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聊聊新冠,乱七八糟的瞎扯 -- 普鲁托
我又被专政了一次。
老普我要批评你,三甲医院数量这个问题你肯定是大意了,很可能你把上海三级当三甲了。广东佬又不傻,就算广东佬傻,深圳可是全国精英搞出来的,广东怎么可能在医疗方面比上海弱那么多。
数据来源1,各省三甲医院数量来看各地的医疗水平
2022-01-22,
按照卫生部门统计数据,截止2021年,中国共有三甲医院1441所,例如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同济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等。每个省份的三甲医院数量也不一样,排名第一的是广东省122家,占全国总量的8.45%;排名第二的是山东省104家,占全国总量的7.21%;排名第三的是四川省75家,占全国总量的5.2%。
广东三甲122,数量排第一,上海32,数量排22。
数据来源2,深圳十年内三甲医院数量翻一番
2018-07-13
根据深圳市卫计委的统计,深圳高水平医院少,目前三甲医院仅18家,远低于北京的72家、上海的35家、广州的36家。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也只有14个,远不及北上广的209个、156个和97个。在医学类高等院校方面,深圳也仅有深圳大学医学院1所,而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是4所、5所、6所。
数据来源3又有3家通过评审!深圳三甲医院达23家,详细名单公布
2021-06-19
2021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四五”期间要新增病床位2万张,三甲医院达30家。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医院等级评(复)审结果的通知,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龙华区人民医院和龙岗区人民医院通过三级医院等级评审,确定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截至目前深圳三甲医院达23家,距离30家的目标更近一步。
三个数据能相互印证。
网上百度上海也是36家左右。
上海的医疗并没有远超经济实力想近的地区。这个跟GDP有很大关系,概是民生需要,也是经济需要。
我的数据是从这儿来的。曾经网上挂号,发现这个地方:
试了一下,链接好像有问题😨
我一数,上海86,深圳32。我也觉得上海多太多有点不对劲。后来查到深圳这个十四五规划,深圳真还就30家。
你这么一说,我发现我的这个挂号网上的医院也有问题,一些是一个大医院的分院,这就把一个算成好几个了。这样,统计口径都变了。
======
现在说说你列的数据。上海和深圳都30家左右,但上海人多近800万,这样的均数上海就差很多了。我觉得也有点不对劲。
我现在要转进一下,三甲医院的数字说不清,对标医疗资源也有点粗。
我来说说上海、深圳的人均床位数。这是同一家机构统计的:
上海6.03张/千人
深圳50098张,按人口1700万算,3张/千人
这样看,深圳又差了很多。似乎也不对……😁
在医疗这个问题上,上海可以吸周边的血,广州可以吸周边的血,深圳难吸,倒是被香港广州吸。所以深圳的医疗当然就相对会差点。
在日常装态下,人均病床数其实不等于当地常住居民所拥有的病床数。广州的那些医院,住院的外地人比广州常住人多。
非正常状态下,比如现在疫情,深圳的可以很方便的获得广东省的医疗资源的支持,包括进来和出去。
魔都人称经济首都,啥都强不奇怪,但也不至于质上超过珠三角。坦率说,去掉国内政策和资源的似斜,现代国际工业体系上看,长珠谢跟谁还真不好说。
其实这个医院的全称是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它的前身是铁道大学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1995年3月被评为三甲。说实话上海比它好的医院还有很多。
其实同济大学和铁道大学合并前有个同济医院,那是同济的校医院,社区医院的水平吧。
当然最牛的同济医院应该是迁到武汉的那个,现在的全名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一般讲一个地区的医疗实力指的是该地区医院能够名列全国综合实力排行榜100名,或者单科排名前10名的医院有多少。
江苏一个地级市就有七八个三甲,这些三甲真的有大病还是不要去看。
现在还推动县域二甲变三甲呢,深圳有几家是刚升的三甲。
为啥改名啊?
市场经济,必然两极分化。在资本角度看来,中产阶级是无用阶级。
过去,制造业是个重要的提供一揽子稳定的中间收入工作的门类,但是别说制造业转移到成本低的亚洲地区,就是如中国工厂里的曹德旺的米国工厂,只要技术进步,就要减少用工,搞自动化。你说,这还有啥中间收入工作机会?
看看成熟的社会,好学生都想学医,医生真有啥意思吗?还不就是因为只有这种行业,能保持稳定的中高档收入嘛。
深圳的医疗资源连武汉、成都、西安都比不上的。。。
对极端的自动化就是黑灯工厂,就是低收入的操作工没有了,但是工艺人员和IT人员还有一大批,这些在西方都可算中产阶级。
当然从整个社会来说,从事服务业的低收入人员来说并不会减少。
之前第一针,给我打针的是老护士,没啥反应。其他人是年轻护士的,都反应说酸痛。
第二针,给我打针的是年轻护士,也是酸痛几天。之前第一针有反应的这次是老护士打针,没反应。
第三针,也是年轻护士,还是酸痛几天。
只打一针那种疫苗的,好多人反应强烈,好几天浑身酸痛,发烧等,后面就被停掉了,全部打2针这种。
可惜没顶住,后来删了。
另外23日上海979例无症状中有101例时在隔离人群之外发现的。
24日发现27+1582;按乌惊雷的说法,24日是不是比23日更加及时有效了?
另外的另外,按张文宏的说法“非管控区筛查比例不断在下来,最终拐点必将到来”。
23日非管控区筛查比例101/983=10.27%;
24日非管控区筛查比例(19+125)/1609=9.07%;
比例下降了,俺咋觉得看不到“最终”捏?
你把中产标准定得太高了,如果都像你认为的,只有工程师啥的才算中产,那中产从来就没多少人。
工人就是中产。米国红脖叫嚷的要移回米国的中产工作机会就是指制造业工人工作。
“黎明前的焰火”