觉得疫情不方便(靠疫情发财的人,很遗憾,我一个也不认识),但是付出的成本完全不一样。
一位有一个小目标以上的,住在浦东高档小区,他说封了二十几天,没法出门买菜。但是,他感到的不方便,仅仅是以前网上下单,快递小哥半小时一小时送到,现在要两天---我问他,菜价涨了吗?他说没感觉啊!没有吧?想了一下,对他来说一天买菜200,还是400,的确是没什么感觉。
而一位在浙江的小老板,晚上就失眠了,他从国外来的原材料,压在上海港,或者快要到港。他就处在刀锋边缘。
原来收入差不多的两个人,一个开餐饮业的,现在肯定着急上火。一个是中小学老师,现在是带薪休假。
不是说,中国21年花团锦簇吗?赚钱的企事业单位应该交钱给一个抗疫基金,补贴在疫情中返贫的人。
像谷爱凌,她代言费的应缴税,应该预收到2024年---反正她又不差这两个。手机上,她好像还在秀北京街头晨跑。
现在是,一帮抗疫接近零成本的人(这种人其实也很多),在鼓吹和病毒不共戴天。好歹也得---
抗日战争期间,华侨还为国民政府拮据的财政募捐。他们节衣缩食,各尽所能,采取常月捐、特别捐、娱乐捐、航空救国捐、认购救国公债捐、义演义卖捐等形式,每月向国内输入的款额多达一千多万元,成为国民政府一项稳定的财政来源。
纽约华侨李国钦,自一九三九年开始,数次捐款累计达七十六万美元;
南洋华侨陈嘉庚认购十万元救国公债后,宣布每月再捐二千元直到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为止;
菲律宾华侨巨商李清泉临终前,嘱托家人把他购买的十四万救国公债全部捐给国家,还把遗产中的十万美元交给国民政府作为抚养难童之用;
扬名海内外的新加坡华侨巨商胡文虎,除了捐献大批物资外,还捐款二百万元以建设残疾军人疗养院和阵亡将士遗孤教养院;
印尼华侨刘长英捐出巨款的同时,送子回国参战,一九三九年冬其子刘盛芳在空战中为国捐躯,老人把国民政府发给他的一万元抚恤金又寄回国内,要求充作抗战军费。
华侨背井离乡,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很多人捐出来的都是毕生的血汗积蓄。
华侨中的底层劳工生活悲惨,一贫如洗,但哪怕捐出一个铜板,也能聊慰他们的爱国之心。
英属北婆罗洲华侨小贩郑潮炯,虽然生活困顿,得知国家遭受巨大苦难后,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卖给他人,将所得八十元悉数捐献;
仰光华侨叶秋莲,把楼房和财产变卖所得全部捐献后,自己出家为尼,日夜为祖国祷告;
马来西亚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华侨,为了筹集捐款,竟把自己当作奖品设立彩票,中奖者可娶之回家;
越南西贡的一些华人妓女与旅馆老板商量后,决定以对折房租的方式优惠顾客九天,收入的房租连同她们的卖身钱共计八千元,这些被社会认为最下贱的女人分文不少地全部寄给了抗战前线的中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